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都江堰”

中国第二“都江堰”

中国第二“都江堰”

分水龙王庙遗址

中国第二“都江堰”

汶水入运处遗址

明朝初期,因黄河泛滥,运河淤塞,自济宁至临清一段,南旺因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首先在戴村筑坝截汶水,开挖小汶河,把汶水引至南旺分水口;然后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泉河至分水;最后在小汶河入运河的“T”字型水口修石头护坡,建分水拔刺(鱼嘴),使其南北分水,六分北流以济漳、卫,四分南下以济江、淮,疏浚三湖作水柜、建闸坝,以调节水量,保证了漕运畅通。

中国第二“都江堰”

运河科技馆

中国第二“都江堰”

科技馆内展示的分水原理模型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坝址选定合理,蓄泄得宜、运用方便,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堪与都江堰相媲美。为此,在南旺镇的汶水入运河处修建了分水龙王庙,以纪念治水有功人员。

中国第二“都江堰”

正对龙王庙的台阶

中国第二“都江堰”

分水龙王庙遗址

中国第二“都江堰”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南北长220米,东西宽255米,其中建筑面积9338㎡,建筑群在运河西南岸,为了避免河水冲击,沿岸建有宽4米、长220余米的石砌岸,在正对建筑群修有四处台阶,台阶的两侧有八个巨石水兽,作盘卧状,栩栩如生。石砌岸下方竖有十二石柱,以便过往船只挽揽之用。

中国第二“都江堰”

龙王庙大殿是分水龙王庙的主体建筑。殿长21米,进深15米,歇山式建筑,内塑神像22尊,正中是龙王坐像,还有漳漕河督大王、金龙四大王、宴公、萧公、“土地”和“运河指挥”等神像。殿内上方悬挂匾额30面,系明清两代官绅名人所书。“劈流神勇”、“广济分流”、“疏流利运”、“广济群生”等匾额。

中国第二“都江堰”

殿外左边建有钟楼和鼓楼,右边是无梁和无檐纯砖瓦结构的“字纸楼”,殿前是戏楼。院中有古槐一株,长势茂盛、郁郁葱葱,如天然大伞遮蔽大半院落。

中国第二“都江堰”

禹王殿,殿内塑有禹王像,殿前是水明楼,挂“四山朝拱”、 “二水分流”、“银汉分光”三面匾额。

中国第二“都江堰”

白英祠

宋公祠,单檐硬山式,内奉工部尚书宋礼。祠内有明清刻石10余方,多为歌赋赞颂之词。祠前有配殿二座,一座奉济宁同知潘叔正,一座内祀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建筑群周围数百米处,耸立四座土山,均高达60多米,向庙群作朝拱之势,称为“四山拱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