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什麼是佛教的“正念”?

元元16867


答:“正念”,是一種佛教術語,梵語samyak-smr!ti,巴利語samma^sati,藏語yan%-dag-pah!i dran-pa,為八正道之一,又譯作諦意,指真正之念。

“真”,謂不妄不虛;“正”,謂無邪無雜。“正念”,即保持正確的念頭,離邪分別,無雜無偏地專注一心思、專注一心念諸法之真性實相,是名“正念”。 《雜阿含經》卷二十八載,正念可分為世俗有漏正念及出世間無漏正念二種,即: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諦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

(一)世俗有漏正念,是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即:

1、由於學習與積累了正確的知識、正確的見解,形成了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觀念,並進而由此形成了穩定的正確思維模式,穩定的正確念頭,使日常思維與念頭自然而然地符合正道,符合世間的法律、符合世間的道德規範,符合佛教的“五戒”、“十善”而不忘不失,不使思想與言行有錯誤,是為世間正念。

2、不忘止息顛倒妄想,念及平等舍一切道理不忘失,故能除治修止修觀的一切障蔽,是為世間正念。

3、言行住於定心,或定心於觀想思念真言之字相,是名正念。

4、謂比丘修道,當觀察身心內外諸法,悉皆空寂,無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從正念,非邪念得。

(二)出世間無漏正念,是依修學與熏習佛法義理獲得的無漏正見,思惟憶持諸法的真性實相,從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即:

1、《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21頁雲:“復言:世尊!云何正念?世尊告曰:‘勤修止觀。諸瑜伽師,依止三相,時時於彼三種相中及不放逸俱行境界,心現明記,超越遠離修道加行。”“三相”,即:假名相、法相、無相相。

2、一心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而不忘失,以進至涅槃,是為正念。“一心”,指真實信心、深心;“正念”,則指思維與憶念戒、定、慧、所修之法,或佛法義理、真理實相;“五停心”即:用修數息觀對治多散的心、用不淨觀對治多貪的心、用慈悲觀對治多嗔的心、用因緣觀對治愚痴的心、用唸佛觀對治多障的心。《大乘起信論》曰:“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慧遠《觀無量壽經疏》曰:“舍相入實名為正念。”

3、思維、憶念“四聖諦”,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而不忘失,不失法性,是名正念。

《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雲(大正1·469b):“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瑜伽師地論》十八卷2頁雲:“云何正念?謂為永斷上分諸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六載,念根、念力與正念,皆攝入念覺支。有關正念的體性,《俱舍論》卷二十五謂念根、念力、念覺支與正念,皆以念為體。在大地法之中,唸的心所與定、慧均為增上清淨品之勢用者,故立之為菩提分法。但依位次之別,其增上的作用有所不同。故於忍位稱為念根,於世第一法位稱念力,於見道位稱正念,於修道位稱念覺支。《摩訶止觀》卷七(上)則謂“念”為“忍”之義,並配之於天台宗的四教,謂三藏教之正念為伏忍,通教之正念是柔順忍,別教之正念是無生忍,圓教之正念是寂滅忍。

4、淨土宗認為:謂面臨諸種遭遇而心不錯亂顛倒,一心念佛。“一心”,指真實信心、深心;“正念”,則指稱名、唸佛,是為 “正念”。

①一心正念:修行佛道之一,日常專心一意之正念而歸於佛,名“一心正念”。《往生禮讚偈》前序(大正47·439b)雲:“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②臨終正念:修行佛道之人由平生長期之修行善業所熏習故,臨命終時,心中沒有絲毫不起貪、嗔、痴“三毒“之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專意於佛道之修持,即謂“臨終正念”。淨土宗特別強調,臨命終時須不為死苦而心生顛倒,唯應求唸佛而命終往生淨土。淨土宗大德唐代善導大師於其所著之《觀念法門》一書中明示,若於臨命終時失去正念,則鬼神交亂,病人狂死而墮於三惡道。又善導之《臨終正念訣》(大四七·二八七中)雲:“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皆廣示臨終正念之重要。《彌陀經略記》曰:“由尋常所行,得臨終正念也。”《龍舒淨土文》,《樂邦文類》等也載有善導大師的《臨終正念決》。

③於日本,臨終之念佛,稱為“臨終唸佛”;依此得往生淨土,則稱“臨終業成”。相對於此,往生淨土系賴平時之信願始確立之故,稱為“平生業成”。但即使是臨終業成,其臨終之正念亦須仰賴平生日常精勤憶念、持名之行業的熏習,始能致之,非一蹴即可達到。

