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河苦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那都是影響和決定了一個時代的名將。

白起,在數次大決戰中,滅掉了三晉韓、趙、魏的有生力量,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秦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了。

王翦,白起之後,直接負責秦統一六國戰爭的主要將領,完成了秦統一六國大業,親手滅掉了六國。

廉頗,從趙秦爭霸一開始,到李牧登上趙國政治舞臺,為趙國守了一輩子,五十多年,雖然沒能在長平之戰中選擇擔當,但那也是時事的選擇,阻止了秦軍滅亡趙國的步伐,是唯一能夠打敗秦軍的將軍。

李牧,繼廉頗之後登上戰國舞臺,是六國將軍中唯一能夠打敗秦軍,讓秦軍知道痛的將領,可惜,趙王聽信讒言,殺了李牧,否則,秦統一六國,又得等到李牧死後了。

而樂毅,只是一國將領而已,而且,攻齊也是以強攻弱,痛打落水狗了,雖然樂毅文能安邦定國,武能打戰,但跟以上四位比,差了不是一點兩點了。


董江波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的四位名將,分別是

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是按照實戰經歷來排名的,並無軍事理論著作流傳於事。他們都有典型的特徵:(1)從基層軍官做起,憑藉戰功一步步晉升。(2)實戰經歷多,以兵團作戰為主。(3)準確的說他們都處於戰國後期,幾乎是同一個時代,代表著戰國實戰的最高水準。

先和小編看一下樂毅的生平,樂毅文武雙全,既能治理國政,又能統帥三軍。文能安邦定國,武能上馬提槍,這是四大名將不具備的能力。與其說樂毅是名將,不如說是名士。一人率領五國聯軍在半年內攻取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軍事指揮才能是沒的話說。但是,他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案例,帶著五個國家打一個國家,和其他四位名將相比,說出來都有點丟臉。但是,樂毅依舊是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秦國第一代軍神,他的戰績可以彪炳於史冊,先後為秦國統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為山東五國在他的手下元氣大傷,先後斬殺五國有生力量145萬人。但是,白起為人太驕傲,不懂得謙虛,處於高位很容易翻車。同時,白起以殲滅兵團有生力量為核心目標,並不講究國之大勢。同時,他多次坑殺降卒,在道義和人倫上歷來受到詬病。原本是武廟十哲,後來被移除。

從《史記》中,小編未發現其生年,只從公元前294年開始,以左庶長的身份進攻韓國,開始出道。他的實戰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領秦軍在伊闕擊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攻城5座,俘虜主將。此戰白起晉升國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軍攻破楚國別都鄢,楚國首都郢,這一戰佔領楚國西北地區長江以北的大量地盤,楚國被嚴重削弱。白起晉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領秦軍在華陽擊敗趙魏聯軍,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趙軍兩萬,共斬首十五萬。魏國在此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爭霸。

公元前264年,率領秦軍在陘城攻韓,斬首韓軍五萬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趙在長平對峙三年,最終

坑殺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郵被秦王賜死。

王翦篇

秦國第二代名將當屬王翦,還有他的家族。起於微末,後期的戰績主要在統一六國上,是秦始皇的老師。但司馬遷評價不高,雖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不能輔佐秦始皇實行德政。關於王翦,他還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將中

唯一一位同時具備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場都皆地善終,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將,不幹屠滅之事。不過,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王翦殺死了楚國名將項燕,而項燕的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俘虜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翦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

閼與之戰出道,攻取趙國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趙,與另一大名將李牧較量,使用反間計除掉對手,滅亡趙國。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軍在易水河擊敗燕代聯軍,攻破燕國首都,燕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軍與楚國一決雌雄,楚國名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隨後乘勝追擊,南征百越。這一戰,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頗篇:

戰國的另外兩位名將,大家都很熟悉。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對來說,廉頗出道早,資歷比較老,在諸侯中名聲比較響亮,先後在趙、魏、楚任職,但一生念趙,最終在楚國在悲涼中客死他鄉。廉頗的野戰能力在四大名將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屬第一人,連秦軍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禦。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83年,廉頗作為趙國主將,參與了“五國攻齊”的大事件,長驅齊國,攻取陽晉。回國後封為上卿。

