你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是谁?

马上有房网


诚邀,这个问题估计每位看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小编以为出生于三国时期最大的废物当属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史料记载,司马炎出生好,名字好,庙号好,就是脑子不太好,这点可以从他将皇位传给他的那个傻儿子就能看出来。史料记载,司马炎,字安世,冀州河内郡人,是为西晋开国之君。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惠帝司马衷之父,晋元帝司马睿从父。中国历史上估计只有他这麽一位“爷爷,爸爸,叔叔,儿子,干儿子”全都是君王的皇帝的吧。司马炎少时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更疼爱幼子司马攸,本来王位和司马炎没什么关系,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还是被封为晋王世子,有点像当年的曹丕哈,后来司马炎继承父亲成为晋王,执掌魏国大权,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即皇帝大位,病逝后,谥号武皇帝,所以叫他晋武帝。


司马炎一生荣誉不少,比如轻徭薄赋啊,一统天下啊,但是他做了最大一件蠢事,直接导致后百年中原汉人几乎灭种,那么他到底干了什么呢?那就是他立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晋惠帝

有看官可能会问了“立次子当太子虽然不合礼法但也不会造成这等后果吧?”,那如果这位太子是个傻子呢?

史料记载,司马衷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才9岁,虽然呆傻,但毕竟年龄还小,还有着被塑造成一个好皇帝的可能,而且当时司马衷生母杨皇后又正得司马炎宠爱,英雄难过美人关,枕边风这么一吹,于是司马衷就被立为太子。实践证明这是司马炎最大的败笔,这位皇帝即位后傻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闹旱灾,前去视察的官员奏报到“百姓已经没米吃了”司马衷不以为然,原话是“百姓无粥喝,何不食肉糜”,于是西晋的几个王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丢司马家的脸啊“于是联手搞了个八王之乱把他给搞下去了。

说到八王之乱,又得说说司马炎一意孤行,不听大臣劝阻执意大封宗室为王的事了。

司马炎封司马懿之子汝南王,

司马炎之子楚王,司马懿之子赵王,剩下的记不清了,司马懿要是还活着,非得一巴掌拍过去骂“汉朝七国之乱才过去多少年啊,全忘了?”结果后来各诸侯王联手搞掉了西晋皇帝,也内耗掉了汉族仅剩的精锐部队直接导致后来五胡乱华时,西晋朝廷一点精兵强将都没有,中原各州百姓惨遭异族屠杀,西晋皇室后裔就是司马炎的从子司马睿)却溜到东南去了,说好的“民贵君轻”呢?说好的君王死社稷呢?

综上,小编觉得一手造成五胡乱华的司马炎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废物。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电视剧里看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鄙人脑子直接蹦出一个名字,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和他竞争“三国最大废物”的位子。

此人出身名门,四世三公,实力超强,地位极高。可是,他志大才疏,见利忘义,无耻无德,蠢材一个。可以说,他完全把一手好牌打烂了,还是奇烂无比那种。

他是谁?

袁绍?

很多人估计会这样猜,但答案却不是袁绍,而是他弟弟——袁术。袁绍也许不咋地,但和这个废材弟弟相比,袁绍简直太优秀了。

两人虽然同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但袁绍的出身赶不上袁术——袁绍是庶子,人家袁术则是嫡子。在那个年代,嫡出和庶出的区别不是一般大,继承袁家产业那个人,只能是嫡出的袁术,而不会是庶出的袁绍。可以这么说,从出生那一刻起,袁术就是万众瞩目的那个袁家未来继承人。

董卓进京,袁家两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袁绍毫不畏惧董卓,当面顶撞,还拔剑而起,尽显英雄风范。董卓竟拿他无可奈何,还不得已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作为嫡出的袁家公子,却有点畏惧董卓,尽管董卓也封他为后将军,但他却逃离洛阳。《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可见,袁术逃出洛阳后到了南阳。当时,南阳也是袁家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袁术又出身名门,很快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尤其还得到孙坚这样的名将支持,轻而易举就在南阳站稳了脚跟。

南阳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郡,人口众多。数百万户是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好几个州的人口加起来,都未必有南阳多。后来,袁术又夺取淮南,几乎占有了整个扬州。可以说,他是要地盘有地盘,要人口有人口,要粮食有粮食。在三国前期,袁术真的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大军阀”,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比他那个庶出的哥哥袁绍强得多。

问题在于,这么有利的条件,这么好的形势,架不住人家袁术想作死。好好的,他偏急着想当皇帝。大家可以想想,后来的袁绍,挟冀、青、幽、并四州之地,百万大军,饶是如此也不敢称帝。后来的曹操,天下江山十有六七,也不敢称帝。你袁术何德何能,居然就敢称帝?

