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小學的一些留守兒童來說,你認為其最缺失和最需要的是什麼?為什麼?

文盲在農村


因為一封信,我們走進了蘇北農村的這個特別貧困的家庭。

2017年冬天,淮安Pansy鞋業與當地的一家公益組織一起,到漣水偏遠農村的一所“微型”小學去慰問留守兒童。

這所學校平時只有40名左右的學生,生數不固定,經常會有人中途轉走。這些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特困生和低保戶,有三分之二是父母離異,還有一位弱智,一位患心臟病,一位白血病。

在這裡任教的老師平均年齡55歲,都是在這裡“過渡”等待退休的老教師,還有一兩位不固定的代課老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但上不了音樂課、體育課、電腦課,操場長滿了齊腰深的茅草,電腦室只有落滿灰塵的桌子,沒有電腦。而這幾門無法開的課恰恰又是天生好動的孩子們所渴望的。

在發放的學生心願調查表上,有許多小孩表達了他們想運動健身的渴望。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農村的西北風亳無遮擋肆無忌憚地擠進空曠的到處漏風的教室,孩子們就和坐在室外一樣,身上穿得再多也會凍得發抖。

老師只能教他們用幾十年前的土辦法禦寒。那就是上課時,在老師的統一指揮下,使勁地在地上跺腳,或是下課後窩在一起擠牆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磨擦出一點熱量來。

所以,我們覺得關愛這些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想辦法讓他們冬天不再冷。於是,我們公司迅速購買了足球,藍球,跳繩,踺子,呼拉圈等運動用品送到了學校,發放到了每一位學生的手中。

後來,又陸續向這所小學贈送了一百多冊圖書、三臺錄音機、十臺電腦、一臺電視,改善教學條件,讓孩子們與外面的世界接軌。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學校老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寫信,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雖然我們拒絕,但學校自有學校的考慮和他們純樸的待客方式,我們也就默認了。

對於孩子們的來信,我們每一封都用心閱讀,從中我們發現了這個特別貧困的家庭。以及這位在困境中艱難成長的12歲的小姑娘卜媛媛。

她信上的字寫得又大又沒規則,就像放在一起的一個個大蜘蛛一樣,爭著往外爬,她寫的字詮釋著她的心情。



一個農民工的日常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讓人心酸!個人認為,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講,最缺少的是來自父母的關愛了!

身邊的很多留守兒童,每當他們看見別人的父母回家時,他們那種羨慕的眼神不由得讓人落淚,看到別人家孩子在爸爸媽媽關懷下成長,自己除了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剩下的就是跑到沒人的地方看著遠方流淚了。我不知道他們想到了什麼?淚水告訴我,他們在想爸爸媽媽。

學校開家長會,別的孩子學習很好,爸爸媽媽高興的參加家長會,唯獨自己孤身一人,爺爺奶奶忙於農活,也顧不上自己的學習了。現在學校的作業基本都是發在微信群,爺爺奶奶不認識字,作業之有自己琢磨了。有些看不懂的文字,看著爺爺奶奶無能為力的眼神,焦急的淚水有留了下了,這個時候多麼希望爸爸媽媽在身邊。

寫到這裡已經寫不下去了,眼前浮現出那種留守兒童無助時的身影。





村夫小明哥


對於農村小學好多留守兒童,你們認為他們最缺少了什麼?我認為他們最缺少的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父母的關愛!好多兒童都說希望上學時,有父母來接送。每當看到有個別的同學的父母來送他上學,他還淘氣的向父母要這要那,甚至用頭在媽媽的懷裡撞,多羨慕嫉妒他個小胖子。做家庭作業時,有父母在家的家長可以教小孩做家庭作業,而只有爺爺奶奶在家的留守兒童,家庭作業完成的不好,有的爺爺奶奶沒有讀過書,也不知道怎麼教孫子完成作業。每當班上開家長會的時候,有父母來開家長會的同學就特別開心,因為開家長會的時候來的父母只有3個。其它都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有的同學沒有人來給她開家長會。他的情緒也非常紙落。原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中國農民冉隆和


說到這個問題都是心酸,因為我也曾經是一民農村留守兒童,小點的時候稍微還好點,慢慢懂事了就不一樣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看到同學,朋友,玩伴,都有父母的關愛,上下學的接送,平時生活的溺愛,而留守兒童,只能時常看在眼裡,想在心裡,常常感覺到自己是那麼的孤獨,無助,常常會期待,幻想,要是我的父母能回來陪我該多好,能接送我上下學該多好,有時做夢夢到父母回來的場景都會笑醒,我作為一個從六歲到十四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心裡面的酸楚感受真是有太多太多……作為留守兒童最最缺少的就是那一份看著別人家孩子有,而我最沒有的父母的一份愛,總感覺這份愛是那麼的奢侈甚至是奢望的愛啊…


農村李瑞


作為一個八零後,也是第一代的留守兒童!以自身的經歷說說:

最缺失是親情的撫慰,有調查數據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我的父母平均一年回家2次,一是清明節三天左右,二是春節約10左右,一年在家時間約15天,與父母的心與心的交流幾乎為零!曾幾何時一度覺得自己是無人要的,也一度放縱自己,行為不當,抽菸、喝酒等等,當遇到問題與困難時,沒有人可以傾訴與幫助!所以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最需要的是教育與監管,由於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是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爺爺奶奶來帶,爺爺奶奶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同時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多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我村與我同時一起讀書的留守兒童共10人,讀到初一剩下8個,初二剩下6個,而到初三隻剩下4個,能讀高中的就只剩下2個了!由於教育資源的不足與監管力度不足,造成了較高的失學率!