有趣的是,藺相如也在這一年出道,完璧歸趙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頗再度攻齊

公元前276、275年,廉頗率軍攻魏,取得勝利。

公元前269年,廉頗率軍在閼與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頗在長平堅守三年,秦軍不能勝。此時,是戰國兩大名將的對壘,一個是秦國的戰神白起,一個是趙國的上卿廉頗。

公元前251年,廉頗以少勝多,大敗燕國,一直打到燕國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這一仗是廉頗出道以來展現其軍事素養最強的。同時,廉頗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謂是位極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頗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被記錄的戰爭。同年,

趙王解其兵權,發生軍事衝突,廉頗出逃魏國。一代名將的生涯走到了盡頭。

李牧篇:

李牧是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才,也是能在趙國力挽狂瀾的人物。他的一生,戰役不多,但足以彰顯其名將之風。他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塞外對抗匈奴,一個是秦趙最後大決戰。塞外對匈奴是李牧軍事生涯中最經典的戰績,創造了

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長期在塞外的習慣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終被冤殺。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將司馬尚一樣,被棄之不用罷了。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對抗匈奴,創造了殲敵十萬的驕人戰績(步兵對騎兵)。


公元前245年,名將趙奢、藺相如相繼去世,廉頗出逃魏國。趙國朝中已經無人可用,李牧趙國僅存的良將。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勝,這是他在六國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對陣秦軍,在肥之戰中創造出經典的殲滅戰案例,秦國敗退,因功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對抗秦軍。趙王聽信讒言,捕殺李牧,一代名將終結了此生。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各自所擅長的領域。白起是凶神,主殺,似乎數據是他所關心的,他是三思而後行的典範。王翦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諳為將和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終。廉頗野戰能力不足,防守有餘。但時運不濟,趙王昏庸,最終客死楚國。李牧是軍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圍殲騎兵、殲滅戰兩大案例夠後世學習很久。但也同樣不懂為官之道,最終被冤殺。

白起被秦王賜死,廉頗被趙王逼走,李牧被趙王冤殺,三者不得善終,成為了戰國名將中的遺憾。其實,戰國的名將還有很多,比如孫臏、吳起、龐涓等是戰國第一代名將。孫臏成廢人,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殺,龐涓戰敗而死,似乎戰國的名將們結局都不太好


慵懶國王




如果當時沒有秦軍在河東死死咬住頭號強國齊軍的主力,樂毅破齊無從談起。一直以來,在這場戰爭中,人們忽視秦軍的作用了。在當時齊國與秦國並強於世,沒有秦國的參與單憑燕趙這些二流的諸候國是根本不敢惹齊國這隻鐵老虎的。

秦將蒙驁率秦軍首先向齊國河東進改,奪齊國河東九城,齊軍主力在河東迎戰秦軍,被秦軍牢牢圍困在河東戰場上。

在齊軍主力被秦軍糾纏脫不開身的情形下,由樂毅統帥的另一支聯軍從趙國出發改向齊國的濟西之地。齊湣王在齊軍主力無法回援的情況下,急忙從民間徵兵組成一支抵抗樂毅聯軍的軍隊。由於這是一支臨時由平民組建起來的軍隊在與樂毅聯軍正面接觸時,統兵大將觸子首先逃跑,很快,因為沒人指揮,齊軍全軍潰敗,戰線徹底崩潰,樂毅聯軍在秦軍糾住齊軍正規軍於河東的情形下,橫掃齊國,連克齊國七十二城。

樂毅能率領燕趙聯軍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是在秦軍在河東咬住齊軍主力軍的前提下做到的。樂毅聯軍是五國攻齊聯軍中的一支奇兵,只是整個攻齊戰役中的一部分,如果將破齊功勞全歸於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明顯不公允了。



要知道,齊湣王時期的戰國格局是秦、趙、齊三強並立於世,其它諸候國稱不上強國,“東齊西秦”更是兩大超強,當時只有秦國與齊國的國力相當,也只有秦國敢跟齊國硬碰硬,也可以說,秦軍與齊軍硬碰硬的情況下,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只是替強國秦國對付齊國打打下手而已。