④正念往生:謂《依阿彌陀經》所說,心不顛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極樂佛國,乃四種往生之一。《善導觀經疏》卷四(大三七·二七三上):“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三)正念,指宋代臨濟宗僧人釋正念

釋正念,公元1215~1289,宋朝時浙江溫州永嘉人,號道休。早年參學於靈隱寺東谷妙光,再謁徑山石溪心月,遂得印可。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夏,乘商船東渡日本,創建了鎌倉淨智寺,深受北條時宗敬重。執權之北條時宗甚景仰師之道望,禮請居於禪興寺。其後,歷住壽福、圓覺、建長諸寺。晚年於圓覺寺內自建一小庵,立匾稱為“藏六”。又築壽塔作為歸藏之地,並自著圓湛無生銘,記錄一生之行誼德業。日本正應二年十一月示寂,壽世七十五,遺偈:“拈起須彌槌,擊碎虛空鼓;藏身沒影蹤,日輪正當午。”敕諡“佛源禪師”。著有《念大休禪師語錄》六卷行世。師學識淵博,與蘭溪道隆、無學祖元等道交深厚。為日本禪宗大休派(日本禪宗二十四派之一)之祖,有法嗣嶮崖巧安、大川道通等人。


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佛陀曾經指出想獲得最終解脫,有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分別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

正念正是八正道之一,意思是正確的心念。即讓心念時時刻刻符合佛教真理,在作任何事情時都是這樣,放下一切妄想執著。

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一段話可以作為“正念”的註腳: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釋迦牟尼所說的“正念”,和王陽明所說的“主一”是類似的。“主一”是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儒家天理為指導,念念不離天理。“正念”就是指無論做什麼事,念念不離佛教真理。



夢露居士


最上的正念是無念,但除佛外,菩薩都不能完全作到無念!無念很不好理解,無念不是真的沒有念頭,只是不受任何念頭的干擾!猶如虛空,不論雷鳴電閃,風起雲湧,還是晴天雨天,氣候如何變化,虛空接受一切都從來不變!

次一等的正念是淨念!但淨念也很不好把握,佛法的淨念並非世俗的所謂仁義道德所能概括!佛法的淨念是不二的!同時又是以五戒十善為基礎的,但五戒十善等善念卻不是淨念!淨心是以覺為師,不受善惡的干擾,不受六根的干擾,不受一切環境情慾的干擾……的一種覺悟空明的如如狀態!淨唸到極致即是無念!

佛法的正念沒有佛法基礎是無法完全理解與把握的!是要靠悟與證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無法說透仍說一說,權當拋磚引玉吧!願諸仁者各抒己見,以惠眾生!











逍遙子三陽開泰


正念即“佛知佛見”。他從來就不多一念,也不少一念,一切都是法爾如是。即是相等的,又是平衡的。即是真實的,也是虛妄的。當下“一念”即宇宙,宇宙當下還是這個“念”。何必自相擾之!

“正念”每個人都有,因為每個人當下就是這個念。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這說明我們的本覺,先天就有,不需要後天學習,後天修煉。只是現在我們還不敢相信他,還在懷疑他,眾生就是如此無知,無覺。由於根深蒂固的“我執”,我們確信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是物質的、是真實的,這就是典型的“知見立知”行邪道,而不自知。

其實,我們從生下來到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明暗,顏色,世界,宇宙,都是能量而已,而能量的實質就是“無明妄動”,其本質還是那個念,真的沒有其他東西了。

在物質世界裡,最大的就是星體,而我們宇宙中的任何一個“星體”都不是“星體”,真實說,都是“無量微塵匯聚大球體”,可笑吧!他們的出現即是必然,也是偶然。地球、太陽、月亮,木星,土星……都是這樣的,恆星、行星,流星等等皆如此。大為世界,小為微塵,微塵再微塵,就是原子,原子的核心只是“弦”,弦就是能量運動,還是來自於無明妄動,沒有超出那個念。

比如一束光照到我們眼睛裡,我們就看到了“明亮”,看到了“顏色”,看到了“形狀”,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宇宙”等等;可是真實情況是“光”沒有明暗,沒顏色,沒有形象,不是世界,也不是宇宙,他只是能量傳遞而已。但是組成我們自身的物質,在潛移默化、偷樑換柱、俏俏的改變了一切,而我們在後臺卻信以為“真”,愣是在“無明”的推動下,把一念心,變成了全宇宙!而且所有的地球人都是這樣的“同分妄見”難以自覺之。

