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新一線”城市群,誰將成為第四增長極?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李果

11月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出臺。

作為指導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方案,《意見》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其中,除了提出以一線城市帶動的三大城市群發展外,重點還提到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


四大“新一線”城市群,誰將成為第四增長極?


以這五個新一線城市(專題閱讀)為中心構成的四大城市群,誰最有活力和潛力,能成為三大一線城市群之外最強的增長引擎?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從GDP、工業增加值、產業結構、人口數量、上市企業數量等指標出發,重點分析5箇中心城市的實力,及其對城市群的輻射帶動能力,進而分析四大城市群的發展狀況與潛力。

鄭州、西安輻射力需增強

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五個中心城市均位於中西部,是新一線城市的典型,這些城市發展狀況到底如何?

以經濟指標衡量,重慶、成都、武漢的GDP總量排在全國城市前十名,GDP均超過萬億元,展現了較強的經濟影響力與輻射力。2017年,鄭州、西安GDP分別為9130.17億元、7469.85億元,仍未邁過萬億門檻,輻射能力也相對較弱。

以鄭州為中心城市的中原城市群存在一個問題,即中心城市帶動力不足。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鄭州市的GDP為7350.90億元,佔整個中原城市群的比重不足15%。就常住人口規模看,2017年末即將突破千萬。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進一步推動和提高鄭州的經濟體量與開放程度,協調好與洛陽、開封的發展關係,從而提升鄭州的輻射帶動能力,是下一階段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發展的關鍵。

關中平原城市群存在同樣的問題,作為中心城市西安的經濟體量偏弱,而且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與西安發展差距較大。儘管預計2018年末西安GDP將達到6000億元,而且是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但與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西安的經濟實力仍不強,尚處在成長髮展階段,輻射帶動能力也不強。

城市群是一個整體概念,需要以全局的視角去觀察,在關注中心城市發展之時,亦需要觀察其他城市的發展狀況。

當前,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共同的一個問題是,缺乏中等規模的城市作為發展支撐。

在關中平原城市群內部,作為關鍵節點城市的寶雞、渭南、運城、天水經濟實力較弱,2018年前三季度僅寶雞市GDP突破2000億元,而天水市尚未突破千億。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優化城市群內部的產業、人口、資源的分配和共享機制,促進城市群發展質量提升,並構建以核心城市帶動、中等城市作支點、推動其他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的經濟新格局。

以此來看,在上述四個城市群中,已經形成“核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梯度發展的中原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

在中原城市群中,除鄭州市GDP達到7350億元外,洛陽市2018年前三季度的GDP總量達到3367億元,佔河南全省經濟總量的9.4%。2017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提出打造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成渝需要“相向而行”

在成渝城市群內部,雖然有成都、重慶“雙黃”支撐,但由於其他城市經濟實力相差較大,城市群發展仍需要補短板。

2017年末,除成都、重慶(主城區)外,僅有綿陽1座城市的GDP突破2000億元,眾多城市GDP規模在1000億-2000億元之間,城市群經濟發展呈現啞鈴式結構,即兩頭過大,而“中部塌陷”。

中等規模城市的缺乏,不僅弱化了成都、重慶兩座超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其經濟“虹吸”效應也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發展動力不足。

為了解決成渝城市群內中等城市規模不足的問題,四川省也推動了一系列措施。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GDP超過3萬億元,全年有望突破4萬億元。其中,成都市GDP佔全省比重達到35%,但其經濟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綿陽和德陽GDP佔比卻均未超過6%。

在成都對於四川省的經濟增長髮揮了較強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的背景下,四川省內尚未出現真正的“副中心城市”。

這不僅影響了四川省的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成渝城市群的建設。因此今年以來,四川省在培育經濟副中心方面有所行動,並期望幾年後能出現多個經濟總量在3000億-5000億元的城市。

就成渝城市群而言,其要解決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核心城市的背向發展”。

當前,重慶、成都的協調合作機制仍未健全,空間發展戰略缺乏充分對接,高端發展平臺的謀劃和建設競爭大於合作,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經濟尚未形成緊密的有機聯繫,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協調等。

因此,成渝城市群要想進一步發展,除培育更多GDP逾2000億元的中等規模城市,還要解決重慶和成都的融合發展問題,這也是上述《意見》提出的城市群發展新模式的關鍵問題。

長江中游城市群極富活力

長江中游城市群並不只是一個城市群的概念,它包括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其中心城市不僅包括武漢,還有長沙、南昌。不過,在上述《意見》中,只有武漢被定位為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2018年前三季度,長沙GDP為7906億元、南昌為3718億元,襄陽以2998億元的經濟總量居湖北省第二位,岳陽以2282億元居湖南省第二位,贛州以1949億元居江西省第二位。此外,排在各省三四位的城市與排第二名的城市GDP差距不大,並且在數據上呈較為平緩的曲線排列。

綜合人口、經濟、交通等要素,以及對城市之間的產業合作度觀察,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四個城市群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

首先,在交通方面,長江中游城市群依託地理地形優勢,已經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體化交通網絡,並在全國綜合交通網絡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以2017年末的旅客週轉量而言,武漢市達到1244.75億人公里,而成都、鄭州和西安分別為1056.9、326.72、329.3億人公里。

同時,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狀”城際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實現省會城市之間的兩小時經濟圈,省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經濟圈。

其次,在城市群內部,已經形成了三個具備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型城市群。即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

以武漢城市圈為例,2017年末,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9市的GDP總量達到了21133億元。這些城市群內部的融合發展,進而推動了整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

最後,區域間的合作溝通廣泛。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跨省交流合作平臺已超過 30個,包含金融、交通、產業、科技等多個方面,且形成了定期召開政府高層次聯席會議制度,這對於推進區域間更深入的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然,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各有自身的發展優勢、特色及定位。以成渝城市群為例,其最大特色是擁有兩個極核,即成都和重慶。2018前三季度,兩座城市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2.5576萬億,這是其他三個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所不具備的實力。

因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四大“新一線”城市群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有較大差距,但因各自肩負不同的國家戰略使命,也有自身的優勢、特色與定位,應該各自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

在發展層次較高的地區,進一步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促進更高層次的融合發展應該是優先發展方向。而在發展層次較低的地方,首先應該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並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培育中等規模城市,力求做到協調、融合發展。

本文轉載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李果,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