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家族的噩夢——衛拉特

也速迭爾落井下石,殺害了益宗篡奪了北元汗位。但他和自己的先祖一樣不爭氣,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才能。這次之所以得手,完全由於衛拉特貴族的支持。

這衛拉特人被稱為西蒙古,在日後的蒙古歷史中極為顯赫,這次參與弒君行動是他們從幕後走向臺前的開始。

這個部族的來源錯綜複雜,需要仔細說說。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派長子朮赤前去招撫“林木中百姓”,也就在葉塞尼河流域廣大森林中的森林狩獵民,他們當時被稱“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外刺夕”,後來被稱為“瓦刺”。衛拉特人很識時務,主動接受了招撫,其首領忽都合別乞成了成吉思汗的親家。

這種主動歸附給予衛拉特人很大的好處,最顯著的就是很少受到直接統治,仍然是自己的首領管理自己部民。再加上與蒙古中心地區相聚遙遠,他們“蒙古化”較晚,雖然逐漸成為蒙古人的一部分,但獨立意識一向很強,認為其他蒙古人是“都沁”,也就是“四十萬戶蒙古”,自稱“杜爾本”,也就是“四萬戶蒙古”。

13世紀中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爭奪汗位時,一部分衛拉特人支持阿里不哥而西遷,另一部分則遷徙到了阿爾泰山一帶,都成為了“氈帳中百姓”,也就是草原遊牧民,並與被成吉思汗所滅的克烈部後裔及其他蒙古部族逐漸合流,形成一個很大的部落集團。

到元朝滅亡,衛拉特人在其首領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日益強盛,並不再聽從元廷調遣。繼承猛哥帖木兒事業的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個首領更支持也速迭爾弒君篡位,從而一躍而成為把持北元朝廷的力量。

在他們的陰影下,曾經至高無上的蒙古大汗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也速迭爾在衛拉特貴族的擁立下,做了4年可汗,從他開始,不再有皇帝廟號,其汗號“恩克卓裡克圖汗”,勉強能夠政由己出,但離傀儡只有一步之遙。

也速迭爾於1391年病死。其子繼位,號“昂克汗”,在位3年,因為不安於做傀儡,衛拉特貴族將他在1394年殺死。

這之後昭宗之子買的禮巴剌被擁立為汗,號“額勒伯克汗”,這實在是有些亂,好像是汗位又回到忽必烈一系了,但實際上,現在的可汗只不過是權臣手中木偶,愛誰是誰,什麼規矩都不講了。也速迭爾的作為似乎能讓祖先瞑目,卻亂了規矩,苦了子孫。這位可汗在位5年,期間試圖利用吉利吉思貴族忽哥赤與衛拉特貴族馬哈木的矛盾恢復汗權,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馬哈木以為外援。但終於難逃宿命,權臣之爭首先便波及到他本人,1400年被忽哥赤所殺,他的兒子本雅失裡逃到了中亞,受到鐵木爾帝國皇帝跛子鐵木爾的保護。

忽哥赤隨後擁立的坤鐵木爾又是阿里不哥一系,號“脫歡汗”,也是一位傀儡,在位3年後在馬哈木與忽哥赤的權力鬥爭中被殺。

1403年,窩闊臺庶子合丹後裔月魯帖木兒[8]崛起,任命阿蘇特貴族阿魯臺為太師對抗衛拉特,成為可汗。

這位月魯帖木兒汗在位時的其它事蹟已不可考,但因為從他開始,大汗的敕書都不再用漢文而只用蒙古文書寫,從而引出了一樁公案。

從元惠宗北遷開始,蒙古人仍然堅持“大元”國號,明朝稱其為“殘元”或“故元”,而朝鮮人稱其為“北元”。歷任皇帝在發佈敕書時,都自稱“大元蒙古可汗”,蒙文漢文對照都無問題。但在月魯帖木兒汗時,敕書中的國號成為了“yeke Mohgrol ulus”,也就是“也客•蒙古•兀魯斯”,回到了成吉思汗時代的“大蒙古國”,而忽必烈苦心經營的“大元”,不見了。

因為沒有了漢文對照,這個變動立即讓明朝的成祖皇帝朱棣大喜過望,馬上宣佈蒙古人已經自去國號,自稱“韃靼可汗”,那個曾經是正統的元朝,徹底沒有了。

很多學者也認為,以此為標誌,大元國號被廢除,蒙古人不再試圖重返中原。但也有學者認為,日後很多可汗仍然自稱“大元可汗”,這一說法並不確切。

這樁公案至今沒有定論,亂世中,本就有著太多的混沌不清。但筆者倒是更傾向“元”的國號並未消除的說法。

月魯帖木兒汗挑起這樁公案後不久,他的末日便來臨了。1408年,買的禮巴剌之子本雅失裡從中亞回到了草原。這位忽必烈的嫡系子孫自然要比月魯帖木兒更具有可汗的合法性,月魯帖木兒汗的輔臣阿魯臺認為“奇貨可居”,於是陰謀殺掉月魯帖木兒擁立本雅失裡為汗,號“完者帖木兒汗”,阿魯臺仍為太師。

