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高宗赵构退守南方,选择了杭州而非南京?

不喝皮酒会死星人


我们都知道,南宋偏安一隅,自古而今,除了南宋以外,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都在南京建都,概莫能外。



杭州建城之前的江南,北为吴、南为越,那是属于苏州与绍兴的时代。当杭州还没有县城的时候,苏州之地已经是吴国王都、绍兴一带已经是越国中心。那正是吴越争霸的岁月,但与杭州无关。


杭州地区出现县城,要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在会稽郡设钱唐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六朝南京秦淮河金粉满地时,钱塘江与西湖,还几乎是待开发状态。 隋唐时代,钱塘江流域的开发,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县—州—郡,隋朝短短几十年,杭州完成了两级跳。唐袭隋制,杭州继续蜕变升级。唐朝,杭州迎来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父母官——白居易。


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地区为吴越政权统治。第一代吴越王钱镠,在其他各国纷纷热衷战争的情况下,他以保境安民为国策,让动荡中的江南和杭州,又一次华丽转身。 面对肆虐的潮灾,他发起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让周边变成了富饶之地,“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北宋时,杭州城市面积首次超过昔日的六朝故地江宁(南京)、吴地中心平江(苏州),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等到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江南中心,又变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 等到北宋末年,战乱频繁。 迁都提上了日程,一共有三策 1开封宗泽主张留守开封距地 2黄潜善,汪伯彦主张前往扬州躲避金兵 3李纲,折中一下,主张驻跸襄阳,邓州之间,以图反攻。 第一种方案,被朝臣否决,认为不切实际,而李纲则遭到罢免,意见也随之否定。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第二种意见占了上风。



然而,天不随人愿,金兵大举南侵,攻下了扬州,赵构甚至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逃到了镇江,转道进入了杭州,也就是临安。


在三次失败的迁都之后,高宗又要群臣商议,合适的迁都方案。 总共又有三种,一是提议迁都武昌 二是迁都健康 三迁都吴越。 第一种方案被江南士大夫所反对,认为武昌,漕运不继,粮饷不足。第二种方案得到了赵构的支持,但是,很快金兵南侵,健康沦陷。自然而然,只有第三种方案得到了默许。之后,虽然又零零总总地商量了好几次迁都方案,但是基本就已临安为都。 我们要知道,建都其实是一种姿态,除了富饶和坚固之外。迁都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一个君王和国家的发展方向。迁都武昌是以图收复故土,健康,则是以待时机,到了临安建都之后,说明整个南宋朝廷和高宗本人都已经安于现状,本着偏安一隅的心态,没有了收复山河的宏图大志了。


玩味的历史


首先纠正一下,南宋一直都没有定首都,临安府是个“行在”,意思皇帝南狩到这里而已,虽然南宋皇帝再也没回中原。

还有一点,中国住家几乎都坐北朝南,尤其是皇城,更加象征坐拥天下,但是南宋的皇城不是,南宋皇城是坐南朝北的,皇宫在临安南边,皇帝把屁股对着北方百姓(方便随时下海逃跑)

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是很邪门儿的是历史上把都城定在南京的王朝都非常短命。

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为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今杭州市)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定都杭州也是为了不行再出海。不过严格意义上宋朝从没建都杭州,一直是行在。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


南宋定都临安,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北方金人的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一跃而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江南闽浙地区非常富有,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了。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


澹奕


不选龙盘虎踞的南京,而选择了杭州,这就是弱宋小朝廷的当家人赵跑跑的高明之处。

长江根本抵挡不住金国的铁蹄,就像黄河也做不了开封的天然屏障。

南京所依靠的长江天险根本就不管用,一路南下的女真人,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竟然打下了临安。

赵跑跑同志也是惊吓过度,被人撵得逃到了海上去流浪。

如果不是金兀术害怕孤军深入,存在战死他乡的可能性,他是不会在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从临安北撤的。

北撤的路也不顺利,金兀术在南京的黄天荡被韩世忠围困40天,最终导致了大金国企图全面进攻,四处开花的灭宋战略被打破,否则后面就没有赵跑跑什么事了。


何况女真人又有伪齐刘豫充当他们的马前卒,赵跑跑不死也要脱层皮。

这么危险的境地,赵跑跑怎么敢把行宫定在南京。

即使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以杀岳飞为条件,以淮河、大散关为两国边界,以纳岁贡当孙子,和金国达成了议和,赵跑跑还是不放心女真人的信誉。

