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花木兰是汉族还是鲜卑族?

迷香35920436


这个问题从民国以来就是热点之一,梁启超等大人物都有过考证。根据近年来的新信息,花木兰身世又有了不同说法,介绍如下:

一,【花】姓起源于嚈哒人

花姓最早见于唐朝,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清楚这个姓氏的起源,最早的证据是叫敦煌文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其中说到北海郡有花姓。

真正震撼的发现是洛阳《花献墓志》。该墓志说到花献这个人是【景教徒】,他所勤修的「八景,三常」,即现在说的【真福八端,三位一体】。花献的族属,按照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的研究,则很可能是【嚈哒人】,也就是常说的「白匈奴」。该族曾称雄中亚地区。

二,嚈哒人

嚈哒人的主体部分于公元4世纪西迁而去,留在东方的先后依附于柔然、高车,游牧在阴山以外,其中很多人自称【花】姓。北魏强大时,当有不少柔然人、高车人,甚至嚈哒人在边镇从军。

所以,乐府《木兰辞》描绘的场景既有游牧色彩,又有编户定居的特征。花姓嚈哒人在北魏边镇逐步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以后又在唐朝崛起,直至成为一支人才辈出的姓氏。


历史咖啡


花木兰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出名的女将军,其代父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人们对她总是充满好奇。

至于说花木兰是不是汉人,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根据木兰辞中的说法,可汗大点兵,可以看出花木兰生活的国家应该是一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结合其他信息来看,应该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而后来很多影视剧也是按照这种历史时期作为背景来拍的,如赵薇和陈坤的电影《花木兰》。

北魏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时期,同北方草原的柔然进行过多次战争,虽然东晋时期衣冠南渡,但更多的是士大夫阶层及有钱人南渡建康,更多的老百姓还是留在北方的。

但经历过五胡乱华的动荡之后,说实话,个人觉得,北方的汉人已经很少了,或者说纯汉族血统的人已经很少了。

各民族间相互融合是那个大背景下所注定的事情,所以,花木兰是不是汉人,我觉得很难说,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去刨根问底,只要知道她是中华民族就好了。

她是英雄,不论是哪个民族,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她的美德和行为,都值得人们一直为她歌颂和传承。





Ko蜀北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别玩了,一个动画片还讲什么民族?

你怎么没说开天的盘古是什么民族?

女娲是什么民族?

还有玉皇大帝是什么民族?

第一,今天已经不存在鲜卑族

早在隋唐,鲜卑族就已经汉化,融入汉族。

你所谓的鲜卑人,其实就是汉人。


第二,当年鲜卑族也非常汉化

从魏孝文帝开始,鲜卑族就已经非常汉化。

想要强行分清鲜卑族还是汉人,难度是很大,也没有必要去分。

第三,就事论事,无法确定花木兰的民族

很简单,花木兰出自于北魏的诗歌,但不见得就是北魏的人。

退一步说,就算花木兰是北魏的人,是所谓可汗大点兵却对付北方的柔然,你也无法确定他是鲜卑人还是汉人。

当时北魏军队中,有很多汉人。

甚至,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不能说她就是汉族女人。

为什么要强行辨别花木兰是什么民族?

即便她是鲜卑人,在北方柔然大军入侵领土,花木兰为了保护国家参军对抗侵略者,也属于英雄。

这就够了。


萨沙


花木兰是汉化的鲜卑族人!从《木兰辞》来看,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国人,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最主要的敌人是草原的游牧部落联盟柔然以及南部的宋国。南朝一直弱于北朝,因此北魏主要对付的是草原的柔然!北魏实行的是胡汉分治政策,胡人从军打仗,汉人耕地纳粮,花木兰能从军作战,因此她必然是鲜卑族人!


五胡乱华时期,胡人占据北方大地,对汉人肆意屠戮,以占领他们的土地用作放牧。当时出了一个英雄冉闵,他本是羯族赵国的将军,后来起兵灭赵,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魏国,史称冉魏国。魏国的主要敌人是周围的胡人国家,以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为主要敌人。冉闵与慕容氏血战多年,给鲜卑族沉重打击,最终还是被燕国擒杀。冉闵的抗争给当时弱小的拓跋鲜卑深刻影响,他们认为屠杀汉人,不如融入汉人,所以后来的北魏国积极汉化,加速了鲜卑族融入汉族!


花木兰时代北魏汉化已经比较深了,拓跋部都改为汉姓元氏了,花木兰可能也是鲜卑族改姓后才姓花的。鲜卑族内迁后,草原上的柔然崛起,柔然经常劫掠北魏,就好比匈奴劫掠华夏一样。于是北魏起兵出击柔然,双方互有胜负,最终柔然是被北魏击败了的!

花木兰替父从军反应了木兰的孝道,也反应了当时战事的频繁,同时也反应了北魏的军户制度。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可见花家是军户世家,木兰的父亲虽然年老力衰,但是还有从军打仗的义务!如果木兰有兄弟在,自然卷卷有她兄弟的名字!木兰替父从军十余年,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从一个小兵立功成了将军,可见战争十分频繁,一打就是十多年,可谓月月有战,年年有攻!



