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麼?

鍾勇180607335


1、習慣養成不嫌早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很多家有小寶的人說“都是孩子太小了,沒事兒,不用管,大了就好了”,但事實告訴我們絕非如此。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由此可見習慣從小培養的重要性。

怎樣叫習慣從小培養呢?從寶貝們第一口輔食開始,請給他們機會練習如何自己吃飯;從寶貝們面前撿起第一個製片開始,請教會他們垃圾入簍不亂丟;從寶貝們第一次進入公共場合起,就告訴他們不大吵大鬧,愛惜公共設備;從寶貝們第一次與人接觸,就告訴他們要懂禮貌;從寶貝們第一次與人交流,就告訴他們要文明用語……

總之,寶貝們每個第一次,都是習慣養成開始。萬事開頭難,如果你還沒有開始,那麼現在也不晚哦!

2、自己事情自己幹

你是否有這些煩惱?哪怕凌晨5點起床,送孩子上學的你仍然會遲到。為什麼?因為要給寶貝做飯、叫寶貝起床、給寶貝穿衣、給寶貝餵飯、給寶貝裝上學物品、給寶貝換鞋……終於準備出門了,發現最該先收拾的自己還是一頭亂髮。身後還有昨晚寶貝玩兒了一地的玩具,看了一桌的書都還留在那裡……

那你是否有想過,原本這些都是應該寶貝自己完成的,因為這些本就是他/她自己的事情。研究表明,從小自己的事情自己乾的小孩,成人之後做事條理性更強,更有責任心。

期待不久以後,鬧鐘響起,時針7點鐘。你和孩子一起起床、刷牙、吃飯,著裝靚麗的走出門去,而門背後是乾淨整潔的家……

3、自己事情自己定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選擇焦慮症,哪怕是一日三餐都得琢磨半天,永遠擔心自己的選擇不是最好的那一個。這樣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強勢的父母,從小替他主宰一切,美其名曰為他成長鋪路,做最正確的選擇。

其實,一個人懂得為自己做決定時,才是真正成長的開始。一輛小汽車,也許你看中的是品牌和價格,而孩子更在意的確實那個小車裡面有個司機呢。你看,這不就是觀察力嗎?一本繪本,也許你看中的是內容和質感,而孩子就只是特別喜歡裡面小人物的造型。你看,這不就是審美嗎?…….

那些總抱怨自己什麼都得為孩子操心的父母,請問問自己,你給他們機會自己做決定了嗎?

4、溝通交流無界限

陽光正好溜娃日,三五成群抱娃比。“你的孩子說話真早,你的孩子說話真好”……當你的孩子也在2歲左右學說話的年齡,你就會發現這句話的頻率有多高。一般羨慕者第二句就會說“你家XXX就特別能說”看,結論都有了。

家庭交流環境不僅影響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Terrible 2,Horrible 3正是寶寶情緒管理和語言能力都不足的時候,由此可見二者的關聯性。

其實只要家長在孩子們遇到情緒障礙或實際困難時,耐心引導孩子們大膽表達,說出情緒,就能幫助孩子們有效疏導情緒,還能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同樣適用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哦!

5、家庭教育就是你

其實,再好的方法都抵不過終日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任何孩子的問題都折射出的是父母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擁有一個成功的家庭教育,其實最好的辦法從你做起,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仨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意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家庭教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孩子的意志和毅力。聰明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多受一些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這樣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才能取勝。

二、以真情感動孩子的心靈。教育孩子,不光是說教,責罵,勸導。更多時候還必須以情動之,這樣才能撼動孩子的心靈達到教育最佳效果。

三、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在生活中,父母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精神。

四、溫和地糾正孩子“出格”的行為。對於孩子的一些較“出格”行為,家長應多理解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老海說教


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沒有可以完全照搬、百試不爽的正確方法。

但是,針對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孩子,所有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共同的原則可以遵循:

1,家庭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在充滿愛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心中也充滿了愛。

2,在讚賞中成長孩子的自信。

今天看到一個正處於讀寫敏感期的小女孩,在等待看醫生的過程中,不停地在牆壁上的介紹中找尋自己認識的字,媽媽以欣喜的態度陪伴和幫助,孩子的幸福溢於言表。我在紙上寫出了不同的幾個漢字,拿給她,告訴她觀察期不同,小女孩把那種幸福也傳染給了我。

3,時間。

父母一定要有時間真正地陪伴孩子的成長。

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一手拉著孩子的小手,一手拿著手機自顧邊看邊樂或者不停地刷著屏幕,完全不理孩子。這算不得陪伴孩子。真正的陪伴是用心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比如那對等醫生的母女。