果然,袁术称帝后,遭到天下诸侯的围攻。毕竟,那时汉室的余威还在,“汉”这面大旗不能倒。每个诸侯虽然心里都有称帝的梦想,但谁也不敢流露出来。道理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嘛。可就是袁术这个傻子不明白,硬要出头当皇帝,结果被围殴,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国破人亡。

所以,如果有人问“谁是三国最大的废材”,我毫不犹豫会投袁术的票。因为,能把这么好的牌打成这副样子的,除了袁术,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

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三国里头最大的废物,我认为应该是关羽。别急着喷我,后面说理由

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刘禅,还看见有人说是蒋干。诚然,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俩人都挺废的,但是小说是小说,现实归现实。刘禅没有那么不堪,蒋干更是根本没盗过书,说他是废物是不确切的。但是关羽,说实话,是真的废。

关羽确实勇武,比如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但是这只是匹夫之勇,或者说是武将之勇。如果让他做冲锋陷阵的将领,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让他做独当一面的统帅,负责战略层面上的攻防,那问题就大了。

这一切都集中于襄樊之战之中,襄樊之战的先赢后输,彻底断送了蜀汉集团一统天下的希望。本来三分荆州,蜀汉能占据最大的一块;结果给他一折腾,荆州全面沦陷,蜀汉就只能关起门来在益州搞生产,偏霸一隅,最后等着魏国把自己灭掉。

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多大。关羽这一废,不仅仅废掉了自己父子的性命,更让整个蜀汉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点,说他废,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意的。



青言论史


三国中最大的废物,当然是曹爽啊!

曹爽,字昭伯,魏大司马曹真之子。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断送了曹家的江山。

曹爽的父亲曹真,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讲的一个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曹真败给诸葛亮不假,但曹真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将,多年统领虎豹骑,是曹操手下最能打的几个将领之一。

曹魏政权的特点,就是宗室掌兵,曹操不信任外姓人。所以曹操手下虽然有张辽、徐晃这样的大将,但是真正独当一面,有独立兵权的人,却除了姓曹就是姓夏侯(曹操本姓夏侯)。曹仁、夏侯惇等都是此中翘楚。

后来随着老人陆续凋零,新人上台。曹真本来作为一线将领统兵,逐渐也升到了当年夏侯惇的位置,统领雍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真逐渐成为曹家最后一个统兵的宗室亲贵了。

曹真死后,曹魏兵权出现了九年的“真空期”,九年间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满宠等外姓人手里。但是到了魏明帝病危,他觉得这样不行,必须提拔一个曹家人,于是曹爽上台了。

曹爽作为曹真的儿子,可以算上是军旅世家。在少年时,谦虚谨慎。算是曹家人里唯一一个看着比较像样的。可是没想到提拔起来之后,就不是他了。

客观来讲,在魏明帝死之前,司马懿就算有天大的谋反心思,也只能憋着。因为曹魏三代皇帝(如果算上魏武帝曹操的话)都是明察之君,司马懿想积累造反的条件,那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也正因为此,魏明帝才没有防范司马懿。魏明帝死之前,委任了两个顾命大臣——司马懿,和曹爽。

虽然是委任了两个大臣,可是曹爽毕竟是曹家自己人,肯定权力比司马懿大的多。事实也正是如此,曹爽上台后,很快掌握了内外军权。通过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并打击了司马懿等一派士族力量,反倒提拔了一些没有名声的草根出身的知识分子。

全面掌权之后,曹爽就开始了自己“帝王”般的生活。少帝曹芳年幼,曹爽就开始趁皇帝不懂事而胡作非为。他给自己修建了华丽的宫室,把皇宫里很多的用具拿出来自己享用,衣食住行完全与皇帝一样。更过分的是,曹爽居然偷偷接出了魏明帝的几个才人(后妃中的一等),自己纳为小妾。这已经完全是谋反的行为了,搁在任何一代皇帝的身上,曹爽恐怕早就千刀万剐了。

不过曹爽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还派手下去打探司马懿。司马懿自知现在不是曹爽的对手,于是装的又聋又糊涂,一派将要入土的样子迷惑曹爽。

