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就殺了10萬人,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

wojiushiwo080728


歷史上的漢武帝對匈奴發動的主要決定性大戰總有三場:河南,河西,漠北三戰,固然說總共對匈奴的殺傷不算特別多,但是為什麼匈奴就此再也不是漢王朝的對手呢,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漢武帝劇照

一,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過擊敗擊潰匈奴的戰役過程中極大的激發了漢民族的自信心,使得漢民族自此從原先匈奴人眼中的綿羊變成了令他們懼怕的雄獅猛虎,從原先對匈奴的懼怕,轉變為居高臨下的俯視,把他當作建功立業的憑據,戰功簿子上的軍功,這也就是後來直到東漢末年,一方割據諸侯都能把這些外族打的只能遠遁或臣服,我想這種精神層面的轉變和影響才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

二,雖然漢武帝對匈奴的殺傷不大,但是俘獲巨大,極大的打擊到了匈奴人的根基,另外聯合西域各國對匈奴實行圍剿,截斷匈奴的外部環境,同時漢軍自身的實力越來越強,實力對比把匈奴人甩的越來越遠,從一開始的舉國出戰,到後來漢朝後期的數萬人即可對付十數萬的匈奴或其他異族的部隊。

所以說,為什麼漢武帝雖然對匈奴殺傷不算特別多,匈奴卻從此一蹶不振,主要是民族自信心,榮譽感提升上來了,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大,徹底斷了匈奴再次崛起的機會。


Y一花一世界YB


戰國時期秦國、趙國,與秦朝時的對匈奴基本都是大兵團,往往是幾十萬大軍面對匈奴。漢朝不同,漢朝對匈奴,基本都是超出想象力的存在。比如霍去病的500殺2007,5萬就殺匈奴十幾萬並搞定整個匈奴。

比較靠譜的可能是,霍去病應該是海陸空立體戰,諸如火箭、飛機、坦克、軍艦(表說軍艦隻能在海上使用啊,霍去病的才能,軍艦在沙漠中一樣的橫行)等等,匈奴根本就不是對手。霍將軍千里之外大手一揮,匈奴就損失過半;再揮手,匈奴就所剩無幾;然後帶領“漢軍”去打掃下戰場,這都有可能。

漢武帝就更厲害了。殺匈奴十萬,彪悍的匈奴就被嚇破膽,連人種、基因等改變成懦弱、膽小、聞風喪膽了。

總之:漢軍、漢武帝如何並不重要。有腐儒在,銀河系都不在話下,只不過是漢武帝、霍去病等人,沒有這個興趣,或者有環保意思。否則,太陽系、銀河系都是皇漢的。


滄桑短笛


整個漢武時期,匈奴還沒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漢武帝征伐匈奴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的133年馬邑之謀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決戰是第一個階段,這段期間湧現出了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傑出將領,將匈奴的囂張氣焰打壓了下去,打出了讓後世武將豔羨不已的“封狼居胥”的傳奇戰功。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此後匈奴遠遁漠北,漠南無王庭,不敢再跟漢軍硬碰。漢軍也經過連續十多年的征戰,國力疲敝,無法再深入漠北數千裡,主動尋敵作戰,如此給了匈奴人喘息的時間。

公元前103的浚稽山之戰年至公元前90年速邪烏燕然山之戰,匈奴人經過20年的生聚,重新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與漢軍的4場大型的戰鬥中,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挫敗了漢軍將其徹底消滅的努力。

至此,漢匈雙方都無力進行作戰。漢武帝下《罪己詔》,恢復發展生產,將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留給了後代。匈奴人則躲過了亡國危機,沾沾自喜,派出騎兵前往西域各國招降原來各屬國,西域各國又一次要在漢匈兩強間選邊站。匈奴雖然不好惹,但是漢朝當時實行的也是“霸道政策”,同樣不好惹。

直到公元前60年,由於接連不斷的天災和經過修養生息恢復實力的漢軍及其盟軍的持續打擊,最終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西遷,漠北清靖。

(漢家宮闕)

自從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戰,漢匈烽火燃起,到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為標誌,將匈奴勢力排擠出去,漢匈之間一共打了140多年的戰爭。如果加上公元89年東漢竇憲對北匈奴的最後一擊,匈奴徹底消失在漠北草原,漢匈之間的戰爭竟然斷斷續續打了將近300年。相對於漢朝周邊的其他勢力,匈奴人無疑是一個強悍、可敬的對手。正是匈奴人的陪練,才練出了漢軍的“一漢抵五胡”的鐵血氣質,鑄造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列國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的朝代。