所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佛家講要“會想歸性”,找到萬法的“孃家”,也叫“如來藏”,才能見證真理。我們認識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在所謂的、虛妄的物質世界裡打轉轉,被相所轉就是凡夫,如能轉境則同如來。





今令我見


我在呼吸,我的吸氣長,呼氣細……

我在喝水,水通過食道進入胃裡……

嘴裡的食物,每嚼一口,口腔面部肌肉每個動作我都知道,吞嚥時的感覺也清清楚楚……

我在行走,抬足落足,腳趾每個關節的運動都清清楚楚……

小狗的毛很柔順,身體熱乎乎的……

所謂正念,就是清清楚楚明白當下的念頭,身心狀態,現在習慣性說法叫“活在當下”。只有這樣,人才是自主的,心才是自由的。

我實在受不了很多人讀了幾本佛經,看了幾本著作,一說話就處處套用佛教術語,所以回答的更白話些。



老鐵胡侃


首先,正念≠無念。

“無念”普通人的認為是沒有念頭,如是這樣沒有念頭就等於無記。

我們的每個人起心動念,必然落入三種業性,善、惡、無記三性。

這無記就是不善不惡,無記的果報是什麼呢?

愚痴性,就像一般畜生道的眾生,無明痴迷不自覺。

可能又有很多學禪宗的人說,

惠能大師在《壇經》提到的禪宗以“無念”為宗,是何意思?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可以看出惠能大師的“無念”有兩重意思?

要先做到無妄念,才能起正念。

把“無念”分開來說明,什麼是無?什麼是念?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無二相”,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對錯,沒有是非,沒有好壞,沒有善惡。就是消除我們的分別,或者說轉化我們的分別。

“諸塵勞之心”,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一切的貪心、嗔心、痴心、慢心、計較心、是非心、委屈心、私心、情見心等等,舉凡我們凡夫能有的這些心,都屬於塵勞之心。因為太多了,所以叫塵勞諸心。

當然,這是大體上分的,如果細分的話,有八萬四千種。總的說,就是一句話,塵勞之心,或者妄心。細分只是為了讓大家對妄心認識的更清楚。

這是“無”的意思。就是沒有對立,沒有分別。

那麼,什麼是“念”呢?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指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覺性,我們這個真心。

因為我們轉化了分別,轉化了塵勞之心,所以能夠唸到我們的佛性,就是說佛性才現前。

關於正念,我們有了大概的瞭解,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呢?

我們說每個人起心動念,必然有三性,善、惡、無記。

所以正念從哪裡來,只能從“善”念中來。

根據《大乘百法明門論》中記載:

“善”念有十一者: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 不害。

不善念則有二十六種,所以世間眾生行善者少,作惡者多也就能理解了。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史記sj


懂得了【阿彌陀佛】就是正念!人們較普遍的認為是,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他的名號叫阿彌陀。《佛說阿彌陀經》上就是這樣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素來有“法華密髓,華嚴奧藏”之稱。它秘密的含藏了法華經的真義。所以,今天,我們從究竟義、深義去挖掘一下它含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n
\n注:下稱《佛說阿彌陀經》為《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為《法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為《楞嚴經》。
\n
\n眾所周知,西方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在我們往生以後,他會接引我們去極樂世界,所以要唸阿彌陀佛,要拜阿彌陀佛。可是,《金剛經》卻說: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當年國清寺,文殊與普賢菩薩化身寒山、拾得,對那些“大聲念大佛,小聲念小佛”的修行人,也是這樣嘲諷「口唸彌陀心散亂,扯破喉嚨也枉然」!
\n
\n自古以來,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原因就是,不識本心。猶如煮沙,如何成佳饌。阿彌陀佛——阿,在印度梵文翻譯為空、無,它表空如來藏,表無相之實相。彌陀,在梵文裡翻譯為量。也就是有形有相,是不空如來藏,是無不相之實相。阿彌陀,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就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