曹爽觉得,自己掌握了朝廷大权和内外军队,已经没有敌人了,感觉很好。

直到正始十年(249年)的正月。

这年正月,曹爽、曹羲兄弟带着少帝曹芳去京郊外的高平陵祭祖。大司农桓范劝到:“你们兄弟两个人总管内外军事,万一城中有变怎么办?不能一起出行,要留一个人在城内。”可是曹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敌人了,于是放心大胆的出了城。

曹爽出城后,“又聋又傻”的司马懿不傻了,他神采奕奕的站了出来。

司马懿带着自己家里养的三千死士,封锁了洛阳城门,并让太后下诏剥夺曹爽的官职。

在司马懿夺城行动的时候,大司农桓范逃出城去,投奔曹爽。

司马懿听后大惊,对亲信蒋济说:“智囊往矣”(曹爽的智囊去了)。

蒋济听完一笑说:“驽马恋栈豆,范去,必不能用”。(劣马只会贪恋自己粗糙的豆子,桓范去了,曹爽也不会听他的)。

实际上,虽然司马懿占据了首都洛阳,但是形势对于司马懿来说并不美好。

因为曹爽去上坟不是自己去的,而是带着皇帝和一大堆军队大臣。当时洛阳的军队相当一部分跟在曹爽身边,有一大堆位居高位的亲信大臣也在曹爽身边,更重要的是——皇帝也在曹爽身边。

所以桓范出得主意是:现在皇帝在我们手里,军权也在我们手里,司马懿只不过控制了洛阳城而已。我们可以退到旧都许昌,以皇帝的圣旨号令天下,我手里有大司农的印信,钱粮要多少有多少。我们到许昌,皇权、兵权、财权都在手中,司马懿困守孤城,必败无疑。

如果曹爽听了这个主意,司马懿恐怕就死于那年了。

司马懿虽然实力远不如曹爽,可是他会玩心理战。

他不断地派人出城,寄信和捎口信给曹爽,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司马懿只要军权,其他一切不问。

告诉曹爽——只要你交出军权,爵位名誉照样保留,生活待遇一切不变。

曹爽思考了一夜,决定投降。

他实在是不想冒险,他不确定自己手下的人能不能跟自己到许昌。也不确定自己到了许昌能否像桓范所说的那样打败司马懿。他只看到了太尉蒋济寄来的信上说——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其余一切不问。

他退缩了。

他决定交出皇帝与军权,只为了保住自己目前的富贵,为了让自己后半生继续做一个安乐公。

曹爽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司马懿不过想夺我的权力而已,我回去还是侯爵,仍然是富贵人家)。

桓范看到他们投降,用手拍着大腿说:“坐卿。灭吾族矣!”(因为你,我要被灭族了!)。

又说:“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曹真向来以擅智谋而自夸,怎么生下了你们猪狗一样的兄弟三个啊!)

事情正如桓范所预料到的,曹爽交出兵权后即被司马懿软禁,一个月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的名义诛杀并夷灭三族,桓范等人全部被灭族。

曹爽之蠢,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时司马懿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时光了,如果曹爽能够坚持住,司马家族再也不会有翻身的机会。因为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既没有功劳也没有官爵,相比于司马懿来说完全是小角色。

可是在曹爽的神操作下,曹魏的大权被司马家族窃取,最终三家归晋。三国无数英雄,风风雨雨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最后被一个只会搞阴谋的司马家族窃取,曹孙刘三家没有一家得到了江山,都是拜曹爽的神操作所赐啊!


小约翰


刘璋、刘琮、刘禅、孙皓等确实不算明君,他们都是诸侯二三代,拿着父辈留下的一手好牌,却混到丧地辱身、臣服他人的局面,但从全局而言,这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所能扭转,而且他们能保全自己和臣属,其实也算明智了。

而蒋干、淳于琼、蔡瑁、张允之流,在《三国演义》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丑角形象,蒋干中计导致曹操赤壁大败,淳于琼酗酒无备丢乌巢,导致袁绍官渡失利,蔡瑁、张允劝刘琮投降,却又被曹操误杀,但《三国志》并无这些夸张的情节记载,所以不足为据。

至于孙权、袁绍、刘表、袁术,都是创业诸侯,能力虽有高下,但怎么看都是不能算废柴的,孙权被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袁绍被认为“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刘表是东汉末年“八俊之一”,袁术曾割据扬州称帝。

