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會去做太上皇?又是怎樣和嘉慶治理天下的?

非常茴香豆


在古代眾多的帝主中,在其生前傳位的皇帝為數甚少。其中除極個別的是有意模仿古人、沽名釣譽之外,絕大多數是被迫的。乾降皇帝是一個特例,他統治清朝60年,使社會達到極盛;85歲高齡之時,又主動舉行了傳位大典,當上了太上皇。3年以後,方才壽終正寢。

乾隆很早就有了傳位思想。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舉行即位大典之時,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降六十年乙卵,予壽路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他的這種念頭、部分原因是受儒家禪讓和企圖沽名思想影響,主要的目的是祈求長壽。康熙年幼便繼承皇位,統治長達61年,到駕崩之時已69歲,這在清朝初年的幾位帝王中已屬於高壽了。而乾隆25歲才得以登基繼位,60年後,將至85歲的耄耋之年。因而,儘管他在口頭上表示自己不敢超過皇祖康熙在位61年之數,但就其本意麵言,則是希望自己比康照在位更久一些。可以說、登極時乾隆就已萌發這種傳位思想。

秘密建儲制度,對於強化皇權、穩定政局、鞏固統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乾降剛剛即位的時候,由於受傳統建儲觀念的影響,加之缺乏政治經驗,他對秘密建儲制度的認識與他的父親雍正皇帝相背甚遠。在他看來,秘密建儲僅僅是一種“酌權濟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對於儲君人選標準,他也拘泥於以前立嫡立長之舊規,並且下定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因而,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剛剛實行秘密建儲,他毫不猶地把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內定為儲君。但非常不幸,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永璉病歿,此後不久他又想內定皇后所生之皇七子永琮為儲君。然而、事與願違,就在他一門心思想著立嫡子的時候,將要被立為儲君的永琮以及皇后富察氏卻先後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死去,乾隆皇帝企圖以嫡子為儲君之位儲計劃成為泡影了。與此同時、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不但“全無哀慕之忱”,甚至還有幸災樂禍之意。乾隆皇帝對此極為不滿,非常憤怒,立即嚴加訓斥並對他們覬覦儲位的非分之想予以嚴厲警告:“此二人斷不可入繼大統”“伊等若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經過這一事件的打擊之後,乾隆吸取了教訓,並且較為清醒地認識到“建儲一事,亦如井田封建,固不可行於近世也”。為了防止重演前朝爭儲奪嫡造成的悲劇,乾隆皇帝對皇子們的控制非常嚴厲。

