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從自卑轉為自信?

用戶54524066511


自卑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適當的引導有時候還會成為孩子奮發向上的動力,但是如果過度自卑,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自卑的孩子往往表現為:自我評價低,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同時又會過分在乎他人的評價,渴望得到表揚,甚至會用不誠實、不恰當的方式來獲得;而對批評過於敏感,難以接受,並耿耿於懷;另外還會有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經常低落、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欠缺、過度怕生,不願意與同齡人交往、懼怕失敗,迴避參與競爭等情況。

是什麼造成孩子自卑呢?

1.與孩子自尊心得不到滿足有關。

自尊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一種態度。孩子2~3歲時,自尊心表現為要求以自立性的形式積極進行各種活動;4~6歲孩子的自尊心是以自己為中心;6~12歲時自尊心作為肯定感情,明確地被意識到。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尊心經常遭受挫,便會很容易自卑。

2.孩子經常受到批評指責。

“哀莫大過於心死”,家長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體罰“文明”,受“心罰”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毀,自信心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3.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

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孩子長期達不到家長的期望,孩子內心就會變得自卑。

4.家長過度保護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使孩子喪失最基本的自理獨立能力。這樣,孩子在離開了家長的情況下,往往會各方面表現得比其他人差,而讓孩子感覺自卑。

5.經常受到同學的歧視、欺負。

有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發育遲緩,會比起身邊的人表現都較差,受到小夥伴的嘲笑,這樣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

我認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以下幾個方面非常重要!

1.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孩子的自信首先來自自尊, 這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評估。由於孩子年幼,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一般先來自於成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他們的爸爸媽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

2.多鼓勵,少打擊,告訴孩子“你能行”!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

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的心理,樹立起“我也行”的心理。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讓孩子從對某件事的良好感覺中擴散出去,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在這個過程當中,爸爸媽媽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不要諷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讚揚孩子,以免孩子產生驕傲情緒。只有隨時地、恰當地鼓勵,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自信。

3.家長要允許成長中的孩子犯錯誤。

“從犯過失的痛苦中走出來,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應該去讚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與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較,而不是與別人相比較。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幾乎可以從所有的過失中得到益處,增加自信心。”因此,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大發雷霆。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慢慢少;缺點的對面一定有優點;父母們要做欣賞缺點對面優點的美麗風景的人!


我是王棟老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專注教育心理和家庭教育研究,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可以關注我進行交流!


王棟


自信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作為家長,如果可以幫助孩子做到4件事情,就可以逐步建立起孩子的自信

建立外表自信

得體整潔的衣著、髮型、外貌很重要,那是孩子身體自信的基礎。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對美毫無知覺。

有個著名的實驗,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個6歲女孩穿上不同的衣著,進入同一家餐廳。
當她穿著乾淨漂亮的衣服時,餐廳裡的人熱情地跟她搭訕、聊天,甚至撫摸、親吻她。
當她換上邋遢破舊的衣服後,所有人都對她露出懷疑、嫌棄的表情,甚至請服務員將她趕出去。
方才自信滿滿的女孩開始難過,哭泣著跑出去,導致實驗中斷。

得體的外表妝扮不僅是一種幼兒審美培養,更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判斷:我是可愛的、受歡迎的、值得信賴的,從而反饋到內心的自信能量上。

建立體能自信

運動不但能讓孩子身體健康,還能讓他體驗到對力量的掌控感,激發出自尊。

自尊高的孩子,會把對身體掌控的自信,遷延到學習、生活和社交中,面對困難時會更有勇氣。

前不久,泰國少年足球隊12個孩子和教練被困山洞10多天,他們靠著強大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勇渡難關。被搜救員發現時,這群孩子沒一個痛哭流涕,反而面帶微笑,積極回應。這就是體能自信帶給孩子的能量和奇蹟!