那么,谁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废柴呢?六甲番人认为只能是蜀汉的太监黄皓。

黄皓的年纪应该和刘禅接近,公元223年刘禅十七岁当皇帝时,黄皓便开始跟随他,一直阿谀献媚想往上爬,不过当时有早期曾担任刘禅太子舍人的董允在,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最大的官职也就是黄门丞。

不过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有机会参与政事,成为黄门令。公元258年陈祗也死了,黄皓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从此开始专秉朝政。

之所以说黄皓是废柴,且看他弄权误国的几件事:

1、离间皇族,在刘禅耳边谗言,导致刘禅渐渐疏远刘永,后来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刘禅。

2、排斥异己,比如将不依附他的罗宪贬为巴东太守。

3、想要刘禅废姜维大将军职位,姜维被迫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此举也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

4、公元263年,姜维上书刘禅,“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崇信鬼神巫术,居然告诉刘禅敌人最终不会到来,于是刘禅也不以为意,而朝中众臣更是不知此事。同年,魏灭蜀,司马昭认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

与那些大家熟悉的三国废柴相比,黄皓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他的升迁靠的是讨好刘禅和谗言打击良将贤臣,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又屏蔽了君主刘禅的六识,导致蜀汉毫无防备而亡,这样的人物,纵死一百次,都不足以赎其罪。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史诗茶,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我认为三国中最大的废物要算刘备

一、因为刘备一无所有的时候是靠吹牛逼获取身份的,说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靖王有100多个儿子,谁知道他是不是?

二、刘备虚伪无耻至极,想当初借锦州,结果一借不还,还恬不知耻的说是自家的,曹操与刘备一起喝茶的时候,曹操说当今天下为有你我二人堪称英雄,结果吓得刘备赶紧跪下磕头

三、刘备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快要不行的时候让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明显的就是想让诸葛亮死心塌地的为他刘备的江山卖命。

四、厚此薄彼,对自己的嫡系人吗爱护有加,对杂牌军出身的赵云从不重用,还差点让赵云为了救后主搭上性命

由此可见,刘备真的是一个大大的废物

个人意见,希望你喜欢


历史好好学


废物,不仅指没有本事,而且指浪费了好机会,有成事的条件结果没成事。不是所有失败的人都称其为废物,项羽最后自刎乌江,但从不说他是废物,因为人家辉煌过。

三国的废物不少,比如韩馥,起点很高,但窝囊死了;再比如曹爽,一切大权尽在掌握,却被人收拾得结结实实。但这里问的是“最大的废物”,按这个定位应该是刘璋。

一、因生性软弱而被选中接班

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有4个儿子,其中2个儿子死在长安,留在身边的只有三子刘瑁和四子刘璋,刘瑁有“狂疾”,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死之后,益州官员赵韪等人上书朝廷,拥戴刘焉为继承人,朝廷于是下诏任命刘璋为新的益州牧。

刘璋生性软弱,才能和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均不如他的父亲,继位之后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所有的事情都听他的,由于派系不平衡,沈弥、娄发、甘宁等带兵的将领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

叛军纷纷退往荆州,之前荆州牧刘表曾上书告发刘焉有僭越行为,益州与荆州关系紧张,为防备刘表,刘璋让赵韪驻兵在朐䏰。赵韪早年追随刘焉来到益州,他很得百姓和将士的欢心,大家看到刘璋性情柔软,缺乏谋略,“东州兵”放纵侵害百姓,刘璋无力制止,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了赵韪的身上。

二、被诸葛亮讥为“暗弱”之主

赵韪手握军权,刘璋让他防备刘表,但赵韪却秘密与刘表手下的官员联络,通过贿赂收买的方式与荆州官员们建立起关系,同时又秘密联合益州本地的大族,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赵韪聚众起兵,益州多地响应,幸得“东州军”拼死一战,叛军才被打败,赵韪逃到江洲,不久后被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攻,赵韪被杀。

赵韪死后,另一位实力人物庞羲崛起,庞羲和赵韪都算是刘焉的“托孤重臣”,刘璋继位后担任巴西郡太守,为拉拢庞羲,刘璋还让自己的儿子刘循娶庞羲的女儿为妻,双方结成儿女亲家,但庞羲骄功自重,私下里扩充人马,也想起兵反叛,后被人劝阻。