在阿魯臺這邊忙著廢立可汗的時候,衛拉特的三大首領也沒有閒著,他們自然不能坐視自己的權力就這麼被剝奪,拒不服從汗廷指揮,自成體系,稱臣於明朝,與汗廷儼成敵國。

相對於以往的眾多傀儡可汗,本雅失裡有著較大的自主權力,而他與阿魯臺竟然沒有了君臣之間屢見不鮮的敵視和猜忌,顯得琴瑟合鳴。不但對衛拉特的戰爭取得優勢,還在1409年精誠合作,全殲明成祖麾下大將丘福所率的10萬北征軍。似乎,可汗的榮耀要重新來臨了。

然而好景不長,決不能坐視蒙古崛起的明成祖親自發難,1410年率大軍北伐而來。

剛經過大戰的北元根本沒有力量再次迎接一場寡眾懸殊的戰爭,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只得放棄汗廷撤退。在撤退途中發生分歧,本雅失裡希望向西背靠鐵木爾帝國徐圖發展,而阿魯臺的根據地卻是在呼倫貝爾草原,執意東撤。君臣爭執不下,甚至刀兵相見。最後,二人各領所部分道揚鑣。

關鍵時刻的分裂,給了已經有著絕對優勢的明成祖絕佳的各個擊破的機會。

本雅失裡所部首先被擊潰,幾乎孤身一人逃亡到衛拉特馬哈木處,希望其看在是自己妹夫的面上給條活路。可梟雄馬哈木絕對沒有糊塗到認為親情可以強過政治利益,將這位“完者帖木兒汗”處死。

本雅失裡敗亡後。阿魯臺也隨之被打敗,無奈之下遣使嚮明朝稱臣。

衛拉特的首領們向自己稱臣,現在阿魯臺也向自己稱臣,大汗本雅失裡已死,在明成祖朱棣的心目中,北元已經滅亡了,他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惜,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

(四)東西汗廷

衛拉特的馬哈木、太平和把禿孛羅三位首領都接受了明成祖的冊封,成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可那只是為了得到封賞,並借之對抗阿魯臺控制的北元汗廷。

現在,看著汗廷覆滅,他們絕不會放棄這個重新獲得草原號召力的機會。

於是,在殺死本雅失裡後,三位首領立即搖身一變,成為存亡續絕的“忠義之臣”,擁立阿里不哥後裔答力巴為汗,馬哈木自任太師。

明成祖是以消滅北元蒙古汗廷為目的,豈料按下葫蘆浮起瓢,一個大汗剛死,另一個大汗又出現了。既然衛拉特人敢悖逆於我,我便支持阿魯臺與之作對。

原本已經元氣大傷的阿魯臺在受到明朝的支持後,迅速重新崛起,為了表示對衛拉特人擁立大汗的不承認,自己也擁立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後裔阿臺(也有說阿臺是月魯帖木兒之子)為汗。

蒙古高原形成東西兩大政治中心,答裡巴為西汗,阿臺為東汗,雙方不停的征戰。但兩位大汗都是臺上的木偶,真正較量的則是兩位太師,馬哈木和阿魯臺。

可悲的是,馬哈木和阿魯臺的身後,也有著一雙控制局勢的手,那便是明成祖朱棣,誰贏誰輸,都要看著雙手會擺向哪一方。

1414年,明成祖率50萬大軍第二次北征漠北,兵鋒直指馬哈木控制的西汗廷。答裡巴汗、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率精銳3萬騎兵在克魯倫河的忽蘭忽施溫(紅山嘴)迎戰。激戰的結果,雙方“殺傷略相當”,但明成祖損失幾萬人只是九牛一毛,衛拉特幾萬人戰死幾乎是滅頂之災,這樣的平手,自然是大敗。

東汗廷太師阿魯臺聞訊,立即率軍連連西征。這樣的“雪中送炭”,使得西汗廷幾乎崩潰,可汗答裡巴、太師馬哈木先後戰死。馬哈木是衛拉特的靈魂人物,他的死更讓西汗廷元氣大傷。馬哈木之子脫歡統領其部,與太平、把禿孛羅擁立阿里不哥後裔斡亦剌歹為汗,率殘部西遷,等待時局的變化。

他們知道,阿魯臺以正統大元太師自居,一旦有了實力,決不會安心臣服明朝,而明成祖更是決不會允許蒙古出現一家獨大,尤其不能容忍堅持正統的東汗廷獨大。時局馬上就要變化了。

果然,日益強盛的阿魯臺開始頻頻騷擾明邊,明成祖認為其“兇悖之心復萌”[9],決定再次翻臉。

在生命的最後三年,明成祖朱棣始終坐在馬背上,1422、1423、1424年三次親征攻打東汗廷,阿魯臺雖然以避而不戰的方針儘量保存實力,讓成祖到死都沒能和他交上手。但物資、人口特別是作為太師的威望損失巨大,在不戰而敗中迅速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