建立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在培養孩子自信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用言語、行動,讓孩子認識到「我有優點」「我的努力被看到了」 「我能行」,幫助他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建立群體中的自信

除了需要大人的肯定,孩子也需要得到同伴的認可,穩固自信。能夠得到同伴的認可,回給孩子帶來自信,變得樂觀開朗。

心理學家說,孩子需要在群體社交中獲得接納、認可,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群體中的「首領」。

愛——接納——鼓勵,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呵護,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自信。

“泡泡育樂園”有很多的育兒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有專業的睡眠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可以給媽媽提供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關注公號留言,泡泡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任何一個孩子的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遺傳之外,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待養育孩子的態度,一個孩子變得自卑,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有哪些因素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哪些情形和做法,會到更容易導致孩子自卑

一、從小濫用表揚的方式

每一位疼愛孩子的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往往都是怎麼看怎麼喜歡的心態,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用筷子吃飯、學會了說完整的一句話、學會了自己穿鞋子,每一個點滴,都會給父母家人帶來驚喜,這種時候,有很多家長總是不吝惜各種讚賞的語氣,經常對孩子說出“你真棒”、“你太聰明瞭”、“你好厲害”這樣的評價語言,而不是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進行肯定的讚賞,這樣一種模糊的讚賞方式,很容易給孩子帶來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非常優秀。一旦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發現其他的小朋友、同學做的比自己更好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焦慮、懷疑的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關懷,就有可能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


二、對孩子干預過多

有不少家長,要麼因為自己的性格比較強勢,要麼是對孩子的擔心太多,對孩子的行為、想法干預過多。比如說,年幼的孩子在剛開始學習奔跑、攀爬的時候,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傷,動不動就呵斥孩子不要到處跑跑跳跳,在孩子想要進行各種嘗試的時候,總是進行制止,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對於很多事物都心存畏手畏腳的心態,不敢嘗試,擔心遭到爸爸媽媽的批評,甚至由此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的心理。


三、幫孩子解決問題

這也是很多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常見的問題,從孩童時期給孩子的餵飯,幫孩子穿衣、穿鞋,到孩子上學以後幫孩子背書包等,很多家長要麼覺得孩子的動作太慢了,做不好,要麼心疼孩子怕孩子累到,只要能幫孩子做的事情,都幫孩子給做了,剝奪了孩子自我鍛鍊的機會,也喪失了訓練自理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做法,讓孩子會慢慢的覺得,我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會做,我是個沒有用的人。

此外,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後,會開始進入集體的生活,這種時候,可能會面臨很多社交方面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總是由家長出頭,這樣的做法,同樣會剝奪孩子鍛鍊社交能力的機會,產生自卑、封閉的心理。


四、跟別的孩子比較

這種情況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家長在經歷了早期的高期望之後,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個人能力的發展不如預期,同時又看到別人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優秀的時候,總是習慣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家孩子的長處進行比較,不顧場合的評價、批評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帶來極大的打擊。


五、對孩子打擊、諷刺太多

這類家長,往往喜歡從負面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取得的進步和成績,不是從正面的角度來鼓勵和肯定孩子,反而很喜歡打擊、諷刺孩子,“你做不到的!”、“就這點成績也拿出來說?XXX比你強多了”、“放棄吧,別白費功夫了”,這樣的話語說多了,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六、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還有一些家長,要麼因為自己很成功,對自己對孩子都要求和期望很高,要麼抱著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態,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多少分,一定要參加多少興趣班和培訓班,鋼琴必須每天練多久,一定要考到多少級,這樣的要求,往往會超出孩子當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極限,在達不到父母要求的時候,會嚴重懷疑自身的能力,導致自卑情緒的產生。


七、父母自身是一個內向、自卑的人

這類家庭,父母自身屬於內向、自卑的性格,行為處事方面會給孩子樹立一種形象,也會帶來示範的效應,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總是一種消極、悲觀的心態的話,孩子多半也會養成這樣的性格。


怎樣扭轉孩子的自卑心理,幫助孩子更樂觀的面對人生

一、接納孩子的一切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也都有各自的閃光點和缺點。作為父母,首先要意識到,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自己的孩子或許在某些方面表現的弱一些,但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有優點,父母不要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孩子的好壞,真正需要做的,是完整的、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一切,孩子的身高、長相,孩子的性格、習慣,孩子的學習成績和運動能力,只有你無條件的、充滿關愛的接納了孩子,孩子能夠體會到你的包容,才有可能放下內心的自卑,毫無顧忌的將最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


二、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很多孩子的自卑,源於“我不會”、“我不敢”,而這背後的根源往往是因為家長的干預太多、幫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以至於孩子沒有機會、沒有條件來訓練自己的能力。對於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放手,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指導,讓孩子有興趣、有意願、有信心來獨自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反覆的訓練,能夠極大地鼓舞孩子的鬥志,增強自信心。


