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

说文谈史


在古籍《老子》书中就有“道”的核心思想,它认为“道”是一种永恒运动着的以及不能被感官感知的东西,是宇宙世间万物的根本。那“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经书第一卷开头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这句话是指它所说的“道”,可不仅仅是“道”字的意思。

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勢成之”,这些典籍中可知“道”就是衍生世间万物的根本东西。而有相似的“道”,也存在太极中。

《太极图说》中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为阴和阳,然后阳聚阴合,五行乃生,才衍生世间万物,跟《道德经》所说的“道”的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以及《道德经》中的记载,然后按我们现代人的想法解释如下:“道”在宇宙之前就已经存在,然后再是宇宙,再然后衍生出生命。换一句话说,这里我们可以把“道”理解是宇宙生命的始祖或者是生命衍生的根。

上面是我的想法,有什么其他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问题联系作者删除]

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没用文学知识理论或我们习惯于听到的明明确确的给道下个定义,使我们有个标准可依,来判定是否入道。

这个问题老子不是不想这么做,但对于一个开悟大道的人来说,他明明白白知道这做不到!不能也无法做到!

所以老子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语言把大道的一些特征特点讲出来,用例子事例旁敲侧击的体现大道的特性,为后来人指明悟道的一个方向。

所以呢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明: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释意其它问答里我有答,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一观)。言明了"老子我"也正在做同样的事,说一下道德五千字,仍是一部"非常道"!

真常须在"非常道"里寻,在"非常道"里悟。开悟了得的是"真常道",不开悟仍是得个"非常道"!

真常一说即变味道,变成非常味!佛家也有"拈花微笑"的典故,是讲世尊拿着金婆罗花微笑不语,独有摩诃伽叶尊者见之开悟,就是指的一切文字语言都多余,都靠边站,不需要文字语言这个传令兵,不立文字,直接心心相印,中间一点隔阂没有,直达大道本来意。

我们世人没这个慧根,所以听闻经法需要语言文字作中间介质,要有个传令兵,所以我们拿到手的是第二手资料,是间接资料,是文以载道,是中间隔了一层文字知识障碍,文以载道不是文就是道!需要悟出所载的真常道!文字知识只不过是个非常道!是个变了常味的非常!

专家学者世间学问大家读道德经得出的仍是非常道!

能悟真常的凤毛鳞角,这其中牵扯一个叫"明心见性"的讲法。见性前所得皆非常!见性后才摸得到大道真常的门槛!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大道的些许特性:清静无为性,恒常不变性,无仁义礼智信性,万物平等性,如水至柔性,不为天下先性,慈俭性,不自生自彰自显自居功性,无处不在性,无名无姓性,无相无形性等等来指明其方向!


一路走过一路感悟


《道德经》是我国古圣先贤老子所写的,全篇5000言,就是为了解释清楚这一个字---道。

“道”主要有三种含义:

1.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

2.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存在、发展、运动规律;是总法则总规律。

3.指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准则、标准。道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可以独立于人类之外,但人类离不开道。


《道德经》的第一章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是第一个含义,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与实质。它可以感知但不可见,无影无形却又是真实存在着的;它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确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而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又是玄同妙有的。

第二个道,是动词,描述,表达的意思。道,是老子的专用名词和核心概念。在道德经5000言中出镜率是最高的字数之一,74次,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有人会说道德经是一首韵律诗,这一句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句。


“道”这种东西,如果用语言表述出来了,就不是永恒的那个“道”了。“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那个“名了。意思是说我们给它赋予一个名称和说法的同时,已经说明他本身不是这个名称和表现了。

宇宙间的真理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呼为道,道的表现形式无穷无尽,当在描述一个道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同时到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表现形式了。


假如你听说:祈求上苍,可以获得十倍的利益,然后焚香祝告,那么未来结果就不会以十倍的利益显象。在没有听说这句话之前,是一片真心,听说了这句话以后,心念起了变化,那么道就不会以这种形式表现了。