4,原則。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愛的方式卻是有原則的。愛亦有道。

最近那個12歲男孩的媽媽看到孩子在家抽菸後,用皮帶抽打孩子,這也是一種超原則,相反的那種無邊界的溺愛也是一種無原則。這是兩種極端,過和不及同樣會帶來惡果。

5,言行身教是效果最好的教育方法。

父母努力成長自己,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努力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職業,而是為人的學問。


快樂庭院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說:言行粗魯沒有禮貌的小孩,和行為得體彬彬有禮的孩子之間,中間差著一對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好父母。

最近看了一本有關如何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或許可以給迷茫中的父母們一個很好的啟發。


這本書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是10歲以前的孩子,無論你是即將為人父母,還是已經是寶爸寶媽了,或者只是幫助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本書都會幫助你解決一些在育兒中遇到的難題。

本書通過75條黃金法則,講述了教育基本方法的三個關鍵點:接受、界限及一致性。教會父母在什麼情況下要使用該法則,其中的原理是什麼,並指導父母該如何做。

每一條法則都儘量簡明扼要,讓家長拿來就用且好用。小從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大到如何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覆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絕大多數問題。是一本難得的實踐指導書籍。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本人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初為人母時,她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卻找不到一本適合父母閱讀的指導書籍,要麼是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鑽研的大部頭,要麼就是草草教授方法卻缺乏理論基礎的雞湯文。這使得艾麗卡萌發了要寫一本真正滿足父母需求的書。

艾麗卡博士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併為多家報紙雜誌撰寫專欄文章,這些都為她積累了大量資料及實踐經驗,最終呈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裡。


這本書讓我收穫最大的是: 為人父母教育子女時,我們應該有三個正確的心態即:一切教育從愛出發; 學習者的空杯心態;“腳手架”的輔助功能。

一、一切教育從愛出發

艾麗卡博士認為養育孩子是一件既有樂趣又有挑戰的工作。但現實中,我們卻將它變成了父母和孩子的角鬥場。

昨天,我去上瑜伽課時,在隔壁的跆拳道館門口一對母子就上演了一場大戲。男孩哭了近二三十分鐘,媽媽撕心裂肺地咆哮了同樣長的時間。孩子要求媽媽先說“對不起”才肯進去上課,媽媽則死活不說。一個不依不饒的娃碰上一個視死如歸的媽。聽得讓人驚心動魄,擔心一個不留神孩子哭缺氧或媽媽被氣中風。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有些父母為了樹立為人父母的權威性,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的命令。於是,我們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

“我這樣是為你好,你怎麼能這麼沒良心呢?”

“你要不是我兒子,我早就不管你了。”

沒有愛的參與,這樣的教育更多的是權威和絕對的服從。

書中,艾麗卡博士認為所有的教育都要以愛為根本,從良好的親子關係出發才會有的放矢。否則,再黃金的法則的也只是廢銅爛鐵一堆,毫無用武之地。

而所謂的愛就是要無條件的接受,無論好與壞,聰明與蠢笨,健康與疾病。

就好比作為運動員的姚明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女兒壓根兒就不喜歡籃球運動。而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能否坦然接受自己的兒子患有精神分裂症。

好的養育是用愛滋養他,用愛陪伴他,然後慢慢地放手。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描寫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二、學習者的空杯心態

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經說過,她無法理解人們看待事物重要性的方式:我們制定了法律,要求所有人必須拿到駕照才能開車,但我們沒有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就允許他們自行教育子女。

艾麗卡博士認為教育是門技能,和讀書,寫字一樣,是需要學習和踐行的。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一說,我們都是在現實中不停地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然後讓自己變成合格甚至優秀的父母。這也是為什麼本書取名為《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而非《完美父母教養實踐指南》。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當我們犯錯時,不會在再執拗地追問自己“我怎麼會犯這樣的錯呢?”,幫助我們從嚴苛的自我審判中解放出來,去真正地面對問題,思考“我該怎麼做才是合理的?”,進而來解決問題。

2.有空杯的心態,才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這點非常重要。

想必很多媽媽和我一樣也遇到過下面這樣的情景:和2歲多的孩子說馬上要出門了,讓她放下手中玩具準備出門。可是等你收拾完畢,發現孩子還坐在原地玩。於是再次催促孩子我們要出發了,結果仍是一樣。這時,當媽的可能火冒三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可是根據《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法則29“孩子的大腦與成人不同”,你可能真的是冤枉寶貝了。因為,她對媽媽真的沒有絲毫的不尊重,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她正經歷“非注意性盲視”,對於她正在關注的事物之外的事物,她缺乏意識。所以表現就是她根本就沒有注意聽媽媽說了什麼,自然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