夜賞金稅


我認為最缺少的是一個家庭,父愛,母愛。我就是一個留守兒童!小時候我們家裡窮,爸爸媽媽出去打工把我寄宿在外公外婆家。,剛開始我到外婆家時是哪樣的格格不入,外婆在家做農活,我坐在一邊向著我家那方向看。我想回到我原來的家。

後來生活一段時間慢慢適應了,那時我舅舅家有三個小孩。每次發生矛盾她們都罵我是個野種,叫我滾回山上去(那時我家住在大山上)。我急了卻無可奈何,想爭取尊嚴卻無能為力,一個人怎麼面對三張嘴。那時外公不管,外婆偶爾阻止一下。外公從小就不喜歡他這個外孫,什麼都是他的子孫好…幹缺德的是都使喚我去,有時候一個小錯誤拿我不當人罵。我一個小孩能怎麼樣只有聽著啊!一直到我懂事時還是這樣。後來他病了臥床不起我去送藥送水都一副橫眉冷對樣子(比以前的態度好一點)…他的事情我不想多說。後來他死了我都沒看他一眼。甚至到現在我都恨他。

我外婆對我要好一碗水還平了的。在我外婆那裡我表姐表弟有的我都有。外婆的好我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帶我一起上街賣東西,賣完東西給我買吃的。生病給我叫醫生.還煮蛋我吃。我不喜歡吃麵條,專門給我煮飯…上初中時我感冒了要煎藥我自己煎她還罵了我一頓,說我沒告訴她(那時這些事情是老年人最懂)…

反正孩子能自己帶儘量自己帶,留守兒童心理不可磨滅的陰影是揮之不去的!而且性格自卑!


終結者56032923


個人認為:

第一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第二就是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





鄉間拍客東子


留守兒童的成長是否只缺少陪伴和溫情?可行嗎?

答案是否定的。

留守兒童是在一個留守大環境中長大的,對於父母的思念是孩子的最主要的問題。在現行情況下,父母留下陪孩子是不切實際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溫情就像一個空氣做成的城堡,住不了人。

留守兒童本身在大環境中並沒有感覺到大差異,一個可憐的人在周圍都是如此可憐的情況下是很難意識到自己的窘境,所以請不要當孩子面給人貼標籤,這樣反而是傷害。

更何況很多留守兒童和家裡的爺爺奶奶一起長大,親人或者鄰居給予的溫情也是可以溫暖這個小小個體。溫暖不僅在於平時的照顧,有時候千里之外也可以傳遞的。你的父母在這個國家的某一個城市為你打拼,雖然沒有機會經常見面,難道就是一件特別悲哀的事情嗎?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留守兒童心裡容易有陰影???

沒有正確指導。

一個人面對被傷害是可以做出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會默默給自己裹上紗,砌上牆,與外界隔離。有些人則會思考如何採取措施避免這種情況,但又能再次做出嘗試。

指導是僅僅在於人嗎?

在父母不能陪伴的情況下,影視,書籍或者對於村內文化的宣傳也能改善。減少孩子心靈上的傷害也可以從教育上做起,從家長做起,家長不是隻指父母還有其他的親人。

教育如何面對挫折,就像如何在百米賽跑跌倒之後爬起來處理傷口。教育如何生活,就算是在漏風漏水的破屋也能整潔和動手裝飾。宣傳老輩用合適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多捐幾本書,建圖書館,在沒有人直接指引的情況下可以靠著這些和外界的人取得同樣的人生疑問的回答。

最後,請對留守孩子說,你爸爸媽媽很愛你,比別人的爸爸媽媽會更辛苦地愛你,所以請你更堅強得對待自己。

此觀點純屬個人觀點


新下海的粉絲


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避免不了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現階段的社會普遍現象,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回家,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還是希望儘可能的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變為留守兒童,那會成為你一生的遺憾,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河北媳婦山東郎


全國上下教育都缺心眼兒,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善惡,不會明辨是非,長大就是一廢人。於國於家都有害。

中國教育的病不是均衡,不是質量,是把魂兒給丟了。一時半會兒撿不回來了。等到社會矛盾爆發到一定程度,可能才會回頭。歷史總是重演。可真在乎歷史的沒多少。所以,這個問題是偽命題,偏離了中國教育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