大秦铁鹰剑士


花木兰肯定是汉族!因为1.木兰诗里说的“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把敌人称之为胡骑的唯有汉人!2.木兰诗里的“木兰不为尚书郎”~说明当时的鲜卑人至少已经汉化!实际上历史上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主动汉化的,而且得到了汉族的认可,所以才纷纷响应王朝号召从军抗击草原上的“胡骑”!3.木兰诗里甚至还有军营的生活描写“朔气传金折(击打铜锣)”~这也是古汉族军队的装备特点,而当时的胡人一般是以号角为传令的!这些细节,说明当时的北魏已经汉化!4.当然还有姓氏,当时胡人不可能有花姓!更不会“当户织”,所以花木兰绝对是汉人!当然,当时也有民族的混血,例如北魏的鲜卑贵族已经同汉族通婚,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根据现代的研究成果,证明汉族的父系基因是现代世界上大民族中最纯的,没有之一!这是一条小溪流入大海的结果!


姚生42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花木兰戎装代爷征,已流传千古,成了爰国与敬老的象征,被人们传颂着。



而这个戎装代爷征的花木兰,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统治时期,也就是自东汉末年,到隋朝元年,这段长达400年的时间里,这段时间里从三国战乱,东晋西晋的战乱,到南北朝的战乱,整个华夏大地,硝烟四起,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

那个北魏政权,正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割据势力所组建的政权,那个时候整个中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各个军阀各自为政,而且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之间相互厮杀,整个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据当时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说,官兵们到一个百姓家去抓壮丁,家里只有病弱的老者,和一个年幼的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已被抓去当兵,已战死在沙场,可是抓丁的人非要把老者带走,而那个老太婆说把我带走吧,我能给你们洗衣做饭,官兵毫不客气的把老太婆带走了,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兵源已经枯竭。

而花木兰正是那个时候出现社会上的。花木兰的父亲是因为退役的军官,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可是由于兵员枯竭,而边关又起战事,外来的敌人,对北魏境内的百姓大肆杀戮,面对这种情况,朝廷便下令花木兰的父亲重返战场,花木兰的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不敢违抗朝廷的命令,准备起身重返战场。

花木兰心疼父亲,为父尽孝,替父尽忠,决定女扮男装,戎装代爷征,这个一爷就是父亲的意思,在古代跟父亲叫爷,作为一个女性,能够上战场与男子一同与敌厮杀,首先得有一个好的体质,身体不能有任何的残缺,而花木兰恰恰如此,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其实不必怀疑,花木兰这个女子的武艺,因为她的爷就是一个行武之人,不用言传身教,就是照葫芦画瓢,也能学得一身武艺,用于强身壮体。

题主问这个花木兰他是哪个民族的呢?

但是至于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们还真的不知道,也无从考证,我们只能推测。

如果冲着对父亲称呼为爷,她是汉族人,而且是山东河南山西这一代的人,因为在那一带,在民间跟是父亲叫爷的,这种称呼一直流传到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但是那个时候汉中的妇女已经有了裹脚的风俗习惯,是想,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是如何在战场上与身体强壮的敌人厮杀呢?

因为裹小脚的风俗,正在东汉后期在在大户人家的小姐里,就有了这种习惯,那个时候只有汉族人家,而其他民族还没有这个风俗习惯,而汉族人的丫鬟婢女是不裹小脚的,因为他们的干活儿。看来花木兰既然出生在一个军官的家庭,肯定是一个大小姐,裹着一双小脚那是必然的,而这双小脚容和他在战场上穿蹦跳与敌厮杀呢?


看来这花木兰有不是汉族人的可能性。

而北魏政权是一个汉族人的政权,汉族人的政权力,怎么会有少数民族的军官呢?

这并不奇怪,当时在中原一带,不但有汉族人,还有鲜卑人,羌族人,他们很大一部分是杂居在一起的,而花木兰是鲜卑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鲜卑人的性格是非常泼辣的,尤其是女孩子。

那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她就是鲜卑人,16岁的时候,别人驯服不了的烈马,被她一刀捅死,可见这鲜卑女孩儿的泼辣劲是有多么泼辣。

冲着花木兰的泼辣劲儿是鲜卑人极有可能的。


赵志军001


一篇名为《木兰辞》的北朝民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首北朝民歌为我们讲述了花木兰乔装男装替父从军,十余年转战荣归故里的故事。对于花木兰的姓氏、祖籍也有多种说法,有说她的家乡在河南虞城,也有说是湖北黄陂、安徽亳州等等其他说法。

有研究资料认为,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魏)女英雄,其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社祠纪念。当然这些都是基于《木兰辞》流传而来,还无法完全证实。

