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在鼎盛時期盡遷荊州三郡的兵馬人民,修好東吳,奪雍涼,可否一統天下?你怎麼看?

詩水2747665291


感謝悟空小秘關照的約題。

三國主敘官無能,民英雄外,暗敘著人才使用時的超主奪位.忠主誤國的無奈。

曹魏人才輩出,最終由司馬家替代,此尚才的結局。即,一代更比一代強。

蜀劉人才饋乏,孔明亡,國亡,此尚忠的結局。即,一代不如一代。

吳孫擁險自保,雖有才人出,限控過大,而才不能發,終亡。此為守處處受敵。

孔明剛出茅蘆三分天下,實仿劉邦由蜀起家,再奪天下的仿效意圖,因合和南方,安聯東吳,攻北方魏,但終因人才缺失,亮全能全持孤木難成,有自主見的魏延為腦生反骨,只孝觀才姜維僅膽大如雞卵。忠者愚聽話而已,無自見。而尚才曹魏歸晉司馬。

這是王由家傳的無奈,因王奪天下後,殺功臣,否則其子孫控不住這些功臣。

保國用愚忠,奪天下用幹臣。奪天下的幹臣本為殺人魔王,天下無敵者,天下奪得後有誰敢留。

現換屆政府內工作人員解決了。


味哎兒


對於這種設想,本人理解的意思是,把荊州三郡的人口遷移入蜀,壯大自身,然後攻取雍州涼州(今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等),再圖謀中原。本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一統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一、如此大規模的遷移過於理想化三國時入蜀之道極為艱險,後世唐朝李白有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由水路沿江入川,憑几條小木船更是不可行。以眾多老幼舉家搬遷,非但故土難離,即使民眾都願意跟劉備,實施上難度極大。

前有劉玄德攜民渡江,只是帶了幾萬人短途遷移,都被曹軍追的極為兇險,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曹魏必多方阻撓。



二、那麼不搬遷以荊州作為圖謀中原的根據地行嗎?還是不行,蜀國的大本營在川內,荊州於蜀只是一塊“飛地”,相當於孤懸海外,而這塊重地卻緊鄰曹魏、孫吳。曹魏自是垂涎,三番五次派軍攻打,東吳也為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而十分不甘,因此固守荊州也是極難

三、以蜀國北伐,只能以蜀地為根基,以漢中作為前哨陣地,沿著陝西甘肅一帶進發。觀諸葛六出祁山的結果,蜀國伐魏屢屢失敗,還是源於綜合國力的欠缺。雖然初期還能打幾個勝仗,隨著戰局深入,常感難以為繼,魏的援軍一到即感吃力。如果沒有大的優勢,謀取中原腹地只是一句空話。



四、蜀國的發展空間不夠,後勁不足。三國時期的中心是在中原,東吳也是富饒之地。而蜀偏居一隅,周圍要麼是崇山峻嶺,要麼是尚未開化的蠻荒地帶,與別處的通商交流是很受限的,人口最少,經濟來源主要來於成都盆地。因此,蜀國要取得戰略優勢是很困難的,可說這是先天不足,地域所限



綜上原因,曹魏三分歸一是大勢,即使東吳也有機會,作為最弱最小的蜀國統一,只能是美好的一種願望了,如果魏吳內部沒有發生大的混亂,機會不大


百味乾坤


放棄荊州,如果拿不下雍涼,以後西出的路基本就鎖死了只能偏安一隅,而北方當時已被曹操統一,劉拿下漢中的時候,漢中的軍民已被曹操遷走關中,已無力再向北方進攻後勤跟不上。後期再打最大的可能就是像諸葛村夫和司馬老賊的對峙戰,守著秦嶺出口等你糧食耗盡退兵。

荊州在手劉備就不會敗,夷陵是三峽的門戶,陸遜守著門戶劉備就打不出去,就相當於陸遜把門鎖了,劉備要出去就必須把門打破,而荊州就相當於門口的空地,想走哪邊就走哪邊。

荊州不僅僅是對曹魏的威脅還有對東吳的威脅,荊州在手如果北伐不成功還可以西出攻打東吳,荊州一丟北伐又不成功就只能偏安一隅了。


喵星人說歷史


論國家實力、個人能力,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無法與曹操匹敵。曹操是三國時期,最有能力統一中國的一代雄主,可惜赤壁一戰,讓曹操前功盡棄。而赤壁之敗,不是敗給孫劉聯軍,而是敗給水土不服,對曹操來說,沒有傷筋動骨,沒有傷了曹魏的元氣。而劉備想以荊州、蜀郡兩地之兵馬,對付統一大半個中國的曹操,根本沒有勝算的把握。

《隆中對》看似完美,但其中制定的一些軍事策略,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遣一上將出荊州,然後劉備再出漢中,兩路夾擊曹操。這就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只要曹操集中力量,消滅一路來犯之敵,那一路自然不戰而潰。所以說,《隆中對》做為偏安一隅的方針還是可行的,但要做為統一華夏的大戰略,就顯得太嫩一些。

再說孫劉聯盟,就是臨時夫妻,同床異夢。孫權的本意就是想割據一方,稱王稱霸,魏蜀吳三足鼎立 ,才是他最想要的結果。即使劉備跟他結秦晉之好,他也絕不會眼睜睜看著劉備順利統一北方,拐過頭來,再吃掉自己。一定會在後面抄劉備的老家,讓他頭尾難顧。再說,劉備也不傻,自己跟曹操鷸蚌相爭,孫權定會坐收漁翁之利,自己圖個啥!

