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42年河南人逃荒選擇去陝西?

驢友珊姐


河南的大饑荒造成了許多流民,這些流民向不同的方向都有,甚至日佔區也有。但更多的是沿著隴海線到了關中地區。大體有如下幾個原因:

我們先來看地圖:

這是抗戰中的河南,大體豫北平原被日軍全部佔領、豫東平原黃泛區區域都被日軍佔領了,難免的信陽也被日軍佔領了。

對於難民而言,向北要過黃河;向東要經過黃泛區,且進入的都是日本人控制的區域。這都是影響流民的因素。

如果西進的話就有好多方便了。接著看圖:

(河南饑荒情況)

看這個圖會發現,饑荒主要分佈在北部一帶,尤其是重饑荒。這一帶有隴海線,鐵路直通西安、一路到達隴西。用鐵路運送災民顯然能短時間到達有糧的地方。

和《1942》電影不一樣的是,陝西積極吸收災民。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災民是天生的戰士。如果安置不力,很容易進入政權對立面;如果安置得當,就是最優秀的士兵,能給國府提供精銳部隊。

2、國府鼓勵災民向陝西安置,比如災民可在火車站乘坐免費的火車前往陝西,在沿途指定人員護送。在潼關火車站發放救濟費。

3、西北需要開發。抗戰中開發西北、西南都是國府的戰略方針,大量的流民進入西北,安置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甚至新疆。會逐步開發這裡,也會加強政府對這裡的管制。

(一戰區和十戰區挨著)

綜上,在1942年河南大饑荒中,會有大量的百姓去了陝西。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持久戰階段。當時的河南已經是抗戰的最前線,華北、東北等地都已經淪陷。在此時,身為抗日戰爭戰場的河南省已經是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偏偏,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大蝗災、大饑荒,老百姓紛紛逃難。

當時,許多家庭選擇逃往陝西。一是,往陝西的交通便利,河南人可以坐火車進陝。國民政府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如可以免費做火車去,還給每人象徵性地發幾元錢。政府的遣送也是通盤考慮,畢竟陝西畢竟富庶,而且,政府西遷,可以對災民有所照顧。

因而300萬災民流亡各地,陝西是首選之地。


二是,陝西人自古豪爽好客,有包容的胸懷。所謂的不排外,因而河南人去的時候,不用擔心被拒之門外。兩省的民間交往本來就非常密切,大難當頭,河南人奔陝西去,也是內心的意願。

歷史證明,陝豫兩省人民心連心,逃往陝西的河南人,許多壯丁參加了抗戰的隊伍,與陝西軍民一道抗擊日寇。如著名的長達三年的中條山保衛戰,有許多河南人為保衛國土壯烈犧牲。


老照片


我不太理解,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提過,竟然沒有通過;

我不太理解,題下的回答裡,有大部分就是信口開河,卻引起太多的共鳴。

我來回答,1942年,為什麼河南老鄉大量地逃亡陝西?第一,先看這一年河南發生了什麼。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大概就寫了這個內容,日軍入侵加之天災,比如水災蝗災等等,導致河南人無法活下去,於是只有選擇了逃離故鄉奔向異鄉。能去哪裡?戰火紛飛的這一年,中國只有西南和西北還可以棲身。而黃河流域,因為生活和生存習慣相近相同成為最可能的逃難選擇。但是山東早早淪陷了,山西也在半淪陷,只有潼關外的陝西甘肅寧夏可以作為最後目標。

最關鍵的一條,隴海線是通的,從東邊過來的河南老鄉,可以選擇隴海線火車來到陝西。這可能是最快最大規模的逃難方式了。

整個抗戰八年,河南人向陝西逃難了八年。歷史告訴我們,陝西人為了接納河南老鄉,克服瞭如何大的困難!在支援全國抗戰的大背景下,在軍隊大量屯駐的條件下,伸開了廣闊胸懷接納了河南同胞。豈止三百萬人!