草原騎兵之所以難以制服,並非他們天生神功附體,刀槍不入,而是他們如影隨形,倏忽而聚,倏忽而散,步兵大集團如果不借助地勢將其圍住,逼迫其短兵相接,不然很難給他們造成嚴重打擊。即使擊敗了他們,也不過是擊潰,散兵遊勇在草原上集合後又能形成一支大軍。

漢武帝的持續作戰,使得草原民族歷代以來的戰爭策略都失效了。他們發現不管怎麼逃,都會遇到漢軍的窮追猛打,逃無可逃。最後被逼無奈,與漢軍正面硬抗,卻抵抗不了漢軍的強弓硬弩,最終失敗。更讓匈奴人可恨的是,之前農耕民族之所以不願意進攻草原,是因為草原上沒有什麼可搶的。這幫漢人來了,竟然對馬牛羊動了心思,衛青每次出塞,都虜獲牲畜百萬頭。

對遊牧民族來說,牲畜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虜獲的這些牲畜未必都要殺死吃掉,千里迢迢從河套趕到長安也是一個大工程,估計弄的整個上林苑都是馬牛羊了。匈奴人估計是眼巴巴地看著漢朝騎兵拿著馬鞭驅趕著羊群入塞,打又打不過,心裡都在滴血。

(我的牛羊都被搶走了)

漢軍強搶牛羊還不算,更讓匈奴崩潰的是,漢軍還喜歡圈地築城。河西走廊被搶走了,修築了四個城,雖然匈奴人悲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但是更讓他們痛苦還在後面。河朔大捷後,漢武帝在朔方設郡築城,佔著地不走了,還從內地調了30萬人。漢武帝在塞北畫了一個圈,在匈奴人眼皮子底下掀起了一場經濟建設大潮。漢武帝說,但凡是過去朔方的,每個人都能免費分得上好的田地,朝廷還撥發種子農具。

匈奴人悲嘆,難道長城不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嗎?你們都撈過界了。打又打不過,搶都搶不得。匈奴人還在舔著傷口,不得不遠走漠北,將戈壁灘以南的豐美草原都讓給了漢朝。

漠北草原氣候更加惡劣,能夠承載的人口更是有限。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匈奴單于能夠調發的兵力只有3萬多人。

(漢武帝在塞北畫了一個圈)

在公元前103年,匈奴人終於挨不了漠北的苦寒,貴族預謀政變,邀漢武帝為外援。漢武帝認為這是解決匈奴問題的良機,因此就派了趙破奴帶著2萬人騎兵北上接應。北行2000餘里,才知道匈奴貴族謀士不密被殺,本來要接應的同盟沒有出現,反倒是匈奴單于帶著3萬人追過來了。最終,匈奴單于因為機緣巧合(主帥作死,帶著一支騎兵小分隊去找水,剛好碰到匈奴大營,因此被捉),成功迫降了一支2萬人的漢軍(士兵都是匈奴人)。匈奴人自此實力才得以緩慢恢復,漢匈之間爆發了第二階段的作戰。

即使如此,匈奴人的勢力遠不比從前。可是,漢朝軍隊雖然依然英勇,卻沒有了衛霍那樣的天才將領,因此雙方都打的很艱難。相對漢朝的家底,匈奴在這種消耗戰下,肯定不會是漢朝的對手。匈奴人最後也只是嘴上佔了便宜,內心的苦處他們自己知道。

(西域都護府標誌著達到鼎盛)

所以,漢武帝通過第一階段的作戰,一共斬殺匈奴人不過10多萬人,數量並不是很多,匈奴人因此實力大損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匈奴是草原民族,本身人口就不多。其最鼎盛時,控弦不過30多萬。漢軍斬殺的10多萬人,就已經佔到了1/3。這被殺的10多萬人可都是精壯人口,對於匈奴人的打擊,不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是經濟方面。以一戶5口人計算,直接影響了匈奴人50萬人的生計。匈奴一共才有多少人?