汉字在人间




老子,名老聃,春秋时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从无到有,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外,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他的核心哲学思想。



他的名著《道德经》里头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万物抱阴而附阳。”等句子比比皆是,充满了辨证思维。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世的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都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今天看来,老子和孔子宣传的思想不一样。孔子学说,是让世人入世,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主张。



而老子是告诉世人,要“遁世”,进行所谓的修为,这种观点我认为太消极。这种消极因素影响非常大的。比如“小国寡民,鸡犬之声想闻,老死不相往来。”“清净无为”“我不与人争,天下莫之能争”这些躲避社会,远离世俗的思想,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讲究人要入世,要积极参与社会的竞争,要勇于改造社会。


老衲侃春秋


“道”在我看来就是“规律”。得“道”了就是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道”的特点,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就是说事物的规律就是物极必返,应在事物的初期阶段进行应用。就是说事物都有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道德经》中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整体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相反、相对比的词语,来说明万物对立统一的观点。例如:

将欲得之,必固与之。欲弱之,必先强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

就是用思辩的精神去思考世间万物最“大”的规律。这个大规律可以用在治国、平天下等大事上,也可以用在个人事业和为人处事的修炼上。因为我国的古哲学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与万物一理。

举个例子:怎么样做一个好管理者?

很多人会以为要大有作为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道德经》中却指出无所做为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道理很简单,做为一个领导你越忙,付出的却多,越努力,越说明你的团队越差嘛。否则需要你那么累做什么?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当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他应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他应把利益都留给员工,他应当自认自己没有做什么贡献,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艺术才是最高级别的管理才能。做管理者的要表现出“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如果一个领导能轻松的(无为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即便他推掉所有的荣誉。上级领导也会认为他非常优秀,他自然就会得到晋升,而官运亨通。

怎么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

就是要做到大思维、大胸怀去考虑去做事情。“大”到这个事件中没有管理者的个人利益的程度。也就是“后其身,而身先”,自然就会达到外其身而身存的目的。

“道”是一种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办事自然会得道到助而无往不利。


孟可的思想空间


《道德经》的来历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洛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曾做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道家开山始祖,著道家经典《老子》,分为上、下篇。

上篇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故后人取上篇“道”、下篇“德”字,将《老子》称为《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震烁古今,使老子一举成为中国古代圣人之一,跻身世界文化名人。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攀亲沾故,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

《道德经》经庄子发挥,被法家、儒家不同程度“剽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均产生过深远而重大影响。《道德经》远涉重洋,同样受到青睐。这已超出本题范围,恕不展开。

老子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正如问题所问:

“道”是什么?

“道”是宇宙中唯一而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力作用而改变。

“道”是万物之本源、“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后寓于万物,滋润万物。

“道”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道”虽然恍恍惚惚,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具有“恒”长的规律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而非约束和强制。

“道”自身独立、永恒、变化、运动,“道”不以外因作用而改变。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致虚守静,柔弱不争。所以道家隐居山川,远离世间纷争,回到虚静状态,保持内心平静。

最后一点很重要

“道”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也未必说得清。

故《道德经》会形成魏晋玄学,促成本土道教,受到几千年神秘文化的顶礼膜拜。

“道”消极么?我看未必。汉初、唐朝的发展和兴盛是为证据。

不是静水忽悠人,而是文辞简约的《道德经》的确句句玄机,旨意微深,却又无上智慧。

读《道德经》,静水则推荐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


静水笑沧笙


道德经里的道讲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一个规律,一个法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法则来行事,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它无形无相。无法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又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到宇宙的规律,小到日常生活。只要我们为人做事违背道的规律,就注定要失败。这个法则简单的说,就比如交通规则。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出现交通事故。如果违背了,那那么必定会有灾祸。



道德经当中有很多章节都是对道的诠释。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在我们人类身上一样存在着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那么人得一会怎样呢?第六张诠释了,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竭。

遵循道的规律去做事,就有所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德。厚德载物,是贯穿整个道德经的根基。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遵循这个法则,这就是德。


