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我们知道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对联文化一直是我们所自豪的一种。对联的形式包括很多有楹联,挽联以及春联等等。关于对联的历史最早还需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蜀国皇帝在自己门前提了一首桃符。以给自己来年盼一个好兆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当时不是称呼为对联而是桃符。对联这个称呼到清朝才有。之前都是叫对子或者桃符。

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对联得到发展还是要到明清两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对联天子。虽然自己才华不高可是老是卖弄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微服私访每到一个地方都想自己写一对联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之后他下达圣旨,文物官员都必须在自己门口张贴对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给我们的中国文化的传播注入了动力。

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今天我想和大家讲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在古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中举一直是人们心中最自豪的事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感觉或许只有自己经历过太懂得。在清朝有这样一个人,他就不不甘心一辈子作为农民在田地里干活,于是在自己弱冠之年就开始准备考试。一直到而立之年,也只是一个秀才。

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家里实在是无力在承担她读书的费用了,无可奈何只好回到家中在田地里干活。可是一个读了大半辈子的书,最后还是回来在田地里干活,这样的心理落差任谁都无法忍受。他整体闷闷不乐,做事也是很不积极。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他实在是没有有苦说不出。

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某一天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孩子顽皮不懂事,不小心把这个秀才给撞到了,孩子连忙赔礼道歉。老秀才也是微微一笑说没有关系。老秀才见这个孩子一脸书生的气息,便想出一个对联来考一考他。这个孩子也就答应了。上联:登楼望南北。

老秀才上联:“登楼望南北”,学童随口下联,老人:前途无量!

孩子听完后,摇晃着脑袋,秀才觉得老家比较偏远能够受教育的孩子没有多少,我给他出对联是不是有点难为他了。可是当孩子说出答案的时候老秀才感叹到孩子前途无量。下联:行路吃东西小孩子虽然不懂得事理。但是他能够答出来说明他平日里也没少读书。老秀才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