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談藥:醫藥板塊兩天蒸發2400億 定價權缺失下藥企與藥商都是受害者

小周谈药:医药板块两天蒸发2400亿 定价权缺失下药企与药商都是受害者

12月7日,國家組織“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擬中選結果公佈,正式對外進行為期一週的公示。25個試點通用名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到96%,其中22個為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

公示結果一經放出,A股、港股市場的醫藥板塊在當日午後出現大幅“跳水”。次日,“帶量採購價格降幅超預期”事件持續發酵,醫藥生物行業(申萬一級分類,下同)在12月7日繼續領跌,樂普醫療、貝達藥業、普洛藥業等多股跌停,華東醫藥、泰格醫藥跌幅超過9%,另外還有逾20只醫藥股跌幅超過5%。

醫藥生物行業的167只成份股中有160只個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僅有6只個股在近兩個交易日內實現股價上漲。其中,跌幅最深的樂普醫療在近兩個交易日內已經下跌了19.01%,華東醫藥、麗珠集團、恩華藥業均下跌了15%以上。

連續兩日,A股醫藥板塊市值蒸發超過2300億元。此次帶量採購無論對中標企業還是未中標企業來說,都是沒有贏家的。未中標企業丟失市場份額,中標企業由於定價過低難以維持以前的盈利水平。仿製藥企業整體毛利率水平和淨利率水平將下降,估值水平也將不可避免地下殺。

以上都是題外話,前兩年就有朋友跟筆者討論過醫藥板塊,表示長線看好醫藥板塊,理由是大健康產業有足夠的想象空間。我說有想象空間不假,但只有國家一個採購方,醫藥企業沒有定價權,被對手摁住脖子,一定會出問題。

果不其然,這次國家一出手,整個醫藥行業就雞飛狗跳。國家理由很簡單,藥價虛高是我國醫藥領域存在的現有問題。根據權威部門調查資料,在藥品銷售價格中,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合理利潤,僅佔了較小的部分。因此這些擬中選藥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後,擠掉的主要是銷售費用等“水分”,藥品生產企業“還是能賺錢的”,中標不影響企業發展,並且降價不降質。本次集中採購以通過一致性評價為入圍標準,中選後藥品監管部門將強化監督檢查和產品抽檢,加強全生命週期質量監管,確保一致性評價不是“一次性”評價,因此群眾不必擔心藥品的質量和療效。

藥企被國家卡住了脖子,對下游中藥材流通端自然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國家怎麼玩他,他就怎麼玩流通端商家。為何能如此?中藥材流通端多數時候都是買方市場,而非賣方市場。藥企雖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預調控價格,但總體中藥材產能過剩,藥商群體分散,你不賣自然有人賣,難有定價權。這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回款慢,賬期長,一有風吹草動就退貨。藥企把大部分風險都轉嫁給了更加弱勢的藥商群體。而面對國家,藥企又成了受害者。受害者與施暴者角色的互換,讓人不禁覺得可笑和可悲。

國家限了藥企的價,藥企限了藥商的價,沒有價格就沒了利潤,老百姓如何願意種植?不願意種植何談中藥材質量?沒有質量中醫藥如何能良性發展?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多輸的局面。

還是那句話,市場的事情就該讓市場做主!

(本文由“ 寧夏天集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公眾號供稿,不代表中藥材天地網的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