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创客猫注:在“第18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普华资本董事长&头头是道基金创始人曹国熊、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A8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CEO刘晓松、道生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彬以及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围绕《超级天使的投资哲学》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讨论。由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中国青年天使会会长李竹担任圆桌主持。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天使投资人逐渐由个人转为机构化,这是天使投资目前很明显的变化。刘晓松表示一个基金要做好,就应该有组织。包括在人员的培训上,只有价值观统一,基金才能走得更长远。

曹国熊认为天使机构化的原因是由于行业的发展,导致目前天使轮融资金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上的支持,机构化可以帮助企业在战略上提供更多的帮助。

“当看好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放弃,持续下注,不要交了学费后等着别人去收割。”这是吴世春的投资哲学。

吴彬认为,天使投资要想得到较好的回报,特点有两点:一、参与得早;二、抓住好项目。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删减)

天使投资逐渐从个人转为机构化

李竹:大家都做天使投资很多年了,也经历过很多波峰和波谷。从你们做天使投资到现在,感觉这个行业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一些故事可以讲一讲的?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刘晓松

刘晓松:天使投资这个名字是2010年、2011年左右被大家知道。

当时清华经管学院搞了一个中国十大天使投资人,我记得最早一批人有雷军等等。但是上台的人,包括我自己,在这之前都不觉得我们是天使。冯仑说天使的背后都是魔鬼,资本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天使不天使的。在2010年之前大家看见好的项目和喜欢的项目就投了,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天使。

大概2012年左右,出现大量的机构天使。比较早的就是徐小平,还有包括青松基金。当时雷军和我们探讨过,干天使适不适合机构来干?他是觉得不适合,所以他干YY和UC,全是他个人干的。

我觉得一个基金要干好,还是得有一个组织。我现在的逻辑是,管基金就得像企业一样管,包括人的培训,还有价值观得统一,才能走得长。

要说变化,最早不知不觉做天使,然后是名正言顺做天使,最后是组织化做天使。

曹国熊:现在机构化天使越来越多,跟整个企业发展的环境也有关系。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钱了,可能十年前我们给一小部分钱就能起来,现在投资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大的天使轮越来越多。

倒不是说他想要融那么多,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发展就需要那么多钱。给了钱之外,可能在行业上,在战略上的各种帮助会越来越多,所以还是机构化的天使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李竹:你现在个人如果来投一些项目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为什么在4亿美金的时候投今日头条呢?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曹国熊


曹国熊:其实也看不清楚,朋友推过来的,觉得也不错就投了。现在个人也挺少投了,必须有机构在,要跟着基金去投。基金去找一些天使的项目,一定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者说靠谱的朋友推荐过来熟悉的人,这是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前提,还是会在我们所熟悉的这些领域。因为只有熟悉的领域,不管从人脉、从经验、从行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得略微清楚一些,可能能帮到他一些。

吴世春:我也是从个人天使到机构天使的转变。一直到2014年,觉得第一,需要有更多的钱来覆盖更多的项目,需要有一个机构化的团队,包括投后管理和退出,还有前面的募资。所以慢慢团队越做越大,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现在我觉得已经不叫天使投资了,应该叫早期投资,覆盖的范围从天使轮一直到A轮,这个阶段都能投。所以我觉得这是天使投资人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李竹:往后面走,机构化会不会成为一个趋势呢?

吴世春:你发现自己投的项目,有一种冲动还是会往后面走。我们坚持在早期覆盖项目,后期不断加重,有的项目会一投连续投三四轮。

今年敲钟的小牛电动,我们在这个项目上面投了四轮,每一轮我们都覆盖,并且在后面两轮我们也是领投,别人不看好的时候我们还领投,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天使投资的范畴。

吴彬:我有好几点跟世春挺接近的,也是从个人慢慢成立机构。

天使行业的变化是在机构化,好像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就是我想要更加规范,项目越来越多。相对VC和PE,中后期往前面走的,越来越多,这个也比较明显。

早期投资的“必杀技”

李竹:你们在投资的过程当中最看重哪一个领域?在这里面有没有自己一些投资的哲学和观点?每个人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吴世春

吴世春:因为我们做早期投资,最早的时候只能看人,我发现这种钱比较难赚。

投手游大掌门的时候,他们是做社交游戏,后来做了好几次转型,中间没有钱,我们继续借钱给他们。

趣店也是,罗敏几次创业一直加注,后来在金融科技上面获得成功。小牛电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好像就没有很顺的时候,都是赚得非常困难的钱。只有那种非常困难的钱,才适合我们这样的人赚。

