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小学的一些留守儿童来说,你认为其最缺失和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文盲在农村


因为一封信,我们走进了苏北农村的这个特别贫困的家庭。

2017年冬天,淮安Pansy鞋业与当地的一家公益组织一起,到涟水偏远农村的一所“微型”小学去慰问留守儿童。

这所学校平时只有40名左右的学生,生数不固定,经常会有人中途转走。这些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特困生和低保户,有三分之二是父母离异,还有一位弱智,一位患心脏病,一位白血病。

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平均年龄55岁,都是在这里“过渡”等待退休的老教师,还有一两位不固定的代课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上不了音乐课、体育课、电脑课,操场长满了齐腰深的茅草,电脑室只有落满灰尘的桌子,没有电脑。而这几门无法开的课恰恰又是天生好动的孩子们所渴望的。

在发放的学生心愿调查表上,有许多小孩表达了他们想运动健身的渴望。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农村的西北风亳无遮挡肆无忌惮地挤进空旷的到处漏风的教室,孩子们就和坐在室外一样,身上穿得再多也会冻得发抖。

老师只能教他们用几十年前的土办法御寒。那就是上课时,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使劲地在地上跺脚,或是下课后窝在一起挤墙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磨擦出一点热量来。

所以,我们觉得关爱这些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想办法让他们冬天不再冷。于是,我们公司迅速购买了足球,蓝球,跳绳,踺子,呼拉圈等运动用品送到了学校,发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手中。

后来,又陆续向这所小学赠送了一百多册图书、三台录音机、十台电脑、一台电视,改善教学条件,让孩子们与外面的世界接轨。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老师让孩子们给我们写信,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虽然我们拒绝,但学校自有学校的考虑和他们纯朴的待客方式,我们也就默认了。

对于孩子们的来信,我们每一封都用心阅读,从中我们发现了这个特别贫困的家庭。以及这位在困境中艰难成长的12岁的小姑娘卜媛媛。

她信上的字写得又大又没规则,就像放在一起的一个个大蜘蛛一样,争着往外爬,她写的字诠释着她的心情。



一个农民工的日常


看到这个问题,不由得让人心酸!个人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最缺少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了!

身边的很多留守儿童,每当他们看见别人的父母回家时,他们那种羡慕的眼神不由得让人落泪,看到别人家孩子在爸爸妈妈关怀下成长,自己除了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剩下的就是跑到没人的地方看着远方流泪了。我不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泪水告诉我,他们在想爸爸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别的孩子学习很好,爸爸妈妈高兴的参加家长会,唯独自己孤身一人,爷爷奶奶忙于农活,也顾不上自己的学习了。现在学校的作业基本都是发在微信群,爷爷奶奶不认识字,作业之有自己琢磨了。有些看不懂的文字,看着爷爷奶奶无能为力的眼神,焦急的泪水有留了下了,这个时候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

写到这里已经写不下去了,眼前浮现出那种留守儿童无助时的身影。





村夫小明哥


对于农村小学好多留守儿童,你们认为他们最缺少了什么?我认为他们最缺少的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父母的关爱!好多儿童都说希望上学时,有父母来接送。每当看到有个别的同学的父母来送他上学,他还淘气的向父母要这要那,甚至用头在妈妈的怀里撞,多羡慕嫉妒他个小胖子。做家庭作业时,有父母在家的家长可以教小孩做家庭作业,而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的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的不好,有的爷爷奶奶没有读过书,也不知道怎么教孙子完成作业。每当班上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父母来开家长会的同学就特别开心,因为开家长会的时候来的父母只有3个。其它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有的同学没有人来给她开家长会。他的情绪也非常纸落。原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中国农民冉隆和


说到这个问题都是心酸,因为我也曾经是一民农村留守儿童,小点的时候稍微还好点,慢慢懂事了就不一样了,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看到同学,朋友,玩伴,都有父母的关爱,上下学的接送,平时生活的溺爱,而留守儿童,只能时常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常常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孤独,无助,常常会期待,幻想,要是我的父母能回来陪我该多好,能接送我上下学该多好,有时做梦梦到父母回来的场景都会笑醒,我作为一个从六岁到十四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面的酸楚感受真是有太多太多……作为留守儿童最最缺少的就是那一份看着别人家孩子有,而我最没有的父母的一份爱,总感觉这份爱是那么的奢侈甚至是奢望的爱啊…


农村李瑞


作为一个八零后,也是第一代的留守儿童!以自身的经历说说:

最缺失是亲情的抚慰,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我的父母平均一年回家2次,一是清明节三天左右,二是春节约10左右,一年在家时间约15天,与父母的心与心的交流几乎为零!曾几何时一度觉得自己是无人要的,也一度放纵自己,行为不当,抽烟、喝酒等等,当遇到问题与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倾诉与帮助!所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最需要的是教育与监管,由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爷爷奶奶来带,爷爷奶奶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我村与我同时一起读书的留守儿童共10人,读到初一剩下8个,初二剩下6个,而到初三只剩下4个,能读高中的就只剩下2个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与监管力度不足,造成了较高的失学率!





