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的士大夫崖山投海,而大明只有"水太凉"?

聲色犬馬朱厚照


宋的气节毋庸置疑,但明也并非那么不堪,题主问的太过绝对。



明末虽然投降派很多,但坚定扛清,从容就义的真义士也不少,虽然有钱谦益这样因为“水太凉”不肯殉节的人,但是钱谦益后期还是比较积极扛清的,不过这估计是降清的那段时间里差点命丢了的缘故,所以从清朝大狱里逃出来以后,就开始四处联络扛清了。

“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老钱也有过这样的心绪的,不过剃发降清依然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宋代有像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这样宋末三杰,

可明末也有“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的张苍水;

也有“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的瞿式耜和他的弟子张同敞。

也有“尽瘁未能时已逝, 年年鹃血染宗周”何腾蛟;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史可法;

也有最后绝食而死的明代最后一位大儒蕺(jí)山刘宗周。

这些都是在明末或担任要职、或声名在外的士大夫,他们最终都殉了家国。

除了他们,还有“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小典吏阎应元。

他带领江阴守城八十一日,江阴一役,清军伤亡七万五千人,城破之后,江阴十万人同心赴死,仅有五十三人寺观塔上得以保全了性命。

而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的国人大言“江阴八十一日纯属扯淡”,简直就是不知羞耻。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我上学时候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诗,他的作者夏完淳十四岁参加扛清活动,十六岁被清廷逮捕,当时审他的是著名大汉奸洪承畴。

彼时,洪承畴高坐堂上,言说:“你一个小朋友又有什么见识,肯定是被人诱拐到军中,如今只要归顺我大清,也不失一件好事。”



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你是谁啊”

旁边虎狼衙役叱喝:“上面的是洪大人!”又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厉声抗喝:“哼,堂上定是假冒的!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松山、杏山与北虏(清朝)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洪承畴在上座面如土灰。上来一人,厉声叱喝夏完淳:“上面审你的,正是洪承畴!”

夏完淳朗声一笑:“不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痛哭,你看看你那丑样,尽然以忠良之名,穿胡虏衣帽冒充堂堂洪大人,真是狗贼!”



洪承畴又羞又怒,被气得个半死,夏完淳每句话都戳到他的痛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只能挥挥手,将夏完淳带回狱中,自己按照程序走上报了。

这真是古今以来一场十分让人钦佩的民族英雄与汉奸之间的精彩对话,

1647年9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扛清义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走完了他短暂却足让人动容的十六年人生。

他们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为国而死的民族英雄吗?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死在了扛清二十年路上的人,也有很多不愿意降清归野山林,或远走海外的人。

他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每当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总有这样的人挺身而出,慷慨赴义。

每每提及,总是让人感念至深,而忘记他们的人,或诋毁他们的人,难道不应该自问一下,当自己身处那样的时代,到底是想做「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里的活人还是死人?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缘説


宋朝士大夫的气节与风骨那是没话说的,而大明只有“水太凉”实际上也是调侃得过分了,虽然软骨头多,明朝殉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并非这三个字可以以偏概全的。

先说这钱谦益“水太凉”事件,应该归于伪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解释得很清楚了,至若蘼芜纪闻引扫轨闲谈云:“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则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大约是大家觉得钱谦益这家伙本身气节有问题,不但降清还觍着脸当官,编些段子嘲笑一下。比如还杂记说有削发令下来的时候,钱谦益说头皮痒得厉害,就去乖乖剪头发了,都是说得有模有样,钱谦益这种晚节不保者自然没有人给他翻案了。

在改朝换代风云际会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与选择,国灭身死者有,投降入仕过好日子的从来没少过。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带着军民跳海这种事情太光芒四射了,以致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宋末也有不少人投降了蒙古人,甚至调转枪头攻打南宋。最典型以及致命的就是襄阳守将吕文焕了,投降蒙元后变成带路党,引元军沿长江攻破各个城池,最后高高兴兴进临安。

