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祕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近日,46名中國人在日本北海道集體失蹤,這已經不是日本第一次發生集體失蹤事件。這些人去了哪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 世界華人週刊出品 ·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據日本媒體(12月3日)報道,繼上月底11名中國人被拘留之後,與他們在同一現場工作過的46名中國人目前下落不明,且事發之前,這些中國人曾經工作的工地上曾經發生過工人病死事件。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而據《北海道新聞》3日下午報道, 北海道新聞記者在走訪這些下落不明人員曾經居住的地方時,一名68歲的日本男性表示:“沒有看過他們做壞事。雖然是冬天,他們卻只穿著單薄的外衣,很可憐。”另一名71歲的日本女性則表示:“他們雖然不會說日語,但我教會了他們垃圾分類的方法,他們沒有惹麻煩,都是好人。”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失蹤的中國人住所(北海道新聞視頻截圖)

這已經不是日本第一次發生集體失蹤事件,在北海道也絕非第一次出現。據北海道札幌入國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僅在北海道就失蹤了88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3人。這些失蹤人中越南籍有53人,中國籍34人,柬埔寨一人。而去年一年在日本集體失蹤的人口則超過了7000人,比前年增加了40%。而其中,中國籍和越南籍的佔了大多數。

這些集體失蹤人口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技能實習生。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11人曾工作過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施工現場(每日新聞)

戰後,隨著日本經濟進入高度成長期,日本企業開始向海外大肆擴張,而為適應海外擴張之需,將其海外日企中的當地僱員派到日本進行技術、管理經驗培訓,然後再派回原單位工作,收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也收到了日本政府的積極評價。

但是,依據日本法務省《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以下簡稱入管法)規定,日本並不允許外國單純勞動者和非熟練工人在日就職。為解決此類問題,1981年,法務省在簽證類別上設立了“研修”的在留資格,每年允許以《外國人研修·技能實習制度》名義接收外國人來日本研修。

1991年,由法務省、外務省、經產省、厚生省、國土交通省等五省共同設立財團法人“日本國際研修協力機構(JITCO)”,全面負責指導外國研修生接收工作。目前,JITCO已和15個國家官方機構簽署研修生合作備忘錄。1993年,日本政府在研修生接收制度的基礎上,又設立了技能實習生制度。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日本設立這一制度初衷是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學習日本先進技術和技能的研修生及技能實習生,並通過這些研修及實習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日本先進的技術、技能、知識。這一制度以“技能實習”的在留資格,最長可以待5年時間,在企業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技能。

但是事實上,這一制度從成立伊始就飽受日本國內一部分人及相關國家的詬病。因為這些技能實習生要以比日本工人最低工資還要低很多的工資,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完全被當成了廉價的勞動力,甚至被稱為了現代的“奴隸”。

位於日本岐阜縣的一家服裝公司技能實習生的工作狀況:

每天早8點工作到晚上11點,一個月只有一次一天的休息,週六、日都是連續加班,而月薪只有15000日元到27000日元(相對比的是普通日本最基本的初級工每月為20多萬日元,小時工每小時都有900日元左右),而且還沒有任何健康保險。8個月後,這些技能實習生因為無法忍受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而“失蹤”。最後雖然在志願者和律師的幫助下,通過司法途徑,贏得了訴訟,但是依然沒有拿回一文錢的補償,因為該公司宣佈倒閉。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而在農場及漁產等業的工作狀況則更糟糕:每天工作14~15個小時,一年只有7天的休息,月薪只有7萬日元左右,一些女工由於長時間浸泡在水裡,手指發生潰爛,仍然得繼續工作。

不僅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女工還不得不面臨日本經營者的性騷擾。如果有違反合同的約定情況,還必須得面臨強制回國。

日本法務省去年12月曾提交了一個技能實習生的“失蹤”調查報告,該報告聽取了2870多例的“失蹤”動機,其中最多的是低收入、暴力、強制回國等,而其中有67%的技能實習生的收入低於日本最低收入。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調查結果還顯示,其中2552人的技能實習生要向本國派出機構繳納一筆不菲的費用。

