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納稅人公司銷項稅17%,可是進項只有3%,該怎麼做能少交稅?

Foufun


現在國家稅務總局進行改革,已經沒有17%的稅率了,現在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16%。

如果銷項是16%,那證明該企業符合一般納稅人的規定,其銷售額滿足一般納稅人的規定,或者是賬務處理合規,可申請為一般納稅人。

如果是後者,那是可以進行一定的稅收籌劃空間的。企業可以申請轉為小規模納稅人,那樣稅率會明顯降低。但如果是因銷售額達標,而作為一般納稅人的,一般是不能轉為小規模納稅人的。

如果進項稅額是3%,那代表其購進的貨物主要是小規模納稅人。根據增值稅的計算公式,應納增值稅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要麼減少銷項,要麼增加進項。

那增加進項的方法,在每月採購量一定的情況下,可選擇向一般納稅人採購,這樣就能開出16%的進項,大幅降低稅負。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開普票的現象,對於那些能增值稅前抵扣的項目,可以申請多開專票,以增加進項。

稅收籌劃是一門藝術,如何合理規範籌劃,可考慮多開專票,多選擇一般納稅人進行購買,對於沒有開票資質的供應商,也可以自己去稅局開專票。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紫桔梗七七


由於你說的情況不是很具體,所以回答可能難以完全符合你的情況,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一些建議:

一、如果你公司規模不是很大,假如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建議根據國家新出臺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申請轉為小規模納稅人。這樣增值稅稅負只有3%。

二、如果你公司規模較大,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不知道你從事的什麼行業能否採取簡易徵收方式,適用3%的徵收率(這裡也要注意你的購買方如果你提供的是3%的徵收率增值稅專用發票發票,對方抵扣減少,是否願意接受和討價還價談判的問題)。如果不符合簡易徵收條件,一方面可以和採購方溝通,適當壓低採購價格,因為採購方給你開的是3%徵收率的發票,它和你相比,增值稅稅負輕點,相應你的抵扣偏少,可通過商務談判降低採購價格。

三、建議你在採購過程中在同等價格條件下儘可能取得適用稅率較高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時儘量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

四、如果你能提供更詳細的描述,可能回答更具針對性。

如還有其它疑問,歡迎交流。


稅眼看世界


增值稅是價外稅,如果進出都有專票抵扣納稅人實際稅負是0,哪管進項是3%銷項是17%也是如此。舉例來說,你進了稅前10000元的貨,供應商給你開票是10000的成本和300的增值稅,你要支付10300的採購款,假定你平價10000元賣出,那麼你給下游客戶開票是10000的價格和1700的增值稅,你將從客戶那裡收回11700,你要繳的增值稅等於1700-300=1400元。儘管你賣貨一分沒賺而繳納了1400的增值稅,但稅款是你的購買方支付給你的,你並沒有自掏腰包。增值稅的徵收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本質上並沒有增加代理商、經銷商的稅負,只是通過層層加稅導致本來出廠價很低的產品到消費者手裡價格就很高,增值稅的最終稅負是由最終購買者負擔的。增值稅實質上是國家對最終購買者收的稅,增值稅的最大受益者是國家,如果增值稅率下降一定會讓社會價格總水平下降,相當於國家間接補貼了最終消費者,變相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實際購買力,在製造及流通環節利潤率不變的情況下能夠賣出更多商品,刺激了工商業的繁榮。如果國家能夠果斷再降低增值稅率,一定會極大促進對經濟發展和繁榮。當然,這需要政府的智慧和魄力,必須減少政府的低效支出,才能夠承受降低稅率造成的財政收入短時減少的陣痛!以上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唯思得財稅諮詢


現在的悟空問答問題實在是奇葩到了極點,真是很無語。1.我國增值稅憑票控稅,首先你銷項稅率是17%(現在16%)說明這個公司規模不小,至少年銷售超過了500萬元,而進項稅只有3%就說明了公司全部購進都是向小規模納稅人採購,由小規模納稅人向稅局申請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這種情況下你請神仙來一樣要上那麼多的稅。要麼向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取得16%的進項稅發票用於抵扣,要麼你的你的銷售規模小於一般納稅人標準而作為小規模納稅人採用3%徵收率徵收。2.剛才居然看到有人回答將利潤減少,去搞發票等等的話語,真是亮瞎雙眼,如果真的可以這樣的話,請先聯繫好你的刑辯律師,你以為金稅三期是吃素的麼?


