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打學生,你能接受嗎?

小桔燈


這不是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一個違法的問題,所以說甭管你的心裡怎麼想,作為老師是從來不會接受的。

轉型期間,特別在一些思想轉化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舊的教育教學理論被拿出來討論,然後詢問是否適合於現行的教育教學體系。

出現這種問題我們自己都明白,我們因為受過一些教育思想的影響,比如說體罰打罵,在幾十年前是一種正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但是現在是不可以的,這是違法的。

我們可能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思念,出於對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成功影響判斷,覺得今天還可以這樣的方法,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打罵孩子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身體,傷害孩子的身體,按照有關法律精神就必須接受懲罰,所以老師不應當體罰孩子,不應當打罵孩子。

打罵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力有限,我們知道現在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成績不僅僅是來源於學校的影響,更多的是受家長教育,家庭環境的影響,只有在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的前提下,孩子的成績才能明顯的得到保證。

單純只依靠學校裡對孩子的管理來講,孩子的成績,還有他的道德都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對於教育機構來講,打罵孩子是一種違法的教育教學行為,也是沒有效果的教育教學行為,所以不支持。


杜宜城老師


告吧,我小時候挨老師揍就想長大能打過他時再揍他,現在每次喝酒就能把他喝翻,上學揍我最多的老師現在每年去看望次數也最多,我是不是賤呀。我記得小時候作業沒完成,被老師打了,然後老師讓我回家告訴家長,我特麼的只想著怎麼瞞著家長,只要稍微有點羞恥之心,都不會鬧出來。


我也是,孩子讓老師打了,孩子回來跟我說了,我又打他頓,並拉著他給老師道歉,現在我孩子是研究生,我的建議是看家長怎樣體會這件事。我們小時候做錯事也會被老師打,但絕對不敢給家長告狀,否則會得到更重的教育,揍完了還要領著你去學校給老師做檢查。老爹一句話我記了半輩子,他們小時候看見上學的孩孑都充滿了仰望,現在你們能上學還不努力就是罪大惡極。現在想來老爹認字不多文化高。

唉,我上初中的時候某單科考了全班第一,就錯了一道題,扣了6分,被那個女老師當著全班的面打手心六下!用的木棍兒!因為她認為我不應該做錯題!你應理解,通常我會對好學的、喜愛的、優秀的學生進行打手板懲罰。至於其他人嘛,如果家長配合教育,我會盡心盡力輔導,不配合的嘛,我會當空氣,只要不影響我課堂教學和其他人學習,你睡覺、看課外書、玩玩具等等,我都不會管,只要小祖宗你高興就好!我女兒在上課期間調皮給老師打了,哭哭滴滴回來找媽媽告狀,妻子問明情況又朝女兒的屁股一頓很抽,然後拉著女兒給老師道歉,後來女兒的學習進了前五名。


春日盛宴



作為鄉鎮一線老師來說,以前可能每個老師都打過學生,學生家長也沒來校鬧事的,學校教學質量也高。當然打學生,也沒有老師把學生打出毛病來的,很多被打過的學生走向社會之後,見到老師還挺親熱的,遠遠地就打招呼,硬拉著要去吃飯。

那時,一個班學生一百三十多人,上課幾乎沒有學生在課堂上亂打亂鬧的,晚休也很懂規矩,遵守紀律。有特別頑皮的孩子老師批評之後再叫家長來,家長一是覺得特別沒面子,丟人現眼,二是覺得孩子太頑皮,不好好學習,這輩子沒出息,很生氣,來學校後甚至會把孩子苦打一頓。所以那時的學生很害怕叫家長。

當然,作為班主任老師對班內的每個學生的性格都比較瞭解,打的都是一些頑皮而又開朗,自覺性差的學生,一些性格內向,女生基本上以安撫為主。

現在教三十多個學生也覺得力不從心。



倒是現在的學生,突然之間變得跟琉璃蹦蹦一樣,亂起來肆無忌憚,你批評他,他不但頂嘴,還擺出一付格鬥的架勢,所以很多時候就懶得理他們啦。你若硬管,矛盾一旦激化,他們的家長立碼會來鬧,領導也饒不了你,慢慢教師就變得世故圓滑啦,也就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倒落個清靜!