其二,匈奴不是單一民族,而是草原民族集合體。在匈奴勢力強大時,草原各個部族都自號匈奴。一旦匈奴勢力衰弱,一些部族就趁機脫離匈奴,自謀發展。如渾邪王、休屠王兩部4萬多人,在河西之戰後選擇了投降漢朝。西域諸國也在漢軍征討大宛時,紛紛改旗易幟,成為了漢朝屬國。匈奴人的兵力來源更加少了。

其三,漢朝不僅打軍事仗,還打經濟仗。相比明朝的犁庭掃穴和秋後縱火,漢朝玩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漢朝搶奪遊牧民族的馬牛羊財產,讓匈奴人的生計無從著落;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築城,讓匈奴人無法回到故地,只能遠走漠北。

所以,漢朝人不僅武力強大,敢打敢拼,腦袋也很靈光,“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匈奴人這樣的遊牧帝國,不管放在哪個地方,都能夠橫行無忌,無奈分到了東亞組,成了漢朝鐵血軍團的陪練。


而知而行


匈奴並未在漢武帝的打擊下一蹶不振——匈奴的衰亡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歷程,昭君出塞、雖遠必誅、燕然勒功等典故都發生在漢武帝之後。直到兩漢之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於漢朝,而北匈奴則選擇繼續與漢朝對立。永元二年(90年)漢將竇憲、耿秉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北匈奴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外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雞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南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今固陽),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後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一蹶不振是言過其實,不過在經歷漢武帝的打擊後匈奴實力大損,在此後保持了相對一段時間的消停。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設伏準備伏擊匈奴,以此改變自漢高祖劉邦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和親匈奴的國策,揭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歷史序幕。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面對匈奴的大舉入侵,漢武帝兵分四路進行反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這四路大軍中李廣是老將、名將,最為匈奴忌憚,然而正因為如此匈奴出動主力大軍重點打擊李广部,結果李廣戰敗被俘,但他憑藉勇力逃出並重新歸隊,然而他這支漢軍基本全軍覆沒。公孫敖的一萬騎兵在匈奴人的打擊下損失七千;公孫賀倒是沒什麼損失,那是因為他在大漠中旅遊了一圈愣是沒碰著匈奴人,所以儘管沒損失但自然也沒戰果。相比之下衛青是幸運的——匈奴人以為他只是憑藉漢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沒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對付李廣和公孫敖了。衛青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孤軍深入,迂迴到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成功俘虜了700多匈奴人。衛青此戰不僅是四路大軍中唯一的勝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圍後歷次漢匈之戰中漢軍首次深入匈奴後方的勝仗,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佔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漢武帝有鑑於此決心反擊: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時任車騎將軍的衛青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就在衛青屢立戰功之際漢軍中又冉冉升起了一顆新的將星:公元前140年這顆將星誕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父親是平陽縣小吏霍仲孺,他的名字叫做霍去病。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正是衛青的二姐,也就是說霍去病時衛青的外甥,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身份——私生子;所不同的是霍去病保留了父姓,與此同時這也等於向世人公開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不過霍去病並不在意,他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感覺打臉。有一次他的姨夫漢武帝和舅舅衛青視察軍營,漢武帝對這個年輕的外侄很是中意,勸他多讀一些古代兵書,可得到的答覆卻是“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被他斬殺和俘虜的敵人數目超過了己方的損失——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儘管漢軍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下犁庭掃穴縱橫馳騁,但僅就殺敵數量而言:的確正如題主所言只有10多萬人。那為什麼還會給曾在白登山圍困漢高祖劉邦七天七夜、壓制大漢王朝數十年的匈奴得以消停下來呢?事實上匈奴的實力遠遜於漢朝——即使在匈奴全盛時期人口也不超過百萬,扣除掉老幼婦孺後真正能作戰的不過一二十萬人,只是由於匈奴地域遼闊兼具騎兵機動優勢才掩蓋了這一弱點:事實上漢軍首次深入匈奴腹地時就意識到除了匈奴人之外,他們首先要戰勝的是匈奴惡劣的自然環境,四路大軍出征要麼損兵折將,要麼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就無功而返,只有衛青一路締造了龍城大捷的傳奇。等漢軍一退走匈奴就利用自己的騎兵機動優勢集中自己的優勢兵力攻擊漢朝邊塞的某個具體突破點,儘管漢軍在總兵力上佔優,但在這具體的一點上匈奴則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鑑於匈奴這樣的戰術漢軍也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漢軍往往選擇在匈奴的牲畜最虛弱的季節發起進攻以逼迫匈奴進行長途遷徙,在進攻過程中漢軍執行犁庭掃穴:沒攻佔一地就築城、駐軍,使匈奴人無法返回故地,同時盡最大可能掠奪匈奴的牲畜,這對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是極大的打擊。在漢武帝的持續打擊下匈奴被漢軍斬殺了十餘萬人,而這十餘萬人正是匈奴的精銳部隊,對總兵力不過二十萬的匈奴而言:損失十萬精銳可以說是傷筋動骨了。同時由於牲畜的大量減產導致匈奴的經濟陷於崩潰,生計無從著落。