晚明时期,大约是东林党那群软骨头太出挑了,吴三桂的故事太广为人知,导致大家不知道还是有不少士大夫气盖云天的。比如,辽宁前线抵抗后金的督师孙承宗,最后在老家高阳“养老”时,面对清军率领全家守城,城破自缢,甚至连乾隆帝都追谥为“忠定”。清人编的《明史》中也记载了崇祯崩于万岁山时,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南明时期的风云人物史可法,更可以称为英雄。


毛剑杰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得严重的历史认识。事实上,两宋亡国时,宋朝的士大夫,并不都是“崖山投海”的壮烈气节,明亡时的士大夫,更不全是“水太凉”的怂包场面。

先说两宋的相继灭亡,首先是“优待士大夫”的北宋,在被金朝虐出“靖康之耻”前后,北宋士大夫们秀下限的表现就没停。像做叛徒都做到被金兵嫌的刘豫,卖国卖到至今在西湖边罚跪的秦桧,都是其中典型。甚至金兵打到汴京城下时,北宋朝堂的高官们不思团结抗敌,反而忙着批判改革家王安石,气的汴京的百姓都编民谣大骂: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待到汴京城悲惨沦陷,震惊历史的“靖康之耻”上演时,包括吏部尚书王时雍和开封府尹徐秉哲等一批高官们卖身投靠,金人掳掠财物人口之类的恶心事,全是他们鞍前马后“代办”。

特别是王时雍,因为卖力把汴京城年轻女子近乎抓光,还落了个绰号“金人外公”。被他抓走“慰劳”金兵的妇女们,在囚车上更是指着这帮“大宋精英”的鼻子怒骂:“尔等任朝廷大臣官吏,做坏国家至此,今日却令我辈塞金人意,尔等果何面目...!”

为何在后世粉丝眼中,经济文明领先世界的北宋,会落得半壁山河沦亡的结果?直接的原因,恰如这声怒骂——国家养了太多不要脸的士大夫们!

那么南宋呢?南宋崖山覆亡的一刻,多少士大夫慨然投海的景象,真叫好些读史者泪奔。文天祥向南方慨然一拜后壮烈就义的场景,更是浩气长存。那南宋的朝堂士大夫们,是不是都这么铮铮铁骨?听听元朝迫近临安时,毁家纾难的文天祥,那一声仰天怒吼: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大宋高官厚禄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一出事竟全躲了?

甚至包括宰相陈宜中在内的南宋高官们,在元军节节南下时,更是除了跑就是躲,直到被追杀打岭南大地时,才甩锅似的把烂摊甩给张世杰陆秀夫等忠良们,自己脚底抹油继续跑。崖山投海的悲壮背后,是更多南宋士大夫们躲猫猫般的丑陋。

在文天祥悲情就义前后,许多南宋“精英”的表现,更是一个赛一个毁三观。南宋文学家兼严州知府方回,平日诗作以慷慨报国风格著称,元军一打来就望风而降。南宋右丞相兼状元郎留梦炎,自己投降做叛徒不算,更一个劲卖力鼓噪,才叫元世祖对文天祥动了杀心。如此做叛徒都做到没节操的表现,最后也害了他的子孙: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特意下令:留梦炎的后人不许参加科考——你给元朝犯贱?朕就让你子孙世世代代贱。

以这个意义说,南宋亡国时,高官阶层的士风,哪里全是“崖山投水”的壮烈?简直可以和北宋比“贱”。

那么明朝呢?以钱谦益“水太凉”为代表的闹剧,把晚明士大夫的形象,彻底毁了个干净。晚明高层士风的堕落,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却也被钱谦益们不争气的表现掩盖:世风堕落的晚明,慷慨赴国难的士大夫,数量绝不比两宋时代少。

就以风雨飘摇的晚明崇祯年间来说,两线作战的困局下,慷慨领兵浴血的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百分百的士大夫阶层出身。卢象升还是知府时,就在皇太极兵临北京时,抱定必死之心募兵抗敌。后来他打造天雄军,征战于北方与中原两线战场,吃够委屈猜忌却无怨,却终在崇祯帝的作死指挥下,以五千残兵力战数万八旗精锐的方式,慷慨捐躯报国。

