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實體店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快遞業的發展,網絡購物的優點更加突出,網店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購物渠道。很多實體店受到網店的衝擊或其他原因,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因為藥品本身存在必須性、及時性和配送環節要求高等因素

村裡的老人說,現在買藥方便多了,因為鎮上一條街上就有4、5家藥店,有的還是連鎖,根本不用跑到縣城,而且還實惠。

藥店開的多了,對居民來說確實很方便,但是,藥店是否能扛住虧損呢?

大街上實體店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為什麼呢?


藥店老闆告訴我,店租和人工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沒有較高藥品折扣來維持,兼帶賣點其他東西,很難做下去。這其實是國內單體藥店生存的縮影。

就目前來看,國內單體藥店和小型連鎖藥店的數量比較龐大,隨著大型連鎖藥店不斷複製開店模式,單體藥店和小型連鎖將逐漸被淘汰。

因為沒有規模性的,這就和散養生豬和工廠化養豬一個道理,散養生豬肯定抗不過豬週期,後者規模化後扛風險肯定強。

隨著大型連鎖藥店複製單店模式加快渠道下沉,會逐漸形成規模化效應,藥店整體的採購成本和運營成本會大幅降低,特別是在供應商方面也有較大話語權,具體到拿貨品類和折扣上會得到很大讓步,供應商看到你的渠道優勢不得不作出讓步。

所以,現在你看到的藥店越來越多,基本上是在資本助力下,藥店跑馬圈地,還有一個背景是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

很多實體店受到網店的衝擊或其他原因,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因為藥品本身存在必須性、及時性和配送環節要求高等因素。

儘管現在很多醫院已開通網上預約掛號,醫院也越來越多,公立的、私立的、合資的、獨資的、社區的,但由於現在的檢查手段更先進,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

大街上實體店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小毛病也願意到醫院掛號、排隊診治的人也更多了。

諸多原因導致到醫院看病最少也得花上半天時間,所以小毛病還是在小區樓下、大街上藥店買藥方便。

二、產品的必須性。

人吃五穀雜糧,不可能不生病。

日常生活中,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一些小病,比如不小心淋了雨受寒,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消化不良,自己去藥店買點藥吃了就能好,所以藥品是生活必須品。

三、產品的及時性。

藥品具有很強的及時性,物流做到1小時能送貨很難,走普通商品物流至少也得兩天,而藥店是開在了大街小巷,小區附近連鎖藥店的存在都是十分密集的。

在便利性和及時性上能基本滿足普通患者的需求,所以消費者還是更願意和需要到實體店去消費。

四、配送環節要求高。

網絡售藥和其他電商一樣,自然少不了配送環節。

大街上實體店都開不下去了,藥店卻是越開越多,這是為什麼呢?


但藥品配送與普通產品不同,對時效性、溫度、溼度等都有要求,否則會影響藥品質量,不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影響健康。因此國家食藥監總局出臺“商家須自行配送”的通知,給網上售藥套上“緊箍咒”。

雖然網絡確實便捷,但專家提醒,由於藥品不同於普通商品,消費者最好還是去實體藥店購買。

五、藥品利潤高。

據瞭解,現在連鎖類型的小藥房在藥品銷售這塊是做得比較好的,其毛利率大約維持在40%左右。

扣除其自身的各項成本開支,淨利潤大約是2%。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收入,一般地,連鎖類型的小藥房淨利潤率在3.5%左右。自營式的藥店,投入成本較少,淨利潤相對高一些,普遍都在8%以上。

小藥房一天利潤是多少?如果一個連鎖類型的小藥房每天有60人進店,人均消費是30元,日營業額就是1800元,毛利率按40%計算,日毛利潤就是720元,扣除日常支出,日毛利潤在300元左右。

有書君提醒大家,俗話說久病成醫,感冒咳嗽初起、消化不良等一些小毛病,我們可以先到藥店買點藥吃了試試,但是現在的病毒越來越強大,感冒嚴重了都能死人。

自己在藥店買藥吃,如果沒有明顯的效果,還是抓緊時間到醫院去看,不要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