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时期的蓝玉案是明代最大的冤案吗?蓝玉当时是真的想造反吗?

全好评


对于蓝玉不是冤案,但对于被牵连的上万人来说就是冤案了。

首先,蓝玉有取死之道。

蓝玉残害百姓,欺凌御史。

“(蓝玉)又自恃功伐,专恣暴横,畜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按问,玉捶逐御史”

蓝玉自恃功高,桀骜不驯,出征回来毁关而入,无视王法,并且欺凌元主妃,无人臣礼,朱元璋问责于他,居然漫不经心,不当回事儿。

“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筭,夜度喜峰关,关吏以夜不即纳,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会有发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责之,玉漫不省”

蓝玉在军中拉拢私人,奖赏官职,肆意打击不是自己派系的将校。这和当年安禄山造反前做的准备工作一样啊

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好多都不得善终,这不能仅仅从皇帝不能容人上来分析,还要考虑到这些功臣,自恃有功,残害百姓,收受贿赂,广纳田地。

这些功臣如果遇到一个像刘秀一样连清查田亩都做不下去的皇帝,那当然功臣与皇帝相安无事,一片和谐。如果遇到像朱元璋这样,出身穷苦,关爱百姓的帝王,那我们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当然支持皇帝杀掉这些功臣。所以,蓝玉死的不冤!

其次,蓝玉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

蓝玉在赢得捕鱼儿海胜利后,北元对明朝的压力已经很小了。

同时,朱元璋分封诸位皇子为藩王御虏防患。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秦王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征洮州(今甘肃临潭县),获胜。洪武二十三年,晋、燕二王出塞。洪武二十四年,湘王征讨五开蛮。

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朱元璋封诸皇子为塞王守边境,使得开国功臣的价值大大降低。朱元璋无需再担心杀了开国功臣后,无人抵御外敌,重蹈南朝宋文帝杀檀道济的覆辙。

最后,太子朱标的逝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正牌太子妃。蓝玉、常升等人,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班底。但是不幸的是,朱标早死,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也早死。朱元璋决定立朱标之子,但是朱允熥年纪小,恐怕将来镇不住自己的舅舅们。朱允炆母族势力弱,不怕外戚篡权。那蓝玉这些人怎么办呢?他们肯定不会服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外甥的。没关系,朱元璋能力强,先给子孙拔刺。所以蓝玉就被“造反”了,被灭族了。

蓝玉案牵连甚大,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均被杀,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蓝玉死后两年内,冯胜、傅有德也被杀。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什么叫奴性?这就叫奴性,替朱元璋洗白。

蓝玉是不是造反,只要脑子还算正常点的人,谁看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但还是有人替朱元璋遮遮掩掩,洗洗涮涮,可见,当屁股决定脑袋的时候,事情是可以巅倒黑白的。

可以说蓝玉居功自傲,可以说蓝玉言出不逊,可以说蓝玉贩私盐,也可以说蓝玉凌辱元妃,但要说他谋反,谁信?

联络一万五千人,提前半个月约期造反,你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吗?



蓝玉是个扫平北元的一代名将,就是这样造反的?这就是他的军事计划?这是打明朝的脸吗?就这水平还敢吹明军的战斗力,连三军统帅都蠢到这种程度,怎么打下的江山?

不要说蓝玉造反了,就算我要造朱元璋的反,给我一万五千头猪,我能这么轻易让朱元璋拿住?能让他朱元璋抓个磬尽?就没有一支人马拿出刀枪来大战八十回合?

简直是可笑。

什么叫造反,看看当年英布怎么造刘邦的反,看看安禄山怎么造唐玄宗的反,再不济,看看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这些人怎么造反,毫无军事素养,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一帮农民拿着粪叉子扁担就干开了,照样打得遍地狼烟。



蓝玉要造反,就是这么个水平?

做为一个铁血军人,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名将,造反了,还束手就擒,让几个狱吏捆起来抽鞭子?