孙传庭的结局,却更是崇祯年间,无数忠良士大夫的缩影:他在魏忠贤乱政时愤然辞官,在国家危局时挺身复出,仅带十万两白银入陕西,手把手打造出战力震撼天下的天雄军。却无奈崇祯帝的猜忌,先落得入狱被折磨到耳聋,最终在河南之战里悲情殉难。如果他们的人生,能够少一点来自朝堂的是非纠葛,大明朝的气数,未必这样快结束。临死前高呼“诸臣误我”的崇祯不明白,打烂一手好牌的,正是他自己。

甚至就在崇祯帝悲情自尽,南明各路精英们纷纷卖身投靠时,血战到底的士大夫,也是从来不缺。比如就是在钱谦益上演“水太凉”闹剧前后,与他掐架多年的南明权臣马士英,却率残部浴血抵抗到最后,最终被俘后壮烈就义。诗词名号不亚于钱谦益的陈子龙,也慨然拉起队伍,战败后壮烈自尽,另外还有刘宗周黄道周顾炎武王夫之张同敞等各路名流,或战死或隐居,却都以同样的态度,证明了晚明士大夫,终于未死的铮铮铁骨。

遗憾的是,那么多的慷慨忠良,却终于要到大厦将倾时,才得以大展拳脚,做大势已去的悲壮战斗,而在国家承平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也与两宋的忠良们一样,长期被排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承受报国无门的愤懑。而这一点,才是宋明亡国的共同原因:一个以长期逆淘汰方式,不停排挤忠良的王朝,都会难免灭亡的厄运


历史风云录


这是拿两个特殊“事件”来进行对比并得出所谓结论的伪命题,或许还有点观点先行再来找“证据”的意思。

先来说如今十分著名的“崖山”,崖山海战是南宋残余势力与元军的最后一次交战,是生死之战,不幸大败,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自杀,据《宋史》说,当时跳海而死者十万人。其实“十万人”的数字十分可疑。看官试想,十万人要多少只船来装?如何一齐跳海?十万之数是如何统计的?——因为是海战,在大军一败涂地,南宋军民(包括大批的家属)内心绝望,且见四下燃起浓浓烟焰,遮天蔽日,许多人惊慌失措,慌不择路,情不自禁地选择了从船上跳下。战斗结束后,海上浮尸必多,但“十万”之说,绝不可信。

“海上浮尸十万”,只是史书的极言之数。

《宋史》这本由元人在元朝将亡前编修的正史,在“书法”和“体例”上实在有许多奇怪的地方,这个我们以后再详论。今日只说这“浮尸十万”,正史写出这个不怎么靠谱的数字,到底是炫耀煌煌军功,还是学小说家言,玩弄文字?元朝灭宋后,已为大一统王朝,作为新的“天朝”所修的前代史,当以天下一家、和平共处为念,炫耀十万“浮尸”只能有害无益。如果是修史者的夸张之言,则有违起码的史德。

十万人死难,无疑将激发宋遗民对元朝的愤恨,而今日则给那场海战格外增添了惨目之悲壮。宋之亡国亦烈矣!

可是,南宋亡国之际,固然有文天祥,有陆秀夫,这些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然而请别忘了,在崖山海战前三年,元军兵临南宋的都城临安,谢太后携皇帝率百官群臣开门投降的羞辱!当彼时也,又何曾有一人自杀殉国?又有多少人像明朝的“贰臣”一样,改投门户,安然变身为新朝之臣?(按:洪承畴、钱谦益等原明朝臣子,后来做清朝的官,在乾隆年间全被编入《贰臣传》,以示对其有失臣子道德的鞭挞)