\n
\n那麼何為空如來藏,何為不空如來藏?拿人來講,我裡面能講話的能,就是阿,就是空如來藏。這個能,不講話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樣子?沒有!既沒有聲音大小,也沒有語音語調。雖然沒有任何形象,可是,能變出各種聲音、文字的性,它卻一直存在。當他講出了聲音,有了音量高低以及文字、語言含義,那是什麼?那就是相,就是彌陀,就是不空如來藏。所以,正在講話的當下就是阿彌陀,即空不空如來藏。
\n
\n以做夢比喻。正做夢時,那個做夢的人是阿。夢中的境界就是彌陀。所以,做夢的人跟夢中境界合起來,就是阿彌陀。以此類推,用各種法來解阿彌陀,無量劫講不完。最重要的是,要歸根到底,我能講話的能,你能講話的能,他能聽的能,這些能,能不能分開?都是夢人一個人的能變現了無量的能。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深義,就是如來藏一心三藏的法義!
\n
\n換句話說,森羅萬象、千變萬化,是不是就一個阿?既然是一個阿,所現出來的相,哪一相不是阿彌陀?從性與相來講,阿是性。彌陀是相。阿彌陀就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從理與事來講,阿就是理,彌陀就是事,阿彌陀就是理事不二;從三身功德而言。阿,就是法身功德。彌陀就是解脫功德。阿彌陀,就是般若功德。

\n
\n盡虛空遍法界,諸佛菩薩、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風雲雨霧都是一個阿彌陀,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這叫「阿彌陀」。再如做夢,我們夢到父母兒女、親朋好友、冤親債主,也夢到牛馬豬羊、狗貓雞鴨、蚊子蒼蠅,也夢到颳風下雨、香蕉蘋果、泥巴瓦塊,這一切一切的東西,是不是,都是夢人一個人變現出來?夢中這些東西,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既然都是一個人一個念,所以蘋果是不是香蕉?香蕉是不是老媽?老媽是不是電視機?電視機是不是小外孫?這叫「阿彌陀」!
\n
\n以「拿手好戲」來比喻:當拳頭變現為手掌時,我們眼睛看到手掌,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心能不能看到?能看到。那個拳頭就是「阿」,手掌就是「彌陀」。所以,不管是拳頭相還是手掌相,都是「阿彌陀」。
\n
\n祖師大德講:不懂得什麼是佛,天天唸佛,天天罵佛;天天拜佛,天天打佛。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你,阿彌陀佛本來是一切的萬法;你非講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是不是罵佛?你拜眼前這尊佛,卻在把頭往那個佛(拜墊)上撞,是不是打他?拜墊是不是阿彌陀佛?更有時候,發起脾氣來,用腳把這個拜凳往旁邊一踢,踢的是不是阿彌陀佛?

\n
\n以手機來看,觸摸屏是什麼?就是阿。屏幕上的種種境界是什麼?就是彌陀。放電影也是阿彌陀。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知道了什麼是阿彌陀,你再拜佛禮佛,是不是對拜凳恭恭敬敬?要不然你怎樣苦修苦證——哪怕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到處去朝山磕頭、拜山開光,不是真用功。這是文殊菩薩講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要想成佛,除了明心見性,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沒有第二個門可以進。
\n
\n你過去認為《阿彌陀經》一讀就懂,《地藏經》一讀就懂,1+1=2一聽就懂,統統都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你是自以為懂。但是,當你明白了1+1=8是對的,老鼠藥就是甘露水,泥巴瓦塊就是我,這時你才能正確看待一切世間萬法。
\n
\n聽懂以後,你會恍然大悟。三藏十二部經統統都是「阿彌陀佛」;統統都是「我」;乃至《道德經》《聖經》……一切宗教、流派的所有經典都可以稱《法華經》,因為《法華經》就是講這個理!包括語文、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統統都是;包括沒有文字的那些泥巴瓦塊、風雲雨霧,乃至牛屎狗糞、老鼠藥,統統都是阿彌陀佛!
\n
\n法身佛(阿彌陀佛)通過報身佛(能動、妙用)顯現出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化身佛(釋迦牟尼佛)通過報身佛(能)與化身佛(說、文字、音聲)而開示法身佛(阿彌陀佛);真空(法身佛)現(報身佛)妙有(化身佛),妙有(化身佛)悟(報身佛)真空(法身佛),離性(真空、法身佛)不能現(報身佛)相(化身佛、妙有),離相不能悟性。執性破相亦不能悟相,執相迷性亦不能悟性。即性即相,性相一如,三身一體。萬法當下一念,一念當下萬法——這才能體現出《法華經》的秘髓。