不仅如此,刘璋还与汉中的张鲁关系决裂,刘焉在位时张鲁一直是益州的联盟,不知何故,刘璋继位后杀了张鲁留在成都的母亲,双方成为仇敌。

虽然有父亲创立的基业,但刘璋在位时益州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他也没有能力结束这种状况,只能勉强维持,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他是益州“暗弱”的主人。

三、主动讨好曹操受冷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刘璋判断刘表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派中郎将阴溥前往荆州前线“致敬于曹公”。

曹操很高兴,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璋为振威将军,任命刘璋的三哥刘瑁为平寇将军。阴溥回去复命,刘璋也很高兴,觉得曹操很重视他,为表示回报,他派手下人张肃率300名“叟兵”携带一批军事物资送往荆州。

曹操把叟兵留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张肃为益州刺史部广汉郡太守。后来曹操占领了江陵,在此集结人马顺长江而下进攻刘备、孙权,出发前刘璋派来的第三拨前来“致敬”的人也到了。

领头的人是益州别驾张松,他是张肃的哥哥。曹操拿下江陵后,大约有点儿志得意满,这次对张松一行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不存录松”,意思是对张松不是太客气。

这让张松很不高兴,回去后说了曹操很多坏话,力劝刘璋不要与曹操联合,建议联合刘备。

四、竟想出引狼入室的馊主意

曹操紧接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打了一战,大败,局势突然发生了逆转,荆州由刘备、孙权以及曹操分别控制一部,益州暂时没有生存危机了,刘璋疏了一口气。

但很快北边的局势力又紧张起来,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征讨汉中的张鲁,张鲁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曹操占领了汉中,必然会从北边向益州发起进攻,刘璋又紧张起来。

张松很了解刘璋的心理,他觉得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于向又反复劝说刘璋,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才能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既可以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让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

张松的建议打动了刘璋,他有些动心,此时法正、孟达等人也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刘璋不知道的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是一伙的,为了迎请刘备他们进行了秘密筹划。

刘璋决心请刘备来益州,派人去荆州联络,张松推荐法正前往,为了不引起刘璋的疑心,法正还假模假样地推辞了一番,装出“不得已而往”的样子,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传出,刘璋身边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对,主簿黄权劝刘璋说一国不容二君,希望刘璋慎重考虑,从荆州避难来的刘巴认为刘备不是能屈居于人下的人,把他弄来必然“入必为害”,有个叫王累官员为了劝说刘璋,不惜倒悬在州署的大门外,希望刘璋警醒,但刘璋都不为所动。

五、被手下人一恐吓就软了

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带着刘璋的嘱托前往荆州,见到刘备,将刘璋的想法说了。

刘备一直想夺取益州,有这样好的机会怎么让他惊喜?送走法正后,刘备火速把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等人从各地召来,商议前往益州的具体事宜。

但法正回成都向刘璋报告荆州之行的情况后,刘璋却又不那么着急了,大概又有一些人不断劝说他不要请刘备来,刘璋也冷静了许多,所以还要再想想。

法正、张松等人都很着急,但再加劝说又容易招惹猜疑。恰在这时,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集结人马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眼看就要打响,刘璋又开始紧张起来,张松趁势又向刘璋密报:“现在得到消息,庞羲、李异等人听说时局将变,他们现在很活跃,正密谋私通外敌,如果不赶紧请刘豫州前来,敌人攻其外,他们攻其内,必然失败!”

庞羲仗着实力一向不太听刘璋的招唤,刘璋一直容忍和迁就,张松的话让刘璋大受触动,他不再犹豫,正式向刘备发出了邀请。

刘璋派法正、孟达再去荆州请刘备,为表示诚意,刘璋还让他们带来了率数千人马拨归刘备指挥。刘璋现在反而特别担心刘备不来,所以不惜血本。

六、陪刘备喝了一百天大酒

还是在汉献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沿长江西进。按照之前与刘璋的约定,刘备率人马没去成都,而是直接去了成都北面的重镇涪城。

刘璋听说刘备如约而至,还带来数万精兵,很高兴。刘璋于是亲自赴涪城与刘备相会,为显示对刘备的欢迎,刘璋率3万步骑前往,一路上车乘帐幔,精光曜日。

到了涪城,双方相见无比亲热,刘璋下令就地摆下盛宴给刘备及其手下将士们接风洗尘,参加的人多达数万,双方“欢饮百余日”。

刘璋下令拨给刘备一批物资,包括米20万斛、马1000匹、车辆1000乘,还有大批缯絮锦帛等物。

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表奏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作为回报,刘备也表奏刘璋为镇西将军兼任益州牧,当然这都不可能经过许县朝廷的认可,都属于“空头人情”。