可是,如果當媽的不學習,怎麼會知道“非注意性盲視”呢?沒準一場大戲就會因此而上演。

作家黃淑文說: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保持空杯心態,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原因。


三、“腳手架”的輔助功能

維基百科中對“腳手架”的解釋是:“一種臨時性的結構,用於支撐施工人員工作。它也指一些建築材料,可以輔助房屋建設,或用於保養和修繕房租。” “腳手架”也是教育孩子時可採用的一種方法,它允許父母在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為孩子提供支持。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很直接粗暴的“你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

我聽過一個說法,說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裡,90%都是教孩子“不要做什麼”。

最開始我覺得這種說法很誇張,後來我用一天時間留意和分析了一下自己跟孩子的對話,結果還真是這樣,可能還不止90%。

正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這種過度干預,甚至是爭奪控制權,使得我們的孩子喪失了嘗試甚至試錯的機會。

艾麗卡博士認為我們應該像“腳手架”一樣,只是輔助,在孩子提出請求時給予指導,而非直接幫助。我們應該還給孩子主控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動,讓他去嘗試,即使是錯了,也要讓他去試,並接受結果,要讓他知道一個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其實也是一種學習。


多少媽媽會抱怨:每天早晨要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叫娃起床,甚至幫孩子穿好衣服;幫著收拾好上學需要的物品;放學又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晚上還要再三強調該上床睡覺了。總之,一天忙到晚,自己辛苦不說,孩子還抱怨媽媽管的太多。可當媽的總是擔心孩子萬一遲到,萬一作業沒完成,萬一……

可媽媽們沒有仔細想想:這無數個萬一不僅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同時也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以前聽人說過一句話:孩子就像風箏,而父母就是那放風箏的人,適時地放手,可以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上有所改變。

就像艾麗卡博士所說:“維持一段關係就像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


要想改變孩子,那你首先要改變自己。 正如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北夜極星


用心全心的陪伴

我家二娃才四歲多,放學在家時在,動不動就說,媽媽,我好孤單,然後我問他,你想幹什麼,他就會說看抖音,還經常聽很多朋友說,我孩子很聰明呀,多小都會玩手機,看手機。如果長期下去,後果不敢想。所以我找到問題後,孩子放學,我就會靜下心來陪陪孩子,看看書,講個故事,下下圍棋,等等,很多親子活動,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都會加倍。真正的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在家庭教育很重要的。

多聽孩子說,多肯定孩子,多引導孩子

大寶五年級了,每次放學回來,就不會停的和我分享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原來我經常太忙不理他,也有時候都沒聽他說完,就批評他,長期一來,孩子就不愛和我說話了。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當我們有話想給別人說的時候,是我們足夠信任對方,想對方安慰或者肯定我們。孩子也一樣,我也是在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來孩子放學會回來,我就主動問他,就算再忙,也放下手上的事,聽他說完,有時候表揚他,有時候和他一起討論,所以和大寶感情也一直很好。


多陪孩子看書,多參加戶外活動

看書真是的一輩子都受益無窮的好習慣,多陪孩子看看書,讓孩子愛上看書,多看有益的書,不管是孩子現在上學,還是以後工作,這都是百益無害的事。週末和假期多陪孩子到戶外走走看看,孩子見識多的,問題自然會多,視野更開闊,想法也會多。也是別人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流行書也要讀,路也要走。

希望能幫到你,我是王書霞,育兒成長的路,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wsx161819


王書霞520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很多,我認為以下四點很重要,願與朋友們分享。

一、快樂教育。快樂是人性,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快樂是一種感覺,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態度。父母要自己快樂,然後教會孩子快樂。順境要快樂,因為它可以降低生活工作事業的成本;逆境要快樂,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成長,讓我們懂得擁有的珍貴和不易。富有要快樂,因為你擁有了幫助別人的資本和實力;貧窮要快樂,因為簡單和無用讓你的心靈更富有。

二、民主氛圍。民主產生和諧,和諧派生快樂,快樂轉化為效率。父母是家庭民主的重要推手,要營造討論的氛圍,有事商量著辦的習慣,從而打牢快樂的根基,收穫和氣生財的喜悅。

三、感恩文化。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感恩盛世,感恩一切幫助過我們的人。父母每天都要叮嚀孩子:今天你感恩了沒有?因為感恩是一種素養,一種成功的基因。

四、家規家風。好的家規家風應包括以下內容:尊老愛幼;寬厚待人;知書達理;勤儉持家;管理有序。


魏選坤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養子使做善也。

這句出自《說文解字》,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簡潔最本質最值得傳承的對於“教育”的釋義。

