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

眷戀清晨


簡單點說,數學是一門以鍛鍊邏輯能力為主的學科,而做題就是在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並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邏輯中,最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依靠多重假設進行每一種假設的邏輯推演,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並沿著這個能夠成功走通的路徑一路走向終點從而得到結果。

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先理清思路,掌握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調用所學的數學邏輯、數學定理、公式等工具,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而這裡所說的正確路徑其實就是題目的突破口,很多數學思維不太強的學生經常會問,我把該背的公式都背了,該記的題型都記了,為什麼還是考不出好成績呢?

其實核心原因就是找不到題目的突破口,雖然掌握了所有解題所需的工具,但不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數學中最致命的。題目所說,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答案給你的僅僅是一個解,有的時候你可能依然不懂得如何求得的,但是答案給你的是解析過程,因為你本身就掌握了所需的一切數學知識(公式定理),那麼答案告訴了你正確的路徑(解題思路),你自然是看得懂的。

可看得懂不代表下次遇到相似題型就一定會做,這也是理科學習的一個特點,一般思路不靈活不能熟練運用數學知識的學生,往往最為頭疼的就是認為自己努力了應該會了,一做題卻非常懵。這其實客觀說明了這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也許選擇文科更適合自己。

其實數學應該是所有已知學科裡最吃天賦的一門課程,只是一般我們在大學以前學習的數學知識都非常簡單,只要肯於吃苦,分數往往都不會太差。


未泯雙瞳


因為你沒有「走迷宮」的能力。

我來舉個例子,下面這個迷宮,看起來很難對不對:

但你看到了答案之後呢?

你會覺得答案完全正確,沒有任何不可理解的地方。只有一個問題:

我怎麼就沒想到?

「我怎麼就沒想到」,這是大家在做數學題時經常發出的感嘆。其實,做一道數學題就像是在走迷宮。按照數學的定理,你向哪裡走都可以。只不過有的方向通向答案,有的則不是,還有的甚至會原地繞圈子。

答案在展現給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它顯而易見。因為難點不在於答案本身,而在於方向。

如何找到這個方向呢?在於搜索能力,以及經驗與練習。

走迷宮有一個機械的方法,可以保證絕對能走通:一直向右走,如果不能向右,則沿著右邊的邊線走。

用這種方法,可以保證走通迷宮。這就是「搜索」。

但這種無腦的搜索是很費時的。就像我們有時做題,會無腦的嘗試各種方法。事實是,不同的方向是由權重的,不同的策略不是平等的。面對一個問題,有經驗的人會直接看出,哪些策略更好,哪些看起來差一些。而這個策略的選擇,就來自於經驗,有的來自於練習,有的來自於理論。比如波利亞的《怎樣解題》,就是對策略選擇的一個總結。


章彥博


記得有次高中考試,數學我考了全校第二,與第一名僅僅差三分,迫不及待看到正確答案時,極其懊悔,因為我都能看懂,卻沒有寫出來。那麼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這是為什麼呢?



一、數學學科的特殊性

上學的時候,我個人很害怕數學,因為總是考不好。數學不像是語文,更考察學生的思考和邏輯能力,還有立體抽象思維。通常來說,男生的理性思維更活躍和有優勢。而有些人天生據適合學數學,150分的數學卷子經常考滿分,他的答題思路甚至和答案一模一樣。



二.如何解決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學了新的知識點,一定要去練習,否則就是白學。數學其實並沒有那麼恐怖,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反思中總結,提升中運用。高中的時候老師,總說多做點題。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總會發生巨大的質變。就像是迷宮一樣,總要自己慢慢摸索,不能指望他人。不論是做題還是生活中,時刻培養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做數學題時候,要掌握大方向以及邏輯,具體的細緻末節不是重點。



綜上,做數學題時,需要掌握的是大方向,就像吃魚先把魚刺剔除一樣。適當的題海戰術可以讓你面對數學題遊刃有餘。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我對不起我數學老師,高考之前的複習太過膨脹了,結果考出個什麼玩意