除了漢朝本身戰略戰術得當、將士戰力雄厚之外,事實上漢朝並不是孤身奮戰: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儘管張騫沒能實現聯合大月氏的最初的目的,但成功為大漢王朝開拓了西域,為之後漢朝在進攻匈奴時獲得了來自西域國家的側翼支持奠定了基礎。而匈奴本身也兵不是單一民族,而是草原各部族的集合體——在匈奴勢力強大時草原各部族就都自號匈奴;一旦匈奴勢力衰弱,一些部族就趁機脫離匈奴,自謀發展。在霍去病的打擊下渾邪王、休屠王兩部的4萬多人就選擇了主動歸順漢朝,而在匈奴東部被匈奴征服的東胡部族趁漢朝對匈奴發起持續打擊之際逐漸演化成為烏桓和鮮卑兩大分支,當漢朝對匈奴發起進攻時烏桓和鮮卑則從東部威脅匈奴的側翼。匈奴正是在兩漢兩百餘年持續打壓下,加上鮮卑、烏桓等部族的崛起以及天災的影響下逐漸走向衰亡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匈奴人為禍中原王朝幾百年,憑的是遊牧民族騎兵的快速機動和自幼生長在馬背上兇悍的戰鬥力 。但是匈奴人是少數民族,戰鬥力再強,人口和中原比起來實在太少,記得漢武帝時好像搞過一次人口普查,漢朝的人口當時大約有2000萬,匈奴人可能當時最多也就100萬人吧。漢軍出塞不斷跟匈奴人作戰,多次重創擊敗匈奴,被斬殺的匈奴人大多是既能遊牧的壯勞力又是能打仗的士兵,被漢軍消滅10萬,勞動力短缺了,能搶劫漢地的騎兵也大大減少了,當然實力銳減,何況漢軍在作戰時也注重俘獲匈奴人賴以生存的牛羊馬匹統統弄走不留在匈奴人的地盤兒上,從根本上摧毀經濟基礎達到徹底弱化匈奴實力的效果。匈奴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屢遭重創,漸漸的衰弱了


立志成蟲


要知道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弄清楚,匈奴到底有多少人?為什麼他們在被漢武帝殺了十萬人之後,就一蹶不振了?

中國秦漢史上,北方的匈奴一直都是中原漢人的敵人。你像戰國時期,各國在邊境上修的長城,就是抵禦強大的匈奴人的,因為他們追水草而生,騎著馬打仗,十分的驍勇善戰。所以,漢人多數不是他們的對手。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蒙恬曾經帶領三十萬大軍,狠狠地打過一次匈奴,那一次嚇得匈奴不敢前來牧馬了。

但是,後來秦朝滅亡了。

中原出現了大亂,這就給了匈奴人喘息的機會,恰好此刻匈奴族出現了一個十分精明的單于,這個人就是冒頓單于,他把比較分散的匈奴各個分支統一在了一起。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的白登山之圍,就是被這個叫冒頓的單于給圍住的。

那時候的匈奴人有三十萬之中,但是,這時候的匈奴也是匈奴史上最鼎盛的時候。之後,他們就開始逐步的削弱了下來。

因為劉邦經過白登之圍之後,劉邦就選擇了和匈奴和親。

此後經過漢文帝,漢景帝都沒有對匈奴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

在這期間,漢朝的國力開始增強了,人民也開始富有了。到了漢武帝時期,那國家簡直富到流油的地步了。

我們說說漢武帝時期,漢朝到底有多富?

