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京劇中的楊派武生,有哪些特點?

銘夫1


楊派武生是由“京劇三賢”之一的楊小樓創立的,他被譽為“武生泰斗”,許多看過楊小樓現場表演的人都發出過“既已空前,又已絕後”這樣的感嘆。今天的人們,沒有福氣親眼目睹楊小樓舞臺上的風采,只能通過當年觀劇者的回憶和現今活躍在舞臺上的楊派武生傳人的表演,來找尋一絲楊小樓的影子。方寸君將楊派武生最突出的特點概括為“武戲文唱,演誰是誰”這八個字。

【武戲文唱】

“武戲文唱”指武生演員應“善表演,會做戲”。楊小樓認為演員在武戲裡同樣要演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活動來,而不是一味地打得衝,翻得高,使用各種繁複的技巧令人眼花繚亂。演員的唱、做、念和周身的動作一定要充分變現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活動來,可以說楊小樓的每一處細節都可以體現出人物來,這種思想是由其乾爹譚鑫培灌輸給他的。青壯年時代的楊小樓,用“小楊猴子”的藝名在天津唱紅以後,回到北京應約搭進了“寶勝和”這個“梆子、皮黃兩下鍋”的戲班,在前門外大柵欄慶樂茶園演唱,很受觀眾歡迎!當時,楊小樓演的武戲是學俞菊笙。他不但演得很像,就是個頭兒、扮相也像,那時俞不經常演出,喜歡聽俞派戲的觀眾,就都看楊小樓的戲去了。譚鑫培對義子的藝業非常關心,當他聽說楊小樓唱紅了,很是高興。有一天就到“慶樂”看了一出楊小樓主演的《惡虎村》。散場後,他把楊小樓叫到家裡,爺倆談來談去就談到藝術上了。譚對小樓說:“唱戲的,一個人一個樣兒。你死學老俞不行,學來學去就學死板啦!即使你學得完全象,也不能學出圈兒去。再說,你還不一定比得了老俞呀!要講武的,你可不如他。你應當學著點兒你爸爸(楊月樓),要‘武戲文唱’,他唱出來的味兒多好聽啊你不能光注意打的,在唱上、念上、做派上都得下功夫。扮誰像誰,那才叫唱‘戲’呢。”可以說後來楊派所有的代表作都遵循著這一原則,就拿《鐵籠山》這一齣戲來說,姜維從“起霸觀星”到“連環八件”,再到“接箭射淮”,楊小樓將姜維這一角色塑造得十分到位。這個角色比較特殊,本由武花臉應工,後武生也兼演此劇,在表演時楊小樓把一般花臉的魯莽、渾厚、心粗膽壯變為了深沉、穩重、胸藏韜略,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文修武備的統領形象,這是區別於常見的“武夫”形象的,因此很有挑戰。楊小樓把動作設計得“大於武生,而小於花臉”,舉止沉重有力,氣度神情大而不驕。在姜維見迷當在陣前的一段對白中,楊小樓一直眯縫著眼、含神不露,這是他在動作上的一個特點——“愛閉眼”,等到念“老大王再三逼迫恕姜維——”時,鑼鼓打“頃倉”,他才猛一睜眼,大刀稍稍擺晃,腳下微微一顫,立時威風之氣盡顯。故後世演員必有一定的舞臺掌控能力,才可以嘗試此劇,否則演出來會讓觀眾看得很“累”。

【演誰是誰】

有了“武戲文唱”的思想做支撐,加上楊小樓自身的天賦和後天的不懈追求,他達不止於“演誰像誰”,二是達到了“演誰是誰”的高超境界。而就同一角色而言,不同時期的“他”,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心理、性格,要塑造出這其中的差異,要靠演員長期的摸索和領悟,對演出節奏和劇情戲理都要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例如,楊小樓的趙雲戲,同是演趙雲,《長坂坡》中那個“夤夜之間破曹陣”的趙雲,同《陽平關》中勸誡黃忠的趙雲就大有不同。

