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才能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

钟勇180607335


什么样的人最悲哀?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借用马克思的嘴说道:

“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豆瓣8.7的高分电影,粘土定格电影。

鉴别电影好坏,定格电影是个保票——因为定格电影没有花哨的场景和3D渲染,唯有靠故事和情感取胜……它漫长的制作周期和浩大的成本,也让急功近利的导演望而怯步。

《玛丽和马克思》由212个黏土人物,478个微缩道具,1026张嘴巴,132480个独立画面制作而成。这些造型丑丑的粘土小人,一遍一遍把我惹哭,让我陪着大家再次回顾下。

2

片子自始至终都是黑白灰色调:

两个城市:黑白的纽约,褐色的澳大利亚,这是两个主角各自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斥着拙朴的造型,简陋的道具,也都是没有色彩的……

也许这正象征着现实世界的泥泞灰暗混乱。

唯一的颜色就是头顶的红绒球,代表心情好坏的戒指,还有嘴唇。

澳大利亚女孩玛丽长着一张平平,甚至丑的马脸,额头上一大块屎黄色的胎记。性格自卑、敏感且忧虑。

她酷爱甜食,喜欢看《诺布莱一家》动画,羡慕动画里的主人公拥有如此多的朋友,而自己却没有朋友。

父亲是一个流水线工人,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地下室制做鸟标本。

母亲是一个相貌古怪、尖酸刻薄的妇人。

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偷窃(不是烫头)。当着小玛丽的面公开偷盗。

平日里,陪伴在玛丽身边的只有一只鸡。

是的,一只鸡!

大叔马克思独居在美国纽约的公寓。他集焦虑、固执、暴食、社交恐惧、强迫症于一身。

他的不正常源自不幸的童年:

刚出生,父亲就抛弃了他们娘俩,6岁时,母亲又自杀身亡。

他没机会感受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温暖。只有巧克力带给他一份慰藉,于是他患上了暴食症,每天痛苦地在戒食所戒掉他唯一的安全感。

和玛丽一样,他也爱看《诺布莱一家》,他羡慕诺不莱拥有众多朋友,更喜欢剧中那个纪律分明的社会结构,所有人都能和谐融洽的相处。

陪伴他左右的有一只名叫亨利X号的金鱼,一只独眼猫,一个幻想出的在角落读书的人。

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就要相遇了。

3

相识

一天妈妈带着玛丽去邮局“借”信封,玛丽无聊至极,翻开黄页,突发奇想要写信结交笔友。

她随手撕了一个地址,躲在被窝里,写下了第一封信,她做了自我介绍并提出自己问题,还随信寄出了一块美味的巧克力,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分享给这个陌生的朋友。

那年,她8岁。

信件来到了马克思的手中,他阅读信件时的状态是这样的:

马克思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任何突如其来的意外都会让他感到紧张焦虑。这封信打破了他刻板的节奏。

做出改变对于马克思来说是困难的,在经历了18个小时的远眺后,他决定回信!

他一气呵成写完了信,介绍了自己的好恶、工作等情况。这或许是马克思第一次将自己的事情这么详细的讲给别人听。

将信件寄出的那一刻,大叔和小萝莉的一段另类而珍贵的友谊开始了。

4

相知

在来往的信件中,他们聊自己日常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面对小玛丽的苦恼,马克思不厌其烦的想办法为其解决,虽然那些办法看上去不那么常规。

看似平淡的聊天中,是两个悦动纸上的朋友真挚的交流。

当然,信中的内容不总是有趣暖心的。

有一次,玛丽问道:“你从小被欺凌过吗?”

这句话唤起马克思尘封多年的童年痛苦。

马克思习惯已知熟悉的环境,而排斥恐惧一切未知领域。微小的变化,都会让他严重焦虑。

马克思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他不懂的爱,连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都不懂——他不懂得辨别人类的表情,是喜是怒。

过多的刺激所引发的后果很严重,马克思住进了精神病院,接受着隔离、电击……

5

错过

两人断联了8个月。

不明真相的玛丽以为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伤心的烧掉了信件。

精神病院侥幸回来马克思终于恢复了往日熟悉的生活,不过厄运又一次找上门来。自家空调鬼使神差掉落,砸死了人行道的小丑艺术家。

幸好法庭驳回了误杀的起诉,他才得以免除牢狱之灾。

就在马克思霉运连连的时候,幸福竟来眷顾,他多年来只买一组数字彩票,居然中头奖了!