在複習的時候,就是感覺自己什麼題目都會做,然後模擬考的時候,總是差強人意,對答案的時候,又會發現解析裡面少有自己看不懂的,於是自己安慰自己,其實這些題目都自己都是會做的,只是太粗心了,下次注意就好。到了下次考試的時候,又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又會同樣的自我催眠。現在想想恨不得錘自己一頓。


看懂了,只能代表自己已經理解了這個知識,但是不代表你會去主動使用他們,就像幾何題目裡面的輔助線一樣,劃了那條線人人都會做,沒有了那條線,就只能乾瞪眼了。劃一條線每一位學子都會劃,但是知道劃在哪裡才是關鍵所在。同樣的會用,不代表一定就能做的對,沒有人可以永遠的不出現失誤,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儘可能的減少失誤的幾率。因為學生往往在同一個問題上跌倒無數次的思維慣性的存在,錯題本也就應運而生了,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糾正會做卻總是失誤的學生。將他們從會做引導向做對。


我曾一度以為題海戰術沒有作用,因為我認為自己會,實際上我只是看的懂罷了。題海戰術存在的意義在於他可以經過成百上千的磨練讓類型題的解法變成學生的第一反應。成為腦海中的記憶。這樣走過來得學生不會做得也變得會做了。


簡族


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充分說明了一個成語——知易行難!

初中的時候,數學老師就一再的強調,數學需要去做題,而不是隻聽講。但是我們都當成耳旁風。後來又有一次小測驗,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考得不好,甚至有好多比較簡單的題都做錯了。我們有的同學就說,這些都是粗心大意做錯的。數學老師大怒,說道,那還是你不熟練,你怎麼就能一眼分出你大爺和你爸呢?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話糙理不糙啊!

其實,數學這個學科,由於最講邏輯,因此只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是很容易聽懂的。但是,很多邏輯體系,完全消化其實是比較難的。因此,必須在反覆做題,不斷思考和體會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出現題中所說的自己想不出來,也要列出自己思考的過程,看看卡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去看答案,從中找到自己對邏輯體系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即不僅要能理解也要會動手做。


地震博士


首先說明,看懂不等於搞懂

我有一個高三學生叫陳卓,曾經跟我聊天說,數學題筆記整理好了,每次都能看懂,但是一到考試就不會了。

我才驚訝,難怪這小子成績怎麼就提高不起來,原來都是看的。

於是,我給他出了一道他錯過的題,結果,不出所料,寫了十分鐘還是沒寫出來。

“每天搞10道試卷上的錯題,搞懂!這個搞懂不能是看,而是要能夠獨立去做,你得真的去做,做不出來再回去看講解。並且你要保證,一個月之後,這道題還能做出來!”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看懂和搞懂的區別。

你能看懂數學題,但是自己卻不能做出來,因為你自己本身不具有解題的思路。

看數學題的時候尤其要注重答題的思路,光憑藉記憶不是行的,必須要動手整理。

每個問題也許一開始沒有思路,但當問題整理出思路之後,漸漸就可以培養出自己的思路。

這個方法要堅持下去,不能怠慢。過一個月之後,再抽查錯題來做,如果這個時候,你還能把錯題做對,才說明你真正學到了。


高考數學呆哥


有一次,表妹特別羨慕的問我“姐,你學習真好。”

我想了想,對她說“好學生分兩種,一種是會學習的,一種是會考試的,而我偏偏屬於學習不好,但會考試的那類!

一個會考試的我來說下“為什麼看答案懂,自己做就不會呢?”我將我的考試秘籍分享給大家。

你是否相當數學家?

我數學成績一直還算可以,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滿分,初中總體成績中等的情況下,數學成績一直年級前列,就是因為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不想當數學家。


想當數學家與不想當數學家的區別很大,譬如1+1=2

如果你想當數學家,你要去是誰制定了“1+1=2”的規則,為什麼這麼制定……

然而不想當數學家,你只需記住“1+1=2”就萬事大吉了。

遇到不會的題目怎麼辦?

一定要“問”,問老師,問同學,總之,你只要碰到類似的題目,你可以像做“1+1=2”一樣會做題目就好了。


你會說,老師告訴我了,可是我還是不會,怎麼辦?