谋反,这个罪名定的真好。



如果定蓝玉个贬私盐罪,顶多杀他一个。定他个出言不逊罪,也只能杀他一个。定他个凌辱妇女罪,也只能杀他一个。

定蓝玉个大不敬罪,能杀他一家。

定他个谋反罪。谋反,有反有谋,和谁一齐谋?好多人,这就能敞开来杀了,想诛连多少就诛连多少。



蓝玉这一生犯了太多错误,我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造反。

如果他真的造反了,那么多的功臣名将肯定都能活下来。


馋嘴肥猫铲史官


明初有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如果要说最大的冤案,奕天个人觉得是空印案。

郭桓案,是朱元璋整治官场的贪腐。虽然牵连甚多,最多也就是惩治标准的宽严而已,被惩处的人员,都不能说是冤枉,特别是郭桓和六曹等首犯,基本上用罪大恶极来形容也不为过。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将丞相的权利分散到各部,用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当时的胡惟庸大权在握,结交朋党,独断专权,打击异己,的确干了很多不妥当的事情,甚至刘基都是被胡惟庸党羽所害。即使胡惟庸没有假借祥瑞,预谋趁机杀害朱元璋,朱元璋将他们处死,也不能说就是多大的冤枉。

蓝玉案我们最后说,先来看空印案。

“空印”,初一看,这是一个法师的法号么?难道是跟和尚相关的,毕竟朱元璋小时候当过小沙弥,过的非常的悲惨。其实不然,所谓的“空印”,是指盖着官府印章的空白文书。

因为当时地方官府上交中央的钱粮,都是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送达京城。运输过程中,钱粮未免有所损耗。按照当时的制度,如果账册和实物数量对不上,就要按照实际的钱粮数目重新造册。因为当时的交通很不发达,来往不便,所以,从元朝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就是多带几本已经盖好大印的空白文书,到了京城之后,根据实际运到的钱粮数目填写。户部了解中间的缘由,所以,对于此事也从不干预。

结果,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却认为是户部和地方的官员互相勾结,借以趁机贪腐,欺骗君主。朱元璋就下令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

很多掌印人,也就是在空白文书上盖个章而已,而且为空白文书盖章的原因,也不是为了私利,就被处死了,你说冤不冤。历史上有名的被诛十族的明朝大忠臣方孝孺的父亲,就是在这件事中被处死的。因此,奕天觉得“空印案”才是明朝最大的冤案。

至于蓝玉案,朱元璋是因为太子朱标壮年早逝,而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想为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

蓝玉有造反的理由,比如手握兵权,手下谋士武将众多,有造反的实力;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升因为胡惟庸党案被杀,蓝玉有担心自己被牵连的理由;加上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死后,蓝玉是有可能不被朱允炆节制,造反的。

当然,奕天看过很多人的考证,也认为蓝玉有造反的条件,没有造反的事实。但是,朱元璋杀蓝玉是否就冤枉蓝玉了,这个有待商榷,以谋反罪杀蓝玉的确是冤了。但是蓝玉因为居功自傲,也是一个飞扬跋扈,结交朋党,争权夺利,口出妄言,不知隐晦的人,还曾有在长城的喜峰口破门毁关的恶举。这样子的人,在历史上没有几个得善终的。

蓝玉的确没有造反的事实,但蓝玉案绝不是明朝最大的冤案,空印案才是最大的冤案。


奕天读历史


首先肯定的不是冤案,蓝玉当时确实是想造反,其次我想说明的是,蓝玉案跟胡党案是有关联的,俞本的《纪事录》中记载:“二月,蓝玉与叶昇结婚,玉恐昇事被累,偕锦川侯曹震谋逆,事泄,玉、镇俱伏诛”。意思是蓝玉的亲家叶昇涉胡党案,蓝玉担心自己被亲家告发,所以才联合曹震等人谋逆。但仅仅是因为这层担忧,才导致蓝玉谋逆的吗?