舉個例子,1943年前後,小小的潼關駐軍達到十萬多人,有一度,軍隊竟吃光了河裡和井裡的水。不得不另覓水源。

我要講個最悲慘的故事給各位,抗戰最艱苦的最後三年,滿載河南難民的火車要通過潼關進入陝西,因為無數人躲避日軍的飛機和來自運城的大炮轟炸,都擁擠在車廂內外,包括車頂。火車在轟炸間隙開動,等到汽笛響再躲到防空洞,防空洞太低,人太多,火車啟動太突然,有幾次,車頂上的人被生生擠成肉糜在防空洞和火車頂之間。

這就是歷史。但豫陝人民挺過來了,挺到了小日本被幹掉。

河南人去了哪裡?

只要進了潼關,河南老鄉馬上就可以住下來了。沿隴海線,陝西的渭南,銅川,商洛,漢中,寶雞,甘肅的天水,蘭州,一直到迪化(烏魯木齊),火車一路向西,一路留下河南老鄉。他們駐足生存,一直到今天。

有些陝西城市的官話,比如西安道北,紡織城,比如銅川,比如寶雞,就是河南話。

為什麼陝西能夠在抗戰中沒有被攻陷而倖存?

當時全國大部國土淪陷,國民政府希望保存西北和西南作為翻身資本,第二,最重要的,當時國共都把遙遠的北方的蘇聯,看成是支持中國抗戰的堅剛盟友,希望利用依託蘇俄,把西北保存建設成向日本反攻的最後基地。

當年日軍飛機從山西運城的機場出發,狂轟濫炸了許多地方,陝西的西安,安康,漢中,寶雞,甘肅蘭州,天水等等,但都沒有攻陷西北這個堅固的大後方。

感謝國軍胡宗南部,感謝陝西軍人,感謝地方各種雜牌力量,感謝八路,感謝老陝人民。沒有你們當年的英勇抵抗,哪裡有豫陝人民的戰時安寧生活。

這一年11月,著名的美國福克斯電影公司攝影記者託澤,《芝加哥日報》記者史迪爾等,隨同英國議會訪華團來西安,後來到蘭州等地,就是採訪抗戰中的中國軍民,看看中國大後方牢靠與否。

戊戌仲春逍逍客於古長安


逍逍客說


1942年河南爆發了罕見的旱災、蝗災,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大約有一千二百萬人受災,約三百萬人餓死。河南天災人禍不斷,又處在抗戰前方,因此受災的河南人民開始外逃,主要就是向陝西、安徽、湖北逃亡。國民政府要求災民逃向國統區,並沿途有接濟和安排;嚴禁百姓逃亡日佔區或者偽政權區。河南災民逃亡陝西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交通便利。當時隴海鐵路聯通河南與陝西兩地,坐火車可以在兩三天內逃到陝西,並得到政府的救濟。就算坐不上火車,也可以沿公路向陝西逃亡,陝西河南兩地開發程度高,從周朝開始就在開發,因此交通十分便利,沿途人口多,容易在逃災過程中活下來。


其二、陝西河南兩地都處在黃河中下游流域,民風、習俗相近,飲食文化差不多,河南災民逃到陝西好融合入當地。歷史上的黃河中下游流域被稱為中原,中原地區經濟發達、農耕昌盛,人口眾多,逃到陝西存活下去的幾率高。最後在戰爭過後返鄉也十分方便,畢竟交通條件更好。

其三、國民政府主導。當時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意圖將西北、西南建設成抗日大後方,因此希望將人口遷至西北西南地區,以增加戰爭潛力。河南災民在政府的主導下成批次向陝西遷移,沿途都有政府人員管理,甚至有軍隊護送!




大秦鐵鷹劍士


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據說有300萬人逃離河南。其實,不止陝西,山東、江蘇、湖北,皆有河南災民投親尋戚。惟山西、湖南兩省,接收河南災民最少。

災民選擇去陝西,一,從河南進入關中平原,路途相對易行;二,關中人民雖尚武但更崇文,禮儀之鄉,重義氣,排外的思想並不嚴重;三,關中地區歷來還算富庶,能解決一部分溫飽問題。