乾隆三十八年(173年),乾隆已經63歲了,建儲一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乾隆皇帝經過反覆慎重考慮,決心再次秘密建儲。乾隆皇帝在位已近40年,已有相當豐富的各種政治經驗,因而,這次建儲,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在確定儲君之前,乾隆皇帝沒有與任何人商量建儲時機和儲君人選,即使建儲密旨書寫完並將之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他也沒有向諸文武大臣宣示。一切辦妥之後,時機成熟了,才將此事諭知軍機大臣。建儲之後,乾隆皇帝一方面利用20多年的時間長期考察儲君的品質和才能,一方面又恩威並挙,進一步加強對其他皇子的控制。就施恩方面而言,乾隆的諸子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陸續得到了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的晉封,乾隆還經常駕臨各子府邸,來聯絡感情;就施威方面而言,繼續嚴格禁止諸子與外廷官員來往,一且發覺,則必然對涉及人員嚴懲不貸。為了保證自己的建儲大計順利實施,不受傳統建儲觀念的破壞和影響,乾隆皇帝還利用一切機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傳統建儲理論及其帶來的弊病。他認為,“秦漢預立太子,其後爭奪廢立,禍亂相尋,不可枚舉”。之所以這樣,在於“有太子然後有門戶”“蓋一立太子,眾見神器有屬,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從而揣測,其懦者獻媚逢迎以陷於非,其強者設機謀捏以誣其過,往往釀成禍變,遂至父子之間,慈孝雙虧,家國大計,轉滋罅隙”。他還不遺餘力地大力批駁嫡長子繼承的傳統建儲原則,“至於立嫡立長之說,尤非確論”“紂以嫡立而喪商,若立微子之庶,商未必亡也”。據此,他斷言“建儲冊立,非國家之福,召亂起釁,多由於此”。為能夠讓廣大臣民尤其是讓諸皇子吸取這些歷史教訓並引以為戒,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他特命諸皇子、軍機大臣、尚書房總師傅等將歷代冊立太子有關借鑑懲戒的事蹟編成《古今儲貳金鑑》一書。此外,為了使廣大臣民進一步深入瞭解秘密建儲制度的重要意義,他全面論述了秘密建儲的動機和效果。關於推行這一制度的動機方面,他認為,“蓋不肯顯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窺伺,此正朕善於維持愛護之深心也”。立於秘密建儲的效果,他則稱康熙皇帝臨終時“一言而定大計”,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後“內外帖然”;他還以自己借建儲密旨即位後“人情亦甚輯寧”為例,指出,“此即不建儲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見共聞者也”。據此,他得出結論,“不可不立儲,而尤不可顯立儲,最為良法美意”。為了讓後世子孫牢記並且堅持這一重要制度,乾隆後期,他一再宣稱,秘密建儲是本朝重要“家法”,並要求“世世子孫,所當遵守而弗變”。他進一步斷言,如果後世子孫不實行這一制度,恢復古制,必然會“釀成大禍”。正是由於他對秘密建儲制度的反覆闡述,才使得這一制度較為普遍地被統治集團中的各階層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儘管其皇子甚多,而且其中不少人都有覬覦儲位的野心,但是一直到他退位的這十幾年時間裡,卻始終沒有發生像康、雍之際皇室內部為了爭帝皇位發生骨肉相殘的情況,從而也鞏固了乾隆皇帝的最高統治地位,最終乾隆一朝沒有受到威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85歲高齡之際,舉行了傳位大典,過起了太上皇的生活。

隆六十年(1795年)、他的健康情泥每況愈下。當年九月初三,他向全國臣民宣佈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寫的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太子並決定在次年新正舉行傳位大典。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元日,上至內外王公貴族下至文武百官與外藩使臣成集太和殿,按班序列,恭候乾隆乘與至殿內升坐。這時,鼓樂齊鳴,宣表官員跪宣傳位詔書,皇太子以下所有官員皆跪伏殿內恭聽。而後,大學士二人引導皇太子至乾隆皇帝御坐前俯伏跪地,讓乾隆皇帝親授“皇帝之寶”。最後,嗣皇帝率領群臣再向乾隆皇帝行九叩大禮,恭送已經成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起駕還宮,嘉慶皇帝則御殿登極,接受文武百官朝駕。至此,傳位大典完成,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生活開始了。

雍正皇帝所實行的秘密建儲制度,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宮廷內部鬥爭,但被指定的嗣君能不能在皇帝去世之後順利即位,卻仍需視其託付是否得人。也就是說,大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決定著嗣君之廢立,建儲中仍然存在著漏洞。乾隆生前自行傳位,使得秘密建儲制度得到重要補充和發展,它一方面使得自己的建儲計劃能夠順利實現,另一方面在傳位過程中“明頒詔旨,親御殿廷,付託神器”,也有效地把大臣、女寵和宦官這些能夠藉機怙寵擅權以影響建儲的權力集團排除在決定儲君的決策圈之外,在維護社會安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傳位這種方式來實現最高權力過渡還是比較可取的。

秦漢以後,稱為太上皇者雖不乏其人,且位置也非常顯赫,但再也沒有臨政治民之實權。乾隆皇帝殫思竭慮地經營了60年,在宣佈傳位的時候,即決定“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這些權中之權,“豈能置之不問”,只是把各種祭祀和禮儀這些無關大局的活動交給嗣皇帝辦理,而且他自己也年事已高,沒有精力做這些事情了。軍機大臣根據他的命令擬定的傳位事宜中,太上皇帝所享有的禮儀規格和所擁有的實際權力都遠遠地超出嗣皇帝之上,太上皇帝還是自稱為“朕”,太上皇帝旨仍稱為“泩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帝字樣,高三格抬寫,嗣皇帝則只能高二格抬寫;太上皇帝生辰稱萬萬壽,嗣皇帝生辰稱萬壽;文武大員進京陛見以及新授道府以上官員離京赴任,皆須具折恭請太上皇帝恩訓。而嗣皇帝擁有的權力少得可憐,不過是按期舉行祭祀以及經筵、耕籍、大閱、傳臚等禮儀活動面已,即使這些活動還要向太上皇帝奏聞,然後才能舉行。乾隆自己曾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可見乾隆傳位並非退位,只是形式變了,變親政為“訓政”而已。