最终道归于何处,我们将何去何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和庸


老子《道德经》的道是什么,这很难下定意,第一句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是说,道的概念是无法用语言表迖出来的,如果能用语言表迖出来的话,那就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概念了。道无形无相又无声,人无法看到或听到或触到它,所以说不出它是什么样子来,那么人怎么知道呢?第一章这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炒,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就是当人能保持没有意识的欲念时,才能够感知到无概念之,道,的本质奥妙,如果人经常有意识认知欲望,那只能观察到,道,交感:于人体所形成的音响似的外在生命表象。老子《道德经》就是一部告诉人们怎么用心感悟修道的结晶,老子《道德经》很多章节题到清静无为,无欲无念,就是放掉一切欲望,使内心对金钱,权力,美女名望地位之身外之物不追求贪念,这样内心才能清静,才能迖到无欲无念,才能与道相同一。才能亲身体悟到,道,的真实承在來。无为而治,有的理解为统治者对国家佰姓无为而治,自古以来那个朝代都用法家而不是用道家来治理天下,发展到现在还是用法家的依法治国,要不然天下不是大乱了。在这里是指人修道对身体心理的无为而治。


手机用户5922688855


老子所著八十一章《道德经》煌煌五千余言,两千五百多年来解经者著书林立,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有的认为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本体”;有的说是“道路”、“法则”、“规律”、“自然”、“逻各斯”;有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甚至有人说道就是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奇点”“黑洞能量”等等。由于每种说法一旦与各段具体经文联系,往往有的地方解释不通或矛盾,所以至今无人能说清楚讲明白,老子讲的“道”——究竟是个啥?

  原因何在?是因为解经者迟钝,还是因为此书太深奥需外星人才能解?非也。根本原因是老子自己都没有彻底搞明白“道”的奥秘,虽然他比其他高人对“道”理解深透的多。因此,老子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注:本文引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修订本,因为它更接近老子真意。)

  问题出在哪?出在老子《道德经》第四章两句“渊呵,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就是“道渊深啊,疑似万物的祖宗?”“我不知道道是怎样来的,好像在上帝之先?”这是老子的疑问困惑,也是作者最大的失误及遗憾。老子一个“似”字和一个“象”字,使研读道德经的后人对道永远难以解读明白。为解开这个疑惑,有现代解经者认为“象帝之先”的“象帝”是名词,但查阅老子时代的其它著作文章根本不存在“象帝”词组。还有人荒唐的把“帝”字解释成“三皇五帝”,或将“象”解释为“现象”或“表象”,竭力否定老子所讲的帝是上帝的真意。更有人却似懂非懂的以此句作为老子否定上帝存在,是唯物主义者的论据,令人荒唐可笑。

  老子在三十九章讲“神得一以灵”,意思是:神获得道才会有灵性。第六十章“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用道立定天下,鬼就不神奇了。不是鬼不神奇了,而是鬼的神奇作用不再伤害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不伤害人了,有道的圣人也不会伤害人。鬼、圣人与人类两者之间都互不伤害,是因为两者都在德里相交归一了。老子在第六章里甚至把难以言说的“道”形容成具有上帝神性特质的“谷神”,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二十九章形容“夫天下,神器也”。

从以上引用的《道德经》原文可以看出,老子不是唯物主义者,他明确无误地认为世界存在着上帝、神、鬼。老子的区别在于搞不清上帝和道本体谁先谁后,谁是万物之宗?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上帝、神、鬼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大家可以通过读诗经和老子同时期的书籍文章就会明白,上帝也叫天帝,上帝是掌管神鬼的,简称帝。简举几列:

  1、《诗经.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意思是:上帝授的大命不敢违背,至商汤时成就了王业。商汤敬事上帝,祷祈不断,上帝就命其统治九州岛。

  2、西周周公在《尚书.召诰》中提到了君权神授,说:“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意思是:商王无德,所以上帝收回了给殷国的国运,并把统治大权赐给周朝。