五國攻齊之後,燕昭王一死,樂毅就遭新王猜忌離燕而去,再無其它能與戰國四將所能並肩的戰績。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併不足為奇。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樂毅運氣好,應該感謝驕橫的齊愍王,因為齊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

284年,樂毅統帥的是一支復仇之軍,齊愍王由他掌控著燕國全部的主力,還有趙、楚、魏、韓4國軍隊。趙軍是唯一能與秦軍抗衡,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楚軍歷來驍勇善戰,只是缺少名將,歸到樂毅手下最能發揮戰力潛能;魏軍武卒威震天下,其戰力不可小覷;只是韓軍實力比較弱,可謂強強聯合,戰無不勝。

當時連年戰爭,齊軍將帥厭戰,士卒疲憊。樂毅率領的5國聯軍,同仇敵愾,聲勢浩大,出兵6個月就攻下70多座城池,濟水一戰,齊軍主力消亡殆盡,樂毅一戰成名,創造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蹟。

其實,這場戰役無論由哪個將領指揮都會打勝仗的。

樂毅名聲大振。他遣退了趙、楚、韓、魏的軍隊,獨自率領燕軍繼續與齊國軍隊作戰,奮力拼殺了5年,仍有莒城、即墨沒有拿下。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筆者認為,戰國時期有許多名將或軍事家,歷史還是公正的,樂毅列入“武廟10哲”中,還是合情合理的。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我是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約定俗成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白起和王翦,趙國李牧以及廉頗。

提問問的是樂毅為什麼沒有四大名將的份。

其實如果把這五人稍微分析一下答案應該就出來了。

首先,這五人當中,戰功最高的當屬

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官兵20幾萬,"殺神"的稱號不是白取的。白起尤其擅長野戰,正面交鋒猶如無人,也只有同時期的趙國廉頗才能利用城市據點防禦反擊才能抵禦。白起對敵心狠手辣,又能體恤下士,身先士卒,戰功赫赫,為秦滅六國,統一華夏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白起勇而殘暴,不修德政,最後被秦王賜死,不得善終。

白起

白起之後,秦國以

王翦為主帥討伐東方六國,王翦與白起相比,勇而多謀,儘管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殘暴,情商很高,君臣和睦,急流勇退,得以安享晚年?他的主要戰功集中在滅楚國,滅趙國,滅韓國和魏國,基本上替秦國掃清了統一障礙。王翦一生鮮有敗績,直到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剋星,趙國名將李牧。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廣為人知。在趙國國力微弱的情況下,廉頗能夠抵禦白起的強力進攻,證明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如果不是趙國換將,我相信按他的部署,趙國不會那麼快滅亡。



而到了李牧手中,趙國已經岌岌可危。此時李牧已經是東方六國中抵禦強秦唯一的希望,從抵禦匈奴的邊關回國,硬是將一手爛牌打成了同花順,戰勝了王翦,贏得了肥之戰的勝利。如果不是後來王翦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可能歷史會改寫。所以有了"李牧不出,誰與爭鋒!"的感慨。


最後開說說樂毅,樂毅一生主要的對手就是征伐齊國,作為戰國末期最弱的燕國,感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產生了連克齊國72座城池的奇蹟,當然最後,樂毅有所考量,沒有一舉滅亡齊國,為了保持六國與秦國的戰略均勢以及同化齊國的民心,樂毅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但是最後被人冤枉,回國之後,招到燕惠王的排斥和加害,最後不得不逃亡魏國。最後,齊國在大將田單的帶領下,很短的時間內收復了丟掉的城池。


最後,燕惠王又不得不要求樂毅回來,但是被樂毅拒絕了,最後樂毅不再參軍議政,終老他鄉。

綜上所述,樂毅與前面四位相比,在軍事上不夠閃亮,軍事活動不多,最重要的是沒有滅國行動。以及像李牧一樣對於趙國猶如擎天一柱的作用。但並不是說樂毅比不上上面諸位,我覺得樂毅比白起和廉頗更有大局觀。不僅僅限於軍事,從他對伐齊勝利之後的處理態度,就說明他在政治和外交上更甚一籌,所以與其說最著名的戰將白起是罕見的將才,不如說樂毅更是一名帥才,能文也能武,軍事政治兩不誤,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過多的機會表現。單評伐齊畢竟缺乏說服力。

