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都江堰”

中國第二“都江堰”

中國第二“都江堰”

分水龍王廟遺址

中國第二“都江堰”

汶水入運處遺址

明朝初期,因黃河氾濫,運河淤塞,自濟寧至臨清一段,南旺因地勢隆起,像個羅鍋,被稱為“水脊”,成了運河暢通的難題,工部尚書宋禮採用汶上民間水利專家白英的建議,首先在戴村築壩截汶水,開挖小汶河,把汶水引至南旺分水口;然後收集疏導汶上縣東北各山泉匯入泉河至分水;最後在小汶河入運河的“T”字型水口修石頭護坡,建分水拔刺(魚嘴),使其南北分水,六分北流以濟漳、衛,四分南下以濟江、淮,疏浚三湖作水櫃、建閘壩,以調節水量,保證了漕運暢通。

中國第二“都江堰”

運河科技館

中國第二“都江堰”

科技館內展示的分水原理模型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壩址選定合理,蓄洩得宜、運用方便,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是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堪與都江堰相媲美。為此,在南旺鎮的汶水入運河處修建了分水龍王廟,以紀念治水有功人員。

中國第二“都江堰”

正對龍王廟的臺階

中國第二“都江堰”

分水龍王廟遺址

中國第二“都江堰”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南北長220米,東西寬255米,其中建築面積9338㎡,建築群在運河西南岸,為了避免河水衝擊,沿岸建有寬4米、長220餘米的石砌岸,在正對建築群修有四處臺階,臺階的兩側有八個巨石水獸,作盤臥狀,栩栩如生。石砌岸下方豎有十二石柱,以便過往船隻挽攬之用。

中國第二“都江堰”

龍王廟大殿是分水龍王廟的主體建築。殿長21米,進深15米,歇山式建築,內塑神像22尊,正中是龍王坐像,還有漳漕河督大王、金龍四大王、宴公、蕭公、“土地”和“運河指揮”等神像。殿內上方懸掛匾額30面,系明清兩代官紳名人所書。“劈流神勇”、“廣濟分流”、“疏流利運”、“廣濟群生”等匾額。

中國第二“都江堰”

殿外左邊建有鐘樓和鼓樓,右邊是無樑和無簷純磚瓦結構的“字紙樓”,殿前是戲樓。院中有古槐一株,長勢茂盛、鬱鬱蔥蔥,如天然大傘遮蔽大半院落。

中國第二“都江堰”

禹王殿,殿內塑有禹王像,殿前是水明樓,掛“四山朝拱”、 “二水分流”、“銀漢分光”三面匾額。

中國第二“都江堰”

白英祠

宋公祠,單簷硬山式,內奉工部尚書宋禮。祠內有明清刻石10餘方,多為歌賦讚頌之詞。祠前有配殿二座,一座奉濟寧同知潘叔正,一座內祀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建築群周圍數百米處,聳立四座土山,均高達60多米,向廟群作朝拱之勢,稱為“四山拱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