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咸丰帝留下的权臣斗不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慈禧太后?

九脐ACLI7824


为什么辅政八大臣斗不过慈安、慈禧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还要从咸丰帝临终前的人事安排说起。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以北狩为名,逃往避暑山庄,最终病逝于这座避暑离宫。临终前,咸丰帝对身后事作出了安排。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咸丰帝没有选择兄弟辅政,而是选择了顺治帝采用过的辅政大臣组合。同时,咸丰帝也并不放心手下的大臣们,担心这些人当中会出现第二个鳌拜,因此扩大了辅政大臣的人数,以分散权力。并且,又给予了慈安一枚御赏印、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实际上为同治帝生母慈禧)掌握,并规定,所有正式文件必须加盖这两方大印才能生效。其目的很明确,用两宫太后牵制辅政八大臣。这个人事安排,应当说咸丰帝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但是,咸丰帝刚一去世,以郑亲王端华、肃顺兄弟和怡亲王载垣为首的辅政八大臣便不太把两个年轻的寡妇当回事了。很多事情不经过慈安和慈禧便作出决定,最后让两宫太后盖章,企图把二人当作橡皮图章。可慈安、慈禧都不是省油的灯,哪里肯这么任人摆布?这时候,留在北京和英法列强谈判的恭亲王奕訢进去了二人的视野。在稳住八大臣之后,二人借着由头使出了苦肉计,把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以处罚的形式打发回北京,联络奕訢。



为什么会选择奕訢,并不像野史里说的什么慈禧和奕訢有私情云云。而是奕訢有这个能力可以联络和安抚在京的宗室和重臣,同时,因为被咸丰帝长期压制,奕訢也想借此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双方一拍即合。同时,由于咸丰帝丢下祖宗基业和不少嫡亲兄弟逃往避暑山庄,近支宗室中不少人对比也颇有微词。咸丰帝临终前有搞出来辅政八大臣,彻底把这些近支宗室晾了起来。这些人的心中自然是不爽的,但矛头又不能指向已故的咸丰帝,便只能指向辅政八大臣了。如此一来,等于是慈安、慈禧准备发动的政变已经获得了近支宗室的支持或者默许,这一点是非同小可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有了这帮人的默许,慈安、慈禧联合奕訢发动政变就显得名正言顺多了。



此外,由于八大臣的排挤,咸丰时期的重臣、诸如军机大臣文祥、名将僧格林沁等人也被架空,未能进入新的权力核心。而这些人,恰恰成为了两宫太后和奕訢争取的对象。文祥等人有行政系统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僧格林沁有麾下的蒙古铁骑。加之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名正言顺的地位,奕訢及近支宗室的支持或默许。政变的一切准备基本完成,要名有名、要人有人、要兵有兵,实力对比瞬时逆转。



反观辅政八大臣,除了端华、肃顺、载垣三个宗室,基本都是一些文臣,即便这三个宗室,也都是帝系以外的旁支,缺乏号召力。同时,八大臣还有一个最大的软肋——手里没兵。虽然八大臣拥有代皇帝理政的权力,但是咸丰帝把这一切限制在两宫太后认可的范围内。为了稳住八大臣,慈安和慈禧可以适当让步。涉及调兵,恐怕八大臣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在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后,红极一时的辅政八大臣,面对两宫太后和奕訢的屠刀以及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只有引颈待戮的份儿,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对抗。最终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被流放的被流放,祺祥政变以慈安、慈禧胜出而告终。


不务正业歪医生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天下才人,都败在一个“傲”字上。

咸丰留下的八大辅臣之所以被慈禧连锅端,就是因为一个“傲”字。他们没有把年仅26岁的小寡妇慈禧放在眼里。

咸丰死在承德避暑山庄。因为小皇帝年幼,咸丰驾崩前,自作聪明地设计了一个相互牵制的体系:八大辅臣是顾命大臣,负责一切朝政,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拥有最终决定权。

咸丰死时慈禧只有26岁,而慈安只有24岁,对于这两个小少妇,八大辅臣之首的肃顺,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咸丰一死,肃顺就开始露出了跋扈的迹象。慈安、慈禧的所谓决定权,肃顺直接取而代之。而在慈禧和慈安面前,肃顺也不太客气。