還有一點就是,樂毅情商很高,從他拒絕為報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伐齊,以及面對昏庸的燕昭王的虛情假意的解釋,決絕的態度可以看出。樂毅對入世和出世這兩碼事看的很透。進憂國憂民,退獨善其身,絕不愚忠,所以他能善終,而前面四位,除了王翦,都死於非命。

所以,我認為,四大名將主要是根據軍事方面來評的。而樂毅的評價應該和管仲一起,即"管樂"!突出的是治國和政治。

後來有一個仰慕樂毅的超級粉絲,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修身齊國治天下!他就是諸葛亮。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名將,但四大名將集中於秦趙的原因,是其他國家實力不足,再好的將領也能獨自戰鬥。秦經商鞅變法,秦昭襄王稷在位數十年,國力雄厚,內有名相範睢在外交領域縱橫捭闔,外有白起攻伐有力;之後不過幾年,秦王政與李斯王翦又是一組三駕馬車黃金組合,因此才有白起王翦滅國之功。趙自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強大,名將輩出,趙奢、李牧、廉頗、樂毅、樂乘、龐暖、劇辛都是趙國人或在趙國出仕。可惜趙國賢君名相較少,沙丘宮變武靈王餓死,奸臣當道,十年時間國力不增反退,後趙惠文王勵精圖治,忍辱負重不亞於勾踐,幸有藺相如輔佐,能與秦一戰,又從燕齊身上刮下很多肥肉。但戰國末期,趙國國君和朝臣比起嬴政和李斯來就差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牧難度最高。


月下645


戰國四大名將的提法,來自南朝梁周興嗣所寫的長韻文《千字文》。

用今天的話來說:

《千字文》就是我們的小學和初中綜合性教科書

戰國四大名將在《千字文》中的詞語是: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周興嗣為什麼只寫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而不提及吳起、樂毅等人呢?原因很簡單——這是一篇教育小孩子讀書識字的教材——押韻就非常重要,小孩子就非常容易朗讀和記憶。

宋徽宗所寫的草書千字文


這裡順便說下中國歷史上的小學教科書:

最早的是李斯和趙高所撰寫的《倉頡篇》、《爰歷篇》;漢代就有較多了: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期有《埤蒼》、《廣蒼》、《始學篇》。

《千字文》最早創造的人是三國時期的鐘繇,只是在西晉的戰亂中被毀。於是王羲之自己重新寫一篇,只是王羲之字雖然寫得好,但文章做得不好,文理和押韻都不好。

南朝梁武帝時,為了教育後代,梁武帝下令殷鐵石從王羲之的碑石字跡,拓印出1000個不重複的字出來,然後讓周興嗣用這1000個王羲之拓印字跡去編造成為有意義的句子。周興嗣用了一夜的功夫,就編成了,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四字一句,合計250句,合計千字,內容卻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倫理等,完全是一部綜合性教科書。

因此,樂毅不能成為進入《千字文》成為四大名將,只能怪他爹媽沒有給他娶個好名字,或者怪王羲之幹嗎不多寫幾個毅字!


戰國四大名將不如武廟十哲正式和隆重

唐玄宗開元19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太公尚父廟,供奉11位歷代武將:太公望為主祀,張良為副祀,還有其餘9人。在每年的中春和中秋進行祭祀,規格和孔廟祭祀一樣。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進行了一些改動:尊太公望為武成王,和孔子,成為一文一武的代表,因此被簡稱為武廟;太公望作為主祀在中間,張良等10大武將分列兩旁:

左列:秦國白起、西漢韓信、三國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

右列:西漢張良、春秋齊國田穰苴、春秋吳國孫武、戰國魏國吳起、戰國燕國樂毅


樂毅雖然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卻在武廟十哲之中。武廟十哲是國家正式的祭祀,每年都要祭祀,評定考慮更為全面。比起為了押韻而拼湊的戰國四大名將,更讓人有嚴肅感和尊重感。

白起、韓信、樂毅,都因為長平之戰、垓下之戰、五國伐齊而改變整體局勢,三人都是實戰大家;

田穰苴、孫吳、吳起 ,實戰成績固然斐然,但更重要的是三人都是兵法大家:《司馬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赫赫有名。

張良、諸葛亮,一代軍事謀士,幾乎無人不識!