南京太危险了。

但杭州不一样,它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天然防御体系远远强于南京。往东可乘船入海避难,往西、南可深入大山逃荒。

同时杭州的经济地位并不弱,它和秀州(上海)、明州(宁波)、温州、泉州、广州等都是赵跑跑的经济命脉所在,是南宋海外贸易的六大港口之一。


杭州还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都城,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而吴越国的末代君王是自愿去国号、去帝号,跑到宋都开封做孙子的人,所以浙江地区在宋朝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

赵跑跑出身的老赵家,在浙江一带的声誉还是不错的。

所以无论是从政治上、经济上、逃跑上等各方面来看,杭州这座魅力城市,绝对是赵跑跑的最佳行宫所在地。

最佳到什么程度,“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大体如此!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南京到杭州的距离今天来看已经非常之近,时间最短的一班高铁可能只需要一小时多,便能从长江边到杭州湾。但这要是放在南宋时期,那真真是车马很慢,少说要有两日的路程。

靖康年间,北宋被金国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上,繁华一时的东京汴梁城遭到金军的大肆破坏,富强一时的北宋也被金国铁骑轻松灭掉。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又一个悲惨时刻,

赵家皇族几乎无一幸免全部被裹挟北上,大小官员也人人沦为阶下囚,东京城里的财富早已经被金国人劫掠一空。至于后妃公主,宫人宫女,甚至是平民家的女子也不能幸免,一概给金国人掳走。北宋的灭亡又是一次文明亡于野蛮的悲惨例子。

▲靖康之耻

赵宋皇族之中只有一个人幸免,康亲王赵构。他本来是奉皇命出使金营,之后又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起兵勤王,东京城破之时他在河南,因此幸免于难。大宋朝的皇族全都被端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管你赵构怎么样就是你了,于是赵构在南京归德府(今商丘)改元称帝,建立起南宋。

但是南宋朝在一开始面临的就是残山剩水的惨状,赵构本人并非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要说聪明他足够聪明,至于胆略就算了。赵构身边很快聚集起来从北方来的士大夫和兵士,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但是他需要时间慢慢消化掉整个宋朝大地上的无政府状态。四川、陕西还算稳定,但是东南地区的洞庭湖、江西、福建、两湖地区都有土匪或者是金国人扶持的傀儡作乱。金国刚灭了北宋立了伪楚,这又来了赵构,金国人自然不满,他们不希望有任何赵宋皇室再出来反抗,于是以张邦昌被杀为借口南下攻宋。

建炎三年,完颜宗翰奔袭扬州,险些抓住赵构。赵构在前面跑,金兵在后面追,宋军先是在扬州大溃败,之后赵构分别逃亡镇江、临安、越州、明州直到直接下了海。可就算是下了海金国人也不愿意放过他,还造了海船追击宋高宗,幸亏有宋朝水师保驾,赵构才将将保住性命。

▲赵构南逃

史书上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

高宗从此之后再也不复有雄心壮志。金国人退兵之后,高宗干脆盘桓在了临安,并且设行在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至于原因,很简单,杭州立刻可以入海,若有紧急情况可以出海漂流,再不济可以跑到福州去。

而建康则不然,赵构在登基之后不久就到达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建康,并且在建康建造了行宫和官衙。但是没过多久等到金国人大兵压境,赵构便立刻改变了主意撒丫子就跑。

建康从建成以来就号称虎踞龙盘有王者之气,正是中兴社稷,收复北方的理想都城,何以放弃呢?原因很简单,一条长江挡不住金国人的铁蹄,这从建康的陷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而赵构心中只知苟且偷安,哪里有任何要中兴大宋的念头?比起建康靠近前线,是金国人马鞭甩得到的危险程度而言,杭州立刻就能下海,实在是个好选择。

▲赵构画像

于是宋高宗在绍兴元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


历史风云录


选择杭州而不是南京的原因很简单,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南京缺乏战略纵深

在南宋时期,宋军和金军的交战地域在长江流域,也就是说长江以南、北都是交战地带,当年岳飞与金兀术大战牛头山,就坐落在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的起伏的丘陵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来,南京在当时是处于交战区域的。