  3、《诗经·大雅·文王》:“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意思是: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是要各诸候臣服周朝,以顺应天命。

  又如《尚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尚书·汤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汤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老子时代关于描述上帝的书籍文字很多,为节省篇幅不再多引用。

  再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故为天下贵。”意思是:“道是万物之主。是善良人的宝贝,不善人的中保”。“古人把道看得如此贵重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祈求就能得到,有罪恶就能赦免吗?因此,道才能够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东西”。历史以来,凡是解经注经者遇到这一章都很头疼,不解其意。注释者往往言左右而顾它,不知所云。甚至有人疑此章句是后人所加的伪作,直到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发掘出现,此说才停止。

  这是何因?问题原因还是由于老子把道与上帝割裂开了分为先后,只讲道的神性作用,却把道的本源上帝扔在一边。

  为了广开思路,我们不妨看一下圣经对道的释义:“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接着他造的。”

假如老子如果也站在道与上帝一体的角度,那么“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故为天下贵。”“夫天下,神器也”(29章)等经文理解就迎刃而解。老子的神鬼之说,也就更容易理解。老子还将“道”称谓“众父”,在21章讲:“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圣经讲:“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二者表述的意思岂不是一样的。如此读道德经,则一通百通。

老子的道德经,一是讲了道本体及道的法则;二是讲了道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所存在的阴阳辩证规律及应用,并占其经文主要篇幅;三是指出真正行道者精神生命可以获得永生——“死而不亡者寿”(33章)。其中第二条阴阳辩证规律是圣经未深入涉及的。圣经重点讲的是上帝本体及人间神性法则应用和如何实现精神生命(灵魂)到达天国永生的道路,与老子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渊呵,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老子两个“似”与“象”字疑问,使研读道德经的后人对道永远难以解读明白。这是老子的疑惑,也是圣人最大的遗憾。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就是答案。上帝的道是超越人类思维、时间和逻辑的。圣经讲:“上帝的意念高于人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于人的道路”。

做人要敬畏上帝,崇道尚德,就有生命平安喜乐;

做事要脚踏实地,勤工好学,方得工作事业成就;

身体要科学养生,强身健体,才能保持健康长寿。

补记:

此文发表后,有人认为论点不对,甚至只会恶语谩骂攻击,但却拿不出一条具体的反驳论据。这些人对《道德经》一知半解,自认为比全盘继承老子衣钵的庄子还高明,在《庄子·杂篇·天下》一文里,庄子把「道」表述为「造物者」,主张“上与造物者游”。庄子还认为得道者要“澹然独与神明居”,和“神明往与”。基督教也常把「上帝」表述为「造物主」。圣经“以马内利”一词的意思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并提出要“与神同行”。难道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庄子也是一个基督徒吗?这些人对「道」的理解岂能比道家创始人老庄的智慧还高明吗?


桐乡梧桐643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讲的是:自然之道,自然包罗万象,那就是万物的相互生存制约发展依赖的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即宇宙自然的规律。它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万物间的自然之道。道储万物,道生万物,万物生道。大道自然,大道无形,大道无私,大道无极,大道无为。这“道”也是万物生存、依赖、发展、变化、制约、相互作用的自然通用之“道”。宇宙万物是在宇宙中自然的通用之“道”下,宇宙万物各自都有各自的自然之“道”,这个“道”中对于人而言不但要遵守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即宇宙万物的自然 法则,而且还包含着人类之间的具体相互生存、发展、变化、相互依赖作用之“道”。《道德经》的精髓主要讲了宇宙万物所遵循自然“天道”,也就是宇宙自然规律法则。《道德经》的“天道”是概括浓缩了宇宙自然的几大规律(即宇宙自然法则)是:万物间阴阳根本律,万物间阴阳互根律,万物的极反律,万物的质量互变律,万物的阴阳平衡律,万物的螺旋升降律,万物之间自然调控律,万物的因果律,万物的舍得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