李靖、李勣,除了戰功赫赫之外,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們不參與內部派鬥(玄武門之變),就是純粹的保家衛國、開拓疆土的武將,簡單說就是忠誠而讓人信任的職業武將。

這就是唐朝時對胡人、漢族庶族之人在武將方面的引導:要做這樣的將軍:

一戰而天下安;

一法而天下揚;

一計而天下定;

以忠以戰而無他。


最後,樂毅是否在《千字文》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無所謂,進入武廟十哲才更有含金量。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已有24個歷史問題首頁推薦,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關注我。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連下七十城的原因更多在於聯盟發齊的策略而非戰場指揮。

公元前284年樂毅拜為上將軍,聯合秦、趙、魏、韓、楚五國,共六國伐齊。打敗齊國軍隊於濟西,後來更是連下70城。這場戰役看似輝煌,但實際上前期的勝利是由於6國聯軍實力本身就比齊國強,這裡面有和齊國同樣強大的秦國,還有單論軍隊不弱於秦齊的趙國軍隊。這樣的聯盟理應戰勝齊國,畢竟連佔據地理優勢的秦國也打不多六國聯軍。而後期因為齊軍已潰敗,無法組織像樣的阻擊軍力,所以才被樂毅連下70城。因此這連下70城的輝煌戰績背後先是聯盟的策略正確,後面才是樂毅的戰術指揮能力。



2、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多次輝煌戰績,而樂毅只有一次。

白起就不用說了,殺了100多萬人,佔了整個戰國末期死亡人數的一半。而王翦幫助秦國滅了除韓之外的所有國家。廉頗除了楚國沒打過外,其他國家包括秦國都打敗過,戰功比起白起不遑多讓。至於李牧大破匈奴十萬騎兵,打得匈奴不敢犯境,並多次打敗秦國聯軍。而樂毅戰績只有伐齊一次。



3、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活躍在戰國末期秦強六國弱的年代,樂毅要早幾十年。

樂毅伐齊是在公元前284年,白起最後一仗在公元前260年,王翦直到公元前221年還有戰役,廉頗最後一仗在公元前236年,李牧是最後能抗擊秦軍的將領,在公元前228年還領兵打仗。


三分鐘歷史角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準確地說,是戰國末期四大名將,並沒有把戰國中前期的名將算在內。其實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將星最為閃耀的時代,除了以上四人外,還有許多。例如魏國之吳起,齊國之孫臏、匡章、田單,燕國之樂毅,秦國之樗裡疾,趙國之趙武靈王、趙奢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等一的名將。

在這些名將裡,有一個人特別為後人所推崇,此人便是樂毅。

樂毅是戰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原是趙國人,是魏文侯時代名將樂羊的後代。由於出身將門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謀略。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養很高的人,年輕時就以“賢能”聞名於趙國。後來,有人把樂毅推薦給趙武靈王,成為其麾下的一名參謀人員。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趙成、李兌害死,當時國內無人敢為其喊冤。樂毅不想與弒君者共事,便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後來出使燕國,受到燕昭王禮遇,遂留在燕國。他

幫助燕昭王打點軍事上的事務,而這正是燕國軍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樂毅的主張下,燕國聯合趙、秦、魏、韓,共同伐齊,而燕軍是伐齊的主力。樂毅率領燕師入齊,兩戰兩勝,殲敵五萬人,重創齊國的軍事力量。之後,他聯合其他四國聯軍,在濟水、秦周兩地復大敗齊軍。

有人以為樂毅伐齊,主要是藉助五國之力量,其實不然。秦、韓兩國由於與齊國不接壤,戰鬥的動力不足,早早就退出戰爭。剩下三國,魏國主要攻略宋地,趙國主要攻略河間,燕軍主力則直搗齊都臨淄。

就憑燕國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臨淄?