所以南宋皇帝赵构是不可能待在南京的,也更不可能将南京定为首都。

2、皇帝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在这一点上,古人的观点与我们现代人完全不同,在古代,民众把皇室的血嗣看得非常的重要。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都是以皇室的直系血脉断绝为标志。这一点,在南宋政权被看的尤为重要。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北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金兵打破了汴州城,俘虏了徽、钦二宗,导致中央政权崩溃。

而南宋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存,也正是因为赵构在金兵的追捕中逃了出来,被宋朝南方的民众百姓拥立为皇帝。

、在宋赵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殆尽的情况下,赵构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要将其放在大后方,以保证绝对安全。

3、资源供给要充足

由于当时的南京已经成为宋、金两军交战的地域,所以南京周边民众的生产生活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一般政权运行的时候,都是就近获取赋税滋养。

因此残破的南京已经无法承担起中央政权的运作消耗,需要另找一个财富充沛的地方定做首都,以满足政权运转的需要,而杭州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也就理所当然的被定为南宋首都了。


有书博物馆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遣康王赵构为和谈使臣,出使金营求和,赵构走到河北磁州时被当地守臣宗泽劝阻留下,没有去到金营。不久后开封城破,徽钦二宗以及一票皇族全部金兵俘虏。赵构因为不在城内,因此躲过一劫。等到金兵北返后,赵构便成了北宋直系皇族中唯一的幸存者。于是在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市)即位为帝,重建宋朝,历史上被称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刚继位的时候,其实时局并不是特别的恶劣。首先是女真当时并没有全盘吞并宋朝的计划,黄河以南和关中地区仍然掌握在宋军手里;其次是女真人不适应南方的天气,金军南下要挑气候,并非是全天候不间断的,一般要等秋高马肥,也就是在秋冬季节金兵才会南下。宋军有绝对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再者当时宋廷有李纲、宗泽等大臣坚持,宋军在抗金方面颇具成效。并且金军控制的黄河以北也频繁有民军起义,金国的统治并不稳固。

因此宋军当时只是缺一个有魄力的统帅,领导他们与女真作战。如果当时这个统帅能稍微硬气一点,不奢求有秦皇汉武之气势,哪怕是有孙权的野心,南宋后来也不至于在国号前面加那个“南”字。

然而赵构偏偏就是个胆子小的货,商丘离黄河太近,他不敢待,于是跑路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是有个问题,往哪跑呢?当时主要有四种跑路的意见:西迁关中、南迁襄阳、南迁金陵、北上开封

。至于杭州,当时压根没有人关注过。



首先宗泽提议的北上开封的建议被赵构直接否定。商丘他不敢待,开封就更不敢了;第二个被否决的是关中,虽然关中当时有北宋最精锐的西军,且有山川险阻,背靠富庶的巴蜀,攻守皆宜。但是由于关中处在西夏和金兵夹击的位置,并且距离东南财赋之地太远,因此被赵构否决;第三个被否决的是襄阳。其实襄阳的位置非常的好,西可倚西北之兵、东可附东南之财。而且远离前线,本身又据汉水为屏,实在遇到危险也能从容退到长江以南。但是襄阳的经济不够发达,赵构觉得不行,因此放弃。

先后放弃了开封、关中、襄阳之后,唯一可行的目的地就只剩南京了。当然了,南京也是个不错的龙兴之地,此地经济发达、乃虎踞龙盘之地。此前有六朝都在此建都以抗北兵,甚至数次北伐,一度饮马黄河。因此建都南京,也不是最坏的选择。起码在南京驻扎,能够比较从容的控制江淮前线,如果有机会还能打出两淮,收复山东等地。

于是赵构就选择了他南逃的第一站——扬州



为什么是江北的扬州呢?因为赵构想过江到南京,但是他又怕挨骂。毕竟黄河以南还有大量的州府掌握在宋军手里,金兵也没有主动南下打他。如果他不做抵抗就跑到江南去了,前线的宋军将士会怎么想?各级官员会怎么想?于是位于长江北岸,同时又非常方便渡江南逃的扬州,就成了赵构南逃的第一个落脚地。