歷史說是非


乾隆本身其實是不想當太上皇的,中國古代,非特殊情況其實太上皇的前景都不好。要麼是被逼無奈不得已成為太上皇,即使主動讓位雄才大略如趙武靈王者(當時自稱主父),也是鬧得兩個兒子兵戎相見,自己餓死沙丘。乾隆如此聰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歷史上的這些教訓。

乾隆一生特別推崇其祖父清聖祖康熙皇帝。時時流露出對康熙皇帝幼時親自把他接到身邊撫養的恩情的感動和對康熙畢生功業的崇拜,所以一生處處以康熙行事為榜樣,康熙曾經六下江南,他也六下江南。

所以,乾隆登基的時候曾經說過自己在位的年限絕不超過康熙,要讓其祖父獨享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的殊榮。當然當時他也沒有想到自己壽命能有這樣長。畢竟康熙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而逝,在皇帝裡面,甚至在古代所有人裡都算高壽了,而乾隆繼位時已經二十多歲了。

可是到了1795年,乾隆已經85歲高齡,在位60年,馬上就要超過聖祖爺了,還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怎麼辦呢,君無戲言,又不能自殺,畢竟十全老人,要十全十美嘛,那就只能退位咯。

但退位之後大權可不能放手,乾隆可是知道歷史上沒有實權的太上皇過了什麼樣的日子的,所以嘉慶從繼位直到乾隆八十九歲高齡去世,一直都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擺設。直到太上皇逝去,才敢拿乾隆的寵臣和珅動手。




丁強488


乾隆為什麼會做太上皇?

乾隆早年十分希望立自己和富察皇后生的嫡子做太子,哪知連遭打擊,生了兩個嫡子都早早夭折,就連富察皇后也沒活過37歲。大兒子永璜和三兒子永璋被乾隆罵死後,永琪比較受乾隆喜愛,乾隆有過立永琪為太子的想法,結果念頭一動永琪也在二十多歲正值青春年少的時候病逝。乾隆以為自己是不是個烏鴉嘴,想立誰當太子誰就活不了,從此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直到六十多歲還沒個說法。

實際上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乾隆62歲的時候,乾隆已經秘密選好了太子,並效仿雍正將傳位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那時候人壽命短,乾隆之前的幾位皇帝都沒活過70歲,實際上除了乾隆,其他所有清朝皇帝都沒有活過70歲的。

滿朝文武甚至全國上下都犯嘀咕,都覺著這個老皇帝也太貪戀權位了吧,黃土埋到胸口了還不立太子,這是怕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

即便位高權重大權獨攬,乾隆也感受到了輿論和道德的壓力。於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乾隆68歲馬上就要成為古稀老人的時候下了一道詔書,從歷史的角度闡述自己之前不立太子的合理性,又說實際上我早就選好繼承人了。為了回應外界傳言說自己貪戀權位,乾隆最後說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這就是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由來。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乾隆說等到八十五的時候退位,以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和之前幾位皇帝的歲數來看,這就相當於說等太陽打西邊升起來的時候我就退位。乾隆心裡想的估計是,反正我肯定也活不到八十五,不如就發個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誓言,也能顯示自己的孝心和博得一個禪讓的美名。結果乾隆自己也沒想到,他足足活了89年。

君無戲言,更何況當年乾隆曾經昭告天下。儘管不捨得,也只能於乾隆六十年的九月初三這一天,正式冊立愛新覺羅·永琰為皇太子,次年登基,立年號為嘉慶。

乾隆怎樣和嘉慶治理天下?

