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比统一更容易让人接受?为何南北朝时期我国近300年无法统一?

静夜史


个人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统一永远是相对的,而小范围的统一是否会发展成大一统,不取决于人心,取决于经济文化层面的联系。



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从小范围统一到大范围的统一,先决条件是经济联系。就像春秋列国到战国七雄再到秦大一统,随着封建经济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产生了对外扩张的动力,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要求打破贸易壁垒,最终醒来了秦的大一统。




汉以来,不断有胡人进入长城以南定居,朝廷设立长水校尉管理这些胡人。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懿的子孙向胡人移民借兵参加内战,以至胡人做大,最终酿成五胡乱华。



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自有的的文化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冲击,这期间北方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汉人 匈奴 羯族 氐族 慕容鲜卑 拓跋鲜卑 互相攻杀,最后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发端,最终走向融合。胡化的汉人高洋建立的北齐和汉化湖人的北周体现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最终完成。




在此之前,由于北方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汉人文化也收到了冲击。可以说南北双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几乎被彻底切断了,北方完全是胡人当家做主的野蛮之地,民族成分和文化习俗来了个大换血;而南方因为长时间的魏晋文化熏陶,缺乏尚武精神,安于现状,不具备北伐的内在动力。这样的历史情况,导致从前赵开始到北周为止,南北双方文化迥异缺乏认同,经济没有联系,这是不存在统一的可能性的。后来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在孝文帝的政策下,北方逐步趋于稳定,南北双方回复交流,汉化的鲜卑人和汉人逐步形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南北统一才重现曙光。




所以,南北分裂那么久,并不是分裂和统一哪个更容易被接受的问题,而是经济是否联系密切,文化是否高度认同的问题。


司马武侯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比统一更难让人接受,中国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分裂只占中国历史很短的时间。

为何南北朝时期中国近300年无法统一?

我认为,

1.南北朝时间只有169年,而不是近300年。

南朝(420-589年),北朝(439-589年)。

2.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农民起义多,北方长期战乱,汉族大规模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3.此时的中国,长期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君主,力图统一。

4.中国门阀势力逐渐衰落,寒人势力逐渐兴起,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黄常慧湖南郴州汝城县


对于南北朝时期来说,分裂并不是比统一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是统一是人心所向。但为何南北朝169年没有统一,我们先要大致了解南北朝的基本历史背景。 南朝是承继东晋,是汉文化的由北至南迁徙的结果,而北朝是承继五胡乱华时期的十六国历史,北朝开端北魏是鲜卑族人创立,在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后,大大促进汉文化和胡文化的融合,而且也开始诞生新的利益团体。 为何南北朝没有归于统一?首先,南朝承继魏晋遗风,在立朝之初势力和军力都要弱于北朝,导致疆界南移,生存环境下降,但其间也出现过英明君主,最后稳住脚跟,却没有北伐之心。而且南朝政治相对较混乱,所以难以北伐。

而对北朝而言,北朝开端北魏的北端有柔然威胁,没办法全力对付南朝,待突厥替代柔然之后,这种情况才好转一些,但北魏后期政治混乱,最终导致六镇叛乱,又分裂成东西两魏,两魏最后又由北周和北齐代替,所以这段时期也是北朝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南北朝各自的混乱才导致的双方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统一。

其实这段历史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因为这段历史是一个利益集团变更的历史,首先南朝代表的士大夫集团,而北朝是由军阀向门阀交替的利益集团。最后由数个门阀合力推举杨家为主,最终结束这段混乱的时代。


金道人


统一的路复杂而漫长,根本原因就是士族不灭统一无望。

无论从治理黄河,还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黄河中下游一马平川的平原,耕种是个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无险可守。只有国土外扩至长城一线才能,有效防范入侵。在这地理范围以南,没有那个地理结构能可以完全独立。在这背景下,只有统一才是有效防止战争的办法。否则,就是春秋战国上百万人的厮杀。这是其他早期文明体系不多见的,走向兼并,统一是我们的历史趋势。秦始皇一统六国就是这一历史趋势。

统一背后也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管理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的管理范围也就是马一天跑的距离。所以,边缘地区根本无法有效管理,秦成功于严刑峻法,管理上也顺其自然实行严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况千变万化,简单的严刑峻法能管过来吗?秦始皇以灭六国之威还压得住。但始皇一灭,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义就是秦的管理不顾实际的情况,一味强调严格执行。陈胜吴广起义不就是误了行程,怎么都要死,只有起义。这个就是仁义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灭给汉朝的教训深刻。西汉早期只能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可一味无为带来就是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到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至边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实国库,充实边塞,打击匈奴的目的,二来就已经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已经影响到汉帝国的政策。此时,汉武帝敏锐察觉到地方豪强的威胁,然后放弃黄老之术,采用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论。这就是以后所有帝国的大政方针。