如果说投资哲学,就是对一个事情不能放弃,你只要看好他,就要持续下注,不要交了学费,最后别人去收割了。

吴彬:现在看下来,回报比较好的有几个特点:

第一,要参与得早。像唯品会等都是按照创始人1:1投的。当时他来找你的时候,主要都是你自己的资金。在某方面你比较有经验,有一些事情能聊到一起,所以要参与得到。

第二,好一点的项目。基本上或者是全部,这个人都中间转型了,什么东西让你坚持下来,就是人。

第三,要拿得久才能让自己有比较有自豪的背景。

李竹:天使有一个特点,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你是第一个参与进去的,你是双重角色,你可能是投资人,也是合作者,这就是认知的红利。

天使投资人从人脉红利、从认知,比别人早赚钱。天使投资人比的是认知更早。

刘晓松:李竹讲得对,你要做天使做好,早期投资就是要早。青松基金最看重的就是行研,行研的主要目的就是先人一步看到机会,你必须比别人最少早半年看到未来半年要发生什么。所以青松基金一直强调不懂就别说话,没有一万小时的行研就别开口,好好去做功课。

行研最难的其实是怎么定义新的领域。

在2011年的时候,青松基金把整个基金定义到移动互联网这个细分领域。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叫细分领域,谁拿出报告我做一个行研,研究的是互联网,但是到今天你如果说我做一个行研,做移动互联网,那你简直就是胡说,这个行业太大了。

今天如果你要做行业,你要做到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现在青松基金做了一支基金,叫青松智慧基金,专门做人工智能的。我们专注在四个细分赛道,人工智能和医疗是我们的一个赛道,我们也定义得很清楚,通过人工智能在医药哪些方面作为细分,大概有五个点。只有在这样的细分点上去做研究,你才可以看透说半年以后发生什么,你没有牛到这个程度,哪个行业半年以后发生什么,你都能看到,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你的精力也有限,你不可能研究太多的行业,所以做行研最难的是定义细分领域,每个时间点细分领域的定义又不一样,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就是赛道,有没有赛道是长青树。基本上每个赛道都有企业,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周期,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在做行研和赛道选择上面,一定是在细分的时候发生的。

我举一个例子,在2012年的时候,其实我们当时看到了视频,3G开始开放。3G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说手机上的视频商业化时间来了。所以我们当时是有五个团队在干视频直播的,然后有教育,还有很多行业通过视频去看有没有可能对接。教育很多都起来了,我们也可以去跟,但是赚不了多少钱,所以一定要做早期。

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我们大概投出了八个独角兽,是从第一轮投的,等到后期投独角兽,已经20亿了,变成30亿,你再扣掉,也挣不了多少钱。李竹说要有什么秘籍,大白话叫行研,行研这句话听起来很枯燥,你怎么做行研还是有很多的讲究。

李竹:你们做了行研之后,一个是选择企业,第二个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能给一些帮助。包括你们孵化映客。

刘晓松:我们投整个项目当中,转型成功的项目很少,成功的独角兽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从赛道上跑出来的。

我们基本上不太主张创业者去转赛道。青松基本的逻辑,帮忙不添乱,创始人在找你的帮忙的时候,你就得去热情帮忙,不太过多干预他的决策。也有到中间去换赛道的,我们也不干涉他,他自己换。

曹国熊:天使投资非常早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的体会,在投的时候,应该选择的是相信这个人,要琢磨和分析他。在投的里面是随缘,做早期天使没有说一定要刻意投,或者一定不投。

第二,如果是天使投资,我还是会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有积累的一些领域去投。不管是赋能也好,帮助也好。我对内容比较感兴趣,很容易判断出来哪些是可以做一些天使投资。

做天使投资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要觉得分析两个事情其实是很难用在天使投资上的。天使投资更多是相信这个人能做成,现在大家都是有投资机构的,用机构在投资,所以最后这个判断很关键的一步是在下一轮做Pre-A的时候,我们这个筐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种子,是不是应该加注和持续帮助这个企业,这个时候要有更多的分析和判断。

天使投资更多靠的是一种直觉,或者你的人脉。往后VC的时候,需要更多机构的配合,需要更多的分析。

李竹:你现在看好哪些方向,或者是明年看好哪些方向?