而当元朝亡国之时,看官可知许多汉人士大夫和官员,或奋战而死,为国捐躯,或归隐山林,不做乱雄之官?他们作为元的臣民,在易代之际保持了对元朝的忠诚。前者如守安庆的余阙,当城为陈友谅所破时,自刎殉国,一家老小皆投井而死。城破之时,军民纷纷上城,宁可烧死,也不下城,最后死者数千人。余阙以其忠义,分别得到元朝以及陈友谅、朱元璋的表彰。明朝建立后,许多士人坚守“不食周粟”的气节,不为大明所用,为此朱元璋颁发诏令,专设“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律,以“杀其身,没其产”来威胁他们出山来做官,为新朝服务。

(余阙像)

转眼又到明朝灭亡。明朝之亡,不是一朝一夕的,累十七年,历千余战,不屈战死的官员有多少?统计得过来吗?“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军民实行了坚决的抵抗,不然清兵怎会大开屠刀?在北京陷落之时,大学士范景文留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乃投井自尽。同时死难之大臣,不下十数人。清兵陷扬州,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被俘,宁死不降,其气节何输于宋之文、陆?岂可以一薄幸之钱谦益而尽抹杀之?明朝两都失陷后,南明君臣犹在西南奋战十余年,海外打着明朝的旗帜不倒,时间更久,这种坚强的抗争意志,在史上抑何其少见也!

(影视剧中的钱谦益和柳如是。该剧也有“水凉”的情节。然而钱谦益因嫌水太凉而不愿投水,出自笔记野史,大概是某位明遗民为了讽刺在南京以礼部尚书领衔投降的钱谦益而编造的,未必可信

当宋末时,元军逼近临安,帝后率百官不战而降;当元末时,明军抵近大都,元顺帝不战而逃,百官即降;当明末时,李自成兵围北京,崇祯自缢,百官亦降;随后清兵南下,弘光帝弃京而奔,明之南都百官组团再降。此时没气节的,是臣还是君?

中国古代的君臣大义,要求“君辱臣死”,然而不屈而死者皆为忠义臣子,为君者却多不知羞耻地觍颜求生。不亦悲哉!

君之不德虽如此,然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臣民,要么为了守住臣节,要么为了抵抗侵略,要么为了反抗暴政、保护百姓,慷慨赴死而不恤。在这方面,宋元明各代,是没有高下之别的(唯清亡时,时代已不同了,故为清殉死者独少)。岂可以一二人之事而尽毁之?


皇帝不称朕


其实这话有点绝对,虽然大宋士大夫精神绝对超过明代,但是明代文人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堪,只是他们更矛盾而已。

明末淸初才子中,没有谁比钱谦益更备受争议。这位被誉为明朝“江左大家”的诗坛领袖,开创淸代诗风。但在明朝将亡时的—句“名言” 比他诗文更广为流传,至今传为笑柄,那便是“水太凉,不能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钱谦益又是如何从一个铁骨徐铮,与阉党相斗的东林领袖沦落为淸朝降臣,之后又怎会降淸后又叛清呢?他经历什么,以至于被乾隆帝挖苦为“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同时还下令销毁他所著的《初学集》《有学集》等一系列著作,并被打入《贰臣传》永世不得翻身。

这事得从1645年6月说起,当时满清豫亲王多铎正率清军势如破竹地逼近南京,此时,明朝自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北方大地尽失,而攻破北方的李内成大顺政权也是朝不保夕。

施行二京制度的大明,在南京城内还有一整套政府班底,面对来势汹汹的满清大军,明朝大臣们,除了以死相抵或者逃命求生外,就是出降求荣了,以上三条路之外无路可走。

钱谦益,这位曾经积极参与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阉党的活动的士林领袖,在当时众人眼中看来,貌似定不会苟且偷生。

于是在爱妾柳如是的劝说和支持下,他对外高调地声称自己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誓与明朝共存亡,不仅如此,他还率领家人至常熟尚湖。准备找湖边自尽。

然而笑话的是,那一天,就是他说要学习屈原投水自尽那一天,钱谦益居然在常熟尚湖边一直散步,从日上三竿一直散步到夕阳西下。就这样走了一天,最后居然连鞋都没沾湿一下。

旁边看着的柳如是不能忍了。

于是对他说,夫君为国家尽忠死得其所,还在犹豫什么?