樂毅的計劃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部將更是紛紛反對。因為當時齊國可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連秦國都得敬畏三分啊。

別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樂毅卻認為是可能的。沒有人相信燕國的軍隊可以攻下齊國的都城,怎麼可能呢?但樂毅並不這樣看,他分析說:“齊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驕氣傲,自以為智慧天下無雙,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們剛擊破齊國的精銳部隊,如果乘勝追擊,民眾必然會起來造反,這樣一來,齊國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勝追擊,日後齊王要是悔悟從前的過失,痛改前非,安撫百姓,那麼我們就無能為力了。”

三十年前,燕國亡於齊國之手;三十年後,樂毅要逆轉乾坤,一雪燕國之恥辱。

樂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是逐城逐地爭奪,而是採取蛙跳戰術,大膽從齊國城池間穿插而過,直接向臨淄挺進。齊湣王並未意識到臨淄城面臨的危險,他顯然還自認為是強國中的強國,對戰場上的一系列失敗並沒有去深刻反思,也沒有從其他地方緊急調軍隊入援臨淄。當樂毅的軍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抵達臨淄城下時,齊湣王這才慌了。

樂毅一鼓作氣攻下臨淄城,齊湣王落荒而逃。攻陷臨淄的消息傳到燕國後,燕昭王欣喜若狂。燕昭王親自動身前往濟西,慰問前線官兵,設宴大慶。同時,封樂毅為“昌國君”,並授權他繼續指揮三軍將士,征服齊國的其他城邑。當初燕昭王伐齊時,肯定沒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伐齊之戰的第一階段,即燕國出兵至攻克臨淄城,史書所敘頗詳。但到了第二階段,即樂毅如何逐一掃蕩齊軍據點,則史料缺乏。人們通常的印象是,樂毅僅僅花了數個月的時間便攻略齊國大部分的土地,僅剩下即墨、莒等幾座城池未能攻下,《資治通鑑》即是採納此說。然而此說令人狐疑不解,既然樂毅能在數月內征服齊國絕大多數土地,何以在之後五年的時間裡,不能攻克即墨與莒城呢?這似乎不能體現樂毅的水平吧。

筆者認為,樂毅並非是僅用數月就掃平齊國,而是用了五年時間,才擊破齊國絕大多數的反抗力量。其實在《史記》中的《樂毅列傳》中就寫得明白:“樂毅留循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倘若不是燕齊苦戰五年,那麼試想想,其他諸侯國能眼睜睜地看著燕國吞併齊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諸侯國之所以並不干涉樂毅,是因為在這五年裡,燕、齊仍在不斷地戰鬥,各國就樂得坐山看虎鬥,讓這兩個國家去相互消耗實力。

公元前279年,即燕國伐齊的第六年,齊國的土地多數已落入樂毅之手,他攻佔了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未被攻陷,即莒城與即墨。莒城是齊國政府所在地,即墨則是齊國東部最重要的軍事據點。

莒城與即墨的抵抗十分頑強。大約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國兵團便發動對此二城的進攻,但耗時一年多也未能攻破。樂毅改變戰術,把軍隊駐紮在距離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監視兩城的一舉一動。在此後三年裡,燕軍也多次進攻,可仍然未有實質性進展。到了公元前279年,齊國其他軍事據點基本上都已淪陷,樂毅加大了對莒城與即墨的攻擊力度,他把右軍、前軍的主力調到莒城前線,把左軍、後軍的主力調到即墨前線。

齊國的形勢已是空前嚴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與即墨,而這兩座城池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莒城與即墨是是齊“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經淪陷。由於這兩座城池久攻不下,樂毅身上的壓力很大,於是他確立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戰略方針,如此一來,即墨的生死,便直接關係到齊國的存亡。

在這個節骨眼上,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過節,他懷疑樂毅久攻莒城/即墨兩城不克,實是故意放水,目的是想自立為齊王。於是,燕惠王

撤掉樂毅總司令之職,派一位名叫騎劫的將領頂替樂毅,並召樂毅回燕。

樂毅知道自己被懷疑了,他沒回燕國,而是去了趙國。

樂毅伐齊之前,齊國與秦國並列為第一等強國,而燕國則是七雄中最末流的國家。以最弱國擊破最強國,這個奇蹟,只有樂毅做到了。後來諸葛亮想效法樂毅,以弱破強,但是他就做不到。在樂毅離開後,同樣還是那支軍隊,突然變得不會打仗似的,被齊國人大舉反撲,最終不得不徹底退出齊國。由此可見,樂毅的作用是何等之大。與後期四大名將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君山話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