七、被刘备狠敲竹杠却无奈

欢宴之后刘璋回到成都,按双方约定刘备率所部加上刘璋增拨的兵马进攻汉中。刘备于是向北进发,走到葭萌停了下来。

离葭萌不远有一处白水关,是益州北御张鲁的最后一道防线,刘璋在此设有白水军督,正职名叫杨怀,副手名叫高沛,刘璋下令他们都归刘备指挥。

刘璋对刘备彻底的信任和倚重,希望刘备能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解除益州的北部之忧,但刘备却不着急,到了葭萌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不提北进的事。

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起,刘备在此住了整整一年,期间从未向北方用过一次兵,唯一做的事就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底,曹操率部征讨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不关心孙权的死活,但他等来了机会,于是借着孙权求援的事给刘璋写信,要求增加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军需物资,以帮助自己回荆州救急。

刘璋接到刘备的来信,愤懑之情可想而知,等了一年,又是给人又给东西,没有任何回报,现在却要一走了事,刘璋有点后悔没听黄权等人的话,但现在说后悔也没有用了。

一气之下与刘备翻脸,刘璋还没有这个勇气,更没有这个把握,刘璋又气又急又犯愁,想了半天给刘备回了封信,同意刘备先回荆州去救急,所要人马太多,只能凑齐4000人马,其他军需物资按照刘备所列清单一律减半提供。

八、清除身边的叛徒反而显理亏

张松在成都听到消息后急了,他不知道刘备的真实想法,还以为刘备真的要走,张松赶紧给刘备写了封密信,信中说:“眼看大事将成,为何放弃目标要回去?”

张松的哥哥张肃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大吃一惊,害怕连累自己,就向刘璋告发了。

刘璋接到报告,才知道张松是刘备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压抑许久的气愤瞬间爆发,刘璋一气之下下令把张松杀了,但刘璋却不敢公开与刘备翻脸,只是密令益州各地,今后重要文书不再知会刘备。

刘备在葭萌听到张松被杀的消息也无比愤怒:“你杀了我的内应啊!”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在葭萌起兵反击刘璋,行动前刘备先设计杀了杨怀、高沛,吞并了白水关的驻军,之后刘备率黄忠、卓膺、魏延等率兵向成都方向攻击萌。

刘备还在白水关发表了战前动员,竟然颠倒黑白地说:“我替刘益州征强敌,辛辛苦苦,一刻不得安息。如今刘益州府库里堆满了大批财物却不愿意赏赐那些有功之士,还奢望有人替他卖命,怎么可能?”

九、最后的机会没能把握住

葭萌与成都相距500余里,中间隔着梓潼、涪城、绵竹等数道防线,刘备率大军南下去取成都,首战梓潼。

从兵力对比看,刘备的人马不及刘璋,但刘璋的手下普遍士气不足、内部涣散,许多手握兵权的实力派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在涪城经过数月修整后刘备率军继续南下,直取成都。涪城大败让刘璋乱了阵脚,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其实刘璋现在的实力仍远在刘备之上,如果集中兵力再战仍有取胜的机会,关键要有信心和决心。

刘璋手下的从事郑度郑度认为刘备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他是孤军深入,缺少外援和后勤保障,他现在急于求战,应该不与他硬拼,避开锋芒,深沟高垒,和他拼消耗,同时把粮食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吃的。

郑度的这个办法用到现在来说就叫坚壁清野,是对付强敌入侵的最好这个办法最好使。打不过不要紧,把该藏的全藏起来,不跟你打,饿死你,困死你,等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时再狠狠地揍你,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案。

刘备知道了郑度的建议大吃一惊,“闻而恶之”,急忙问法正该怎么应对。法正很了解刘璋,他让刘备不用理,法正说:“不必担心,郑度的建议刘璋不会采用。”

让法正料对了,刘璋果然没有采纳听到郑度的建议,他的理由是:“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从没有听说把人藏起来避敌取胜的。”刘璋不仅不用郑度的策略,还免了他的职。

十、一封恐吓信就出城投降了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部进来益州助战,一路连连得手,最后会师于成都附近。

为了让困守成都的刘璋投降,法正写给他的信,信中替刘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说明刘备在益州已占稳了脚跟,退回去是不可能的,益州大半土地已失,雒城、成都都将不保,失败是迟早的事。

在这封信里,刘备借法正之口还向刘璋表明了态度,说若肯降,刘备可以保全其家族,希望刘璋三思。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顽抗到底的决心。

刘璋对左右说:“我们父子在益州20多年,对百姓没什么恩德,却给大家带来3年的战乱,百姓饥荒露宿,死于道途,这些都是因我而起,让我何以心安?”