在一個家庭裡,不管是父母親教還是爺奶代管,教育者自身言談舉止的榜樣作用是孩子最直接學習對象,這是人之初們必須生存的環境和必須經過的學習模仿過程。在這個階段,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樹立相對正確的人生觀念,不用嘮不用叨,家長勤勞能幹慈愛和善寬以待人,孩子內心也會根植厚道。

社會發展迅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要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學習如何生存如何競爭如何利益最大化如何讓自己過的更好。不管怎樣,家庭教育都要立足於使人身心健康,使人利己也利他,保護好自己,不危害社會,和周圍的同類共生共長。只有如此,他的強大才能長久有益,他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囉嗦了一大堆,其實我想說的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是:輸入正確的三觀。


種豆得福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這個課題很大,並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這裡面需要家長長期的學習和思考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但總體來說,不外乎幾個關鍵:

1.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必須成為那樣的人。我們不能指望自己天天捧著手機刷抖音,孩子卻乖乖地認真學習。我們也不能指望孩子見人大方懂禮貌有素質,卻時不時對著孩子大發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2.從小到大的養育,為人父母會遇到無數另自己困惑的難題,你不懂孩子為什麼吃手,為什麼趴地上,為什麼大喊大叫,為什麼不肯分享玩具,甚至為什麼沒事喜歡玩爛泥甚至大便,這些都是需要家長學習和積累的,畢竟我們離開童年已經很久。但沒有關係,把握一個原則——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要盲目批判和想著糾正。有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只是該年齡的普遍特徵,過了就會消失。有些家長錯誤的價值觀所致,忽略了他們需要尊重,需要傾聽,需要接納,需要娛樂,需要犯錯,我們常常以遠高於成人的要求要求孩子。

3.即使孩子真的錯了,也一定要從環境和家長自身思考原因,千萬不要指望通過哄騙、打罵、威脅、立規矩、道德教訓等居高臨下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形式錯了,內容在正確也沒有用,形式決定內容。

4.目前網上各類育兒文章很多,其中有相當多水平低下誤導群眾的公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建議多看一些經典的教育學、心理學著作,如《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等,辨別力會提高很多,基礎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過於專業的著作看起來會比較枯燥,也可以適當關注一些優秀專業的公眾號,如尹建莉父母學堂等,裡面的文章通俗易懂,也可以成為你鑽研教育學心理學的啟蒙

當然,你也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穹廬之上,我正在陸續的整理出自己的體系。雖然比不上那些大咖,但也願意拋磚引玉,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祝題主在學習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竹筍烤肉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要說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麼,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人類普通需要的是什麼?根據林文采博士的研究發現,人類普通具有以下5大天性:

安全感;價值感;獨立自主;愛的能力和連接。如果這五個方面可以實現的人,必定是心理健康的人。那麼,我們的家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孩子在這5大天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要充分發展好這5個天性,我們就需要給到孩子以下5種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重視;安全感;肯定、讚美、認同和榜樣、模仿。如果父母可以給到孩子這5種心理營養,孩子的5大天性就會得到充分健康的發展,就可以開出自己生命的5朵金花(5大天性)。那麼一個有著足夠安全感、可以感受到被重視、獨立自主、懂得愛和感恩,可以充分的和人連接;這樣的一個孩子,父母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嗎?


那麼如何給到孩子這5大心理營養,這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功課。這也是我走進課堂,通過系統的學習,在工作中和自己的孩子身上不斷使用,並發現孩子的改變後,覺得這是父母們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同時,心理營養也是可以自己學習後給自己做的;比如自我接納。

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有著偏差行為的孩子,比如:厭學,咬指甲等,都是孩子的某一個或者好幾個心理營養有欠缺。比如一個經常吵架的夫妻,孩子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也很難體會到重視等等。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我是陳建,國家註冊心理顧問,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領域:情感,親子關係,厭學,職場困惑。諮詢預約公眾號:心靈魚,諮詢微信greenergo。諮詢有價,幸福無價,期待與您的幸福相約!


情感心理專家陳建


喜馬拉雅123狂歡節零點即將結束,Leah推薦我的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收藏了一直沒買,乘狂歡節對摺果斷出手,今天聽了幾課,超值。突然感覺教育的核心無他,就是言傳身教四個字。記得有一堂課鄭同學(鄭淵潔要求聽他課的孩子們稱呼他為同學,他管孩子們叫老師,他說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到太多東西)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像你一樣的人,那你在生活中就應該本色出演,但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比你優秀,那你就要做一個演技派演員,比如:你不喜歡看書,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你就應該每天裝模作樣地拿著一本書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主動問你要書看,這比你強迫孩子每天讀多少書有效得多。你要求孩子自律,先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是一個自律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