三、積極的肯定孩子的行為

有不少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對孩子說出“你真棒”、“你太聰明瞭”、“你好厲害”這樣的評價語言,給孩子造成一種模糊的認知,但是在孩子稍大之後,達不到家長的預期的時候,又喜歡打擊、諷刺孩子的行為,就好比先把孩子捧上了天又摔到了地上,這樣的做法很不可取。家長需要識別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是指的讚賞、鼓勵的,進行針對性的肯定,比如說“你今天按時寫完作業了,時間控制的很棒”、“你今天主動倒垃圾了,能夠幫爸爸媽媽幹活,媽媽很開心”,對具體行為的肯定和讚賞,有助於孩子瞭解,哪些做法是正確的、被激勵的,更有助於自信心和行為標準的確立。


四、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孩子是有獨立意識和想法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的意識和意願會越來越強烈,作為父母,一定要放下“孩子年紀還小”、“孩子不懂事”、“幫孩子拿主意是為了孩子好”的想法,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只要在不違反道德、行為、法律準則和家庭公約的前提下,應該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對自己的事務做出決定和取捨,只有讓孩子充分的體驗到自我的重要性和價值,才能夠幫助孩子逐步的走出自卑的困境。


五、不攀比、不傷害

望子成龍是很多家長的心境,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優秀、卓越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密不可分。作為家長,不應該苛刻的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一定要比誰強,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做好自己,給孩子做榜樣,才是更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不跟別人攀比,鼓勵孩子超越自我,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有助於孩子自信心、自我認知的建立和形成。

在對孩子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同時,降低期望,給孩子營造寬鬆的學習、生活、家庭環境,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緩解自卑的情緒。


六、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旅行

自卑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封閉自己,不參加社會活動,不愛運動。對於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儘量創造條件帶著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踢球、跑步、騎行,跟朋友們郊遊,一家人親子旅行,通過這樣的活動,打開孩子的心扉,放鬆孩子緊繃、剋制的情緒。


七、創造機會讓孩子贏

孩子有自卑的心理,往往是因為經歷的失敗多了,失去了對勝利、“贏”的渴望和信心,這種時候,家長需要挖掘孩子的潛能、特長,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贏的感覺,贏的多了,孩子意識到“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可以做到很多事情的,這樣做,更有助於激發起孩子的鬥志和激情。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沒有無緣無故的自卑,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自信。如果你的孩子自卑,肯定是由於外界因素所導致。

所謂自卑,就是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孩子看不起自己呢?答案是挫折。一定是經受了某些超出孩子承受範圍的挫折,才會在他們心靈裡遺留下不可描述的陰影。

挫折分很多種,平時生活上的各種事件的失敗,都算是挫折。但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大人的言語中傷,對他們的刻意貶低打擊,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所以,我們首先要防範於未然,注意避免讓孩子自卑。平時在言語溝通時,儘量不使用嚴重傷人的語詞,比如:“你怎麼可能辦得到!”“就你這樣的德性,別做夢了!”“打住吧,別給自己丟人了!”諸如此類的冷嘲熱諷,那是萬萬不可有的。

如果,孩子的心靈已經產生了陰影,開始自卑了,那就用積極的方式方法來影響他,改變他。

首先,讓孩子對自我有一個明晰的認知。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所謂“人無完人”。對於某些缺點和短處,我們是可以選擇迴避的。只要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缺點縮小,那麼它自然就不再左右我們的生活。

其次,讓孩子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作比較。俗話說得好:“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如果你拿自己的短處跟人比,焉有不敗之理。你跟游泳健將比游泳,跟長跑冠軍比跑步,你不輸才怪呢。

接著,就應該好好地放大自己的優點長處了。是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優秀的一面。我們只要把自己的專長髮揮出來,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是相當優秀的。這就跟“田忌賽馬”一樣的道理,即使雙方資質相當,只要應用得好,也是有絕對把握超越對手的。所以,平時多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另外,環境也是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是個熱情自信的人,那麼,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所以說,想讓孩子自信起來,前提是大人本身就應該是自信的。如果孩子生長在一個氣氛積極的家庭,他想不自信都難吧!


萌媽育兒筆記


自卑的孩子一般比較內向膽小,跟父母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如何從自卑轉為自信呢?

