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赴非洲记事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1978年赴非洲记事

时光如流,几十载弹指而去,人生有诸多经历封存在脑海里,唯两次赴非之行难以忘怀。

一、赴尼日尔

1978年,国家实施援非建设,从地方招聘服务工作人员。我通过严格的政审和技术考核,被派往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农业组做炊事员工作。

我们一行人先在京集训了20天,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法语单词,以备在当地所用。每人发给了800元的服装费,购置了两套中山装、皮鞋等生活用品,尔后整装待发。

当时国际形势复杂,飞机不能直通目的地,只能绕道巴基斯坦,而此次行程却来了个南辕北辙。在巴逗留了一夜,第二天早登机,途径沙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瑞士等国后,飞临了法国戴高乐机场上空,飞机正准备下降,天降大雾,不能降落,转机邻国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机场降落。戴高乐机场又发指令,大雾消散,可以降落,就这样飞机折腾了一番,飞回戴高乐机场降落。降落后,进入机场大厅,巴黎的景象映入眼帘,人流中奇形怪状的服饰,灯红酒绿的商家,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在大庭广众面前俊男靓女毫无顾忌的拥抱、亲吻。我初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感到有点尴尬,忙把头转向一侧,心想这就是花花世界?我们被安排在宾馆下榻,内部设施高档,空调、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投上硬币即可从冰箱取些小食品、饮料等,快捷、方便、时尚,资本主义国家之先进程度可见一斑。我们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巴黎待命,趁此机会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第八天早上,乘法航“道格拉斯”班机飞行了7小时后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

尼日尔共和国是西非一个内陆国家,距赤道较近,地势北高南低,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官方语言是法语,首都尼亚美。我们刚下飞机,一股热浪即扑面而来,闷热难耐,好在已有思想准备,只好慢慢地适应了。

尼日河长达600公里,南方是农业区,北方为沙漠区。

这次我国援助工程项目是开发沿河滩涂,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引进我国先进设备和技术。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按既定的规划部署,头顶烈日,不惧酷暑,测量施工,一个个身上晒的黝黑,有的人皮肤灼伤,晒出了水泡。更为不利的是大多数人因水土不服,消化不良闹肚子,甚至有的人大便都拉在裤子里,因而我们后勤一班人深感忧虑,责任重大,国家的使命,是我们援外人员的担当,特别是大国的威望绝不能丢,更不能叫工程进度受影响。

我一次夜间上厕所,经过徐合民工程师寝室,见屋子里的灯还亮着,隐约听到他轻微的呻吟声,心想,晚上开饭时见他精神欠佳,身体一定出了问题。我敲门进屋,见徐工面色萎黄,大汗淋漓,双手摁着腹部,紧皱眉头,非常难受的样子。见此情景我回身叫醒了同室的陈瑞祥,我俩把他送到中方医疗队。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处理,徐的病情得到缓解,医生诊断为胃溃疡急性发作,适时做了住院诊治,病人转危为安,我们也松了口气。接着炊事班每天抽出一人,到医院照看徐工,想方设法做可口的饭菜,坚持数日,直到徐工程师病愈出院。出院时,他动容且感动的说:“在异国他乡,大家就是一家人啊。咱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归国后徐合民曾任迁安县县长,县委书记,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解决援外人员水土不服问题,领导千方百计组织医疗人员诊治,我们后勤工作人员又设法搞些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在一日三餐上下功夫,调理好饮食,解决燃眉之急,通过援外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采取各种治疗手段,人们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气候条件,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为此,领导也表扬了我们。

在祖国的全力支持下,援助尼日尔工程项目如期竣工,终于把蓝图变成现实,昔日一望无垠的不毛之地,荒草丛生的滩涂变成了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

在尼日尔两年半的时间里经历过许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在回国前夕,工程已近尾声,人们相对轻松了许多,一天傍晚夕阳西下,闷热难耐,当地人爱泡在河里洗澡。晚饭后我和同事小张去河边散步,此时洗澡的人们陆续回了家,当走到河边,发现河水里几只小手在晃动扑打,似乎是小孩在戏水打闹,再定睛一看,大事不好,有人落水了!我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跑到跟前,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水中施救。小张不识水性,只好眼巴巴的干着急喊人。我一头扎进水里,上前就抓住了一个小孩,用手推,用头顶把小孩弄到岸边。小张忙伸手把人拽上岸。当我回过头再看另一个小孩时,已不见踪影,是被水流冲走了。我立即冲进水里,但却感到有些体力不支,慌忙之中呛了几口水,眼冒金星,身子发软。但是使命在肩,救人要紧,必须咬牙坚持,决不能放弃一条鲜活的生命。我顺水流搜寻,终于碰到了一只小脚,顿时来了精气神,一把紧紧地抓住这只脚,使出平生力气向岸边游,小张顺势甩过他的上衣,我猛抓住袄袖的一头,另一只手拽着小孩的脚游到岸边。我俩忙给小孩控水,眼看小肚子憋了,眼睛也慢慢睁开了,孩子得救了,这时候,跑来的人们围拢过来,孩子的亲人哽咽着用听不懂的语言千恩万谢。事后,尼日尔当地政府中国援尼农技组对我们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精神进行表扬,并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尼友谊源远流长,我作为一名赴尼日尔援外的一员,倍感欣慰与自豪。