那就繼續問,可以選擇多問幾個老師,也可以選擇多問幾個同學,據我的經驗,高中之前的數學題,至少有三種解法,你只需要問道其中一種你“喜歡”的就好。

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解答方法,可是我還是解答不出來?

那麼你的練習程度肯定不夠!

我對“練習”開竅是因為我碰到了一位語文老師,我數學好,語文一般,老師絕對是應試教育的好老師,他會提前一天給我們髮捲子,答案,回去背,第二天考試……


後來,我就把自己不會的題目(任何學科),第一天做一遍,第二天考自己一遍,每個月再整理整理考自己一遍,慢慢就把不會的全部消滅掉了。

因為我的父母沒有文化,幫助不了我,其實,我一直認為像題目總結由家長去做比較好,譬如把試卷中錯題給孩子謄在本子上,由孩子解答,現在科技這麼發達,謄寫也可以,打印也可以,讓孩子重複做,慢慢就孰能生巧了。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力推父母陪伴,當然如果對學習方法,確切地說考試方法有想交流的可以關注我,留言,私信都可以。


秘語相傳



如果學生這樣來問我,我會告訴他孩子你沒有學會!你離學會數學還有很遠的一段路!

你得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你上課聽了,但是還不屬於聽懂的狀態,介於似懂非懂之間,看答案一看就會,聽老師講一聽就懂,可是隻要自己一動手寫題,就徹底暈頭轉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想你心中一定會有很多的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你缺少獨立思考,你缺少歸納總結,你缺少內化吸收!

其實,數學的學習首先需要具備積極的心態,不能說我只是把課上的完成了就沒事了,這樣的心態註定數學學不會,聽完一節課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要思考老師為什麼會這樣或者那樣講解,由哪些地方需要什麼條件,這節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我如果遇到同類型題該如何去下手等等。

其次,數學學習需要思考!思考!思考!

對於數學來說,思考太重要了,只有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去問為什麼,才能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才能拓展提高,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否則學到的只是皮毛!如何思考?搞清楚幾個事情就好了,這道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需要藉助哪些工具!能把這三個問題解決好,思考也就有了出路。


最後,如果實在不會思考那就勤奮的刷題吧!

刷題不是萬能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同學來說,不刷題是萬萬不能的,因為當你刷著刷著感覺就出來了,也就達到從量變到質變。

總之,數學學習無捷徑,如果非要找一條捷徑的話,那便是學會思考,努力做題!


數學老陳


這是你數學思維能力不夠的體現。

我們做題時經常有這種感覺:明明就差一點點就做出來了,但這一點點就是想不出來,直到看到答案才恍然大悟。差的那一點是解題的關鍵,就好比河的兩岸,沒有中間的橋樑你是過不了河的。

然而橋樑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數學思維的鍛鍊也是如此,數學思維能力達不到一定的水平,很容易形成題主所說的問題。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是題海戰術。雖然很多人反感這種做題方式,但是通過大量的刷題能形成一種感覺,就好像語感,這種感覺能讓你在做題時如魚得水,解題思路很自然地就出來了。

二是方法總結。做題時注重方法總結,研究多種解題思路,將掌握的解題方法與思路應用到題目上,做題時就不會顯得舉足無措了


齊說



如果這樣的題很多,去看課本,你有大堆的知識點沒搞懂。

我發現很多孩子,比老師要求刷的題多n倍,比老師還堅信刷題事半功倍。只要一學完,課本扔一邊,有時找都找不回來。

翻書包看看,課本都是名社才有資格編,為什麼?課本重要呀,這可是學習的根本,如果脫離課本就等於草木無根,江河無源,建築無地基。

所以,無論何時,就是初高三複習也是一樣,手邊不能缺的是課本。

題就是有萬千變化,但都源於課本。我遇到一個學生,有人問她數學題,她總能從書中找到類題。這才叫精於課本。

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多,那麼除了分析題還得針對個別知識點看課本。

刷題不如題題細分析。做題先進行題幹分析涉及哪些知識點,怎樣運用知識點解題,仍沒恩路,看答案,對比一下自己忽略了什麼。這屬於哪類題,抄在錯題本上,並勤翻。最好,再找一兩個.同類題再自已做做。

課本是需細究的而課外題是輔助的,求質不求量,求精不求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