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和魯迅的關係究竟如何,是不是拔過刀子?

鐵錘歷史


首先,秋瑾對魯迅拔刀相向確有其事。魯迅與秋瑾是浙江紹興老鄉,兩人分別於1902年和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著名的“宣判魯迅死刑事件”發生在秋瑾留日的第二年,“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的風潮中。1905年,陳天華因抗議日本頒佈“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而蹈海自殺。留學生公推秋瑾為召集人,組織追悼活動。其間,周樹人、許壽裳等人反對集體回國,因此秋瑾便宣判他們“死刑”,並且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其次,事件起因於秋瑾與魯迅就如何應對日本頒佈“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的方式不同。1905年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佈“關於許清國留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規程”凡十五條,即“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後又傳出要發佈清、韓留學生取締規則的消息。將中國和當時日本保護國韓國相提並論,有蔑視清國之意。對此,留學生的分成兩派。一派以秋瑾為首,主張集體回國,組成“客校聯合會”;另一派組成“維持留學界同志會”,以維持學界秩序為宗旨,魯迅支持後一派的意見。

再次,事件更為本質的原因是魯迅和秋瑾對革命的態度不同。秋瑾尚武,為推翻滿虜“不惜千金買寶刀”,隻身離家投身於血雨腥風之中,主張以武裝暴動改天換地。而魯迅對秋瑾的“戰士招牌”始終保持一種警惕。他支持民主革命,但主張打“壕塹戰”,反對赤膊上陣做無謂的犧牲。

最後,要強調魯迅對秋瑾是非常尊重的。秋瑾在徐錫麟起義失敗後不久被俘入獄,很快遭到清政府殺害,在紹興城內軒亭口就義。魯迅在《範愛農》、《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餘》等文章中均談及秋瑾,特別是小說《藥》的主人公革命者夏瑜就是以秋瑾為原型。魯迅對秋瑾敬佩之情溢於言表,足見他對秋瑾人格的認同。

回到事件本身,魯迅雖為官派留學生,且反對回國,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有投降滿虜、欺壓漢人的罪名。魯迅在出國之前就抱有“走異路”、“逃異地”,尋求別樣人生,何談投降滿虜、欺壓漢人?


沽上談屑


聽說是拔過刀的,當時秋瑾組織在日學生回國武力反抗清朝政府,這種幼稚的事魯迅當然不大讚同,在魯迅看來中國的問題不在政府,而在於麻木不仁的民眾。

看到魯迅不積極,秋瑾就拔刀了,後來被同學攔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秋瑾被捕就義,魯迅辦雜誌,寫雜文,使勁地批判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可惜直到今天,他都沒有成功!


第一杯29


他們二人關係一直不錯,就是在清朝政府,對日留學生政策上有些觀點不一。秋瑾死後,魯迅還為秋瑾寫了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