所以說,無論劉備、孫權都沒統一天下的雄心與實力,劉備頂多是打著漢朝的旗號,籠絡一下人心而已。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這整體構想是以周秦西漢奪取全國的路數為藍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實際操作絕對是不可行。一是,這一過程耗時漫長。在只有一個固定出口的東進關鍵點上,極容易形成瓶頸效應。周、秦、漢都是依靠自己的東進意志和東方的極度錯誤而奪取天下的。三國時,魏國不會給蜀國這種戰略機會的。二是,大規模民眾遷徙不等同於軍事調動。其難度和過程中付出的慘痛代價都是每一個朝代都難以招架的。三國時由於全國氣溫低而整個西部地區成了苦寒之地。荊州民眾們經歷了千辛萬苦和大量平民死亡的代價來到這遠遠不及荊州舒適的涼州,他們心中的恨能是怎樣的洶湧澎湃呢!甚至有可能成為魏國打擊蜀國的內應呢。


席軍WH


直接了當地說。如果劉備始終堅持諸葛亮《隆中對策》,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無彝陵之慘敗,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養兵蓄銳,勵精圖治十年以上,蜀漢統一中原是大有希望的。因為,諸葛亮文武兼備,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人物,他是完全有能力統一中國的。

至於題主所提的"盡遷荊州三郡兵馬",不知何意。是遷到益州嗎?如果是,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蜀漢不爭天下,則荊州可有可無。如欲爭天下,則荊州決不可失。這是由荊州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當年的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就計劃了兩路出兵。這是一個天才的計劃。蜀漢與曹魏爭天下,有兩條路,一條是出漢中爭關中,一條是荊州出兵,直取洛陽。如果只一路出兵,曹魏兵力佔優勢,全力堵截,蜀漢萬難成功。如果兩路出兵,一虛一實,虛實結合,便可分散曹魏兵力,使其首尾難以兼顧。則乘虛而以實擊之,或可獲勝。關羽打襄樊,水淹七軍,已震動曹魏,逼得曹操差點兒遷都,慌忙派徐晃率五萬兵馬增援襄樊。如果關羽計劃周全,不失荊州,待以時日,破徐晃和曹仁是有可能的。即使不能破,-堅持日久,曹操必再增兵。則關中方面必然出現空虛,劉備統一支精銳之兵出漢中,大有可能攻佔關中。攻佔關中,則天下大勢定矣。

說了這麼多,只是推論而已。歷史早有結果,無人能夠改變。還是尊重歷史吧。

歡迎點評。


WM曉奇


歷史不是由如果構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漢王朝以走到了時代末路,人心散了,誰也無力迴天。無論是在人心的向被,實力的大小,人才的多寡都不利於統一。當時曹操以佔了半壁江山都無法統一,劉備憑什麼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僵持了幾十年以不錯了。統一於否不在於一時的得與失,而在於你是否有持續的戰鬥力,有長久的輸出。輸不起的集團,怎會有生命力。漢高祖不知敗了多少次,可垓下一戰統一了天下。任何能人,在時代的潮流裡,做逆流而動的事,都將是螳臂當車,身敗名裂。昨天是,今天也是。算無遺策的諸葛亮不也無耐的,累死在了五丈原嗎!智者以史為鑑。可總有人自不量力,做逆天的事。


梅花詩社


肯定有可能,佔領了荊州三郡,佔有人民,然後擁有雍涼,修好東吳,這在戰略上已經全面壓制,東吳雖然有周瑜,但他強在水軍,長江水面,荊州屬於上游,只要守住幾個點就能保住全局,那時候逆流而上都困難,更別說逆流而上作戰,所以呂蒙也只能採取白衣渡江偷襲的方法,這樣一來劉備對東吳就形成戰略上的壓制。然後佔有雍涼,也就有了關中長安這一天府之國,益州成為大後方,涼州是當時最好的產馬之地,兩相結合就可以有最精銳的騎兵,關中易守難攻,東出函谷關,潼關,可以直逼宛洛,再加上荊州的策應,已經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平原地帶騎兵是最靈活的兵種,來去自如,這時的形式已經達到了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的形勢,再加上佔有大義,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只要不浪,蜀漢完全可以中興。


蘇燈浦


\b這個不必,問題出在,劉備在邊關重耍防務區,未設完整守邊關的文丞,與智勇雙全的武將,和對外的使丞,依靠處理問題武斷的結拜兄弟上,吃了大虧?蜀中存在得力謀士太少,只諸葛一人,不可能面面考慮周全,戰將存在後繼無人,國力是不夠,就是修好東吳,也只能說三國鼎立局面延遲,知已知比,對付強大曹魏、兵多將廣,文丞武漢眾多的情況下,只有發展壯大,不宜討伐,等戰機有利的情況下,出擊制勝把握性才大。


14885143955


如果關中很難拿下,說明魏國還是朝廷百姓上下一心,能人還是有的,而關中也提防有加。其實蜀吳自從孫權的妹子回東吳後,蜀的後背就不能放心交給吳了,蜀要想統一天下,只能劉備坐鎮蜀中,魏延等嚴守關隘,諸葛亮、張飛等入荊襄,然後蜀吳聯合謀圖中原,即使吳不聯合,由諸葛亮坐鎮荊州,關張二人率軍北伐,佔得資源廣楙之地,人心歸順,何愁天下不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