那一年,他48岁。

如果我们中头奖,奖金该怎么挥霍?

马克思这样来支配奖金:

买了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我忍不住会想,不会过期吗?也许当时的拥有就是最幸福的)

集齐了动画《诺布莱一家》玩具模型:

赠送巨款给一直照顾自己的隔壁王大妈:

剩余的财产全部捐给夜猫救助站,只可惜,猫们没有享受这些帮助,捐款被老板贪没,变成了老板娘的硅胶胸、跑车。

其实,马克思是那么一个感恩和善良的人,却不被这社会接纳。

最终,马克思还是恢复了中断已久的通信,那么接下来还会发生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呢?

后半部的故事,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

6

这是一部讲孤独的电影。

关于它的孤独,豆瓣上有人讲的非常深刻了,我不想再赘述孤独,只想去聊聊这样两个“怪胎”,是如何诞生的?好让我们能在成长和养育的过程中规避。

片头就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长环境:

爸爸是一个有怪癖的工匠,在工厂里机械地做茶包,回到家就执迷地钻到地下室,一心做他的鸟标本。

小玛丽写给马克思的第一封信就吐槽了这件事情:爸爸心里只有那些“死党”

它很像我们很多人的现状——陪伴养育的责任压到妈妈一个人身上,爸爸在外面忙着赚钱,疏于陪伴,所谓的“伪单亲”家庭,“丧偶式”育儿。

如果妈妈懂得教养孩子还好,可这妈妈是个什么主呢?

一个酒鬼、烟鬼,在少有的没喝醉的情况下给玛丽过生日,都能随手把烟头插到蛋糕里。别指望她能敏锐洞察、细心安抚孩子敏感的自卑心,即使孩子的日常生活,她都照料不来:

玛丽身上的纽扣掉了,总是宿醉的她,醉到没法穿针引线为女儿把扣子缝上……

就粗暴地找了两个别针,明晃晃的别在早就有美丑意识的小女孩胸前,以至于让孩子倍受小朋友嘲笑。

她更不会去关心孩子的纽扣为什么会掉?

(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被坏孩子拽掉了)

对于玛丽来说,父母在她成长的关键期都是缺位的,她独自消化着自己的自卑敏感,越来越封闭。

这部分其实还不是最让人父人母心惊肉跳的,更可怕的后半段的反转:

玛丽20多岁时,整形美容去掉了额上的胎记,也上了大学,甚至因为学业优异受到老师的赏识,在25岁就要出版自己的畅销书,并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爱情……似乎童年的伤口完全愈合,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让人松了口气。

可当她和马克思友谊破碎的时候,打击让她突然变了一个人……

或者说是打回原形。

她在超市里鬼使神差看到了妈妈曾经手不离瓶的雪莉酒……

之后完全复刻了妈妈的酗酒颓废——屋子里一片狼藉,她醉倒在沙发上,歪倒的酒瓶滴下了残酒,照镜子的时候,浮现出妈妈那种戾气厌世的脸……

一切如同魔鬼的轮回,让人细思极恐:童年的印记竟如此深刻烙印在骨子里,让人没有反抗之力吗?

