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城从前有八座城门,你知道他们的别名叫什么吗?

唐风宋雨


太原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尤其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太原的城市规模也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变化。总的来说,现在的太原城,始建于宋朝,据考证,当时的太原城,东到文瀛湖畔,南起迎泽大街靠北,西至水西门,北至后小河巷。到明朝时,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东西、南北各长6里,这一风貌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



明代太原城共有八座城门,分别是迎晖门、宜春门、承恩门、迎泽门、振武门、阜城门、镇远门和拱极门。其实,相比较这些城门的“官名”,他们的别名也许更为当今的太原人所熟悉。

  明太原城南西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俗称大南门。

  明太原城南东门。初名太平,后改承恩,俗称新南门。

明太原城北西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俗称大北门。

明太原城东北门。名拱极,俗称小北门。

  明太原城东南门。初名来春,后改宜春,俗称大东门。

明太原城西南门。初名阅武,后改振武,俗称水西门。

  明太原城西北门。初名通汾,后改阜城,俗称旱西门。



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城门的防御功能逐渐丧失,褪去荣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新南门,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残破不堪的新南门被划入淘汰行列,拆除后成为现在的五一广场。曾经的旱西门,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几年前还曾有一块碑文,记载着他曾经存在的位置。随后的城市改造中,这块碑文也不见了踪影。

对如今的太原人而言,城门当年的“官名”已很少被提起,倒是他们的“别名”还存在人们的生活里,大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水西门,成为城市中某个坐标的名称,但新南门则完全走进了历史之中,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拱极门,也就是小北门,如今依然默默地站立在北大街南侧,注视着这座城市发展和变化。


太原晚报


明太原城八座城门之名号,诸多府志、县志都云: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曰阜城(乾隆《太原府志》曰“阜成”)、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但查其最早记载,见于万历《太原府志》,余后各志均摘引于此。但现有最早的成化本《山西通志》中则云:“太原城八门,东曰来春、迎晖,南曰朝天、太平,西曰通汾、阅武,北曰镇朔、拱极。除东北门迎晖,北东门拱极两门与后载名称相同外,其他六门之名,宜春原名来春;迎泽原名朝天;承恩原名太平;阜城原名通汾;振武原名阅武;镇远原名镇朔。”据此可知,明太原城八座城门之名,在谢成扩建之初,至明成化乃至稍后的百余年中,以成化本《山西通志》所载为确。逮至嘉靖末对太原府城又进行一次大规模修葺后,遂对其中六座城门之名或更改、或新命,才如万历《太原府志》所载,一直延续至今。降及清兵入中主原,晋王宫城焚毁,新建满城于东府城西南隅,及至清中叶,八座城门又出现以方位与景观为标识(zhi)的俗称,即大东门(宜春)、小东门(迎晖)、大南门(迎泽)、新南门(承恩)、水西门(振武)、旱西门(阜城)、大北门(镇远)、小北门(拱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