其实驻跸扬州也可以,如果赵构能在扬州好好干,把淮河防线经营好,防御金兵南下的问题也不大。问题是赵构没这个想法,他害怕军队军阀化,就把二十万宋军全聚在他身边,也不管北方的警讯,导致淮河以北完全就是不设防地区。并且赵构一门心思的就想往江南跑,提前把孟太后送到了南京(宋哲宗皇后),并以看望孟太后为名渡江南下跑到江南溜达了几个月,将南京升格为建康府,为自己以后驻跸南京打基础

再之后,赵构还是不放心。他又把孟太后送到了杭州,自己也跑去杭州溜达了一圈,为自己以后南下杭州打基础。

建炎二年秋,金兵大举南侵,金兵渡过黄河之后,一路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等到金兵杀到了赵构的眼皮子底下后,他才恍然大悟,却又全不知该如何抵抗,于是立刻渡江逃命。把二十万大军和满朝公卿百官、满城百姓都丢给了金兵。(据说这一次还把他给吓阳痿了)


逃出扬州后,赵构先是逃到镇江,接着再沿着现在的京沪铁路南下,经常州、无锡和苏州后抵达杭州。然而金兵当时并未渡江,赵构这么仓皇出逃,又导致了宋军在长江沿线的防御立刻全崩。一些不满赵构的士兵发生哗变,拥立他的儿子赵旉继位,史称苗刘兵变。后来赵构在勤王大军的拥护下复位,并离开杭州前往南京,以谋求恢复对宋军的全权指挥权。结果刚到南京不久,金兵就渡江南下。赵构这一次又是撒丫子跑路,立刻跑路到了杭州。并且把杭州升格为临安府。

宋军见皇帝特么的都跑了,守长江的将士立马溃散。于是金兵又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渡过了长江,直扑临安。赵构见金兵杀来,再次撒丫子跑路,这一次跑到了越州,并将越州升格为绍兴府,作为自己的行在。临安则一度被金兵所占领。再之后的跑路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赵构在金兵追逐下连番改变驻跸所在,最终飘到了海上,沿着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在船上躲了四个月,完全就是不要脸了。如果不是因为金兵不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后来主动撤军北返,估计赵构他能逃到广州去


金兵撤退后,赵构被吓怕了。别说是扬州和南京,就连杭州他也不敢回。在绍兴待了一年多后,他看见金兵是真的退了,又怕长时间不回杭州,他的大权旁落。便扯了一个理由回到了杭州。再之后,宋军在岳飞、韩世忠、吴玠等诸将的努力下,抗金局势大为好转。因此在1136年,宰相张浚(不是那个奸臣张俊)建议赵构移驻南京,不过赵构没有听他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另一宰相赵鼎移驻苏州的建议。(苏州跑路方便)

到了第二年,宋徽宗死讯传到苏州,张浚再次请求赵构驻跸南京,宋高宗这才终于移驻到了南京,而这一次回南京,距离他上次从南京跑路,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

移驻南京后不久,张浚因为淮西兵变的事情引咎辞职。于是赵鼎和秦桧这两个奸臣就使劲给赵构上书,要求移驻回临安。赵构表面上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其实内心确实非常欢欣鼓舞,他接受了秦桧的意见。在1138年,赵构又移驻回了杭州,并在杭州修建宫殿,打算常驻。此后到1276年元军占领杭州,南宋再未改变行在所。

但是要求移驻南京的建议一直没有停过。后来到了宋孝宗时期,仍然还有人跟孝宗提议移驻南京的事情。比如张浚被孝宗重新起用后,他就力主移驻南京。然而结果就是张浚被赶出朝廷,罢免一切职务。

有一个主战派大臣因此经质问宋孝宗:“昔陛下曾许臣以誓不与虏和,何为中变?又谓臣决移跸建康,何为中辍?”

