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读研前找到一个好导师?

擎子yeerum


又快到新生入学的日子,无论本科生读研、硕士生读博、或是博士生做博后,都会希望找到好的导师。除却兴趣相投、志同道合外,怎么识别好导师,对涉世不深的多数学生还是很难的。所以时常会被问到“怎么才能算好老师”这样的问题。不小心在学术界混迹8年,虽然不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既不敢诓学生,也不敢背后诋毁他人,所以就整理了一点如下的经验,在此分享。算是提供一点“内幕消息“,也算是遵守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宗旨,希望能对有心者提供一点点启发。

1. 看导师的帽子和行政位置。带帽子的老师自然是有光环的,但如果行政责任太大太多团队庞大其自然无法逐一认真指导学生的。所以是否适合这样的导师不免见仁见智,比如:对有心学术的学生可能帮助不多,但有心从政、创业或企业的同学则是好事;


2. 看项目和文章类别。如果是基础科研项目多(比如自然科学基金),说明该导师做的是学术;如果是应用项目多(比如某某专项),说明做的多是工程,解决实际问题多。文章种类也是如此,如果文章发在顶级期刊,且数量较多方向集中,往往说明该导师的兴趣在于基础科研。而如果文章多为一般期刊或国内期刊或主题分散,则说明该导师主要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文章由手下不同老师贡献;


3. 文章署名。如果一个老师多数文章是自己当第一作者,若不是老师自私,那一定是学校制度使然。听说过有些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标准是老师必须为第一作者,这样的学校往往不是好的选择。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安排通讯作者。有些文章第一作者是老师,通讯作者也是老师,甚至多个老师担任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都,那几乎可以判断这些老师是在“抱团取暖”。这种文章发生的次数越多(超过五次以上),则越说明此人的心术不正,毕竟其一定程度上是学术不端了。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在职称评审、评奖、项目评审等活动中获得不正当优势。虽然“第一作者“身份对于很多硕士研究生来说不是必需,对学生找工作或日后发展都不会有太多促进作用,但这样多少还是有点贬低研究生作用的。所以,学生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选择这样的老师。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第一作者(比如只做了实验但没有思考没有写作),但如果某个老师的文章有大多数不是学生,我想未来学生是应该绕行的;


4. 成果。国内戴各种帽子的老师很多,但不排除有些是“狐假虎威”得来的。有些海归老师在国外成果丰富著作颇丰,但回国后并不能持续。其往昔辉煌往往是借了其导师的光,所以有心者不妨仔细看看其回国一段时间(比如2年后)的表现。若能继续有高水平成果,则是好老师。如果前后如果研究方向有较大差距而仍能保持高水平成果,那就更好了。


5.老师与你的期望是否适合。但我一直一问题觉得才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学生是否适合导师,主要取决于彼此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但这很难判断。主要是因为:(1)很多导师从表面上看不出其做事(科研、工作)方式,从侧门也不易打听清楚,很多人不清楚,有些人不说实话;(2)同一个导师,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评价,喜欢被放养的学生就喜欢管理的松一点,喜欢多学东西的学生就喜欢被抓的紧一点。曾认识一位他在硕士及毕业后都觉得他导师特别好,经过长时间交往我感觉到他所说的好就是放羊,因为他自己就是那种放羊型的;后来他又考了该导师的博士,这个导师自然还是放羊式的管理,结果博士入学5年后劝退了,原因是5年没有任何成果,毕业无望,现在这人一点都不会说他导师好,而且还时不时骂导师几句。

以上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是一般趋势,其实质不过是见微知著。也不免因我见识浅薄眼界狭窄而致错谬,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补充,有砖勿拍。


本文来自陈白杨科学网博客

三观纠正器


这里其实要看自己怎么来定义这个‘好’。

有人认为名气大的导师就是好导师。有的认为有发明创造的就是好导师。也有的认为,导师的官大人脉广就是好导师。还有人认为,不严格要求,容易混过去的就是好导师。不过大多数考生倒是很实在,就是认为有责任心的,跟着学习可以提升自己,能够顺利毕业的就是好导师。

所以,严格说来,要找到一位心目中 ‘好’的导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答案并不唯一。

至于说怎么找,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上搜索,找到想报考的目标学校专业学科方向上的导师,查阅学校网站上的导师自我介绍。然后查阅候选导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最好是逐一读一下,或者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导师从事的这些专业方向自己是否有兴趣。然后才能利用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通常是电话或QQ,微信等)尝试与候选导师联系,可以同时多联系几位意向中的导师,通过各方面与导师交流,了解情况。这方面的事务应该早早进行。

曾经见过,有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在物色候选导师,物色好之后,三年一直与候选导师有联系的考生。考生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情况,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情况,导师都了如指掌。这样的学生,一般与导师交流比较深入,一旦考上,导师因为比较了解其情况,也容易录取。

最终确定导师,建议还是初试结束,自己得到复试通知后进行。而且最好提前到校,约定导师面谈,或者是去导师的实验室找里面的研究生们了解详细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但是自己亲自去实验室通过与在读研究生交流来了解是最好的。可以多方了解,甚至了解到导师的人品,是否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否有在研的项目,项目现在有哪些实施的方向,甚至这些方向是否容易研究出成果(论文专利)等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于最终确定导师很有帮助。

当然,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你想报考的导师可能也有别的研究生想报考,所以有时候存在竞争。这时要多接触几个导师,多去几个实验室交流。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双向选择后,自己最终确定的导师还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意向中的导师之一。

有许多考生有点喜欢找与自己性格脾气比较合得来的导师,好像这样就比较好交流,也容易被理解,所以,对这样的考生,了解导师这方面的情况,就显得比较重要。


GCZ72624137


读一读这些导师发过的文章就知道了,其实论文里面涵盖了太多东西了,包括作者的习惯,作者的意图,也包括导师管理学生的模式等等等等。当然了,有可能这导师还没发表论文但他/她也是个好导师,只是这种可能性太低,低到忽略不计问题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