还有学界资料显示,花木兰是塞北嚈哒人,《木兰辞》中,说“可汗大点兵”当指柔然可汗而非北魏帝王(此说也有争议)。

据记载,嚈哒与鲜卑族源相同,属于东胡族,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公元1世纪末,在东汉和南匈奴联合打击下,北匈奴西迁,而嚈哒与辽东鲜卑借机西迁蒙古草原。仍有残部留在塞北,直至回鹘汗国时期。塞北嚈哒人与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敕勒川的高车长期为邻,故史书说嚈哒为“高车之别种”。嚈哒正式族名为“滑国”,西迁中亚的嚈哒人以“滑”为姓,而留在塞北的嚈哒人则以“花”为姓。

其实,花木兰很可能是鲜卑人很大,因为,当时,北魏军队的主力是骑兵,由清一色的鲜卑族人组成,直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时,才有汉族参加的“府兵制”出现。 在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实行“世代为军户”的“军户”制度,这些“军户”都是鲜卑人,属于职业军人,享受国家优待,可以不缴赋税,但有战争时,必须参战为国效力,而所有军户的名册由国家统一管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花木兰家属于鲜卑“军户”。






史说新传


花木兰应该是鲜卑人。

先看2009年由赵薇,陈坤,房祖名等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电影里对花木兰的设定是北魏献文帝拓拔弘时期的人物。如果以此为基础的话,则可以肯定花木兰是鲜卑人,因为当时的北魏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府兵制”即“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兵农合一制度”,而出战时的马匹,武器等军备物质都需要自备。这也是为什么《木兰辞》里会出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的原因。而这种制度也就注定了当兵的必须是能“信得过”的人。而就当时而言,同族的鲜卑人自然更让统治者们放心。所以,北魏的军队中,鲜卑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由此可以基本确定花木兰是鲜卑人。

如果花木兰不是那个时期的人的话,那么花木兰可能生活的时间越早,她是鲜卑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越早,鲜卑人也不容易接纳汉人从军。而越晚,是汉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献文帝的迁都和汉化使得两个民族逐渐融合成了一个民族。虽然献文帝的迁都和改革是北魏最终分裂成东西两魏的原因,也在献文帝去世后即被否定,但鲜卑人汉化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另外一个情况则要从《木兰辞》开始看了。其中“可汗大点兵”里的“可汗”是当时游牧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但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乐府诗”也讲究格律,虽然没有唐诗那么严格。所以称呼皇帝为“可汗”也可能存在这个原因。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那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随军出征而自备马匹,武器等物资是“府兵制”的典型特征,而“府兵制”始建于西魏权臣宇文泰,此时,北魏已经因为“六镇起义”而分裂成了东西两魏,两魏以黄河为界。其中东魏的实力要高于西魏。因此,两魏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东魏主攻,而西魏主守。因此,西魏的军队不可能出现在燕山之外。

由此可见,花木兰应该就是北魏时期的人。随着北魏的军队,北击柔然。这也就基本肯定了花木兰是鲜卑人。

《木兰辞》是北朝时期的民歌,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因为诗歌的特性加上时代的烙印,所以,有些地方并不一定符合事实。但无论如何,花木兰作为传说中的巾帼女英雄,还是给了中国历史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陌上云白


花木兰代父从军,妇孺皆知。为国尽忠報国,为父尽孝。忠孝两全。乃是巾帼英雄。

南北朝时,鲜卑人拓拔珪成立北魏,拓拔珪乃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崇尚汉文化、汉制,定都洛阳后,提出废除胡服、胡制、胡语。推廣汉服、汉语、汉制,颁发政令,诏告天下。文武大臣皆反对,亦以太子反对孝文帝政制改革,勾结众大臣以图谋不轨。孝文帝大义灭亲,杀太子,杀鸡敬猴,不再有文武大臣敢反对孝文帝政制改革。鲜卑族彻底汉化,融入汉人大家庭,民族大融合。

花木兰乃是南北朝北魏朝代人,由于北魏连年征战,兵源减少,北魏政权实行征兵制,每户必有丁。木父己年老花甲,木兰不忍老父上战场,自己女扮男装,報名参军,连监护官都看不出端倪。木兰代父从军,走上战场,为国尽忠,为父尽孝。乃是千古烈女也。

汉乐府一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柕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君贴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命名

阿父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父征

由于鲜卑族己全融合汉化,花木兰乃是中华朝代史上杰出的人物。





历史爱好者88


目前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最早的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辞。未见同时期的可靠史料记载。其他史料都是晚出记载,可靠性不佳。

木兰辞本身对于花木兰的介绍非常文学化,不像正史记载那样,将诸多历史细节呈现出来。所以现在对于花木兰的身世,有多种说法。包括姓氏,出生地,民族归属都有很多种说法。

回到木兰辞本身来分析,可以发现有非常明显的胡汉杂交的特征。木兰代父从军,颇有英武之气,带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但同时开篇就有木兰在家织布的描述,归来之后又有梳妆的情景,这又是典型的汉民族特征的体现。花木兰恰恰体现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结果。

从北魏孝文帝开始,鲜卑大力汉化,但在汉化过程当中,同时也将自身的民族特色注入到了北方汉族之中。民族融合是有双向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真正判定花木兰的民族归属的。她可能是一个沾染了鲜卑习俗的汉族女子,也可能是一个汉化的鲜卑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