这让慈安和慈禧有了危机感。慈安是个厚道人,没有那么多权谋。可慈禧却是个杀伐决断之人。她一面与慈安装可怜,迷惑肃顺,一面暗地里派太监进京,与恭亲王奕䜣取得了联络。

奕䜣是咸丰的弟弟,可一直受到咸丰的排挤,郁郁不得志。此时受到两宫天后的召唤,一来是为了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二来也可以趁机抒发自己的大志。于是一拍即合,两人便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准备。

果然,能干的恭亲王奕䜣搞定了京城内的一切。于是,肃顺在护送咸丰棺椁回京的途中,就被奕䜣派出的人马拿获了。回京后,立即被看了脑袋。而八大辅臣的其他七位,也非死即退。

这事儿,肃顺真是大意了。他不仅小看了慈禧,更加忘记了守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结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都在强调两个字:慎重。肃顺因为不慎重,丢掉了身家性命。


趣谈秘史




王荣联1


咸丰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慈禧本事那么大。咸丰担心重蹈亲王多尔衮专权,没有托孤六弟奕訢,咸丰担心重蹈重臣鳌拜专权,设置了多达八位辅政大臣。

八位辅政大臣以肃顺为首,并且肃顺为当时的权臣,八位辅政大臣中又有不少皇族成员,按道理来说怎么会搞不过才二十多岁的慈禧,这就说明慈禧水平高。

早在咸丰在热河的时候,肃顺就已经为咸丰去世后的安排做了充分准备,阻止咸丰回京城,隔断以恭亲王奕訢与咸丰的联系,并劝咸丰按照汉武帝“留子杀母”的故事赐死同治生母慈禧,慈禧确实有本事,慈禧在得知这个事情后,装作无事,在咸丰面前装作楚楚可怜,最终没有咸丰下决心赐死自己。

在咸丰去世后,不断对肃顺让步,给予决择之权,让肃顺对慈禧掉以轻心,但自己却秘密的联系恭亲王奕訢,神不知鬼不觉的,使用了一个计谋,以处罚太监为由,联系到了恭亲王奕訢。

后在护送咸丰灵柩,以小皇帝太小为由,将护送队伍分为两队,故意分开肃顺等八大臣,肃顺也无可奈何,只能同意。

在北京,慈禧安排多名大臣有意制造舆论,并背地里拉拢名臣郎胜保和僧格林沁,为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打好基础。最终在恭亲王奕訢的配合下,处死了肃顺、载垣和端华,其余五人也被革职。

这个时候慈禧才26岁,想想都可怕,这样一个女人年纪轻轻,在对抗八位权臣的过程中完全胜利,将王爷奕訢、奕譞玩弄手中,并能得到文祥、胜保、僧格林沁的支持,难怪能控制清朝半个世纪没有崩溃。

归根结底,就是肃顺掉以轻心,低估了对手,其他的七大臣水平太差,加上慈禧确实权谋手段能力超群。


曹小翔xixi


咸丰帝为什么要使用这样庞大的辅政团队呢?这与当时清廷的三股政治势力有关。

  第一:朝臣势力。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第二:帝胤势力。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有敦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等。

  第三:帝后势力。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他们既是孤儿寡母又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奏折“经八大臣拟旨缮进,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咸丰帝最不想第二种势力掌控朝政,因此希望用“顾命八大臣”和帝后势力来牵制。同时帝后势力也能被“顾命八大臣”限制。但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和第三却结成了联盟来对抗“顾命八大臣”。咸丰帝却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

  第一:“顾命八大臣”有名无实。咸丰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奏折“经八大臣拟旨缮进,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

  第二:帝胤势力的不满。道光有9个儿子健在。大敌当前,咸丰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乱摊子。诸兄弟本就对咸丰登上皇位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等职,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也没被咸丰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因此更加的怀恨在心。

  第三:女人掌权。小皇帝和印信都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这样的安排直接导致了“顾命八大臣”有名无实。

  三个严重错误导致了帝胤和帝后势力结盟,这样一来看似平衡的权利实则倒向了帝胤和帝后势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宫廷政变。1861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等人于发动了“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打倒“顾命八大臣”。从此,慈禧太后掌握了大清命脉,大清也再次上演了叔嫂之间的结盟。“顾命八大臣”是历史上最庞大的辅政团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顾命大臣”团队。可惜这样强大的团队却被轻而易举的打倒。咸丰帝遇见了事情的开端,却没能预见事情的结局。


历史摆渡人


首先位置不一样,其次古代都是家族或者分上下层观念的,人是分等级的,臣如果没有超强的实力或者自己的地盘,一般是不可能斗得过皇室的


龙波波218


肃顺太强势了反而给了慈禧和奕訢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