据《明太祖实录》所记,蓝玉之所以谋反,有下面这几项原因:

第一,“胡、陈之反,玉尝与其谋”,

第二,“又自恃功伐,专恣暴横,畜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按问,玉捶逐御史”,

第三,“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筭,夜度喜峰关,关吏以夜不即纳,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

第四,“会有发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责之,玉漫不省”,

第五,“尝见上,命坐或侍宴饮,玉动止傲悖,无人臣礼”,

第六,“及总兵在外,擅升降将校,黥剌(刺)军士,甚至违诏出师,恣作威福,以胁制其下”,

第七,“至是征西还,意觊升爵,命为太傅,玉怒,攘袂大言曰:‘吾北回,当为太师,乃以我为太傅。’”,因此,“及时奏事,上恶其无礼,不从。玉退语所亲曰:‘上疑我矣!’乃谋反。

第一条结合开头,与蓝玉担心叶昇在招供中提到他的名字才决心造反是相符合的,由此可见这是真实的。

第三、四、五条,这些是蓝玉的黑历史,自然会加重朱元璋对其不满。

第二、六、七条,蓝玉北征大获全胜后,自我膨胀,而西征中独断专行,西征后不满仅升职为“太傅”,进一步加剧了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分歧,也成了朱元璋诛杀蓝玉的重要理由。


全好评


蓝玉案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年轻的太子朱标生病死了,皇位继承人的离世对于一位将近七十的老皇帝来讲无疑是沉痛的打击。按他自己立下的规矩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人朱标膝下排行老大的朱允炆才十五岁。


太子朱标生性仁厚,朱老皇帝本来就不放心将大明帝国交到他手上,这下皇孙朱允炆将来坐金銮殿,年纪又小性子更是孬弱,老皇帝更加焦虑担心皇孙今后如何驾驭这国家和这帮得势的强臣。

蓝玉案之前,太子朱标在世时,照老朱的说法,他已经处心积虑为太子清除了很多权杖上的刺头,诸如徐达,刘伯温,胡惟庸等等,一帮文武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只剩他认为的漏网之鱼。

这样不行,老皇帝决定趁自己还活着,必须加快革老弟兄们命的步伐。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株连靖宁侯叶升,此人是蓝玉的姻亲,信号很明显,蓝玉已经处在悬崖边缘,可此时他还在西征前线,大祸临头尚不知不觉。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先后跟随常遇春,徐达,沐英,傅有德东征西讨,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封永昌侯。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独当一面作为大将军征讨北元,一直兵临今天的贝加尔湖,大胜而还晋升凉国公。

武将得势,受到皇帝恩宠能戒骄戒躁,低调行事而自保历朝历代就是相当难得的事,碰上大度贤君眼开眼闭也就过去了,遇上朱元璋这种没事也要挑事的也是这帮元勋遇人不淑。

而蓝玉恃宠而骄,不加收敛,纵容属下不法行为,驱逐御史,在军中越权升降军官,对同僚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被封为太子太师大为不满,认为自己功高勋贵,待遇反而比他们底,心态失衡整日牢骚满腹。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有人揭发蓝玉谋反,于是蓝玉被族诛,凡牵连的称为“蓝党”,一律处死,这次朱元璋掀起的大狱杀了一万五千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明初的开国功勋经过此次清洗差不多都杀完了(颖川侯傅友德第二年也被处死)。


说蓝玉当时意图谋反想必是欲加之罪,他顶多一个跋扈将军,但在封建极权统治下,一旦能弹压重臣的老皇帝归西,小皇帝直接面临权臣威胁,这种局面历代比比皆是。

朱元璋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什么都替子孙安排好了,朱允炆才能安心高坐金銮殿执掌天下,朝堂上碌碌之辈一团和气,老朱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防死防活防外人,最后祸起萧墙把长孙赶下宝座的还是他朱家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不,根本原因是蓝玉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而明成祖则一直欲有废除各有功之臣,也是巧到好处,就办了呗。不过我还是想补一句,历史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真相,希望能看到本篇的人,历史只存在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