首先做父母的不要總是拿孩子的缺點跟其它孩子的優點比較,孩子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是勝利。要不斷鼓勵他不要打擊他,要告訴孩子自己獨一無二的是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

其次尋找孩子的興趣點,做父母的應該瞭解孩子有什麼特長,所謂特長就是一學就會的東西或者平時孩子對某項東西非常感興趣比如唱歌能準確地唱出每個音符;有的孩子愛好美術,不管在什麼環境,他們都能隨意地畫起來;有的孩子記憶力強,對讀過的書,看過的畫過目不忘等等。做父母的應該發現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因勢利導,給孩子報個特長班,讓孩子堅持學習,經常讓孩子參加活動有表現展示的機會,逐漸孩子就會建立自信的。

當孩子的優點被認可,孩子對父母才會更加信任,對生活更加熱情。這時候的孩子,已然是一個讓大家都值得稱讚的好孩子。


生活密鑰


自卑是一種“心裡疾病”,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療,又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自卑之心則可能毀了一個人對未來目標的追求,選擇逃避與退出現實帶來的困境。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從自卑轉為自信?


我們先來看一看自卑是如何讓一位好學的男孩墜落的:


還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我們村裡有個男孩,家裡有一個比他小3歲的弟弟,媽媽精神有點不正常,父親是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在家幹農活,不善言語,是家中的頂樑柱,這樣一個家自然是家中經濟困難。


男孩與弟弟每天蓬頭垢面,衣服破舊,夏天經常赤腳走路,冬天穿著別人丟的不要的鞋子,同齡人都不同他們倆人玩耍,見到他倆都會嘰笑與嘲弄,兄弟倆內心承受嘲諷經常得不到疏通。


男孩與弟弟內心自卑,幸好兄妹兩人還能互相玩耍。不知是被同齡人孤立的原因,還是他們天生就聰明,他們把興趣都轉移到書上,倆人學習優秀,每次都會在學校表彰大會提名,因此他倆也成為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談資。


男孩因為自己的好成績,最後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時就讀縣重點高中是讓多少人羨慕的事啊!能在縣重點高中上學,就意味著即將擺脫農門,躍入到更高層次的生活,豈不料,就因一件小事,一件讓男孩內心覺得自卑的小事,毀了男孩的一生。

就讀重點高中的孩子,都是父母心裡頭的寶貝,他們一般在生活與日常開銷上都很寬裕。男孩家裡條件差,能送他上學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他每次回家,都會從家中帶菜帶來學校吃。他的菜是家中的罈子菜,他用玻璃瓶裝起,怕人看見,他把瓶子藏在被窩中,不敢在同學們面前光明正大的吃,他只能偷偷地躲在一邊吃。


宿舍的同學對他的行為感到奇怪,有一天,大家一起在宿舍裡掀開他的被窩,當黑糊糊的罈子菜在大家面前曝光時,男孩自卑的心被深深地刺傷了,他走出了校門,再也不肯去上學了,儘管他有令人驕傲的成績,他也不回家,整日遊蕩在大街小巷,像個流浪漢一樣,一位聰明好學的男孩就這樣被“自卑”兩個字給毀了前程。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毀了男孩的是他敏感而自卑的心,假如男孩有一位正常的母親,或者有一位會引導男孩思想的父親,那麼男孩的人生可能將會是另一番格局。可能這個例子是個個例,你身邊沒有嚴重到這個程度的人,但是自卑相伴也會常常給人帶來困擾。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卑變得自信呢?


如果要我建議,我會分別從以下幾點出發:


1.設想未來,多鼓勵;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是我們全家乃至全村人的驕傲,你的努力讓我全身都有勁去幹活,你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幸福在向我們招手,謝謝你!孩子!(當然你可以換成孩子容易接受的言語)

目的:讓孩子嚮往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


2.瞭解孩子,贊長處;


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我們不能給你好的條件,而你能在這麼糟糕的環境中能這麼努力學習,成績都能這麼好!確實讓我佩服。好樣的!

目的:讓他覺得將來能幹大事的人就是現在能吃苦的人。


3.學習名人,知他人;


與孩子交談名人的故事,如剛解放時我們國家領導人的歷史傳記,學習他們吃苦的精神。

目的:原來偉人也是從艱苦中走出來的。

4.勤勞樸實,做榜樣;


衣服雖然破舊,但沒關係,勤洗,給孩子乾淨的視覺,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自己帶動並鼓勵孩子多勞動,勞動光榮,愛家人。

目的:不攀比,不虛偽,不自卑。


孩子的自卑與自信,同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有著密切的關係。

父母的放任、打壓、漫罵就如慢性的毒藥在扼殺孩子的思想,讓孩子自卑、敏感、多疑、消極,沒有安全感,對生活容易失去希望。

鼓勵、稱讚等美好的言語是收穫孩子的自信,自信的人能讓別人喜歡接近,自信的人對生活充滿希望,因此要想孩子多些自信,家長們就應在日常生活中多說些有正能量的話,不但能讓孩子快樂,自己也會獲得更多歡笑。



對此你還有什麼見解呢?歡迎留言、點贊、轉發,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有書教有!


