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為何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靜夜史


漢地十八省,是漢人主要的聚居區,大概的範圍包括了現在國土的大部分地區,出去西北和東北地區。簡單的口訣就是:兩湖兩廣兩河山,蘇皖浙贛雲貴川,西北陝甘閩東南。主要的範圍大致包括了: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慶)、福建(包括臺灣)、廣東(包括海南、香港、九龍、新界)、廣西、雲南、貴州、直隸(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中、南部地區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包括寧夏)。

我們可以看到這漢地十八省沒有包括今天的西北和東北一些地方,其餘的基本上都是在內的。這些地方主要就是漢人聚居區,西北東北等地少數民族居多,其實明朝前期對於西北和東北都還是有控制權的,但是到了後期慢慢失去了對這些地方的控制權。比如說東北,一開始明朝的統治到了外東北,庫頁島以北的地區,但是後來後金崛起,別說外東北了,就是現在的東北三省也不再大明的控制範圍了。

再說題主的言論,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說如果沒有清朝現在中國不會有如此大的面積。對於這個言論只能說又對也有錯。對在哪裡呢?大清確實開拓了很多疆土,比如說西北地區,外蒙古地區等等都是清朝開拓的。

但是也有錯?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的地方一隻都是在擴張的,從商周時期就是中原的一點點地方,後來秦始皇開闢南方,漢朝開闢西域。擴面積一直都在增大。所以說如果沒有清朝的話,大明亡在了李自成手裡,那麼誰能說接下來的王朝不會比清朝開闢的更多。而且大清雖然開闢很多疆土但是也丟失了很多地方,當時明朝在東南亞,比如越南,緬甸等等國的北部地區當時是在大明的手裡的,後來大清征討戰敗,丟失了這些地方。

再說了如果沒有清朝,漢地十八省還依然是漢人的,依然是中國的,怎麼會保不住呢?即使李自成還是張獻忠或者是再出來另外一個人得了天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還依然是漢人的天下。又哪裡來的漢地十八省保不住呢?


小伍講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名字,什麼是所謂的漢地18省?

明朝時期在全國設置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時期將湖南,湖北從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分離出來,南直隸又分為江蘇和安徽,陝西分出甘肅,成為十八個省,是漢人的主要聚集區。

說完漢地十八省的概念,我們再回歸題目內容說一下清軍入關到底是不幸還是萬幸?

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也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滿清入關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影響是一種倒退,比如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等等,但是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清朝最起碼有兩大貢獻。

首先,清朝確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清朝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朝滅亡前期國土面積依然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而且這廣袤的領土基本都是實際統治區域,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之下。

其次,清朝真正意義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清朝時期,各民族的融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邊疆各個少數民族加強了與中央的聯繫,我國現有的民族基本上在清朝時期已經形成。

說完了清朝的貢獻,我們在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何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在清軍正式入關之前中原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政權,南明,李自成的大順以及張獻忠的大西。

雖然農民軍勢大,攻滅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但是南遷的明朝政府失去了關外的威脅又佔據江南富庶之地,李自成想要徹底攻滅明朝並不現實,而根據李自成的性格來分析,佔據北方地區和明朝劃江而治他已經非常滿意了。

再看張獻忠,在四川已經站穩腳跟,基本上據全蜀之地,傳統漢地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況,三股勢力中任何一方都沒有完全實力攻滅其他兩方,中國或許會再度陷入分裂的局面。