刘璋派张裔出城,作为自己的谈判代表去见刘备,刘备很高兴,向张裔表示,只要刘璋出城投降一定会“礼其君而安其人”。刘备命简雍随张裔一道进城,向刘璋当面重申自己的承诺。

刘璋见到简雍,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下令即刻出城,向刘备请降。刘璋请简雍与自己同乘一车出城,刘璋的手下们见此情景“莫不流涕”。

十一、下台以后还在被人利用

刘备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刘璋及其家人迁往南郡的公安居住,归还他们的财物,其中包括振威将军的印绶。

刘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循,次子刘阐。刘璋曾多次命刘循率兵抗拒刘备,但他又是庞羲的女婿,庞羲在益州势力很大,刘备占有益州后也得与他合作,所以刘备把刘循留了下来,让刘璋只带刘阐去了公安。

刘备后来继续重用庞羲,并任命刘循为奉车中郎将。刘璋带着刘阐到公安居住,虽然没有自由,生活倒也平静。不料后来孙权与刘备多次交恶,刘璋父子的平静生活又被打破。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孙权袭取荆州,杀了关羽,刘璋落入孙权的手中,孙权为对抗刘备,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后来刘璋就死在了那里。

孙吴黄武四年(225年),蜀汉的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军投降孙吴,孙权又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一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

刘璋的才能和谋略还不如父亲刘焉,只是由于生在豪门才在史册中留下了一笔,他浪费了天府之国这块地盘,要论三国最大的窝囊废,应该非他莫属。


南门太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和废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即废柴都冲走了!

成王败寇,一部封建史,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一般说,你败了,基本上边走上了废物之路,那里有太史公发古思之幽情,叹自身之悲哀,竭力描绘项羽这悲情英雄的壮烈和无奈呢?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色人物层层叠叠,大浪淘沙,废物在这年代,一不小心,不是被杀,就是自杀,那年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最有本事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且看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第一个废物大将军何进,只因听了太后的话,未诛尽宦官,被砍成肉酱!董卓进京,二大废物同时出场,袁术袁绍,十八路诸侯无功而返,袁家四世三公,袁术不明大势,称帝而亡;袁绍猛将如云,谋士自残,因小儿有病,失却良机,内斗纷乱,终至败死。刘璋刘表,废柴两根,当世英雄,三足而立。荆州战火,关羽自傲,小瞧天下英雄,水演七军,败走麦城,蜀国速亡,祸端隐藏。曹植八斗,洛神留名,争统大位,喝酒纵性,一生郁郁,幸才有名。蒋干盗书,内部中空,历史是否,演义定名。姜维九伐,国内一空,胆大如卵,气冲牛头,志高坏国,西蜀灭亡。司马横出,曹爽不明,魏魏江山,三马吃操,呜呼哀哉,夕阳空山!东吴孙皓,刚烈残伐,气数已尽,长江滚滚!

现实世界中有多少废物吗?三国中已经有过,如此罢了!





万里雪飘74




《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字子翼,九江(今安徽寿县)人。他是周瑜的发小和同班同学。不过此时他是曹操的谋士。

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周瑜军队在江面对峙,周瑜偷看曹操的水营,发现战船布阵相当规范,士兵训练的很有章法。原来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亏得到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深谙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大患,一直想除掉二人,但苦无良策。

“周瑜打瞌睡,蒋干送枕头”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和周瑜是铁哥们,愿意说降周瑜。于是只身来到了江东见周瑜。

周瑜一听蒋干来访,心中暗喜,他猜透了蒋干此行的目的,无非就是为曹操作说客来了。周瑜眼珠一转,何不将计就计,正是除掉蔡瑁、张允的大好时机。他和众将一番耳语,如此这般……。

蒋干见到周瑜后,彼此寒暄了一番,周瑜此时要堵住蒋干之口,故意问蒋干:

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做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做说客也?”――引自《三国演义》

周瑜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于是他摘下腰中的佩剑,交给太史慈说,我兄弟今日来就是和我叙旧,你做监斩官,谁先说有关军务的事,定斩不饶,今天只谈喝酒风花雪月,不醉不休。