孝宗无奈地搪塞道:“以民之不易。”

大臣再追问有何不易?宋孝宗只能坦白,太上皇赵构和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大臣不同意移驻南京。因为宋朝皇帝移驻南京,有与金国开战的嫌疑,驻跸杭州还是南京,这跟是否与金国求和,是直接挂钩的

对此,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曾有评论:

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諸方水道所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临安如入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 建康形勢雄壯,然攻破著淮,则只隔一水。欲进取,则可都建康;欲自守,则莫若都临安

因此总的来说,南宋之所以在杭州驻跸,是因为统治者不想刺激金国,也不想给主战派的打鸡血。

在当时,杭州和南京的选择已经上升到了南宋的国策动向。选则南京,就意味要跟金国开战;选择杭州,就意味南宋朝廷认怂,偏安江南



另外当时杭州的经济基础和航运条件比南京有优势,这也是南宋要把行都定在杭州的两个原因。

先说经济基础,宋代的杭州比南京发达

。就拿人口来说,根据宋徽宗崇宁年间统计,杭州人口约为29万人,江宁人口只有20万。杭州每年商税12万贯左右,有时候可以高达18万贯,远超江宁的5.7万贯。这就可见,当时杭州商品经济的兴旺、都市社会的繁华都比南京要高出一个档次。南宋皇帝都是喜欢安逸的一群人,南京的硬件不如杭州,这群堕落皇帝自然不愿意离开杭州了。

再说航运条件。赵构当年吃过亏,因此他在定都时,首先就要考虑跑路的问题。南京位于长江南岸,从南京乘船跑路,要向东逃几百里才能入海。这一点对于赵构来说,太特么不保险了。万一金兵在江面上设伏,他就完蛋了。但是杭州不一样,杭州就挨着杭州湾,坐船要不了半天就能逃到海上。并且南宋的皇宫也是可以的选在钱塘江边上,就是为了皇帝跑路的方便。



最后做一个总结:

选南京就意味要北伐中原,选杭州就意味偏安江南,选择的结果与南宋的国策挂钩。这是选择杭州最根本的原因!

当时杭州的经济基础比南京好,南宋除了孝宗之外,都是莺歌燕舞的货。收复河山是不可能的,下辈子都不可能。

南京比杭州更靠近前线。当时南京是江淮防御的指挥部,杭州则是大后方。南京不安全,从杭州跑路比较方便。


Mer86


想了解这个问题,就得先看一下南宋的版图,还得先了解一下赵构这个人的性格。当时金兵占领了北方大部分的地区。江苏的一部分也被金兵占领,南京的位置就在边境线上。如果南宋选择定都南京,那金兵想打过来就太容易了。赵构是个非常怕死的人,他绝对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赵构当时的第一选择确实不是杭州,他是在一路逃亡的过程中被迫做的选择。让我们看看赵构当时的逃跑路线。

金兵打入开封以后,赵构在今天的河南商丘继位。商丘的位置在哪呢,在开封东南方向一百多公里处,跟山东交界的地方。赵构原本以为这里安全了,可是还是里前线太近了,于是就直接逃到了扬州这个大后方。

为什么选择这里呢。一个是因为这里距离前线够远,相对来说安全。另一方面扬州在当时的经济水平比较高,赵构是个贪图享受的人,所以就首选了这个可以更好享受娱乐的地方。如果他能再这里稳定下来的话,如果金兵没有继续南下的话,赵构说不定真的会定都南京,毕竟扬州离南京也只有几十公里了。

没成想在扬州还没呆多久,金兵又继续打到山东了。赵构被吓的继续往南跑,这次跑的就厉害了。一口气跑出去三百多公里,到了浙江宁波。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被人家追的一路跑不说。还一直给金兵发信祈求别再追了,想金兵求饶。

随着金兵的南下,赵构又从宁波跑到了舟山,最搞笑的是被追的走投无路,在海上漂了几个月不敢上岸,最后有跑到了温州。这一路上竟然跑出去一千多公里,这可是在古代,没有汽车高铁,靠着马车跑的。

最后还是金兵自己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加上南宋的军民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金兵主动退兵。赵构才带着一批跟班回了杭州。最后跟金国之间和谈,划定了边境线。沿着秦岭淮河划分,按照这个边境南京基本都快到边境了,赵构肯定不敢去。

而其他的古都,比如西安、北京、郑州等基本也都被金国给占去了。剩下合适的也就是杭州了。所以说南宋定都杭州,还确实是被逼的。


漂浮菌


应该说南宋的都城名义上不是临安(杭州),南宋的首都一直是开封,只是一直被金朝占领着,建康(南京)为陪都。杭州名义上只是行都,就是皇帝驻跸的地方。窃以为宋高宗会选择杭州主要是他自己的原因。