一點點歷史


如果沒有清朝,要統一成巨大的中國,機會幾乎是零。原因是,第一,在當時,漢華人在東亞'內地處於優勢地位。對周邊民族(特別是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滿洲)不會平等真心談判,會以武力為主,這樣會造成不完全征服(總有人不服,因為他們有大後方,可以退卻並捲土重來)。最要命的是把這些共同生活了五千年的鄰居推向反面,投入遠方民族的懷抱(如俄羅斯、大不列顛)。然後一起踏土而來。 當時的中原又沒有徵服世界的資本,所以華人的任何一個勢力(朱明各勢力、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等),在當時想要統一到 現在這麼大的地盤,可能性幾乎是零。而滿人征服蒙古是靠連姻與合作,真誠相待,當然是抓住時機。這一處理方式與漢人不同。第二,蒙古各部(如準葛爾、林丹勢力)也不可能再次征服南方,只能拖延統一時間或處於分裂狀態。如果不能快速統一,歐美勢力必定介入,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奧斯曼土爾其將會利用語言相近,信仰相同,把勢力滲人西域。因此,可能造成無法統一。日能崛起,漢、韓、越、菲、蒙、藏、疆同樣能崛起。時間推遲得越多,進入現代,統一的難度就會越大,例如法國拿破倫統一歐洲,失敗了。 清朝建立者並沒有想到自己會統一中國。大清是滿漢共天下,大清領土應該是滿漢蒙等族牽頭,各民族先民都付出鮮血和生命而獲得的,或悲慘,或悲壯,或充滿血色光環。當然跟滿洲這個組織者的特殊性分不開的。有全國人民提供稅收支持,才有資金統一中國。因此,中國疆域應該是中國各族先人,共同締造的。總之,中國是3000年來,全國各族先民(特別是弱小的或已消失的民族)的悲慘付出,用血與淚凝結而成的,要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大統一。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滿清入關是所有民族的不幸,是嚴重的歷史倒退,就像今天黑猩猩依靠某種特殊的工具佔領人類世界一樣!不要扯國土,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滿清歷史造假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了!滿清在西藏駐軍過嗎?在新疆設置基層行政機構、徵稅並有實際統治嗎?漠西和漠北蒙古留辮子嗎?滿清最擅長的就是造假,乾隆對緬甸四戰四敗,把明朝的緬甸、泰國北部、越南北部全丟了,結果竟然被吹成了功績!現在滿遺提起滿清,最多提的就是收復臺灣,可是康熙時期,臺灣是在漢族人手裡,談什麼收復?而且最後滿清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人,這可是真正的割讓哦!文化上,滿清是封建王朝中最沒有建樹的,而且文字獄也是滿清的發明,為什麼?因為滿人沒有文化自信,又看不得別人比他強,所以最簡單的就是讓別人也跟他們一樣蠢!


黑又壯的爸爸


清朝建立了一個廣土眾民的政權,而且辛亥革命後的和平交接,基本保障了今天龐大的國土。從歷史後見之明評價,確實清王朝的貢獻很大。

1、明王朝的疆域

相對於漢人王朝的宋朝,明王朝的疆域是很大的。但相對於前代的元,後世的清,明王朝的疆域確實不算大。

(明朝疆域圖)

在明朝初期,明朝疆域最大的時候擁有安南、漠南、大興安嶺內外等地區。

但隨著仁宣時期的戰略收縮,明朝北部邊疆退往長城一線,大體就是常說的九邊;安南也撤兵放棄,疆土大幅度減少。

(明朝後期疆域圖)

到了俺答汗議和後,蒙古人逐步向藏區滲透,明王朝在藏區的影響力也逐步下降,疆域進一步減少。

2、清王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也經歷了一個擴張與收縮的過程。

在1636年,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建立大清的時候,疆土只有遼東與漠南,北部地域還沒到達黑龍江。

(1640年的清朝)

在順治時期,擁有了關內十八省。

在康熙時期,不僅將天下重新打了一遍,且統一臺灣,控制了黑龍江、外蒙、青藏。

(平定準噶爾

到了乾隆時期,平定新疆,將邊界推到巴爾喀什湖,幅員萬里。當然大清向緬甸、越南的擴張以失敗告終。到這時候,清朝雄立於世界東方。

(清朝全圖)

3、疆土的丟失與和平交接

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丟了香港島;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丟失外興安嶺與西北近150萬方裡土地。到甲午戰爭,更是丟了臺灣。

至於租界區、租界地更是數不勝數。國家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但這時候民族國家在行程中,更關鍵的是,清王朝與民國和平交接,繼續保持了國家一統,沒有因為王朝更迭而造成大的領土喪失。

(中華民國全圖)

清朝對中國的疆域貢獻是巨大的,這點不可否認。至於清王朝入關就能看出來未來的疆域,那就是胡說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或許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

清軍入關的時候,在中國各地製造了大屠殺,死傷無數,這對中國歷史來看,絕對是歷史的倒退。


從明清的對比來看,清朝並沒有比明朝強盛多少,而且清朝的建立及其之後的制度設計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明朝。

晚明時期,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還出現了具有現代城市氣息的市民社會。而這些到了清朝的時候都被扼殺了,清朝也並非一無是處,清朝的版圖比明朝要大一倍,而且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在清朝的時候實現大一統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清軍入關到底是不幸還是萬幸,很難講。

至於說清軍如果不入關,漢地十八行省也難保,這恐怕是一家之言。清軍如果不入關,李自成與南明政權之間的爭端必將延續,誰輸誰贏,都是很難預料的。但是不管哪一方獲得了勝利,都會繼承明朝的政權。