不說別的,就說百姓家喂得馬匹吧。要知道劉邦的時候,他想找六匹一樣顏色的馬,來拉車都湊不齊,可見馬匹缺乏到什麼程度。

到了漢武帝時期,每家都有好幾匹馬,據說那時候誰家要是走個親戚,騎了懷孕的母馬,走到道上,人家對你都會對你嗤之以鼻的。

畢竟連懷孕的母馬都敢騎,這說明你家很窮,只有這一匹馬,是會被人看不起的。

我們之所以舉馬的例子,是因為打匈奴是需要馬匹的,漢武帝時期民間都這麼富有了,漢武帝在徵收一些馬匹的時候,自然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這時候再加上漢武帝身邊出現了兩個不世處的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匈奴就更加倒黴了。

每次衛青和霍去病出徵,都是斬敵幾千,甚至是幾萬。打了勝仗之後,他們還會順手把匈奴人的馬匹牛羊給牽走,每次牛羊都會帶來幾萬匹。

要知道牛羊就是匈奴人的生命呀,沒有了這些東西,他們只有餓死,這就大大的限制了他們的繁殖速度。

就這樣匈奴的勢力越來越弱了,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征戰,衛青,霍去病共計斬殺匈奴人九萬多,要知道這些被殺的人,都是匈奴的精壯之士。

殺了這些年輕的人,這對削弱匈奴的勢力是致命的,再加上匈奴內部的不團結,有些匈奴的王一看情況不好,就帶著自己的人馬來漢朝,投靠漢武帝了。

剩下的為數不多的,不願意服從漢朝的匈奴人,也就帶著老弱病殘,躲到遠遠的漠北去了。就這樣經過漢朝的幾次斬殺,衝擊,往昔強大的匈奴人開始一蹶不振了。

他們根本對漢朝發動不起戰爭了,畢竟打仗是打不贏的,只要漢朝不找他們事情,他們就我彌陀佛了。

那裡還敢找漢朝的事,這大致就是匈奴一蹶不振的原因。


史學達人




匈奴是中國秦末漢初稱霸中原以北的遊牧民族,非常彪悍,歷史上,匈奴多次侵犯我中原,嚴重威脅到北方的安全.

匈奴最強盛的時候,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這樣他的領土範圍也是超級大的,包括內蒙古地區、河套平原、東北等地區,甚至還跑到歐洲,一直達到貝加爾湖周邊,被歐洲人稱為“百蠻大國”、“上帝之鞭”。

當時的匈奴具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在經濟上雖然以狩獵、遊牧、畜牧為主,還會耕田產谷,當然他們也很注重商業交換,經常與漢人互市交易。

如此來看,匈奴的確很強大,不僅在戰鬥力方面,還有很強的經濟頭腦,甚至匈奴的可汗還稱自己為“眾王之王”。

狂妄強大的匈奴多次進犯中原,直到漢武帝時期,派出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從此匈奴一蹶不振,不斷衰落,可是仔細看一下會發現,當時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擊殺匈奴,不過是殲滅了匈奴9萬餘人,為什麼這次只是殺了他們9萬多人,匈奴就不能像曾經一樣捲土重來了呢?

這就要誇讚一下漢武帝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多年休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為反擊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漢武帝時期,軍事力量強大,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將領。

據記載,為了攻打匈奴,漢武帝派出了10萬多騎兵,後又投入上百萬兵馬,可謂是大手筆。

由具有很強軍事才能的衛青、霍去病領軍作戰,他們不畏艱苦,深入匈奴境內,衛青開創了開展遠程突襲、迂迴包圍的閃電戰,後來霍去病將這種戰術發揚光大,衛青還創造了“七戰七捷”的戰績,沒有打過敗仗,堪稱奇蹟。

至於匈奴衰退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據說當時漢朝遠征匈奴,把他們的牛羊全部搶光,成年男子也被殺害,導致他們後備不足,恢復緩慢,實力被大大削弱。

此後匈奴一直不太平靜,戰爭、天災、領土人口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內部凝聚力也逐漸降低,內部產生各種紛爭,右賢王屠耆堂死後,還產生了內亂,五單于爭奪王位,一點點拖垮了曾經那個強大的匈奴帝國。