二、在突尼斯

第二次赴非是我国专家组援建突尼斯时做后勤服务工作。

突尼斯共和国位于非洲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南部属撒哈拉气候,面积16.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038万人,伊斯兰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上层多用法语,1964年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援建突尼斯水利专家组的援建项目是麦崩水渠,此项工程由南至北全长2000公里,分两个工区,主要是解决居民饮水灌溉问题。我国派出近200人工程技术队伍。该项目动用先进的机械化施工,国家用巨资引进的美国大型机械,这个庞然大物,当时堪称水利工程的“巨无霸”。每当机器隆隆过后,8米宽、4米深的水渠赫然在目,颇为壮观,令人惊叹。当时在我国国力尚不理想的前提下,无私支援非洲人民,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得到了非洲各国家的高度赞扬,奠定了中非友好的基础。

这项工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抽调的援非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业务骨干。在突二年期间,他们坚持在施工现场,迎风雨,战酷暑,不辞劳苦,奋战在第一线。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几名炊事员,说话南腔北调,交流较困难,在后勤领导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做好本职工作。民以食为天,吃乃第一要务,它关系着工程的顺利进行,关系着200人的身体健康,更关系着国家援外的声誉和成就,我们经常开会献言献策,想尽办法把伙食搞好,国家定期运送干菜、粉条、木耳等能长期存放的食物,每天由当地市场购买新鲜蔬菜水果,餐桌上兼顾南北方和几位少数民族人员的饮食习惯,做到一丝不苟。饭菜力求品种花样多,吃着有滋味。因工作需要经常有晚归的人员,炊事班每天留值班人员不厌其烦地把饭菜安排妥当,保障每一位晚归的同志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虽然谈不上珍馐大餐、美味佳肴,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挂满笑容。

该项工程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如期竣工,工程含扬水站,渡槽、隧道等系列配套项目,由空中俯瞰,水渠如一条银带,悠悠延绵,贯穿南北,银光闪烁,美丽壮观。

1984年,中央率代表团亲临工程现场参加了竣工剪彩仪式,表示祝贺,并共叙中突友谊万古长青。工程技术人员受到国家和突尼斯政府的奖励,我们炊事班同样得到了奖励,两个大奖状我当成宝贝一样带回了家,保存至今。

突尼斯滨临地中海,盛产橄榄,橄榄油在世界久负盛名,我们驻地附近橄榄林随处可见。那一年10月份,正值橄榄果收获季节,一天午饭后,是炊事员休息的时间,我约上同事小郑到林边散步闲逛。刚进林子,只见两个摘橄榄果的姑娘惊恐万分地喊叫,我们循声前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突然发现一条黑褐色的蜥蜴,足有一米半长,正虎视眈眈地向姑娘们靠近,把两个姑娘吓得魂不附体,喊叫声也变了音。遇到突发情况,我心中一惊,但立刻冷静下来,我嘱小郑要沉着,千万别乱方寸,随手捡了一根粗大的树枝,小郑也捡到一根大树枝,我俩奋力冲向张牙舞爪的蜥蜴。蜥蜴见有人来,掉头吐着可怕的大长信子,凶相毕露地向我俩示威,我们大着胆子,也顾不了多想,决心要和蜥蜴决一雌雄,救下两个姑娘。蜥蜴见来者不善,一下没了威风,尔后知趣地掉头溜走了。两个小姑娘吓得蜷缩成一团,我们上前把她们拉起,并示意那条大蜥蜴逃走了。小姑娘擦干眼泪,投以感谢的笑容和目光。我们安慰她们一番后,送她们安然回家。第二天姑娘家人送来了两桶橄榄油,再三表示感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我国对非洲国家的无私援助,历久弥新,得到了非洲各国政府的赞扬。

(作者刘焕利,原政府招待所退休职工;耿士生,乐亭镇五街村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