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的噩梦——卫拉特

也速迭尔落井下石,杀害了益宗篡夺了北元汗位。但他和自己的先祖一样不争气,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这次之所以得手,完全由于卫拉特贵族的支持。

这卫拉特人被称为西蒙古,在日后的蒙古历史中极为显赫,这次参与弑君行动是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开始。

这个部族的来源错综复杂,需要仔细说说。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派长子术赤前去招抚“林木中百姓”,也就在叶塞尼河流域广大森林中的森林狩猎民,他们当时被称“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外刺夕”,后来被称为“瓦刺”。卫拉特人很识时务,主动接受了招抚,其首领忽都合别乞成了成吉思汗的亲家。

这种主动归附给予卫拉特人很大的好处,最显著的就是很少受到直接统治,仍然是自己的首领管理自己部民。再加上与蒙古中心地区相聚遥远,他们“蒙古化”较晚,虽然逐渐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但独立意识一向很强,认为其他蒙古人是“都沁”,也就是“四十万户蒙古”,自称“杜尔本”,也就是“四万户蒙古”。

13世纪中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夺汗位时,一部分卫拉特人支持阿里不哥而西迁,另一部分则迁徙到了阿尔泰山一带,都成为了“毡帐中百姓”,也就是草原游牧民,并与被成吉思汗所灭的克烈部后裔及其他蒙古部族逐渐合流,形成一个很大的部落集团。

到元朝灭亡,卫拉特人在其首领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日益强盛,并不再听从元廷调遣。继承猛哥帖木儿事业的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个首领更支持也速迭尔弑君篡位,从而一跃而成为把持北元朝廷的力量。

在他们的阴影下,曾经至高无上的蒙古大汗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也速迭尔在卫拉特贵族的拥立下,做了4年可汗,从他开始,不再有皇帝庙号,其汗号“恩克卓里克图汗”,勉强能够政由己出,但离傀儡只有一步之遥。

也速迭尔于1391年病死。其子继位,号“昂克汗”,在位3年,因为不安于做傀儡,卫拉特贵族将他在1394年杀死。

这之后昭宗之子买的礼巴剌被拥立为汗,号“额勒伯克汗”,这实在是有些乱,好像是汗位又回到忽必烈一系了,但实际上,现在的可汗只不过是权臣手中木偶,爱谁是谁,什么规矩都不讲了。也速迭尔的作为似乎能让祖先瞑目,却乱了规矩,苦了子孙。这位可汗在位5年,期间试图利用吉利吉思贵族忽哥赤与卫拉特贵族马哈木的矛盾恢复汗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马哈木以为外援。但终于难逃宿命,权臣之争首先便波及到他本人,1400年被忽哥赤所杀,他的儿子本雅失里逃到了中亚,受到铁木尔帝国皇帝跛子铁木尔的保护。

忽哥赤随后拥立的坤铁木尔又是阿里不哥一系,号“脱欢汗”,也是一位傀儡,在位3年后在马哈木与忽哥赤的权力斗争中被杀。

1403年,窝阔台庶子合丹后裔月鲁帖木儿[8]崛起,任命阿苏特贵族阿鲁台为太师对抗卫拉特,成为可汗。

这位月鲁帖木儿汗在位时的其它事迹已不可考,但因为从他开始,大汗的敕书都不再用汉文而只用蒙古文书写,从而引出了一桩公案。

从元惠宗北迁开始,蒙古人仍然坚持“大元”国号,明朝称其为“残元”或“故元”,而朝鲜人称其为“北元”。历任皇帝在发布敕书时,都自称“大元蒙古可汗”,蒙文汉文对照都无问题。但在月鲁帖木儿汗时,敕书中的国号成为了“yeke Mohgrol ulus”,也就是“也客•蒙古•兀鲁斯”,回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大蒙古国”,而忽必烈苦心经营的“大元”,不见了。

因为没有了汉文对照,这个变动立即让明朝的成祖皇帝朱棣大喜过望,马上宣布蒙古人已经自去国号,自称“鞑靼可汗”,那个曾经是正统的元朝,彻底没有了。

很多学者也认为,以此为标志,大元国号被废除,蒙古人不再试图重返中原。但也有学者认为,日后很多可汗仍然自称“大元可汗”,这一说法并不确切。

这桩公案至今没有定论,乱世中,本就有着太多的混沌不清。但笔者倒是更倾向“元”的国号并未消除的说法。

月鲁帖木儿汗挑起这桩公案后不久,他的末日便来临了。1408年,买的礼巴剌之子本雅失里从中亚回到了草原。这位忽必烈的嫡系子孙自然要比月鲁帖木儿更具有可汗的合法性,月鲁帖木儿汗的辅臣阿鲁台认为“奇货可居”,于是阴谋杀掉月鲁帖木儿拥立本雅失里为汗,号“完者帖木儿汗”,阿鲁台仍为太师。