\n
\n否則,天天嘴巴在唸,眼睛在看,耳朵在聽,都是在向外攀緣。都是在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只能與佛結一個法緣,作為未來世得度之因。要想今生今世成就,沒門。明白了,阿彌陀就是我,我就是阿彌陀,一個念,沒有第二個念。一念就是無量劫。一念就是十方虛空。一念就是森羅萬象,千變萬化,這樣一念,就叫回光返照,叫入流聖人。心上明白萬法都是我,都是阿彌陀,都是一顆心,心還散亂不散亂?所以,“一心稱念”是用這樣的一顆心來稱(這裡稱作度量衡用),念什麼都成佛,不念也成佛。
\n
\n想想看,為什麼《法滅盡經》說,佛法滅時,《楞嚴經》先滅,因為它石破天驚,說出了天地萬法惟一人一念之所變現的道理。《楞嚴經》的另一個經題稱“妙法蓮華王”,所以,《楞嚴經》、《法華經》是一脈相承,是諸佛菩薩出世的目的。佛法中最後滅盡的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它最後住世一百年,到最後連《阿彌陀經》也沒有了,只剩一句“阿彌陀佛”。那為什麼,佛滅度以後,「阿彌陀佛」的名號還能在世界上流傳?這就是佛的智慧——來迷惑歪魔邪道來逃過一劫;而有智慧的人,仍然能從“阿彌陀佛”得度。
\n

我們在迷惑顛倒中,只認當下這個肉團是我,一切的身外之物是它,在《楞嚴經》講,這叫「認物為己,認己為物」,又叫「自性取自性」,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阿彌陀經》講「過十萬億佛土」,就是把一切的無量萬法,都能見到是自己,都能證到是自己,你究竟圓滿成佛!佛在《楞嚴經》講:「一真一切真」。你講阿彌陀佛是真的,一切都是阿彌陀佛,都是真的,都是我。
\n
\n【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我這個肉團身,皮肉筋骨,就是「土」,就是極樂世界,我這個心,這個靈體,是不是阿彌陀佛?用佛法來講,依正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我是這樣,誰不是這樣?牛馬豬羊是不是?茶杯飯碗是不是?一切的泥巴瓦塊,有情無情,無不具足見聞覺知?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塊死東西,不過是意識心層次高低不同而已。真正懂得阿彌陀佛是誰,誰是阿彌陀佛,當下你就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n
\n這個世界上,沒有垃圾,沒有臭水,沒有甘露水,也沒有黃金白銀,統統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你認為是垃圾,鬼不認為是垃圾,佛不認為是垃圾。連白天黑夜都是假的。外道是利用我們的那種分別執著心,示現莊嚴相來誤導眾生;正法就是分別不妨無分別法,正確地認識一切的萬法。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n
\n佛有無量色身三昧,現佛、現菩薩、現天、現人、現鬼、現畜生,乃至現泥巴身、現瓦塊身。如果我們的心只能現莊嚴相,不能現糟糕相,它妙不妙?一點都不妙。它不能現糟糕相,就不能去度化那些很糟糕的眾生,糟糕的眾生,誰不是佛?佛要提起我們的平等心。外道之所以是外道,他只撿好話講,只撿好相來現,他是不平等法。外道利用世間人的情執,都是喜歡看花花綠綠的世界,誰也不願意到臭水、髒水、垃圾堆去,可是它是誰?在阿彌陀佛看了是什麼?它永遠都是「黃金為地」。
\n
\n所以,一切眾生都沒有苦,誰都是阿彌陀佛。他覺得受苦是冤枉受苦,冤枉受苦不是苦,這是我們的一種情執,是我們的一種「同分妄見」。
\n
\n千佛出世,就是為了講一個「阿彌陀」,就是要開示宇宙人生本來面目。講清真理,幾句話,立地成佛。佛在《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佛講這個話是不是慷慨激昂?斬釘截鐵!成佛就那麼簡單!何籍劬勞,肯綮修證?既是慈悲責怪又帶有挖苦諷刺。誰叫你去認真修?誰叫你刻苦修?那是沒事找事,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是不是?
\n

\n《阿彌陀經》處處都在開顯這個道理,經上說"即已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佛以吃飯打比喻,你吃了甜食,你嘴巴就是甜的;吃了鹹食,嘴巴就是鹹的;你這個妄想心懂得了天,你就是天;懂得了人,你就是人;懂得了佛,你就是佛(分真即佛,法身菩薩位)。我們的妄想心明白了萬法都是我一個念,就是明白了阿彌陀佛,你當下就是阿彌陀佛,叫「還到本國」。「本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妄想心明白了真心,妄想心當下就是真心。“飯食經行”更是示現大乘菩薩的下手功夫,至簡至易。「飯」是表法,「食」是錶行,連吃飯都是一個法門,那麼有沒有哪一個法門不是成佛之法門?吃飯、穿衣服、走路都是成佛之道,只問你懂不懂?
\n

