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公元前601年,因為群舒國背叛楚國,楚穆王率領大軍出擊,將舒蓼國滅了。群舒都是偃姓國,其宗國位於安徽舒城一帶。除了宗國外,還有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巢等等小國,都是偃姓同宗異國,散佈於舒城、廬江、巢縣之間。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楚穆王滅舒蓼,也是殺雞駭猴,警告群舒國的意思。

在楚國征伐舒蓼之後,楚穆王又與吳國、越國結盟而還。這是吳國第一次出現在《左傳》的記載中。

吳國的歷史,其實是個謎。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太伯與弟弟仲雍為讓位於季歷,紋身斷髮逃亡至荊蠻,示不可用。荊蠻之人認為他們讓位之舉為義,有上千家因此而追隨他倆,從此自成一國,號稱勾吳。但今人根據《宜侯夨(音冊)簋》銘文研究,判斷吳國極有可能是在周康王時轉封的國家,並非吳太伯與仲雍兩兄弟所創。

史書記載與發現的文物不相一致,到底文物正確還是史書正確?目前還不得而知。

然而,自周初以來,由於吳國長期與中原隔絕,慢慢地也就被視為荊蠻,被周王國大家庭給遺忘了。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楚國自踏出南陽盆地後,就一直向長江中下游與淮河流域擴張。到楚穆王時期,終於與吳國搭上了關係。然而,楚國卻偏偏是最早宣稱脫離周王國體系的諸侯國。吳國因楚國而重回歷史舞臺,是不是有些諷刺意味?

此時的吳國由於實力弱小,不得不屈從於強大的楚國。此後,吳國又陷入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沉寂。

作為季歷的兄弟之國,如此長時間孤懸荊蠻之地,能存活下來,已經是個奇蹟!


公元前584年,在《春秋》中也出現了吳國的身影:“(魯成公)七年春,……吳伐郯(音談)”。郯國,是少昊後裔的封國,為嬴姓國,位於山東郯城西南一帶。吳國的中心在江蘇太湖流域一帶,能北上攻擊到山東半島邊緣,足見此時吳國實力已大大增強。在吳國的強大攻勢下,郯國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郯國曾經是魯國的附庸,聽聞郯國被吳國入侵,魯國上卿季文子不由得感嘆道:“中原諸侯國實力太弱,以致蠻夷入侵,卻無人擔憂這些事,這都是沒有好霸主的緣故啊!有霸主卻不善,天下有誰不受亂?我們離滅亡之日不遠了!”

作為郯國曾經的宗主國,季文子感嘆郯國的不幸,其實就是哀嘆魯國的衰落。可更加現實的是,當時江湖上雖然是楚、晉爭霸,可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都無意關心諸侯被異族侵伐之事,所以季文子才不斷地哀嘆沒有好霸主——要是齊桓公還在就好了!

不過,季文子也不用太擔心了。左氏就此評價:“像(季文子)這樣懂得戒懼,(魯國)就不會滅亡了。”

然而,魯國居然視同樣是姬姓的吳國為蠻夷,這也太讓人意外了吧?

吳國離開諸夏,實在是太久遠了!

吳國入侵郯國這年,正是吳王壽夢二年。繼位第二年就遠征山東,究竟所為何事?史書並沒有留下任何資料。如果說吳國臣服於楚,所以受楚人指使、遠征山東,似乎也不像。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足證吳國雖然在二十五前臣服於楚,但絕對不會唯楚國之命是從。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這件事,對於吳國曆史,是件承前啟後的大事。因為這件事的發生,吳國才得以強大起來,正式加入諸夏大家庭!


公元前589年,楚國申縣縣尹巫臣在出訪齊國之後,偷娶了夏姬,然後舉家逃往了晉國。因為此事,與巫臣存在舊怨的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二人,便把留在楚國的巫臣族人全部殺死,然後與眾多大臣瓜分了巫臣族人的家產!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氣憤之極的巫臣寫信給子重與子反,發誓要讓他倆“疲於奔命”而死!