钱谦益无奈,只得将手深入水中,摸了摸湖水之后,悠悠然说句“水太凉了,不能下。”

这一举动彻底让柳如是疯狂了,好吧你不下我下,于是毅然跳入水中。

看见爱妻突然的疯狂之举,钱谦益慌神了

赶忙让身边跟随的徒子徒孙下去救人。

还在水边对徒孙们焦急的说,当心点,当心点,就没想过跟随爱妻跳河明志。

面对救上来的爱妻,松了一口气的钱谦益就这样带着爱妻回城而去。

回家之后,对众人说“头皮甚痒”就近找了一个剃头师傅,将明朝发形,改头换面,办成标准的满勤金钱鼠尾发型。

回来之后,还对众人说,我且去迎王师,你们在家安静待着,你们绝对死不了。

随后他就打开城门,跟随无数原来的同僚一起,向清军主动乞降。

一代名士,就这样在湖边散步一天,面对爱妻的跳河之举也不为所动,回家借口头皮痒,剃头投降了。

我勒个去,他这一举动,轰动了当时晚明政坛和文坛,一时之间, 骂声四起。他也从人人敬仰的士林领袖东林党魁,变成人人可骂的士林败类。

那么钱谦益为什么要降清呢?难道他忘却了儒家伦理道德,还是他中邪了,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

其实原因都不是

钱谦益在湖边散步一天一直都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

脑海中斗争的主题无非是,伦理道德,自身功名利禄,还有家国情仇,和对生存的渴望。

在钱谦益看来,自己是满腹才华之人,有经世救国志向,不能不明不白死去。事实如此吗?

其实也算如此,钱谦益是才子,一参加科举便一举夺得一甲进士。他本人更是秉持封侯拜相远大理想,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自己能位极人臣、光宗耀祖。

可是仕途三起三落都让他难以一展才华,仕途美梦难实现。

而此时,却是淸朝入土中原,是急需人才时代,他期盼着自己主动投降能贏得清朝统治者重用,使治国抱负能展现。

此时清朝统治者也很适时地开出一系列丰厚条件招降,钱谦益面对诱惑动心就在所难免了。千里马遇见伯乐,发光发亮,这是文人本质里的一种渴求,钱谦益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钱谦益降清也许还有个原因就是出于对南京城百姓考虑。如果自己带军坚决抵抗清军的话,扬州大屠杀的惨剧很可能会降临在南京城百姓身上。

到时生灵涂炭死伤无数,也未必能守得住孤城。就算守住了,一座孤城也没法活下来。相反开城投降,免却杀戮,即使钱谦益自己背负千古骂名,又箅得了什么呢?

于是为了保全自己姓名,为了施展抱负,为了生灵免受涂炭,钱谦益向清朝政府低下了髙贵的头烦。

那么为什么已经投降的钱谦益最后还在投降五个月后向上级递交退休信,最后参与到反清复明的行动中,再次变节呢?

原因也很简单,清政府让他失望了,钱谦益降清后并没有得到淸廷信任和重用。

顺治三年(1646年),他被授予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编辑,而实际上,这一官职不过是济廷用来装饰门而的闲职而巳。“入什拜相”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使钱谦益对清廷失去信心。

加上被指大节有亏,同僚、亲友对他叛降行为的鄙视,让他的良心备受煎熬。

没有人体会到他对百姓的付出,没有人体会到他对仕途的追求,也没有人体会到他深深的忏悔

最后他只能投向反淸复明的队伍,只希望挽回自己的错误,挽回自己的名节,这从他离开清廷南归途中所作的诗文都有体现。

他在 “临觞莫恨青娥老,两见仙人泣露盘”等诗文中不时流露出沧桑之感。

而“两见仙人泣露盘”,就是指明朝灭亡与南明弘光朝的灭亡,这种发自肺腑的反思,充溢于钱谦益后来的作品之中,

“水太凉,不能下”是钱谦益变节托词,却他经过多次利益分析思考最终作出的决定。这是他个人的大污点,但对民众而言,不失为一件幸事。两度变节,其人格确有缺陷,但其本质却是以民为先,这倒是不能抹灭的事实。