老四N


打斷了脊樑的狼,你說他能雄起嗎,十萬匈奴鐵騎,按照當時的匈奴1人2馬或者3馬的配置,這就相當於漢直接俘虜了近20萬的戰馬。這還是損失的軍人,沒有軍人從漢朝劫掠糧食,塞北的冬天餓死,凍死的婦孺可能是損失軍人的幾倍以上,可以說傷了根基。


宇宙-石頭


說匈奴一蹶不振是言過其實的。百足之蟲,只要不死,會死灰復燃。

出這個題目的核心思想是說漢武帝武功厲害,漢武帝花的代價是值得的,真的這樣嗎。

強漢很牛,強漢不止,和親不斷。和平除了送公主,還有什麼,當然是大量的嫁妝。

漢武帝很厲害,不過也會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 ,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給獵驕靡,漢武帝賜給車馬和皇室用的器物,還為她配備官吏、宦官、宮女、役者數百人,贈送禮品極為豐盛。

漢武帝一生征伐,人口由5000萬減員2500萬人口,一代人減掉的是兩三代人。重新休養生息後又要花兩三代人才能達到前面的效果,損失的不僅僅是一代人那麼簡單,因為一場44年的戰爭,前後要花上百年的代價。 而且匈奴後面穩定時間並不長。

漢武帝及後面帝王包括光武帝轉為休養生息,向匈奴妥協,和親加送錢糧,匈奴也重新興起。 只不過皇帝也開始接受以前的教訓,分化處理,不是一根筋全部諸武力, 東漢王朝常以財物、糧食、布帛、牛羊等贈給南匈奴,供給之費,每年達一億錢以上。這是什麼,換句花說,是送錢。

對北匈奴答應合市,同時聯合西域各國一起用兵。

唐很厲害,也有歷史上數十位公主和親。特別是唐太宗,橫掃天下,也有文成公主進藏,帶去大量的金銀財寶,帶去能工巧匠,建設西藏。

將安危託婦人,會不會不值得呢,要看你怎麼看。

宋建立以後,無論南宋還是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學都得到長足發展,華夏之經濟文化趙處於歷史頂峰,後面就漸趨衰弱。宋因為徽宗個人原因荒淫無恥導致靖康恥,這跟每一個王朝末期皇帝不知生死一樣,而宋大部分時期百姓過的是人的日子,不好嗎。特別是衡量百姓生活的,百姓人性化方面得到尊重,百姓大部分時間安居樂業,人民言論自由方面較前代有質的飛越,第一次享受到了作為人的尊嚴。

對於那些簡單粗暴,缺少內涵,眼裡只知有軍事,滿口仁義道德的,覺得宋有問題的無非是說宋用錢買和平。

宋面臨的對手大多都很強大,都處於遊牧民族最強大時期,遼疆域遠大於宋,且建國早於宋數十年。西夏也很強,不但金滅不了,抗蒙古也是二十多年。金能滅北宋及遼,金的強大自然不是過家家者所能理解,蒙古就不說了。

失國之恨,沒有機會翻盤,沒有希望之辱才是最可恥的,那是痛徹心扉,而不是形式帶來的屈辱。

其實和親同助軍旅之需一樣,都是外交手段,只要有效果,能和平為什麼一定要戰爭,有做人的滋味才是唯一選擇。我們要戰略縱深,是不是影響少數民族呢,哪塊地盤天生不是土著的,戰爭又有誰能保證勝利,勝利後還要能延續控制,不能實際持續控制,對手又捲土重來,意義又在哪裡。歐洲幾十個國家加起來的國土也只是同我們差不多,他們的經濟差嗎,軍事差嗎,幸福指數差嗎,重要的是人能做人,而不是空洞的口號。戰爭對於皇帝來說可以提振凝聚力,掩蓋矛盾,犧牲的卻是百姓,提供戰爭所需的子民,所謂古來征戰幾人回。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你覺得對於‘逐水草而居’,必須‘地廣人稀’的遊牧部落而言,十萬人少嗎?

再說,你從哪聽說的‘匈奴從此一蹶不振’?經過西漢、東漢,兩漢滅亡後,匈奴人劉淵以‘漢’之名建國,祭祀漢高祖劉邦,立志反晉復漢,開啟了‘五胡亂華’。劉淵的漢國,史上稱為匈奴漢國,或者趙漢。這才‘匈奴從此一蹶不振’,匈奴大多成了漢人,還有一些則成了突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