從前文來看,乾隆本心並不想禪位嘉慶,基本上相當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哪可以看出來呢?實際上在禪位大典上乾隆就暴露了自己極度貪戀權力不想放手的意圖,居然不肯把玉璽交給新皇帝,最後是大臣們連哄帶騙才最終讓乾隆把玉璽交了出來。

雖然嘉慶有玉璽在手,但是實際權力還是在乾隆手中。因為乾隆以新皇帝太年輕沒有執政經驗為由,把軍國大事和官員任命等實權牢牢握在手中,嘉慶只管祭祀和禮儀。根據他的指示,軍機大臣擬定傳位事宜時,使太上皇的禮儀規格和實際權力都遠遠超出嗣皇帝之上。如,太上皇對人仍自稱為“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樣,高三格抬寫,嗣皇帝高兩格抬寫。太上皇生辰稱萬萬壽,嗣皇帝生辰稱萬壽。文武大員進京陛見以及親授道府以上官員離京赴任皆須具折恭請太上皇恩訓。

而且乾隆不僅權力不放手,就連房子也不打算讓出來。按清代禮制,皇帝退位後,應遷出養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宮中外東路興修了寧壽宮,以作歸政後的休養之所。可是,歸政後,他並無搬出養心殿之意,他給自已找藉口說,“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這樣,已經即位的嘉慶只好仍然住在毓慶宮。

所以說嘉慶在太上皇活著的時候根本就是個傀儡,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太上皇如果哪天不高興,看嘉慶表現不好,廢掉嘉慶再立一個也不是不可能。

嘉慶也完全明白這一點,權力是太上皇的命根子,一定要畢恭畢敬。太上皇每天四點就睡不著了,嘉慶更是趕在凌晨兩三點就爬起來過去伺候。太上皇每頓飯吃的很少,嘉慶雖然沒吃飽,也只能在太上皇吃完後趕緊撂筷。太上皇每天要對嘉慶進行訓政,嘉慶大氣不敢出,老老實實裝作很有興趣的樣子聽老頭嘮嘮叨叨。《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記載:“侍坐上皇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囑”;“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於此亦有可知者矣”。

實際上,嘉慶帝名義上是一國之主,其實只是個三號人物。為什麼是三號而不是二號?二號人物是乾隆的寵臣和珅。和珅作為太上皇的眼線,時不時就向太上皇打小報告,給嘉慶上眼藥。比如,嘉慶的老師朱珪要從外地調回京城,嘉慶得知後很高興,給自己的老師寫了一首詩。和珅得知後拿著這首詩就去找乾隆太上皇,說新皇帝在拉攏收買人心。乾隆很生氣,雖然沒處罰嘉慶和朱珪,但是朱珪調回京城的事也就此黃了。

嘉慶從此更加戰戰兢兢,只敢寫些風花雪月的詩,表示自己不敢觸及權力中心。因為他知道,宮裡遍佈著和珅和太上皇的眼線,只要自己表現出一丁點對權力感興趣,自己必然身家性命不保。


就這樣,實際上乾隆只是個名義上的太上皇,而乾隆也只是名義上和嘉慶共同治理天下,直到三年零四個月之後89歲駕崩,乾隆緊握權柄的雙手才算鬆開,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


楊某人雜家派


中國歷史上真正有名的、而且是實質就是太上皇並不多,諸如唐高祖、宋徽宗算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唐高祖好歹還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可惜被李世民架空了。宋徽宗就更別提了,自己想清淨,還把責任都推了!

乾隆一個十全皇帝,身體健康,皇帝都坐上癮了,如果不是有大臣議論他年輕時說過的,當朝不超過他爺爺話,估計他是不會自動去做太上皇的。而且還告訴大臣們,大事還是要他來做。哎!越老越表功!


無味自強


乾隆十分敬仰爺爺康熙,坐帝位時間不想超過爺。當太上皇是掌握實權的,嘉慶只是輔佐。


FDC7


乾隆的.意思是不想超過自己的爺,爺庫熙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但實權還在自己手上嘉慶只是名義上的皇帝。


巖太子


乾隆退居幕後,嘉慶只是提線木偶,從乾隆一去世,嘉慶就拿和珅開刀就可以看出。乾隆成了太上皇,其實和珅就是“二皇帝”,成為乾隆的代言人。嘉慶侍從是和珅安排的間諜。嘉慶求生欲很強,一直在和珅面前示弱,和珅才沒有使手段謀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