作為縣尹,巫臣雖然沒有擔任過更高職位,但他卻對楚國戰略上的優劣瞭解得清清楚楚。這麼多年來,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原發展得順風順水,是因為楚國鮮有後顧之憂。只要能在楚國身後培養出一個敵人,那麼楚國勢必頭尾難以兼顧,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巫臣所看重的培養對象,就是吳國!

臣服郯國,足以證明吳國實力;吳國是姬姓,天生與楚國存在過節。只要吳國能發展壯大起來,在長江中下游楚國就將多了一位強大敵人;楚國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二人,也必將頻繁往來於中原與江淮一帶,每年都要“疲於奔命”!

想到這裡,巫臣就主動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鑑於楚國的強大,晉景公對於巫臣扶持吳國的建議極為感興趣,便滿口答應了。公元前584年,巫臣帶著戰車三十輛訪問吳國,把中原先進的戰車戰法和射御之術傳授給吳人,使得吳國軍事戰術水平飛速提高。同時,巫臣還充分利用自身對楚國軍事部署熟悉的優勢,指點吳人如何與楚國對抗。

對於吳國,自身的強大,註定吳人不會甘心長期跟隨楚國。在強大晉國的扶持下,吳國很快就與楚國反目。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在巫臣訪吳的當年,吳國就攻打了州來(國名,今安徽鳳台)。州來位於淮河北岸,靠近楚國,是楚國的盟國。當吳國入侵州來時,楚國令尹子重正駐紮在氾水邊,準備討伐鄭國。得知吳國在攻打州來,子重頓時心慌意亂。一時不慎,致使楚軍居然被鄭人包圍,損失慘重!敗退出鄭國的子重,不得不緊急南下,奔赴州來,以抵禦吳人進攻!

楚人的“疲於奔命”之旅,才剛剛開始!


巫臣訪問吳國之後,吳國與中原的聯繫才逐步恢復過來。

後來,巫臣還把兒子狐庸留在吳國,作為使者來往於吳國與晉國。作為巫臣的學生,吳人也異常爭氣,馬不停蹄地向楚國發起進攻。最多的時候,吳國一年七次入侵楚國,讓子重、子反二人吃盡了“疲於奔命”之苦!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正是有吳國在楚國東頻繁騷擾,楚國國力被大量消耗,使得楚國在與晉國的爭霸過程中逐漸落了下風。最終,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中,楚國敗給了晉國,徹底失去了霸業!

然而,晉國一方面扶持吳國,但見吳國強大得如此之快,暗地裡又開始限制吳國。

公元前583年秋,晉景公派遣巫臣再次出使吳國。但就在同年冬,卻又派士燮出使魯國,要求魯人配合伐郯。晉人之所以要伐郯,就是因為郯國在去年投靠了吳國!晉人對吳國這種又拉又打的態度,吳國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公元前582年春,晉國在衛國蒲邑(河南長垣東)舉行盟會,也邀請了偏在東南一隅的吳國這位新盟友。可是,吳王壽夢卻沒有參會。顯然,對於去年冬的晉人伐郯,吳人依然心有芥蒂。

此後,長達六年時間都不見晉國與吳國有來往。但隨著晉、楚爭霸日趨白熱化,晉人對於吳國牽制楚國的作用越來越重視。

公元前576年11月,晉國在鍾離(安徽鳳陽東北)舉行盟會,齊、宋、衛、鄭、邾、吳等等諸侯國都派大夫參加,《左傳》因此而記載:“會吳於鍾離,始通吳也!”鍾離處在吳、楚交界之處,為方便吳國參會,晉人將會盟地點定在如此靠近吳國之地,足以顯現晉人誠意!最終,吳人被晉人的誠心所打動,第一次參加了中原諸侯的盟會。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鍾離之會後第二年,晉、楚就在鄢陵展開了第三次爭霸大戰,晉人幸運地獲得了勝利;鍾離之會後第三年,吳人就引誘舒庸叛楚,前往攻打楚國盟友巢國(安徽巢縣東北)!