有書教育


從自卑到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這幾個實例一定可以幫到你:

第一個小故事:《多一些關懷,多一些陪伴》 我的一個學生,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從來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不交朋友,令人很是擔憂。我就和他的家長溝通,瞭解了孩子家裡的狀況,她是老大女孩,小的時候在姥姥家長大,那時候還很開朗。後來家裡有了弟弟,就把她接回來了,家裡人疼弟弟同時她和自己家裡人不夠熟悉。於是我建議孩子媽媽多一點時間陪孩子,做遊戲,聊天談心。這個媽媽比較給你直接請假在家陪伴孩子。慢慢的孩子在班裡也有了好朋友,期末考試成績也提高了。


第二個小故事:《豐富的課外生活》

那一年,我剛畢業,在培訓機構帶課,有一個女生,平時對著我不說話。後來瞭解後才知道,她爸爸是軍人,常年不在家,她和媽媽在家,平時很少交流,媽媽是跑保險的,平時在外面很能說,到了家裡就不想說話了。她不是不說話,是自卑,害怕自己說不好,不敢說。後來她聽說有個班,是小組的形式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孩子就去了,在環境的影響下,孩子回家後給媽媽講的停不下來,她覺得自己做對了。後來他就在週末陪孩子吃各種美食,讓孩子表達一下那種酸甜苦辣的美好。我精心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她很開心,她送給我一束花,跟我說:老師,我喜歡你~她會表達了,真替她開心。後來聽說她初中考上了名校……


第三種方法就是大家常說的:鼓勵!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實際上要給孩子最多的應該是肯定他的優點,及時表揚。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jocelym


我們首先看到先是有一個自卑的孩子,如果家裡有一個自卑的孩子,那麼和這個家庭的育兒氛圍是相關的。

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不一定就出自卑的孩子,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不一定就沒有自卑的孩子,很多時候自卑與家庭的經濟收入關係不是很大,這和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認可關係比較大。

自卑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在他人面前覺得矮人一等,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自己的價值感不強;自信的孩子很覺得自己很好,能贏得全世界的喜愛,自己的價值感比較強,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東西。

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有點自卑了,那麼如何讓他自信,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父母多肯定孩子、鼓勵孩子

孩子最初覺得自己好不好的判斷來自於父母,慢慢地這個外在父母的形象會內化為他們自我評價的一部分,自卑的孩子往往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肯定、鼓勵比較少,甚至打擊、批判比較多。“你這麼差”“做什麼都不行”“算了,放在那裡,別弄了。”這些話語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備受打擊。

父母多陪伴孩子玩遊戲

除了言語之外,父母也可以從行動上讓孩子覺得“我很好”“爸爸媽媽都愛我”,這個感覺對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在行動上可以多跟孩子擁抱,玩兒一些肢體接觸的遊戲、角色扮演的遊戲以及瘋狂打鬧的遊戲,這對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培養親密幫助很大。

看一些繪本故事,幫助孩子轉變觀念

有很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繪本故事,比如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系列”,威利也曾經是個自卑的小孩,那麼他是如何變得自信呢,家長可以與孩子共讀、然後討論。還有《幸運的內德》《糟糕!身上長條紋了》等,這些對於孩子正確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很有幫助。

從小事入手,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的對立面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很糟糕的局面,家長一定要避免讓孩子有這種感覺。從小事入手,哪怕掃地、洗碗都可以,孩子做完之後可以肯定他掃地掃得很乾淨、碗也洗得不錯,通過這些小事積累自信心。

此外也可以通過一些運動增強自我效能感,比如游泳從不會到會了,仰臥起坐比昨天多做了5個,這些都是增強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

有些繪本也很強調“練習”在技能中的重要性,比如《莎娜想要看馬戲》《鱷魚哥泥流》,這些故事都在強調做成一件事需要不斷地練習,通過付出、努力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如果已經是一個有點自卑的孩子,想要讓孩子變得自信起來,家長還是不要期望“立竿見影”的效果,做好長期的心理準備,持續不斷地鼓勵孩子、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一點一滴地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曉兒媽育兒心得