這是這些技能實習生“失蹤”的主要原因,他們必須從事非法的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償還出國前繳納給派出機構的手續費。

據統計,在日本,現在有包括超過27萬技能實習生在內的128萬的外國勞動者,如果沒有這些外國勞力的話,日本的汽車業、農業、漁業、服務業都將面臨無法維繼的局面。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新華社記者藍建中攝

由於日本當前勞動力的嚴重不足,日本政府正在考慮修改技能實習制度。而在上月26日眾院預算委員會的集中審議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擴大接納外籍勞動者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等修正案再次強調,“不考慮採取讓眾多國民感到擔憂的移民政策”。他還就完善國內接納環境稱“將積極推進相關政策”。

這意味著日本對於低收入、純勞動的留學生及技能實習生等處於較低位置的短期移民的依存度將繼續增加。

1917年,北海道及九州的煤礦上,出現了嚴重的勞力荒。而從當時日本的總體人口來看,勞動力其實一直是在增加的。根本上來看,並不是勞動人口的不足,而是當時日本煤礦業的不合理僱傭,當時的勞動者是沒有任何休息的概念,從早到晚都一直在勞動。日本政府並未糾正這種不合理的僱傭制度,而是以實驗的名義,從朝鮮徵用了700多的勞力。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日本三大報之一的《讀賣新聞》在1917年9月14日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稱,朝鮮勞動者的進入,並不意味著隨著生產成本的降低而帶來產品價格的下降,不過是資本家中飽私囊而已。因此,隨著朝鮮勞動者的進入,日本內地人民的生活將降至和朝鮮同一水準也並非不可能。

《讀賣新聞》的這一評論並非杞人憂天。日本這一實驗的結果,就是願意接受朝鮮勞動者的企業越來越多。三年多之後,《讀賣新聞》又刊發了另一篇評論文章稱,朝鮮勞動者進入日本後,經過一兩年,思想就發生改變,表現出對日本當局非常不滿的的情緒。

而朝鮮勞力思想變壞的最大的根源就是“有差別的歧視待遇,無論是學校還是工廠,每天都要遭受到來自日本人的歧視。即便這些朝鮮人有相當的地位和財產,但想要娶個在日本娶妻生子都是不可能的”。

這則報道的真實性暫且不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被稱為勞力抑或是移民的這些朝鮮人所遭受到的差別待遇是由日本政府單向強加給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豈止朝鮮勞動者,100多年前被差別待遇的還有眾多的中國勞工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46名中國人在日本失蹤:揭秘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勞奴”制度

100多年以來,日本經歷了戰敗,經過了戰後重建,在世界上,創造了經濟騰飛的神話,建立起了所謂高度的社會文明。但是日本政府非但沒有對曾經遭受差別待遇的外國勞動者制度進行反省糾正,而以“技能實習生”的制度重新剝削壓榨外國勞動者的辛苦勞動。

即便如此,“技能實習生”也並非人人都可以。

其前提條件是,只有那些心地善良,能夠獨立從事勞作,擁有一定的資產或技能才可以。也就是說,只有品行端正的勞動者才可以進入日本。

而一般來說,技能實習生在進入日本前,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日語及禮儀教育。以保證其在進入日本後能遵規守紀,還能進行熟練的日語交流。而作為技能實習生,原則上不可以休假,不能中途離職,對工作必須認真負責,必須要樂意接受任何節假日加班。

但就是這些品行端正的日本人,在進入日本後一兩年,有些甚至幾個月便有可能因為遭受到差別的歧視待遇而變成所謂“思想發生改變”的外國人,不得不“失蹤”。他們即便有資產或技能,也有可能會因無法忍受超長時間超大強度的勞動而怠工或罷工。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00年前,由於勞動力不足而僱傭的外國勞動者。

付出比日本人多多少倍的勞動,待遇卻比日本人要差很多很多,他們為日本做出瞭如此大的貢獻,但是卻好像是“一次性”的一樣,工作結束就不得不回國,有些甚至面臨中途被強制遣返。也許一些日本經營者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外國人即使工資如此之低,他們也會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工作。

在這些人眼裡,技能實習生根本只是一個現代“奴隸”,而非普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