有了吳國的攪局,在中原爭霸大戰中,楚國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然而,意外總會發生。

公元前574~前573年間,晉國爆發了嚴重內亂:晉厲公殺死了“三郤”,隨後欒書、荀偃二人又殺死了晉厲公及其黨徒。大亂之後,晉人迎回公子周,奉立為國君。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晉國政壇的巨大地震,讓吳、晉關係幾乎重歸於零。

趁著晉國混亂,楚共王借送宋國五位大夫回國的名義,在公元前573年6月攻佔了彭城(江蘇徐州)。彭城,是中原與吳國來往的必經之路;楚國佔領了彭城,就意味著切斷吳國與晉國聯繫的通道!

剛剛被立為國君的晉悼公,深知彭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立刻派兵前往救援宋國。公元前572年1月,彭城被諸侯聯軍攻破,被關閉了半年多的通吳要道終於重新被打開。

公元前570年春,楚國令尹子重率軍伐吳,攻佔了吳國鳩茲(安徽蕪湖東南),一直深入吳境到達衡山(安徽當塗東北的橫山)。這是晉、吳關係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之時,楚國又一次主動出擊。但是,吳國隨即發動了反擊,不但俘獲了楚軍將領鄧廖,還反過來攻佔了楚國的駕邑(安徽無為)!

儘管面臨來自楚國的巨大壓力,可對於晉國新任國君,吳人卻仍顯得頗有疑慮。

公元前570年6月,晉悼公在雞澤(河北邯鄲市東北)舉行諸侯盟會。為此,晉悼公特地派出使者前往迎接吳王壽夢,但是壽夢卻拒絕了。這對於晉悼公無疑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但兩年後,吳人顯然已經看清了時局的變化——晉國再度強大已不可避免。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公元前568年夏,吳王壽夢主動派使者前往晉國,尋求結盟。晉悼公大喜,再次組織諸侯盟會。9月,晉悼公在衛國戚邑舉行盟會,宋、陳、魯、衛、鄭、曹、莒、邾、滕、薛等國,都是國君親自參會,齊國是派出了太子光,唯有吳國和鄫國只是派出大夫參會。

但即便是如此,戚邑會盟的意義依然重大:在鍾離會盟十一年後,吳國終於重返中原了!


對晉國的稱霸,吳國成為盟友,意義就更為重大:這意味著在東南方,從此多了一顆牽制楚國的關鍵棋子。

公元前563年春,為確定與吳國的盟友關係,晉國在柤(江蘇邳州西北)再次舉行盟會。晉悼公選擇在柤舉行盟會,明顯是為了照顧吳王壽夢——這一年壽夢已執政二十二年,年事已高。為此,晉悼公竟然不惜攻佔一塊楚地來舉行盟會!對於吳國這位盟友的重視,由此可見!

柤地會盟,標誌著吳國徹底融入了中原,也標誌著晉國南北夾擊楚國戰略構想正式成型。柤地會盟後次年,也就是公元前562年9月,晉人就征服了鄭國,宣告再次成功稱霸!

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價值體現:兩次與晉結盟,次年晉國爭霸勝楚

從公元前584年~前563年,吳國二十一年融入中原的過程,其實就是晉、楚兩國此消彼長爭霸過程的真實寫照。晉人兩次與吳人結盟,次年都在與楚國的爭霸戰役中獲得勝利——這並非偶然,而正是吳國作為關鍵性制衡力量的價值體現。從這一角度來說,如果不是楚人申公巫臣,也許吳國就將默默無聞地呆在東南一隅,徹底蠻夷化了。

正是因為晉、楚爭霸,吳國才在其中成為一顆關鍵棋子,加速了自身融入中原的過程。僅僅二十一年時間,吳人就打破了數百年隔閡、重返中原大家庭,這也是一個小小的歷史奇蹟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