什麼是自卑?一個自卑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表現?而一個自信的孩子又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孩子自信,而有的孩子卻很自卑呢?其實孩子的性格,家庭環境,父母,學校以及身邊的朋友都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最大的影響往往來自於孩子的原生家庭。

自卑的孩子通常有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唯唯諾諾,膽小怕事,做事比較消極,經常自我否定。另一種自卑的表現就是自大。由於不夠自信,這種孩子會通過不停的自我肯定來暗示自己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由於不夠自信,他們需要聽到別人不停的讚美聲來安撫自己。這種自我肯定通常建立在傷害打擊他人的基礎上。

這裡面造成孩子自卑的原因在哪裡呢?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孩子的原生家庭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父母對孩子缺乏鼓勵。適度的鼓勵會讓孩子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且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由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影響,老一輩父母對孩子不會輕易的說出“你是我的驕傲”,“我愛你”等等這樣的話。而年輕一輩的父母則做的好一些。這裡請注意,鼓勵不是溺愛,適度就好。


第二,持續不斷的指責與打罵。儘管現在是新時代了,我們也接受了很多新的育兒理念,可仍然有很多的父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說法。還有一些家庭則不能夠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朋友家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姐姐,老二是弟弟。姐姐曾經是一個比較開心的孩子,對外界的互動也比較接受。然而當弟弟出生以後,姐姐逐漸話少了起來,見到外人眼神躲避,腦袋低垂,說話聲小。弟弟則是另一種性格,是一個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孩子,霸道,膽大,雖然不至於無法無天,但是頗有一種我誰也不怕的氣勢。而姐姐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她只要出現小小失誤便會招來父母一頓訓斥和指責,而弟弟則經常被大人冠以“他還小,你要讓著他”的理由,被各種原諒。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們大呼“別過去,小心摔倒了!”,“危險,不要碰”,“這個你做不了,媽媽幫你”等等。一個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在心理上會成為一個高度依賴的孩子,一個不獨立的孩子,是不可能自信起來的。

第四,經常進行反面的比較。比如說鄰居家的孩子。“小明英語考了100分,你為什麼才99?”,“你看小紅又會跳舞,學習又好,又聽話懂事,你怎麼什麼都不會”。父母需要做的是正面比較,比如與孩子本人進行縱向比較“你這次比上次進步了一些哦”。

寶寶的一個同學,是個小女孩,和上面提到的姐姐完全相反。她說起話來絲毫不怯,提起要求來也是理直氣壯。但是我注意到一點,就是她會經常性的和其他孩子進行各種比較,並且在意識到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極盡可能的尋找他們的缺點,並展開嘲諷模式,以此來證明還是自己比較強的。而事實也證明了她的媽媽經常性拿她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這也是一種自卑,因為不自信所以不停的尋找別人的短板從而得出自己很優秀的結論。

第五,不理智的期望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讓龍變成老鼠試試看,這完全不現實。理智的設定目標會激勵孩子的上進心,而不是眼看著似乎永遠也無法達到的目標,父母和孩子於是整日處在一種互相責備,互相厭棄的狀態。一旦孩子喪失了信心,而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就糟糕了。

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擊的原因不止以上幾點,例如父母離異的孩子,家庭動盪的環境,安全感的缺失等等都有可能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怯懦。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很多人兒童時期對父母的一些行為深惡痛絕,並且發誓自己不要成為那樣的人,而很可悲的是,他們發現自己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那麼改善這種情況除了尋找根源以外,父母還需要積極的想辦法來改變這種狀況。而不是一味的尋求外力幫助,你們自己才是孩子最強大的力量來源,你的肯定,你的鼓勵,還有你的愛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我在海外育兒多年,希望與你交流最新最科學的育兒方法,請關注我,謝謝。


月亮不彎彎




每一個自卑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位強勢包辦的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服從,奴性孩子慢慢的滲透進孩子的靈魂,他們會不由自主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要懂得示弱,不要事事自己說了算,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允許孩子犯這個年齡會犯的錯,慢慢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眼裡重新煥發自信的光彩!而還有些家長過於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感受自己力量的機會,而一個人的自信則主要來自於,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這就好比別人帶領我們去一個地方,和我們自己去一個地方一樣!靠別人的引領到達的,下一次我們依然膽戰心驚,但是如果是我們靠自己到達的,那下一次我們一定會信心滿滿!所以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放手讓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情!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用最舒展的態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