只是一句“水太凉,不能下”却让他成为明朝士大夫的笑话代表,最后被口诛笔伐直到现在。

至于问题所问的,为何宋代士大夫如此刚烈,明朝士大夫如此不堪,原因很好回答,因为元朝的存在啊?元代以前,中国的文化是博然兴盛的,人文情怀也是最高涨的时候,经过蒙古灭宋战争,人文精神的火种被元朝消灭殆尽,中国文化开始转而变成痞化!

痞化的含义就是生存论,因为生存而丢弃所有,这貌似也成为中国现阶段的精神内核。而曾经的高洁和勇气就在大多数文人中流失,他们开始精于算计,于是明代的文人风骨当然不如宋代人,也就成了定论。


阿斗不傻


当所有人把金钱当作成功唯一标准,你还相信并尊重世界上有气节、有尊严、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你就成熟了。

这是文艺青年和装逼青年(伪文艺青年)的区别;文艺青年是在家里床头读书在咖啡厅里发呆在台上娓娓道来的人,装逼青年是在咖啡厅看书在家里玩游戏在台上吹牛逼的人

对于南宋初年的皇帝城乡,骂起来可以毫不留情;但是南宋灭亡时的陆秀夫和小皇帝确实情有可原,说实话我佩服陆秀夫和小皇帝的气节。

崖山投海代表是陆秀夫,在宋朝战败之际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大明“水太凉”的是名士钱谦益,如果你不知道钱谦益,柳如是——秦淮名妓你应该听说过;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是钱谦益的气节还不如妓女出身的柳如是。

碰上了猪队友金国末代俩皇帝,南宋实在没有能力抵抗蒙古了。在最后的时刻,陆秀夫对12岁小皇帝说:国家至此,陛下当为国家,不能为贼人所虏。小皇帝说:依卿所奏。年仅四十四岁的陆秀夫背起来了小皇帝,共同投海而死。至此,宋朝灭亡,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统一。

这时候有人问了:都失败了有什么意义吗?好死不如赖活着,干嘛要去死呢,真傻

答案就是:有意义!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无法征服的!正式陆秀夫们才让后来人活得更好。

蒙古人喜欢屠城,尤其是在西征得路上。但是在攻打南宋得时候,蒙古兵迷茫了崩溃了(最后崖山之战是汉人张弘范替元朝人打得)。

蒙古人在西征得路上,从花剌子模打到欧洲多瑙河沿岸,屠城了之后其他城市都是望风而投降。灭掉金国时候,金国人口只剩下15%左右,而后来在攻打南宋得过程中,对汉文化了解十分深得耶律楚才建议下,蒙古人不再屠城 ——因为屠城造成得结果是全民抵抗,南宋人口超过1个亿。

蒙古攻打南宋得时候发现,原本自己认为这群天天吟诗作赋得文弱书生,比人高马大得欧洲人战斗意志还强。有的城池投降了,但是有的城池压根不惧怕屠城得威胁。

合州大战,在钓鱼城一炮崩死了蒙古皇帝;襄阳大战,蒙古兵不得不野蛮作战,把城墙砍出一个大口子,冲进去后宋兵和元朝兵进行了激烈得肉搏战……

蒙古兵都崩溃了!不是说很好打吗?为啥世界上有人不怕死?在死亡威胁面前为啥有人一点都不怕?武力不是可以摆平一切吗?