其實,每個省的人民心中,對其他省份都有自己的看法。在關鍵時刻選擇誰,就是一種信任。當年馮玉祥的西北軍,只收魯、冀、秦、豫子弟,這幾省人民之間原本就非常友好。

不論選擇去哪裡,原因都差不多,一是容易去,二是容易待。八百里秦川,本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自有一種母性包容在其內。

為什麼山西和湖南接收災民最少呢?實在是沒人願意去。當然了,不是指現在,而是舊時代。舊時代的山西,名聲不太妙,以“小氣”著稱。舊時代的湖南名聲更不妙,土家族人相對於漢族人來講,排外思想很重,兼之三湘四水盜匪橫行。災民逃難是想活下去,而不是換個地方去死嘛。


河南人到了陝西,與當地人民相處融洽。其實,自古兩省人民關係就不錯,胡辣湯就是由河南人傳至陝西的。而且,自古務農的河南人到了陝西后,也逐漸沾染了陝西人習武的熱情,有很多人還參了軍。與日寇血戰、死守中條山的十七路軍裡,就有很多河南人及其後裔。大荔、蒲城、渭南三縣,因接近黃河渡口,所以當初接收河南災民較多,他們融為一家,群策群力,共保家園,已經成為歷史佳話。至今在大荔的河南人也有很多。中條山三年死戰,陝軍犧牲兩萬六千餘壯士,其中數千英雄都是河南人。

聽過秦腔嗎?可不是什麼“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而是西北軍逢戰必高歌的《金沙灘》,“兩狼山~戰胡兒~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家國何懼死生~”


純鈞LHGR


應該說先有民國一十八年的陝西大饑荒,即 歷史上一九二九年關中大飢荒,很多陝西人逃到了河南,逃到了洛陽一帶,你看看當年的資料,看看是不是陝西當時三年大旱,顆粒無收,既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也出現過萬人坑,當時家中死人不敢哭出聲,怕外面的人搶著吃人,賣兒賣女賣老婆的幾乎都有,山西,河南還有專人過來買孩子和女人,逃往河南山西的人不計其數,陝西真正是十室九空,三年大旱之年過後,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人入陝西。這就是近代史中的大旱災難之年。數據和狀況你可以查找。碰到大旱災難之年,當時的社會狀況誰也躲不掉,不論哪個省,出現災害都抵擋不住。就是南方也一樣,江蘇蘇北,安徽,山東等個別地區一樣有逃荒要飯的,這很正常呀。。歷史上西周滅亡時犬戎血洪灃鎬,關中人跟隨周王室逃到洛陽。秦末劉邦,項羽,西漢末年赤眉軍綠林軍血洗咸陽,關中人幾乎屠殺十之八九。唐朝的安史之亂屠關中,黃巢屠關中,都是血啉啉的事實。歷史上關中人遭受的災難遠超河南。關中人在遭災難時絕大多數逃往河南,河南人遭災難時逃到陝西。河南陝西都是患難兄弟,是一家人,這就是歷史。 創建於2018.8.12編輯


ZHG86931368


1938年,為阻止日寇西進,國民黨政府炸開了花園口黃河大壩,緊接著,從1941年到1943年間,河南出現大旱,糧食基本絕收又遇蝗災,全省有110個縣嚴重受災。

由於鄭州以東以北已被日本佔領,為了活命,數百萬遭受黃河決堤、旱災、戰爭疾苦的河南災民,只能沿隴海線一路向西逃命,由於難民太多,乘火車的畢竟少數也多是爬在車頂上,更多的難民則是徒步,幾百裡走到潼關,也曾受到住陝守軍的阻攔。沿途餓死、病死以及遭遇日軍轟炸而死者不計其數,屍橫遍野,饑民相食,慘不忍睹。

來到西安後,荒涼破敗的大明宮地區和火車站附近成了難民們的棲身之地。道北和道北人從此成了他們的代稱。陝西人總愛說“河南(蛋)擔”,正是當時逃難來時,難民們的真實寫照。

應該說,河南人還是很感激陝西的,正是陝西人的大度包容和收留,幾百萬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續並保留。

如今的道北人,已經融入西安,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安人,儘管還是滿口的河南話。

道北人,後來更是成了寶雞以西隴海鐵路建設的主力軍。


老楊老張1


少年童年時在河南陝西交界處生活了十多年,對陝西熟悉,對河南更熟悉。至今還長跑這兩個地方。

陝西,河南人多,豫劇在這裡有廣大的聽眾,河南話是西安的重要語言,不亞於陝西話。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九四二年,數以萬計的河南人拖兒帶女逃荒到陝西。

為什麼河南人逃荒要選擇陝西呢?

