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最早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明德,明德天下。

从这个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来,格物,是最基础的事情。虽然我们经常听古人说“格物致知”,具体如何实践?很多人还是感到一头雾水。“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1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达到融会贯通。

朱熹基本继承这种说法,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

这和现代科学研究、推理方法,是一致的,通俗地说,格物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比方说,有3个人,面对一块看起来普通、但形状好看的石头。

A说,这是一块糙石,没什么用,丢了。

B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很有艺术美感,可以留着,练书法时用来镇纸。

C用手掂量一下,又详细询问了这块石头的由来和产地,最后他认为这块石头可能含玉,找来鉴定专家,果然是一块璞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A的格物能力最低,B稍微好一点,C的格物能力最高。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2重境界: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史记·律书》曰:“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角格,角是外象,格是内空。角有万异,而格是一同。格物,即从万象中抽象,从抽象至无象,找悟万物共同的特性。

怎么理解呢?

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有用的、可见的一面;以及不可见的、无用的一面。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比如:一个碗。你能看见碗的材质,工艺,样式,颜色,即是有用的。而无用的,就是碗空出的地方,空出来的地方,才能盛装东西。这也是道家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一个人有用,通常是指有技能、能力,能创造一些价值。比如,马云打造了阿里巴巴,这是有用。你学了开车的技能,即可以开车。你通过了司法考试,就能当律师。这都是有用。

一个人无用,通常是指品行,道德。一个人品德高尚,不偷不抢,不生是非,对人真诚,对伴侣忠诚,这样的品德,通常创造不出价值。虽然无用,乃为大用。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3重境界: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

《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这里的格,是感通的意思。格于皇天,感通上天。

格者,正也,心物一体。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

后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心学里,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道家则说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格物致知的三重境界,循序渐进,就是达到了真知。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疑难国学,传承古老文化。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