楊小樓深人地分析了趙雲的基本性格,他把趙雲保護劉備一家的赤膽忠心,從屬於趙雲忠於蜀漢事業之下。從新野之敗,他就付與了趙雲一副“兩眉深鎖廟堂憂”的形象。所以楊小樓演《長坂坡》,在劉備唱[導板]後,列身於殘兵敗將而上場的亮相,在八面威風的英武氣概之中,微皺雙眉,眯縫二目。唸到那句著名唸白“主公且免憫悵,保重要緊”時,凝眸揚眉,表現了深有遠慮的寬慰之心。及至曹兵衝散,那幾句“昨夜三更時分,與曹兵截殺往來,也不知主公與二位主母,逃往何方去了”寓緊張於款式的唸白,眉心緊鎖,雙眸豁明,表現了初步急躁的憂思。緊接著念出的“哎呀且住!想主公將二位主母與小主人阿斗,重託俺趙雲的身上,如今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公”,則雙眉皺聚於眉心,雙眸似裂於眥外,表現了更進一步的焦急憂思。但是,趙雲畢竟是趙雲,他絕不會為困難而憂損。下面緊接的一句“也罷”,則雙眉驟展,雙眸豁明,用吃炒豆兒般的脆快尺寸念出“捨死忘生,勒轉馬頭,好歹尋找二位主母與小主人下落也”的決心與毅力。而下面開唱的四句中,臉上的表情又恢復了憂思內蘊的神氣。這些外露與內涵的憂思,一直貫穿到初教簡雍、二救糜芳、三救甘夫人,隨著劇情的進展,變化使用。而同是表現趙雲的憂慮,《陽平關》中展示了趙雲對蜀將之間團結的希望,特別是對黃忠念道:“軍家哪有常勝的道理”時,他雙眉上揚,雙眸凝視,唸到“軍家哪有”,緊接著把“常”字路頓,突出那個關鍵性的“勝”字,略帶笑聲,雙眉微蹙,重念“道”字,高念理”字。僅九個字,念得那樣聲容並茂,用“請問”的口吻,表忠告的熱忱,形象地展現出趙雲內心之憂,愛護之意,洋溢出一種“義直而文婉”的高超意境。





方寸之上


京劇楊派武生的創始人是楊小樓,楊小樓父親是同光十三絕的楊月樓,不過因為楊月樓去世時楊小樓尚年幼,所以他的武生藝術基本上來自父輩的楊隆壽張淇林牛松山俞菊笙等人,老生宗師譚鑫培也對其視為子侄點撥提拔。楊小樓身形高大,尤其擅長扎靠戲和勾臉武生戲,但是過於高大的身材也為他的短打戲帶來不利的一面,但楊小樓能夠揚長避短、善於藏拙,充分利用嗓音高亢、富於炸音的特點,在唱唸做打上全面塑造人物,創立了"武戲文唱"為特點的楊派藝術,但武戲文唱並非武戲瘟唱,只是改變了以往武生過於注重勇猛武打甚至是賣弄技巧的弊端。楊小樓幾乎是京劇武生的里程碑人物,除了南方的蓋叫天、北方的李蘭亭側重短打併在技巧性有一定創新外,後世武生幾乎直接間接都傳承了楊派的舞臺特色,或者以楊派為基礎、發揮個人優長另有特色,如李萬春……。楊派唸白對嗓音要求高,後世的孫毓堃(電影《借東風》的趙雲)、高盛麟(《挑滑車》等)、名票朱家瑨等人傳承較好,其他楊派舞臺特色請參看吳小如先生的系統介紹。


嘟兒拉八大


這兩天介紹京劇藝術多了起來.正能量(國粹)贊!


長福35


京劇武生流派是楊派創立人楊小樓建立的新的表演體系。是為"楊派",屬於北方武生流派。楊小樓在當時和梅蘭芳、餘叔巖並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講究以京劇的唱、念、做、打全方技藝塑造戲劇人物,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帶有戲曲中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徵,善用動靜、快慢、收放等方式來對比和反襯人物的性格,被認為是“武戲文唱”的典範,善於吸收各個行當的長處,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