法稅一言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般納稅人銷項稅17%,進項稅3%(專票可以抵扣,普票不能抵扣),其他情形和條件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單就問題描述的情況而論,最好的稅務師、會計師也做不到幫你少繳增值稅。

1.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簡單粗暴:

應納稅額=銷項稅—進項稅,想要少繳增值稅,只有銷項變少或進項增多,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選擇或籌劃。進項3%,銷項17%,即使購進貨物,不掙一毛錢平價賣出,也得交14%的稅。你生意不掙一毛錢,可以達到最低稅負率14%。只要不虧本,稅負率都比14%高。

例如:103購進貨物,不含稅價格100,進項稅3;117賣出貨物,不含稅價格100,銷項稅17。這裡100購進,原價100賣出,不掙一毛錢還要交17—3=14元稅。

2.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盈利來彌補稅收上的負擔。拋開稅負率,拋開進項和銷項,儘可能壓低貨物購進成本,調高貨物銷售價格,儘可能賺取最大的利潤來彌補繳納的稅收。

例如,貨物103購進,不含稅價格100,進項稅3;234賣出貨物,不含稅價格200,銷項稅34。繳納增值稅=34—3=31元,稅負率雖然達到31÷200=15.5%,但是企業足足掙了100元。稅交的多,但是利潤也高,這是一個極端例子,100%的行業利潤極少。

3.稅務籌劃只是合理利用現有稅收政策,達到少交或不交稅款的目的,具體籌劃的過程要依據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稅務籌劃不是馬良的筆,不可能隨便一點就可以少交稅。條件符合,可以提前籌劃,達不到條件也只能乾瞪眼。

增值稅的籌劃,一是合理利用符合自身條件減免稅政策、低稅率政策,二是儘可能多的取得進項稅發票,小至辦公室一支筆,大至固定資產、廠房。


稅裡稅外


稅收籌劃,應該在公司註冊成立之前就應該進行。公司的組織形式不同,對應的納稅稅種也不相同。比如,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繳納個人所得稅,不交企業所得稅,應該預估企業未來的盈利空間,為企業選擇一個合適的納稅人身份。

如題主所述,銷項17%(現在改為16%了),進項只有3%,多交增值稅是肯定的,只要確認了收入就得交稅,這個是避不了的。增值稅,想要達到少交的目的,要麼進項多,要麼少開票,多走不開票收入,不過後者有逃稅的嫌疑,被稽查到會被稅務機關罰款。

題主所說,進項只能取得3%的專票,那麼稅率不同的專票對一般納稅人有什麼影響呢?看下圖:

購買同樣金額的貨物,取得不同稅率的發票,銷售額也相同的條件下,一般納稅人取得同等稅率的專票是最合適,稅負最低的,普票是最不合算的,不僅不能抵扣,加大了增值稅的現金流,以增值稅為計稅基礎的附加稅也在進一步蠶食企業的利潤,在加上普票本身就是全部計入成本,所以,取得普票,實際上就是把利潤的一部分拿出來,沒給你,也不在我這裡,而是變成稅收上交國家了。有些人會覺得很坑人,但國家並沒有讓你收普票啊,你可以去找具備相應資格的交易對手交易。當然,現實經營中,因為不能提供同等稅率的發票,普票或者低稅率的專票,會在價格上做出一定的讓步。至於怎麼做合適,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了。

強調一點,稅收籌劃,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而不是去鑽空子,五證合一,各行政部門聯合執法,空子已經越來越小。

那麼題主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

1、增值稅是避不了的,沒有進項白搭,要不少開票,要不進項多。

2、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考慮將公司轉為小規模納稅人。

3、如果實在行不通,可以新註冊一個合適的公司,逐漸轉移這個公司的業務到新公司,最後將這個公司註銷。

企業能夠操控利潤,卻很難操控增值稅,金稅三期的大數據系統實在太強大了,所以,不要在這方面涉險。


簡淨軒語


企業想少交稅?辦法是有的:一是稅收轉移(轉嫁);二是受政策減免或其他扶持。其目的是增加稅後利潤。

一、轉移?

通常所說的增值稅抵扣、所得稅扣除,我認為其實都是一種轉移稅收的方式。將稅收轉嫁至上游供應商、周邊服務商等。稅收轉移的關鍵是——發票!索取發票就是完成稅務的轉嫁。

如題中所說的3%的進項,即是將3%的增值稅轉移到了提供發票的供應商。只是對你來講比例不夠高、數額不夠大,節稅效果有限。

對此我有兩個建議:

1、加強採購管理,選擇與一般納稅人作為原料或服務供應商合作,這樣供應商能為你提供6%、11%、或者17%的進項。

  • 但這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也是因為稅收轉移的特性,供應商一定會將多交的稅款折算在價格中,導致你的採購成本上升。
  • 這一情況,就得增強自身的議價能力,儘可能談低價格;或者在你的銷售端相應提高價格,轉移至下游;不然就只能靠增加銷量,追求薄利多銷的效果。

2、切割、獨立、或新增企業內部職能部門分工,再通過採購關係轉移稅收。形成集團公司、產業鏈的效應。

  • 這其實也是加強採購的一種方式。與對外採購不同的是,這種交易所涉及的雙方或多方同屬一個體系,可以從實現整體節稅的大局去規劃安排經營活動。而不是對外採購各為其利。如哇哈哈集團,整個產業鏈的都屬於集團公司,除了主業飲料生產,什麼包裝、市場...甚至深入到上游的農業生產,都自己參與完成。

  • 當然這種全部參與的情況會增加管理難度,和其他方面的風險。如樂視就是因為關聯交易搞得一團亂麻。

二、減免和獎勵?