夜赏金税


我认为最缺少的是一个家庭,父爱,母爱。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小时候我们家里穷,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把我寄宿在外公外婆家。,刚开始我到外婆家时是哪样的格格不入,外婆在家做农活,我坐在一边向着我家那方向看。我想回到我原来的家。

后来生活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了,那时我舅舅家有三个小孩。每次发生矛盾她们都骂我是个野种,叫我滚回山上去(那时我家住在大山上)。我急了却无可奈何,想争取尊严却无能为力,一个人怎么面对三张嘴。那时外公不管,外婆偶尔阻止一下。外公从小就不喜欢他这个外孙,什么都是他的子孙好…干缺德的是都使唤我去,有时候一个小错误拿我不当人骂。我一个小孩能怎么样只有听着啊!一直到我懂事时还是这样。后来他病了卧床不起我去送药送水都一副横眉冷对样子(比以前的态度好一点)…他的事情我不想多说。后来他死了我都没看他一眼。甚至到现在我都恨他。

我外婆对我要好一碗水还平了的。在我外婆那里我表姐表弟有的我都有。外婆的好我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带我一起上街卖东西,卖完东西给我买吃的。生病给我叫医生.还煮蛋我吃。我不喜欢吃面条,专门给我煮饭…上初中时我感冒了要煎药我自己煎她还骂了我一顿,说我没告诉她(那时这些事情是老年人最懂)…

反正孩子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留守儿童心理不可磨灭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而且性格自卑!


終結者56032923


个人认为:

第一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第二就是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乡间拍客东子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否只缺少陪伴和温情?可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留守儿童是在一个留守大环境中长大的,对于父母的思念是孩子的最主要的问题。在现行情况下,父母留下陪孩子是不切实际的。没有物质基础的温情就像一个空气做成的城堡,住不了人。

留守儿童本身在大环境中并没有感觉到大差异,一个可怜的人在周围都是如此可怜的情况下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窘境,所以请不要当孩子面给人贴标签,这样反而是伤害。

更何况很多留守儿童和家里的爷爷奶奶一起长大,亲人或者邻居给予的温情也是可以温暖这个小小个体。温暖不仅在于平时的照顾,有时候千里之外也可以传递的。你的父母在这个国家的某一个城市为你打拼,虽然没有机会经常见面,难道就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吗?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留守儿童心里容易有阴影???

没有正确指导。

一个人面对被伤害是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人会默默给自己裹上纱,砌上墙,与外界隔离。有些人则会思考如何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但又能再次做出尝试。

指导是仅仅在于人吗?

在父母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影视,书籍或者对于村内文化的宣传也能改善。减少孩子心灵上的伤害也可以从教育上做起,从家长做起,家长不是只指父母还有其他的亲人。

教育如何面对挫折,就像如何在百米赛跑跌倒之后爬起来处理伤口。教育如何生活,就算是在漏风漏水的破屋也能整洁和动手装饰。宣传老辈用合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多捐几本书,建图书馆,在没有人直接指引的情况下可以靠着这些和外界的人取得同样的人生疑问的回答。

最后,请对留守孩子说,你爸爸妈妈很爱你,比别人的爸爸妈妈会更辛苦地爱你,所以请你更坚强得对待自己。

此观点纯属个人观点


新下海的粉丝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现阶段的社会普遍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家,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是希望尽可能的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变为留守儿童,那会成为你一生的遗憾,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河北媳妇山东郎


全国上下教育都缺心眼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不会明辨是非,长大就是一废人。于国于家都有害。

中国教育的病不是均衡,不是质量,是把魂儿给丢了。一时半会儿捡不回来了。等到社会矛盾爆发到一定程度,可能才会回头。历史总是重演。可真在乎历史的没多少。所以,这个问题是伪命题,偏离了中国教育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