一般而言,历代开国之君多为雄主,如始皇帝等,因为只有雄主在乱世中才能力挽狂澜登上帝位。然而赵构不然,他本是北宋康王,宋徽宗第九子。靖康耻后,北宋皇族几乎全被金国掳走。在外的康王幸免于难,于是被群臣公推为帝。赵构本人并没有多大的谋略,对金国也是怕到了骨子里,可天上掉下来个龙椅不做不行,所以他继位后第一件事不是整军备战,而是南迁,先是南京,而后又到杭州。那么为什么选择杭州而不是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呢?这点可以从南宋皇宫的位置可以看出来。


从上面图可以看出来,南宋皇宫建立在钱塘江畔,赵构不傻,他知道在陆地上,哪怕南方水网稠密他也跑不过金朝铁骑,但杭州本就距离海边近,一旦北方有难,从杭州直奔大海便可以逃出生天,毕竟,女真人又不会飞。相比而言从南京沿长江而下就要慢多了,会有很多变数。所以这就是宋高宗选杭州作为老窝的原因


电视剧里看历史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在北宋已经倾覆的情况下,他能再度开创维持100多年的王朝,实属不易。

宋高宗在南宋都城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悦史君给大家解读一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带往北方,宋高宗在群臣拥戴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南宋建立。

南京应天府成为南宋的京师,但这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南京,而是距离北宋京师开封不远的河南商丘。

但宋高宗没能在商丘久留,很快就逃到了扬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在金兵逼迫下,又来到了江宁府,就是现在的南京。

大臣们要求宋高宗定都南京,以便后期北伐,宋高宗也把江宁府改为建康府,确立了它南宋行都的地位。

然而,宋高宗没能在南京住久,很快又逃到了杭州,并且把杭州提升为临安府,成为南宋“行在”。

金兵继续追击,宋高宗又先后逃往越州、明州、定海、温州等地,直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北撤后,才回到杭州。

由于宋金之间一直打打停停,金朝的要求不断南侵,商丘也进入了金朝版图,定都那里已经成为不可能。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正式确定杭州为行都,但称呼依然是“行在”,南京则改为留都,也就是备用的京师。

南宋真正的京师,一直留给了开封府,也就是北宋的京师,只是因为开封一直在金朝手里,所以只是名义上的京师。

杭州从此成为南宋实际上的京师,南京落选悦史君认为从地图上很明显,离前线太近了,显然不符合偏安的需要嘛!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一句话:离前线太近,而且经济凋敝,不适合建都。

首先,南宋时期的南京,与北宋时期的开封地理位置完全一样,都是处在两国的前线。

虽说有黄河、长江之险,但离敌人太近了,只要一战不利,敌人就会兵临城下,难以支持长期战争。

北宋的灭亡完全印证了这一点,殷鉴不远,南宋选定都城首先要就要吸取开封的教训,所以南京就被否定了。

其次,江淮一带是南宋初年与金国作战的主要战场,经济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人口稀少,无法支撑首都军民生活。

北宋时期,淮南地区是以”土壤膏沃“、”廛里饶富“著称的,赵构在一次与刘大中的对话中说:”淮南利源甚博,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绢九十余万,其他可知。“刘大中也说:”淮南桑麻之富不减京东,而渔盐之利他处莫比,今荒残可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9)。而到了南宋初年,这里成为宋金鏖战的主战场,居民死走逃亡,突然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带。建炎四年(1130年)汪藻在奏章中说:”淮南洊经兵祸,民去本业,十室九空。其不耕之田,千里相望,流移之人非朝夕可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0)

最后,杭州处于南宋的腹地,河汊纵横,水网遍地,不利于金国骑兵冲锋,反而利于南宋水军作战。同时,杭州的经济并未受到战火的破坏,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自然成了首都的最佳选择。

临安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907~978年)的都城,由于其经济基础好,被选定为南宋都城,此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发展商业、手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前后共计一百三十八年。

临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梦粱录》),这正是御街的景象。这里属于中心综合商业区,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银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场。此外还有“瓦子”多处,其中包括了茶楼、酒店、演杂技的场所。临安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贤坊一带。瓷器的官窑在城南凤凰山下,称内窑。私营手工业则遍布全城,丝纺业多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带。御街中段的棚桥是临安最大的书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桥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