嚴格的說來,只有政策減免才能是真正的減稅降負。其他都是轉移,是誰交的問題,整體稅負不變。

減免政策:

1、小規模納稅人的優惠政策:

當然你是一般納稅人,不能再成為小規模(新政策出臺後看情況)。但對於上文提出的切割、獨立、新設的職能機構,可以享受小規模低稅率優惠。通過這種方式合理分攤成本費用,降低整體稅負。

2、特定地區的減免和獎勵:

這是我著重要講的。我縣屬於民族自治縣、國家貧困縣(冒已摘但還是貧困)、城鄉統籌政策試點區域,對“總部經濟”企業進行增值稅15%-25%,(企業/個體)所得稅12%-20%的納稅獎勵。而且支持個體/合夥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

  • 整體遷移至我縣或在我縣設立新機構從新開展業務,直接享受納稅獎勵。

    遷移需要考慮的是,遷出地的稅務關係是否容易辦結;新設考慮的是合同變更和新籤合同是否順利?
  • 將新設、獨立、切割出來的職能分工部門在我縣設立個體或合夥企業形式,享受納稅獎勵+核定徵收。

    以低稅率成本優勢置換出企業利潤。


i項偉


我不太懂,是不是這樣的算法。除去教育附加等稅費。

假如我是一般納稅人,我從小規模企業訂購一萬元材料,其中包含300元增值稅,實際貨物價款9700元。我要把這批材料加工成成品。如果採取零利潤的話,我的報價應該是下面這樣,產品價格11550元,包含增值稅1848元,用小規模給我開的票可以抵扣300。

也就是說我忙活半天,自己的價值沒有體現的情況下,價格就提升15%。就因為我把原材料變成成品了。

總覺得這樣是坑消費者呢。如果他們買了材料自己弄是不是就能省下這15%。


大鳥5573


1.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簡單粗暴:

應納稅額=銷項稅—進項稅,想要少繳增值稅,只有銷項變少或進項增多,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選擇或籌劃。進項3%,銷項17%,即使購進貨物,不掙一毛錢平價賣出,也得交14%的稅。你生意不掙一毛錢,可以達到最低稅負率14%。只要不虧本,稅負率都比14%高。

例如:103購進貨物,不含稅價格100,進項稅3;117賣出貨物,不含稅價格100,銷項稅17。這裡100購進,原價100賣出,不掙一毛錢還要交17—3=14元稅。

2.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盈利來彌補稅收上的負擔。拋開稅負率,拋開進項和銷項,儘可能壓低貨物購進成本,調高貨物銷售價格,儘可能賺取最大的利潤來彌補繳納的稅收。

例如,貨物103購進,不含稅價格100,進項稅3;234賣出貨物,不含稅價格200,銷項稅34。繳納增值稅=34—3=31元,稅負率雖然達到31÷200=15.5%,但是企業足足掙了100元。稅交的多,但是利潤也高,這是一個極端例子,100%的行業利潤極少。

3.稅務籌劃只是合理利用現有稅收政策,達到少交或不交稅款的目的,具體籌劃的過程要依據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稅務籌劃不是馬良的筆,不可能隨便一點就可以少交稅。條件符合,可以提前籌劃,達不到條件也只能乾瞪眼。

增值稅的籌劃,一是合理利用符合自身條件減免稅政策、低稅率政策,二是儘可能多的取得進項稅發票,小至辦公室一支筆,大至固定資產、廠房。


支付圈的那些事


看了一圈別人的答案,大家把這個問題回答成了稅種和稅率爭辯會,讓我這個做財務的人告訴你:增值稅籌劃的不是增值稅少交多交的問題。只有通過網上認證的發票可以做進項抵稅,自己開的票做銷項。如果在發票的真實性上動歪腦筋,我勸各位不要這樣。籌劃方法還是有的,接著往下說。

稅務籌劃不是空談理論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通過梳理業務,各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稅務籌劃是不能違法的,不是想怎麼搞就怎麼搞。

例如,題主沒有說明公司的業務,就沒法在業務流程上去說。

題主說明了是一般納稅人,那就不能再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說什麼規劃納稅人身份的,不就是胡扯嘛。只會照本宣科。

如果你的進項稅只有3%,說明你們公司的採購有問題,採購太分散導致採購都是小額採購,還找的都是小公司採購的,採購人員沒有稅務意識。問題找出來了,就有辦法了:更換供應商,進行集中採購。找那些有實力的公司做供應商,他們都是一般納稅人,17%的稅率自然而然就來了。

最後,給題主說明一點,增值稅籌劃減少的不是你的增值稅負擔,而是你的附加稅。銷項稅減進項稅越小,你的附加稅就越少。而且,你還得考慮公司的運營,如果是墊資項目較多,17%的票帶來的資金壓力,你們公司能不能吃的消。好了,已經說太多了。

其他方面的籌劃,不能隨便說。

悟道得道,悟空得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