文天祥、陆秀夫们告诉了蒙古人:武力征服不了灵魂有的人就算是死了,就算是再贫穷也不会有人小看他一眼;有的人再光线靓丽,也只是一条别人手里得玩物——哈巴狗。下面水太凉得这位就是。

水太凉得钱谦益。我在问答里面详细介绍过这位,在这里只做简介,我瞧不起这个人

钱谦益是东林党名士,这位大名士最出名的是和秦淮名妓柳如是的爱情故事。可惜再气节尊严上,他却和这位红颜相去甚远。明末的东林党名士大多是地主,这些人擅长的是党争,而非治国

水太凉的由来,清军入关后,南京陷落后,钱谦益和柳如是约定一起投湖自尽。两个人来到了湖边,要投湖殉国的时候,钱谦益来了一句”水太凉“,从早上等到了天黑,也没投湖,回家了!回家了!回家了!柳如是看到钱谦益如此,十分生气,自己投湖自尽,被周围的百姓救了起来。更无耻的还在后面,

有人问钱谦益不是去投湖殉国了吗?钱谦益说:小妾不许。大家知道了无耻俩字是啥样了吧,自己贪生怕死的怂逼,还甩锅给小妾。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图样图森破,”头皮痒“大戏还没上演呢。清军推行剃发令,因为剃发杀了不少人。但是不能这么一直杀,那他妈现在是自己的子民了,杀多了自己玩不转了。于是清朝人就找这些大名士——擒贼先擒王,把这些社会影响力的人搞定。有一天钱谦益对家里人说,自己的头皮发痒,要出去转一下,家里人说,用篦子梳一下就好了么。可是钱谦益坚持要出去转转,中午过后,钱谦益回来了——他把头发剃了。清朝很开森,给了他一个官。

后来钱谦益辞官不做了——因为给的官太小了,自己投降后本来以为能做大官,但是现在还不如不投降呢。郁闷的又恼怒的钱谦益于是辞官回家了。

我不否认钱谦益的文学成就,可是再气节上这他妈就是一个渣滓。作为一个征服者,开始的时候,要用钱谦益这样的人,后面稳定了钱谦益这样的人绝对要清理的。乾隆后来就是这么干的,直接把钱谦益给划分到了渣渣里。


嘟嘟读读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把明朝标榜成为一个最有骨气,最有气节的朝代,总之一大堆类似的赞美之词。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赞美之词的正确性,但是我实在没什么底气也这样去赞美明朝。

好吧,宋朝的皇帝统治阶级很软弱没骨气,我也不想去反驳。但是我读宋史看到了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宋朝和党项、契丹、女真以及几乎变态的蒙古人,断断续续地交战了两百多年,最后崖山一战,“十万军民齐殉国”。好吧,宋朝彻底的失败者,但是我总感觉宋朝人的民族意识很强,真真正正地有爱国情怀,有民族气节。

再看看明朝,我同样不反驳明朝有骨气有气节的这些话。但是,我小时候读历史的时候,总以为满族是1000万人口入关的,可是最后却发现是20万人。开什么玩笑?20万人征服上亿汉人;20万人强迫上亿汉人剃发易服;汉奸部队的人数远远超过侵略者本身;满族开始遛鸟斗蛐蛐彻底丧失战斗力之后,统治地位也还那么稳固。

想想吧,这上亿的汉人成什么样了?明朝把他的子民治理成什么样了?

当然,你可以说不怪明朝,怪汉奸,怪农民起义,怪这个怪那个。但是,我知道,汉奸也是汉人,或者曾经是汉人吧,曾经是明朝人吧。农民起义的农民,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吧,他们貌似也不是想造反就造反的吧?

得了,说那么多废话也没用。自己读史书才是最爽的。


木府木初


不能这样说,每一朝每一代都不缺乏忠臣,同样每一朝每一代都不缺乏汉奸,不能说宋朝的士大夫很有骨气。大概提问者忘记南宋最大的士大夫,现在还跪在岳飞面前的那个人叫秦桧,你说明朝士大夫没有骨气,但是明朝有一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自缢煤山的崇祯皇帝。


所以不能这样去片面的看待一个朝代,可能你还记得背着小皇帝跳海的陆秀夫,令人可歌可泣的文天祥,但是你也不要忘记,已经投降元朝的文天祥的弟弟文璧,有心人统计过,南宋末年投降,元朝有名有姓的高级将领有145个。提问者你怎么解释这点?