經中講極樂世界的各種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你可不要以為,就是單單極樂世界的那個阿彌陀佛變現。如果說諸鳥,皆是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變現,那麼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又是什麼變現?要開悟啊!都是「阿彌陀佛自性」變現!也就是我們的真心、自性、一念變現出來的。所謂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風雲雨霧都是自性變現 !知道一個「變化所作」,當下我們就是阿彌陀佛。

那麼,繼續悟的透徹一點,極樂世界的鳥是阿彌陀佛化生,娑婆世界的鳥是不是阿彌陀佛化生?鳥是阿彌陀佛化生,樹木花草是不是阿彌陀佛化生?風、雨是不是阿彌陀佛化生?酸甜苦辣香臭是不是阿彌陀佛化生?我們的各種妄想,是不是阿彌陀佛化生?從有情到無情,沒有一法不是阿彌陀佛化生。比如做夢,夢中是不是有天人鬼畜?有泥巴瓦塊?也有香味、臭味啊,是不是做夢的一個人在那裡打妄想?所以佛法教育的目的是令眾生從夢中醒來,你醒了沒有?\n\n見道之人,當下往生(妄想心見到真心即為往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當下就是花開見佛。這個花開見佛,我們也從兩種角度解釋。一個是在西方見到阿彌陀佛,這也是真實,我們不可以否定。那些,以生死心求阿彌陀佛,或者在事相上能夠認真唸佛,也有可能往生,幾率非常小.....即使往生,也是下品下生,因為他不明理。根據《無量壽經》所講,只能停留在邊地疑城,不能馬上見到阿彌陀佛,也不能聽聞菩薩說法。另一種,就是我們明心見性,見自性彌陀,以我們在凡夫的因地,已經見到了道。在往生那一刻,有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自力跟他力合成這種妙用。輕輕鬆鬆、自自在在、瀟瀟灑灑、方方便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上品上生。從本質上來講,是自己接引自己。完全是我們的一念迷與悟這個問題。所以,從性和相上,我們把它圓融、圓滿起來。\n\n正信佛法就是減法修行,越是真理越簡單,「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就是一朵「妙蓮華」,就是一句「如是我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知道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怎麼回事,你再也變不了。因為,見道之人,無法退轉。他退到哪裡,都是他自己。西方淨土在哪裡?西方,是太陽落山的地方,表成熟,成就,圓滿。淨土是惟心淨土。淨到什麼程度呢?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淨土就是一個心,沒有第二個心。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淨土。見到這個道,沒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都從信心開始而有。\n願以此功德,普濟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如來藏4


把佛經念來無矛盾,即是正念。有矛盾即是非正念!

舉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根據第一句:三十二相屬於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見如來。

根據第二句: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可以見如來。

自相矛盾:非相不屬於所有相?所有相不包括非相?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雲:“‘……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沒有矛盾了!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村夫196903617


所謂正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常住於正定。

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念,既無妄念,便是正念。正念無念,不是沒有念頭,是沒有妄念。無念而念,是沒有妄念,只有正念。

正念在佛門各個宗派的含義又是有所差別的,在淨土宗,唸佛就是正念,有別的念頭,就是妄念。你心口如一,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口中念著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念分明。裡面夾雜一點其他的念頭,想工作了,想孩子了,那就是妄念。

再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你如果在唱一首歌,那你嘴裡唱的,心裡想的都是這首歌,那你就是正念分明,如果中間浮想聯翩,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那就是生了妄念了。


一聲佛號一聲心


佛教的正念可從狹義與廣義兩方面理解。

狹義的正念是沒有邪念謂之“正”。它比較吻合我們習慣的二分法理念:凡事愛理論個對錯,爭個高低,辯個黑白。這種正念是方便從眾說,目的是鼓勵人們擇善而從之,但不究竟。

廣義的正念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接近禪定空明的狀態。這裡的“正”不同於有正有邪二分法下的“正”,是絕對“一”下的正。

絕對的“一”是不立一切概念的“一”,和二分法世界的“一”迥然不同。它超出一切言語、思想、概念、文字,是言語道斷的“一”。

一念不生又非無明、昏沉,而是保持覺知,又不動念。方便地說就是,只保持一種“覺”或“臨在”的狀態。英文中用“being”來形容。

參禪、唸佛、禮佛、誦經,全是訓練達到“正念”的手段。做真實的自己、活於當下,也是手段之一。

當思想的野馬,既不沉迷過去,也不痴想未來,而是專注於當下——那麼恭喜你,已走在通往正念的路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