在这样颓废的生活中,玛丽连丈夫打包离开都没有发现,就这样像命中注定一样,失去了生活中一切的美好,她一如自己的母亲,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

一个更让人冒冷气的现实:这部片子,改编自真人真事。

7

我不由想起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猴和母亲分开,找了两个代理母亲:一个用铁丝做成的钢铁猴,身上有奶瓶;另一个是用柔软绒布做成的绒布猴;

实验发现:钢铁猴带的小猴子,虽然奶瓶在铁猴身上,可小猴子喝完奶之后第一时间会回来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哈洛把木制大蜘蛛放到笼子里,小猴子们非常紧张,绒布猴带的小猴子会立刻跑回“母亲”身边,紧紧抱着“母亲”,过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大起胆子去触碰这个蜘蛛,每次遇到危险紧张的时候,它都会很飞快跑回“母亲”身边——它把绒布猴当成了安全之源,玩耍时只要回头看到“母亲”在,他就会继续安心的玩耍。在“妈妈”的注视下它充满了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周边的环境,

一旦他们回头时发现“妈妈”不在了,猴子们会吓得战栗、摇摆、吃手指、疯狂的撞头,大声尖叫。

这些没有和真正的母亲,和猴群在一起生活的小猴子,长大之后都不合群,它们没办法和其他猴子正常玩耍生活,性格孤僻,呈现抑郁自闭的状态,或者有攻击性的外显行为,经常会自残,身上总是带着溃烂的伤口,有只猴子甚至咬掉了自己的整只手臂。

安吉丽娜朱莉在自传中曾经写她为什么要自残:只有割破了手腕,剧烈的疼痛和一滴一滴流下来的鲜血,才能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朱莉的婴幼儿时代,同样没有父母陪伴,她由临时保姆带大,只管喂奶,不管陪伴)

没有父母陪伴的小猴子,性成熟后都不会交配。所有公猴都没有养育后代,而母猴即使被强迫怀孕,她们也不知道如何分娩,人工接生后,对于孩子也没有爱,或者对孩子冷漠毫不关心,或者殴打虐待孩子,甚至直接咬死了小猴……

从小缺爱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我们爱母亲父亲,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只会提供奶水和钱。

真正的爱是: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依赖和安全感,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食物、温暖柔软的触感、和陪伴给于他安全感的人,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

就像马克思……善良、感恩、细腻,却最终那么悲惨的度过一生。

8

最后结尾时,马克思终于原谅了玛丽,他对玛丽说了一段深情告白: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人行道,有的整洁,而有得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

有时候,孩子人生之路之所以充满了裂缝、香蕉皮和烟头,是因为:身为父母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陪伴和关爱。让孩子在探索未知时,回头看到你就在哪里,从而更放心地去探索未知。


要想孩子做个有教养,善良的孩子,从自身做起就是最好的方法。


单车侠之家


首先家长要做到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中成长,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就会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

一、从小要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孩子多接受传统教育,多读书,让孩子成为有思想有头脑有大智慧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父母在孩子六岁前有意识的教孩子有礼貌、懂礼节,有爱心,懂感恩、善良、大度,懂得尊老爱幼,凡事不斤斤计较,处事大气。六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阶段如果教育缺失,孩子已经形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就不好改正了。

三、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并教会孩子在不同场景的礼仪。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在庄重的场合着装与言行举止要与场景相符,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等。让孩子见多识广,不要小家子气。

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加上每天在父母身边的熏陶,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的谦谦君子,将来成为一个有大成就的人。


淡月轻风2006


孩子身上要有贵气,才能得到贵人相助,才能承载大家对他的期望与嘱托。一个轻浮、无责任感的孩子很难承载生命的重担。

 生命的尊贵,是有一种气质,我们叫他贵气,这种气质就是稳重。稳重就是不能着急,不能有急脾气。

那我们今天介绍三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化解急脾气,提升稳重之气,进而来提升孩子身上的贵气。

这就是三慢训练法,吃饭慢、说话慢、走路慢。


海福学宫


以提升生命状态为本,以接受逆境挫败为用。

凡事不走极端,随缘面对生活。顺四时,特别是日中四时:上午实其腹动其体,下午虚其心维其脑,晚间平其衡观其息,夜里松其筋暖其骨。诶!可惜忘记怎么休息已经很久了。


觉醒的阿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必然能教出如此之孩子。


开心果165931305


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一个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的人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惜才金融研训院


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所以父母平时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慢慢孩子也会受影响的


豆豆913533115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艾思国际幼儿园



在线灵童


还是要回归传统教育,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先把《弟子规》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