水太凉了无非是说钱谦益,明朝灭亡之后,他递发投降满清,不但投降还到北京去做官,不如柳如是。

但是一个钱谦益,怎么能代表整个大明呢?同样一个陆秀夫,怎么能代表大宋呢?我给你数一数明朝的,左懋第44岁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宁为南鬼,不为北王,血洒北京菜市口。镇守扬州的史可法将军等等。

只不过是宣传的缘故,所以给人的错觉,似乎宋朝忠臣特多,明朝投降特别多


知常容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南宋灭亡时士大夫的表现并不比明朝灭亡时士大夫表现强多少,甚至说难听点,也怀念前朝而言,元朝遗老遗少的表现说不定还比宋朝、明朝士大夫还强一点。

我国宋史学界泰斗级学者王曾瑜教授在论文《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里曾经毫不留情的提到虽然有文天祥这样宁死不降以身殉国的士大夫,但是“南宋末年而论,卿士大夫投降者仍占绝大多数。”

论文里甚至还提到在金国君臣议论辽、宋(北宋)灭亡时殉节的大臣,辽有数十大臣殉节,而北宋仅有一人“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若水)—人。”

而在金国攻破汴梁后,曾索要80名太学生,结果作为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里的预备士大夫,竟然有超过一百人主动报名!而且多来自四川、两浙、福建等尚属于宋朝领土的地区。

“太学生皆求生附势,投状愿归金国者百余人。元募八十人,而投状者一百人,皆过元数。其乡贯多系四川、两浙、福建,今在京师者。比至军前,金人胁而诱之曰:‘金国不要汝等作大义策论,各要汝等陈乡土方略利害。’诸生有人、闽、浙人者,各争持纸笔,陈山川险易,古今攻战据取之由以献。又妄指娼女为妻,要取诣军前。后金人觉其无能苟贱,复退者六十余人。”金人将他们“髡之”,待到金军撤退,也有“至中路,裸体逃归”。

而南宋建国后,南宋士大夫风气也并不见得多好,在南宋前期有成千上万的士人在宋高宗和秦桧的威逼利诱下,程度不等地卷入附会绍兴和议。故南宋刘宰感慨于当时的士风与文风,评论说:

“文以气为主。年来士大夫苟于荣进,冒干货贿,否则喔咿嚅唲,如事妇人,类皆奄奄无生气。文亦随之。”

即使文天祥本人,他虽然忠于宋朝不愿出仕元朝,但是他也没有说一定要去死,他也曾经表示过自己可以出家做道士;只是元朝非要他在宋元之间做选择题的情况下,他才选择为宋尽忠。甚至他不认为自己弟弟做蒙古人的官有什么问题——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

总的来说,不管是宋代还是明代,甚至其他什么朝代,绝大多数士大夫在王朝灭亡时并不乐意做守节者或死节者。


兰台


如果把钱谦益换成柳如是,会毫不犹豫的跳进水里。如果把陆秀夫换成秦桧,不仅不会跳水,还会把赵昺拱手送给张弘范。民族气节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说出一套民族大义,有些人说的就跟真的会做一样。在这里涉及一个原则问题。有些人会为了某种利益轻而易举的打破原则,这些人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他们的原则和设定的人生目标相悖。而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人生目标这个问题,人生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理想,通俗点就是想要什么,它是一个人生活必备的动力。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目标,大到做一国之君,小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不犯错。目标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都具有的,钱谦益的人生目标就是当官,做个有身份的人,什么民族气节,大义在他眼里只不过是种修饰,是为他的仕途添光添彩的装饰品,有益于仕途的大义,他会当成原则来遵守,如果这些原则成为仕途的累赘,便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而陆秀夫则不同,他的人生目标是兴复大宋,匡扶社稷,他把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忠于国君,忠于国家是他的做事原则,这样,在人生目标和原则上陆秀夫保持一致,而钱谦益则处于矛盾之中。因此,就会导致一个跳海殉国,一个投敌苟且两种不同的行为结果。当然也有历史环境的因素,但影响不大。

了解历史,解密真相,关注我,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