蒋干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事先在曹操面前吹下的大话,现在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表面看是周瑜放浪形骸,喝的酩酊大醉,实则是周瑜心中最清楚,换言之,二人都没有喝高,只不过各怀心腹事罢了。

周瑜想的是如何让蒋干上套,蒋干心里想的是如何回去向曹操交差。周瑜故意发出鼾声,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有心事。透过月光,他看到桌上放着一沓书信,就着大营里的灯光,发现是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书信。

信中云: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引自《三国演义》

其实这里就有很大的疑点,既然周瑜知道蒋干是曹操的谋士,按照常理不应该让蒋干轻易看到书信,然而书信就放在桌上,摆明是周瑜设下的圈套,可是愚蠢的蒋干没看透。他急忙把书信藏于衣内。

这也是一个疑点,蒋干看明白了,为什么还要带走书信呢?

我觉得可能是提供给曹操的物证吧。蒋干因此天一亮就急匆匆不辞而别了。怕的是周瑜找书信发现是他偷走的。这就是蒋干盗书的故事。

回去之后,蒋干把书信交给了曹操,曹操没有细想就杀了蔡瑁、张允二人。杀了后,曹操才有所醒悟,但他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做错事了。(其实曹操把书信的字迹和蔡瑁张允的笔迹核对一下不就明白了吗?)

赵本山小品中的卖拐,老赵可劲的坑范伟,周瑜是可劲的坑蒋干,蒋干可劲的坑曹操,这才促成了火烧赤壁这场战役。



Δ曹操

曹操失去了水师都督这个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庞统献“连环计”的成功,因为没有人懂这方面的知识了;没人提出质疑了。

但是谁能把庞统引荐给曹操呢?总不能让庞统自己去对曹操说,我有一条连环妙计吧。这样也太假了吧。

还是那句话,周瑜再次坑蒋干。其实不怪周瑜,是蒋干上赶着让人坑。关键时刻,蒋干踩着点来了,这次周瑜是采用的冷淡蒋干的办法。历数了蒋干的不是,说他偷了书信,害的他失了两员大将蔡瑁和张允,要不是他,曹操早被诈降的蔡瑁、张允杀了。周瑜软禁了蒋干。(这里也有疑问,蒋干盗书后,为什么还要去找周瑜呢?)

“送子翼往西山庵中歇息,待吾破了曹操,那时渡你过江未迟。”蒋干再欲开言,周瑜已入帐后去了。左右取马与蒋干乘坐,送到西山背后小庵歇息。――引自《三国演义》。

蒋干在此“巧遇”不受重用的庞统庞士元,蒋干一听是怀才不遇的凤雏,如获至宝,虽然没有劝降周瑜,向曹丞相推荐个人才也不错,于是说动庞统,二人连夜投奔了曹营。接下来就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击,让曹操把大小船只统统用铁链连起来,这就为以后周瑜火烧战船打下了基础。



Δ蒋干和周瑜

综上所述,蒋干两次被周瑜利用,他为周瑜消灭曹操的85万大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你说蒋干是不是三国中的废物呢?


秉烛读春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恐怕很难说人是废物,只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水平不如人吧。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人把好牌打烂了的,感觉其本来能够成就更高的事业,却由于自己失误而身死事败。

这里我要说的是王允王司徒。诛杀董卓后,王允可以说有皇帝,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猛将,吕布有万人之敌,还因为诛灭董卓占据道义制高点。然而由于王允书生意气或者是性格使然,连出昏招,使形势急转直下!

他不该杀蔡邕。蔡邕是少有的大文学家,名士,很受董卓赏识,可以说对其有知遇之恩。因此董卓死后,蔡邕伏尸而哭,也是人之常情。当然,从大是大非的角度讲,他可能这么做也是不大对的,但是可以给与一定的惩罚,戴罪立功,这也是其他大臣和蔡邕本人提出的,可是王允坚持要杀!的确寒了士人之心,也损失了一位大文学家!

他对董卓余孽特别是李傕郭汜处理不当。对李傕郭汜率领的虎狼之师没有分化瓦解,而是一棍子打死,坚决不给与他们自新的机会,李傕郭汜更是大造其谣,说王允要使这帮虎狼之师铤而走险,直接造成了李傕郭汜之乱,王允本人被杀,吕布逃跑,天子播迁,最后落于曹操之手,汉室气数已尽,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