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反映孩子在幼兒園不懂得分享,該怎麼合理引導他?

探園姐姐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必要引導。幼兒園的孩子也就是3到6歲這樣年齡段的孩子,能夠把東西看好,不破壞物品就不錯的了,還分享。

其實我覺得幼兒園的老師更想強調的,應當是一種交流的功能。

雖然說教育部制定的3到6歲兒童發展指導綱要不一定適合於每個孩子,但是讀一讀的話,我們可以發現3到6歲指導綱要裡面根本就沒有涉及到分享這一個內容。

對於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最重要的訓練應當是交換這種功能,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會舉行類似的一些行為,比如說會讓孩子把自己家裡用不著的玩具,拿到學校裡面學校組織一個類似於自由市場的活動,讓孩子們之間進行交流,或許這也屬於分享的一種。

其餘另外的分享,我想不過是把好東西和好朋友一起來玩,或者一起來吃這樣子,但是這也不算分享。

所以說我們沒法理解幼兒園老師所說的這個分享到底是什麼含義。

總之還是順應孩子的發展天性,等到孩子有了道德判斷標準之後,再完成孩子的各個方面的教育。


杜宜城老師


孩子不願意分享,可能是自我意識的萌發,我們不能看成是一個壞毛病,當然這也需要從小就能正確引導。

這裡有一個小場景,很多大人逗小孩的時候喜歡說寶寶,能不能分點給我吃啊?孩子分享手中的東西后大人又說寶寶,我不吃,留給你吃吧。也許大人只是單純的覺得孩子能有分享這個動作就是好的了,大人接不接受無所謂,其實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困擾,給你了你為什麼不吃啊?是不是不喜歡我給你的東西所以不吃啊?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寶寶就不願意給了。所以說正確的引導很重要。

如果一定要改正這個行為,也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通過看動畫,繪本這些生動的故事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現在網絡這麼發達,這類型的資料一搜就有。

2,平常可以和孩子在玩遊戲中懂得分享的快樂,參與者包括家長或者孩子的好朋友都是可以的,在遊戲中告訴孩子你有一個玩具我有一個玩具,我們一起分享了就等於擁有了兩個玩具兩份快樂,比一個人玩有趣多了。

3,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生硬,要讓孩子容易理解接受,他這一次不願意分享不要強迫,慢慢來,成長也是需要過程的。

4,跟幼兒園老師也可以商量一下,通過家園共育,一起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章魚媽和小章魚的


我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多大了,不過猜想既然是上了幼兒園的,那必定超過兩週歲。


前面的相關回答中有提及“敏感期”的話題。那麼,在孩子成長到2週歲過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敏感期,叫“物權意識敏感期”,這其實是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而演化出來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鮮明的表現就是“小氣、自私、佔有慾強”。這裡的描述都是加引號的。


很多父母會苦惱於:以前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啊,見到誰都願意分享,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小氣”呢?而這恰恰是這個時期孩子的主要特徵,他們的內在正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所以,他們看到什麼都一副神氣的樣子說“這是我的”。所以,家長要知道這是正常表現,不要給孩子輕易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更不要因為孩子不分享而指責和數落孩子。


最好的做法是表示接納和認同,並在偶爾一次小小的分享中及時給予肯定,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感受“當別人分享給他時”的感受。逐步引導,孩子就會慢慢發生改變。


所以,瞭解孩子比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瞭解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心理以及行為表現,不要只是看到表象的行為就去評判和指責,這隻會讓孩子更加逆反和怨恨他人。


扎西老爸說育兒


上幼兒園了,是三歲以上的小朋友,那麼我們需要給寶寶足夠的尊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出手:

1、寶寶們一起遊戲時,給寶寶們定時間,每人玩一會,他們會覺得公平些;

2、尊重寶寶,讓他們自己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分享。定期帶寶寶們一起玩耍,讓他們把可以分享的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3、幫助寶寶理解“分享”的含義。在生活中有分享的事情就解釋給孩子聽,讓他看到,聽到;

4、誇獎和鼓勵。在寶寶分享時,一定不能吝嗇你的誇獎和讚美,讓寶寶知道你們為他開心。當然寶寶要是不願意分享時,寶寶需要的是鼓勵和期待,而不是給他們貼上“小氣鬼”標籤。

總之,在寶貝們分享這個事情上,急不來也強求不來。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不要太強求,否則會適得其反。慢慢來,總有一天他們會養成的。


肋骨麻麻王琴


題主問的是如何引導寶寶,居然有人吐槽老師,真是笑skr人。

教育寶寶的任務,父母應是主力軍。完全交給老師或順其自然,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罷了。

好了,接下來說說孩子。

首先要知道一點,“不懂得分享”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一至三歲的時候是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東西都會特別在意,有人碰了他的東西都會發脾氣大哭大鬧,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父母並不必過於較真。

寶寶各年齡階段的“分享行為”

在成年人的眼裡,孩子的東西無非就是零食和玩具,這些沒了再買或者換新的就可以了。但對小孩來說,這些就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年齡小,對分享真的理解不了。只有引導孩子分享意識,有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想法,才會做出“分享行為”。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培養孩子學會分享呢?

1.不要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

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分享基於出發點是遵從孩子的“自願原則”,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容易使他產生逆反心理,討厭那個小朋友,而且還會把玩具搶回來。

2.讓寶寶參與“一起玩”的樂趣

最好的辦法是讓寶寶體驗“一起玩”的快樂,例如把玩具積木放在中間,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建出一座“城堡”,既能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也能讓孩子懂得分工合作的意義。

3.不要輕易拒絕孩子的分享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大人會對小孩開玩笑說:“哇,你這件東西看起來真好吃呀,能不能給我吃一口?”孩子把東西遞過來的時候,大人卻說:“真大方,謝謝寶寶,跟你開玩笑的,我不吃。”久而久之,在寶寶的眼裡,“分享”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真正的給予對方,當下次有人真把東西吃掉,他肯定心裡很不是滋味,甚至會大哭大鬧。

所以,當寶寶向大人分享東西的時候,大人不要拒絕,也不要假意接受,要讓寶寶知道自己對他的分享很開心。

4.樂於表揚孩子的分享

當孩子做出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禮物分享給別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因為誇獎能讓寶寶意識到,“我這樣做是對的”。而且有的寶寶也會為了能夠得到家長的表揚,從而開始主動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習慣。

5.以身作則給寶寶做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也樂於將自己的東西分享出來,寶寶也會跟著父母學的。比如在路上遇到流浪漢將自己的食物給予對方,並告訴寶寶,我們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

有時間的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參加義工,讓孩子學會向他人伸出溫暖的雙手,學會助人為樂等等積極的分享行為。

總而言之

分享應該是出於內心的,並享受和快樂的。家長不能因為要孩子學會分享而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不願分享乃是天性,而願意分享更是難得可貴的品質,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受益匪淺。


小象艾菲成長記


引導誘導,自作多情。把一切虛偽的東西統統去掉,用真心來關愛孩子!等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漸趨飽滿之後,一切正能量的東西都將顯現,與人分享,水到渠成。


老石談教育


幼兒在小班階段順其自然,無需刻意。


天宇學校陳校長


孩子自己的班主任都不知道怎麼引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