曹国熊:我们看好的领域有很多,消费是一个,医疗领域里面的精准医疗下面细分的方向,还是有较多的投资。现在硬科技的天使都很贵,都需要很多的钱。

李竹:大消费、精准医疗和硬科技。刘晓松提到了人工智能。明年你们看好哪个领域?吴世春。

吴世春:我们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现在的智能制造、消费升级,还有出海下乡,还有就是微信生态互联网,就是这几个关键领域。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吴彬

吴彬:有些领域肯定会持续看好的,比如说人工智能、新消费。至于说明年或者是后年,因为我个人偏好TO C,接下来也会多看一些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的企业。

在你有能力融资时,就应储粮备战

李竹:现在天使投资是不是也出现了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尤其是因为机构化以后,LP对这些机构的选择,对GP的选择都是比较挑剔的,这个马太效应是不能存在的?未来几年经济的波动是一个大的趋势,不确定性比较多,尤其是昨天谈到了投资和募资的下滑,你们的策略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布局的想法?

曹国熊:天使投资肯定是存在的,它需要一定的视野。其实做一个小而精的,持续帮助创业者的天使投资,是两极分化的。小而精也是可以把服务做得更加细。

第二是现在目前大的环境下,大家都讲虽然是冬天但很有信心,觉得春天马上到来。天使投资需要的资金不大,我至少没有感觉到寒冬,更深的感觉是在下一轮融资的时候,接棒的提前度可能更加精挑细选一些。

吴彬刚才的一个观点很好,如果是你真的非常欣赏的创始人和创业者,那就是时点。中间这个短缺的过程,你帮他顶过去。这个一开始真的是看不清楚,他一定会犯错,我们也要允许他犯错,可能在转到第三个方向的时候,在这个寒冬期,既然选择了相信,还是要更好对待创业者,支持力度可能更大一些。

刘晓松:天使投资的马太效应是已经出现了,而不是会不会出现。这一轮经济周期下来,基本上非常多的天使投资人都不好意思在说自己在干天使了,因为也募不到资了。其实投资的风险是靠概率来消除的,就是你得投足够多。这个企业你看好,将来他是独角兽,这一定是胡说八道。你问我投十个,能出一个独角兽,我能有感觉的,但是哪一个我不知道,这就是通过概率来获得。

有一个项目肯定是超高回报,其他项目可能会很平庸,但是你的策略必须让这10%的机会发生。我们投资的时候,就是要求每个项目有30倍的潜力,然后实际我们要求最少10%的项目,我们大概做到10%的项目是300倍的回报,这个成绩算很好了。

为什么我现在看好人工智能和科技,我也非常看好清华系的同学,就是因为他们踏踏实实地做科技,甚至去做延伸的技术,这个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华为有这么大的价值呢?因为他干了非常多的原生技术。所以基金第一可能需要更长,像美国那样十几年的基金应该有,深圳市有一个天使母基金,政府投钱,不要回报,这个非常伟大。

李竹提的这个问题,在经济环境下面大家需要思考的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一定是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机会;

第二,短期一定是盯住自己的现金流,我是希望我们的被投企业一定要存足自己的粮食,另外就是融资不是在你缺钱的时候再去融资,而是你能融资的时候,你没有足够粮食储备的时候,你就要融资。

我投资的时候基本上不去看资金使用的,我觉得没有什么使用的地方也得存钱。创始人有钱,打起仗来心里踏。

梅花创投吴世春:早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穿越寒冬最好的武器

李竹

李竹:你的投资节奏会是什么样的?是保持原来的投资节奏吗?

刘晓松:青松基金在过去12个月投资节奏是加快的,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看的细分领域基本上没有变化,我们看消费、人工智能、教育、文娱,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文娱很多人不太看好,说文娱是重灾区,其实你错了,现在文娱特别便宜,经济不好的时候口红效应,是最反经济周期的,这个时候你不投,你什么时候投?你要逆向来想这件事情。

吴世春:今年我们还是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我们把我们一期、二期LP的钱,本金该给了LP了,四年的时间还本,还是比较快的回报给LP。今年LP继续投我们新的基金,今年我们完成了两支人民币基金的募集,这也是非常快,就是快募快投快退。今年投资速度跟去年相比没有明显的下降,还是保持自己的节奏。

我们认为早期的股权投资对于新经济来讲,是穿越寒冬周期最好的一个武器,因为第一早期便宜;第二新经济是现在中国最大的发展动力。现在投的企业都是三五年后去上市,或者敲钟的企业,所以穿越这个周期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创客猫现场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