①陝西有富饒的八百里秦川,農業條件好,渭南,寶雞,西安,幾十個縣無澇少旱,來這裡能解決吃飯問題

②秦人耿直厚道,仗義,善良淳樸,樂於濟困助貧。很少排外。

③有隴海鐵路,為大批災民西遷提供了條件。

④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北邊已淪陷於倭寇,南邊,東邊戰火連綿,只有西北還算安寧,而陝西離河南是最近的。

由於以上的原因,一九四二年豫秦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難民遷徒。路途上,河南西部的陝縣,靈寶,入陝西以後的潼關,華陰,大荔,渭南,都不斷有難民在當地留下,落戶。到西安以後,沒地方住,許多人都沿城牆根搭棚棲身。

直到今天還有老一輩的陝西人說,是我們老陝搭救了河南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當然,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犧牲,花園口決口,客觀上遲滯了日軍的南侵。逃難去陝西的,大部分是黃泛區的人。

但願歷史不會重演。不忘我們民族的苦難。


小秦嶺的牧羊者


世界最大的誤會,看看歷史,河南,陝西一隻是華夏文化政治中心,繁榮昌盛。都是別的地方人嚮往河南。從宋朝的蒙古之亂,河南人才有了往外走的歷史,在加上個1942,在現在河南出來打工潮。大家心目中以為河南一直很窮很倒黴印象。真正河南歷史是,河南一直很繁榮。別的地方大都是鬼都不願意去住的地方。拿1942說事的人百分之九十是不懂中華歷史的野人。因為中華文明五千年,他們就知道幾百年的歷史,而這幾百年正是河南最倒黴的時段。你說河南人去陝西,簡單的沒法在簡單。文化相同,陝西跟河南文化都是相同的華夏文化,連接的非常好,河南人去了不會有文化衝突。一個地域容納另一個地域的人,首要條件就是文化必須相同,這是不變的道理。


木秀於林9369


中國老百姓安土重遷,只要有條生路,沒人願意背井離鄉。但舊社會災荒頻發,人們通常會舉家逃往外地躲避,等到災荒過去有機會再返回家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逃荒”。

1942年河南大災,千里赤地,顆粒無收,而河南又處於抗戰前線,大量災民無奈逃荒。據統計大概有300萬河南災民湧入陝西省。河南省和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陝西相鄰,為何絕大多數災民選擇去陝西省呢?

一、安全因素。抗戰進入1942年,與河南相鄰的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各省大部都被日寇佔領,許多地方仍是交戰區,唯獨西邊的陝西省倖免於難。災民逃荒本來就是想去安全的地方尋生路,去交戰區逃荒等於送死,所以未遭戰亂的陝西省就成了絕佳去處。

二、交通因素。災民逃荒除了要考慮安全性,還需要考慮交通是否快捷便利,當時最快捷的出行方式是乘坐火車。途徑河南的有兩條鐵路,一條是南北走向的平漢(北平-漢口)鐵路,一條是東西走向的隴海(連雲港-天水)鐵路。

平漢鐵路因為戰爭原因已經停運,而隴海線河南至陝西一段還在運轉,所以災民紛紛湧向隴海沿線,試圖搭乘。河南省政府為減輕壓力,也提供了一定幫助,所以一些災民得以乘坐火車達到陝西境內。其他災民也紛紛效仿,選擇進入陝西。

三、陝西傾情相助。陝西民風淳樸,自古仗義好客,富饒的八百里秦川未遭日寇侵略有一定的救災能力。另外,陝西河南一衣帶水,地脈相連,兩省人民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了密切的關係,許多人家有著親緣關係。在大災國難面前,陝西面對從河南而來的災民也是傾情相助,所以許多河南災民選擇前往陝西,其中很多人就此在陝西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