所以,清軍不入關,關內也不會被裂解。


青年史學家


清軍入關,對漢民族來說,是一場空前大災難。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清軍所過之處,屍橫遍野,殘垣斷壁,可謂血雨腥風,人間地獄。隨後剃髮易服,更讓無數的抵抗者人頭落地。可以這麼說,漢民族的血性、骨氣被徹底禁錮,造成了萬馬齊喑的死寂局面,也是近代中國落伍世界的重要原因。



但清軍入關,不能說是什麼好事,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結束了群龍無首、各自為王的局面,從而避免了國家再次分裂,使中國又一次走上統一正軌。


至於說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聲也難保,不免誇大其詞,有為清朝歌功頌德之嫌。自秦朝以後,大一統思想已經深入漢人的血脈中,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漢隋唐明這些大一統王朝莫不是如此,就連最弱的宋朝,也為國家的統一奮鬥過,只不過遇到了強大的契丹,不得不半途而廢。但統一始終是中國的主旋律,即便沒有清軍入關,漢民族經過若干年的內鬥,一定會再次出現像朱元璋一樣的雄主,一統華夏。

對於閻崇年所謂東三省是清朝帶來的嫁妝之說,真的不敢苟同。東北很早就有漢人活動,自漢朝以來,東北一直在朝廷的掌控中。特別是明朝,若非朱元璋、朱棣父子苦心經略東北,它很有可能被朝鮮吞併,豈能有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機會?


中國今天有如此廣袤的領土,清朝的貢獻不可埋沒。但這也幾千年來,華夏祖先奮鬥的結果。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過角色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無可替代的,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試想一下,缺失了任何一個朝代,中國歷史就成了“斷代史”,除了這一個確定的朝代以外,你很難想象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牛頭馬面”來接替清朝,演完這一段時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對清朝的不滿來源主要就是集中在晚清,其實在清朝前期來說,清朝的幾任皇帝簡直都是文治武功,比他們前面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達到的高度不低,在中華文化圈的發展和延伸以及領土範圍的擴張方面,在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當然,說到領土好多人又要恨得牙癢癢了,晚清總得算下來丟掉的領土面積在兩百萬平方公里上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打了一場又一場一敗再敗的仗,輸不可怕也不可恥,但無謂的輸無謂的戰敗無底線的妥協,那就讓人不能理解不能原諒了,清朝幾乎是花式喪權辱國丟失領土。


但是,不論把清朝罵到多慘,你不得不承認清朝的領土面積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事實,這裡的“數一數二”是直接對接的,沒有“數三”的說法,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領土面積在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以上,只比領土面積冠絕古今的元朝小,比中國歷史上的盛唐的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都要大。

即使晚清政府割讓掉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到了民國也還有一千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土留下,現在有多少就不需要多說了吧,其實清朝的民族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借鑑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領土面積的擴大固然以軍事力量為前提,但軍事之後的手段則會把軍事不能觸及的地方延伸。

當然邊疆領土面積的擴大,自然會成為漢地18省的天然屏障,當然,這樣說很自私,因為不管是邊疆地區還是中原地區,其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誰是誰的屏障誰主誰次的說法,清軍入關,在不幸之中有萬幸!


歷史三日談


沒有清朝,我國漢地18省難保?這是何人提出的言論?純屬胡咧咧。

沒有清朝,自然會有其他朝代,難道中國還要靠滿清保衛國土?

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不是清軍

明末政治腐敗,矛盾叢生,導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大起義爆發,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這個時候清軍還被結結實實擋在山海關外,找不到路,所以無論清軍入關與否,明朝已經亡了。

清軍靠漢奸入關,漁翁得利

清軍能入關純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們更應該感謝吳三桂為代表的漢奸們投降,不然的話,他們一是突破不了山海關,二是即便突破山海關,沒有漢人充當帶路黨和急先鋒,光是農民起義軍就足夠他們喝一壺的。

沒有清朝,中國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假設清軍當時沒有入關,李自成建立的政權得以存續,在明朝遺留官員的輔佐下,可以建立一個漢人政權,他們的成績不會比清朝差,畢竟漢人政權相比滿清,會更穩固更容易被百姓接受。

清朝入關後,採取以下四種措施鞏固統治:

1,大肆屠殺,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屠殺漢人上千萬。

2,大興文字獄,焚燬了明朝以前的海量史料,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

3,實行愚民政策,推行奴化思想,奴化漢人官員和百姓。

4,徹底閉關鎖國,完全關閉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大門。

5,四是重農抑商,扼殺資本主義萌芽。

清朝擴大了我國領土疆域,使得我國版圖達到空前,這是它的貢獻,然而它的所作所為又完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讓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為日後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埋下禍患。