所以,現在的老師主要靠哄,玩不轉就放棄,不去管他,隨他去。


一襲輕嵐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有明確的規定;“不得對未成年人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師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對於體罰學生的教師本人可以進行處罰。



但我認為必要的懲戒還是應該有的,國外許多教育部門都有懲戒辦法,我國目前沒有,不過一般老師也很難把握好分寸,國家又沒有這方面的條例,相繼出現家長的“碰瓷”現象,有的個別老師乾脆就放認不等了等,使得教師的工作每天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目前教師的處境也很尷尬!呼籲人大代表們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為盼。


s三姓閒人s


我雖然是一名教師,不能簡單說接不接受,要看怎麼打,什麼性質。一般惹到老師非打不可的,肯定這個學生非常過分的,比如不遵守紀律,不屢教不改,不服老師管教,甚至辱罵老師,或者影響其他學生致使教學工作無法進行等等。所以我認為一般情況下老師肯定不會大學生,首先是違法行為,如果被告,輕則問責,重則開除。但適當懲戒還是必要的。

如果我作為家長肯定接受的,教師若不打罵學生,學生遲早會成為社會中的敗類和渣滓,危害影響社會。正因為愛學生,所以對學生施以暴力,正所謂樹不修不成材,還有肯定是因為說服教育見效慢,只有暴力才能讓學生“長記性”。


李濤平3


我是教師,拋開法律不說,其實我心底裡是接受體罰的,因為沒有適當的懲罰就沒有教育,現在孩子真的太難教育了,所謂“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教育名言,我認為都是對教師的“洗腦\

聆聽花開75093920


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打學生是不對的。教師法規定教師不允許體罰學生,教師應知法懂法。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指出教師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熱愛不是體罰,不是打罵,要從心底裡愛學生,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

教師“恨鐵不成鋼”時,應該怪自己引導得不到位。不是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沒有不會教的老師”嗎?


魚憶七秒1362


老師打學生,以本人觀點,接受。只要不傷筋動骨,懲戒性質的打,支持。實際上,在我家小孩上中小學時期,還曾主動請老師嚴格管教,說教不聽,就打。

古人跪拜天地君親師,將老師排在父母長輩之後,那些講什麼法律、人身權利的人,很多家長髮脾氣恣意打罵小孩時,怎麼沒人質問,沒人去跟這些家長講人身權利、法律問題?同樣輩份為了教育孩子,老師為什麼不能打?學生有了過失,造成損害,就要賠償付代價。講理不接受,打一打,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誰都不能逃避責任,哪裡都沒有天堂。這可能也叫挫折教育。

適當打,能樹立老師之權威,更好完成各階段傳道授業的任務。要知道,現在的學校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個別學生調皮搗蛋,會嚴重影響干擾其他學生。懲戒性打,快速制止搗蛋行為,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節省眾多老師和學生時間 ,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打,必須的。歪長的樹,只有持續、強力的綁捆、牽拉,才有可能長直。這裡面不是暴力?

古代算命術中,認為管制是一種官殺行為。散漫的水,有管成形,有土築堤,約束成池成河,水之力才大,這種水才可用。五行相生,官殺生父母(父母代表文章才藝),簡言之,按照規矩步驟才能學到技藝文章,嚴師出高徒。做任何事才有規有矩,協調不混亂,這樣有利於更大範圍內的和睦進步。玉不琢,不成器。琢玉的過程,就是不段打磨,磨去稜角,為人所喜。教育的目的,是將茫然無知、隨心所欲的自然人規範培訓成遵守社會秩序,有各種能力,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價值的棟樑。不能放縱自養,任其唯我獨尊,橫衝直撞,最終變成社會、家庭的負擔。小孩出世生長,最終要融入社會,應將其早早作為社會資源統籌培養和利用。



那種講人身自由講法律的地方,老師不敢管,不嚴管,導致個別學生偏激衝動,做事不計後果,結果往往傷害更多無辜,自己也沒好下場。典型的莫過於發達而自由的美國校園,過不多久就暴岀一陣槍聲,過去發生了很多次,造成眾多無辜學生傷亡。將來就不再發生了?

中國古代學堂,常備有三尺戒尺,不聽教,打手心,打屁股。師傅管教徒弟,父母教育子女,歷來天經地義。三字經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就是說,不嚴格管教,是老師在偷懶了。

是這樣理解嗎?


漢唐自療術研修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4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48條規定:“學校、幼兒園、託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老師真的惡意打學生,可以想學校或主管部門舉報,情節嚴重的,可以起訴。



作為教育者,適當的懲戒也不是不可,但要掌握個度。當學生多次違紀,並且說教失效時,千萬不要情緒失控,即使打學生,也是要高高的舉起,輕輕的落下。輕描淡寫的打在非要害處,要讓學生感覺到你對他的愛。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頓好打,這是要承擔責任的。

作為家長,當老師打了你的孩子,也要理智對待,如果老師是善意的,並且不對孩子造成傷害,也是要認可的。如果不認可,可以與老師溝通,交換看法,共同努力教育。不要去學校,以牙還牙,打老師一頓。


小眼看教育


我個人認為,老師打學生或者體罰學生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當下,無論出現什麼情況,老師主動打學生都是不對的,且作為一個人民教師,這種行為是不理智的!《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行為十條禁令》等等,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種條例上都有明確的規定,不能體罰學生。



另外,教師屬於社會人,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是有師德師風等約束的,要學會尊重別人。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與別人一樣具有了基本的人權,人與人之間就是完全平等的,在人格上老師與學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師如果體罰學生就是侮辱學生人格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