在阿鲁台这边忙着废立可汗的时候,卫拉特的三大首领也没有闲着,他们自然不能坐视自己的权力就这么被剥夺,拒不服从汗廷指挥,自成体系,称臣于明朝,与汗廷俨成敌国。

相对于以往的众多傀儡可汗,本雅失里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力,而他与阿鲁台竟然没有了君臣之间屡见不鲜的敌视和猜忌,显得琴瑟合鸣。不但对卫拉特的战争取得优势,还在1409年精诚合作,全歼明成祖麾下大将丘福所率的10万北征军。似乎,可汗的荣耀要重新来临了。

然而好景不长,决不能坐视蒙古崛起的明成祖亲自发难,1410年率大军北伐而来。

刚经过大战的北元根本没有力量再次迎接一场寡众悬殊的战争,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只得放弃汗廷撤退。在撤退途中发生分歧,本雅失里希望向西背靠铁木尔帝国徐图发展,而阿鲁台的根据地却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执意东撤。君臣争执不下,甚至刀兵相见。最后,二人各领所部分道扬镳。

关键时刻的分裂,给了已经有着绝对优势的明成祖绝佳的各个击破的机会。

本雅失里所部首先被击溃,几乎孤身一人逃亡到卫拉特马哈木处,希望其看在是自己妹夫的面上给条活路。可枭雄马哈木绝对没有糊涂到认为亲情可以强过政治利益,将这位“完者帖木儿汗”处死。

本雅失里败亡后。阿鲁台也随之被打败,无奈之下遣使向明朝称臣。

卫拉特的首领们向自己称臣,现在阿鲁台也向自己称臣,大汗本雅失里已死,在明成祖朱棣的心目中,北元已经灭亡了,他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四)东西汗廷

卫拉特的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三位首领都接受了明成祖的册封,成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可那只是为了得到封赏,并借之对抗阿鲁台控制的北元汗廷。

现在,看着汗廷覆灭,他们绝不会放弃这个重新获得草原号召力的机会。

于是,在杀死本雅失里后,三位首领立即摇身一变,成为存亡续绝的“忠义之臣”,拥立阿里不哥后裔答力巴为汗,马哈木自任太师。

明成祖是以消灭北元蒙古汗廷为目的,岂料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大汗刚死,另一个大汗又出现了。既然卫拉特人敢悖逆于我,我便支持阿鲁台与之作对。

原本已经元气大伤的阿鲁台在受到明朝的支持后,迅速重新崛起,为了表示对卫拉特人拥立大汗的不承认,自己也拥立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后裔阿台(也有说阿台是月鲁帖木儿之子)为汗。

蒙古高原形成东西两大政治中心,答里巴为西汗,阿台为东汗,双方不停的征战。但两位大汗都是台上的木偶,真正较量的则是两位太师,马哈木和阿鲁台。

可悲的是,马哈木和阿鲁台的身后,也有着一双控制局势的手,那便是明成祖朱棣,谁赢谁输,都要看着双手会摆向哪一方。

1414年,明成祖率50万大军第二次北征漠北,兵锋直指马哈木控制的西汗廷。答里巴汗、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率精锐3万骑兵在克鲁伦河的忽兰忽施温(红山嘴)迎战。激战的结果,双方“杀伤略相当”,但明成祖损失几万人只是九牛一毛,卫拉特几万人战死几乎是灭顶之灾,这样的平手,自然是大败。

东汗廷太师阿鲁台闻讯,立即率军连连西征。这样的“雪中送炭”,使得西汗廷几乎崩溃,可汗答里巴、太师马哈木先后战死。马哈木是卫拉特的灵魂人物,他的死更让西汗廷元气大伤。马哈木之子脱欢统领其部,与太平、把秃孛罗拥立阿里不哥后裔斡亦剌歹为汗,率残部西迁,等待时局的变化。

他们知道,阿鲁台以正统大元太师自居,一旦有了实力,决不会安心臣服明朝,而明成祖更是决不会允许蒙古出现一家独大,尤其不能容忍坚持正统的东汗廷独大。时局马上就要变化了。

果然,日益强盛的阿鲁台开始频频骚扰明边,明成祖认为其“凶悖之心复萌”[9],决定再次翻脸。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明成祖朱棣始终坐在马背上,1422、1423、1424年三次亲征攻打东汗廷,阿鲁台虽然以避而不战的方针尽量保存实力,让成祖到死都没能和他交上手。但物资、人口特别是作为太师的威望损失巨大,在不战而败中迅速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