可以說,滿清為我國所做的貢獻完全被它的過錯所抵銷。

滿清統治中國,根本靠的還是漢人的官員士大夫階層,如果清軍不入關,這些官員士大夫效力新政權,表現只會比清朝更好,不會更差。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談到國家疆域,清軍入關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在王朝前半期繼續開疆拓土,並且對周邊各小國保持威懾力和向心力。所以,你會發現都到19世紀末了,大清還經常和列強就周邊各國的歸屬問題簽訂各種條約,被迫放棄了對越南、緬甸、朝鮮等國的宗主權,這些條約看上去很屈辱,但也表示即便在列強完成工業化之後,還不得不考慮清朝對周邊各國的影響力,必須要以和清朝簽訂條約的形式來取得對這些地方的合法統治。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後留影)

再說第二個問題,如果沒有清朝,是不是連漢地十八省都保全不了了呢?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明朝是一定會滅亡的,早在清朝入關之前,李自成就已經攻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在北方的統治也告一段落,而淮河南岸的南明雖然還有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不過這些人大都碌碌無為。有見到李自成潰兵都嚇得雞飛狗跳的軍閥將領,有看到清朝剃髮令聲稱頭太癢把自己剃成大禿瓢的文官領袖。可以說,當崇禎去世後,明朝的滅亡已經成為板上釘釘了,根本無力迴天。

(錢謙益,東林黨領袖,滿清剃髮令一出,別人還在議論,他老人家就以頭太癢為名迅速剃去頭髮了)

有這樣的大臣在朝中,即便清軍不入關,也輪不到老朱家來統治這個國家。

再看當時明朝各方勢力的分佈

明朝末年天下分成五大勢力,他們各有自己的基本盤。東北地區是滿清割據政權,淮河以北長城以南是李自成的農民軍,西南一帶是張獻忠的農民軍,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由南明來名義統治,東南沿海一帶有鄭氏海商集團來控制。

假如滿清在長城外看熱鬧,無疑最具競爭力的就是鄭氏集團和李自成。鄭氏集團將會取得對南明的實際控制權,時機成熟後以禪讓為名取得合法帝位,並且將長江以南打造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海洋帝國,憑藉東南地區的眾多人口和商品足以取得亞太地區的海洋控制權。李自成在鄭氏集團的抵禦下,將會止步於長江,於是中國歷史上將會再次出現南北朝並立的局面。

雙方的競爭將會讓戰術、武器、兵員素質取得跨越式的發展。然後,南朝向海外進軍,由於當時東南地區人口已經接近飽和,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已經幾乎等於英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之和,所以有強烈的疏解人口壓力。作為海洋立國和傳統的對海外華人的友好政策,將會讓鄭氏集團積極向海外移民和開拓海外殖民地。

17世紀是西方各國對外殖民高潮,那時候各國剛剛開始大規模開發海外殖民地,所以北美大部分地區還是無人訪問的處女地,尤其是北美西部地區更是一片荒蕪,幾乎沒人知道這裡。除了北美,大洋洲地區也是如此。

鄭氏集團有大把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完成對外殖民的壯舉,估計到18世紀鄭氏國土將會東達密西西比河,西到印度次大陸,南到澳大利亞,北到長江,人口3-4億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海洋帝國(那時候高產作物已經在國內大面積種植)。

北方的李自成政權在南朝的壓力下也只好積極發展,否則就會被南朝統一,於是最起碼在軍事實力方面會達到和西方殖民軍實力相當的程度。那麼,面對滿清和蒙古諸部,還是可以輕鬆取勝的。要知道,那個時候沙俄幾百人就可以橫行黑龍江打敗數量遠超自己的索倫人和魚皮韃靼。

大順政權看到南朝不斷擴張,倍感壓力,又不能在海上取勝,只好向北和西進行擴張。向北估計能奪得西西伯利亞,再往西費點勁,畢竟17世紀時中西伯利亞已經成為沙俄東征隊的大本營。向西可以征服新疆和中亞,所謂準噶爾汗國在近代軍隊面前只有送人頭的份。於是,北朝將成為和沙俄國土面積相當,人口2-3億的陸上強國(那時候高產作物已經在國內大面積種植)。

那麼,由於南北兩個王朝都不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必然會將明朝末年的西學東漸進行到底,大量西方科學湧入兩國,隨著兩國國力增長和競爭壓力對海外科學的消化與自主創新會越來越快,對人才的培養也會形成良好的制度。於是,工業革命將會在東方率先發起,從而改變世界。

這一切發生後,你認為還有漢地十八省的概念嗎?早就沒了。所以沒有滿清入關,漢地十八省的鎮的難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