但帝国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个麻烦是事,儒术就是一个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觉管理自己多少比严刑峻法有效果。这就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了。

但皇帝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依靠一部分人间接管理这个国家。汉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龄登基,有客观条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为之。中间的争斗,对错不论,但帝国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强势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过把持察举,荐举控制了帝国地方政治形态。到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士族。东汉光武帝也是在南阳豪强势力支持下才建立的东汉,也就开国是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对地方豪强,士族势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这其后大多是幼龄登基,估计背后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体系有意为之。汉朝就在这些势力争斗中摇摇晃晃走着,无法平衡时,但国家还要管理,这些人只管顾自己利益,没事还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争争吵吵,农民只有起义,然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豪强势力雄起,汉朝灭亡。

事实上,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马取代就是司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浅。没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门,虽说有东征西讨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们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则袁绍也不会天天把什么三公挂嘴边,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东吴和蜀汉也是士族把持的。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则不会,诸葛家两边都有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也是替蜀汉造势,说给东吴我们家也是豪门。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着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争乱严重影响了对北方的入侵的抵抗,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原因。

很多结论都说,西晋统一后执行了错误的分封制。其实不尽然,西晋有天下,是士族势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杀曹魏势力后才立的国。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政权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无奈只有分封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来事情表明,诸王更不可靠,这就是西晋的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谓的王于马共天下。

士族也不见得就是历史书写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实就是,自秦灭六国,六国贵族消失后,朝廷对地方管不过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国各地一种血缘纽带的地方势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谁当皇帝无所谓,就是别影响我家的利益。于是这些势力之间纷争不断,而且这些势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各个士族之间互相争斗使得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扩大问题。最后就是血腥的内讧,刀兵相见。东晋以及其以后的宋齐梁陈内部的杀戮不断,背后就是士族之间的纷争。

中原的无险可守只得由着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的魏朝的兴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军事酋长战乱兼并,最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类似士族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关陇军事集团,最后形成八柱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统治势力。杨坚,李渊,宇文家族,孤独家族等均是出自这一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经多年士族内讧,已没多少实力。随后被隋朝统一。虽隋统一,但杨坚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要想办法制衡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当官。出于察举,荐举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训,那就考试吧。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彻底摧毁了士族再次兴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势力也得来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从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对地方豪强势力有控制力。在这之后,中国就再无百年以上的分裂了。虽有短时分立,但随即就统一。

但科举制度明显的是影响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炀帝东征朝鲜半岛的失败,关陇军事贵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渊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样继续执行打击关陇军事贵族办法。从开唐,经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时这些势力才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劲折腾百官,但却没有太大后遗症。其实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连的方式,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也是在有目的处理这些八柱国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人。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炀帝其实不是什么昏君,很多事的记载都是动机不纯。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益处甚大。征高丽也不是什么错事,唐朝建立,最后不一样要继续征高丽,这是必须的国家大事。

由后世辽对宋的威胁来看,以及安史之乱兴起于河北三镇,征高丽是必须。否则,一开国就在幽州和东北那里有个地方独立的敌对势力,那就什么事都别干了。隋炀帝的问题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些人的控制,仅此而已。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总结!战争的迷雾随处可见,不是简单六个选择题罢了。不说战争过程,只是历史大势简单说一下官渡之战。袁绍的最大问题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从袁绍失败可以看出士族最后退出历史的最根本原因。士族们过于讲究门第了!而且喜欢高谈阔论,不屑于干具体事务。某种意义上官渡之战显示出士族和寒族的区别,战略上袁绍没啥大错误,具体的执行环节是脱节的。实际打仗可不是什么温酒斩华雄,而是一堆的粮食到哪了,营寨在哪下,水源在哪里,马在哪里圈着,在哪里搭伙做饭等等杂务组成的。不要小看这些事,这些事才是整个战争期间的大部分事。官渡之战也不是一天就打完的。袁绍们天天三公挂嘴边,骨子里就是我是士族,我们最好。所以啊,人才是有欠缺的,这些事会阻碍你战术的执行,打着打着就不行了!最后火烧乌巢就是最后的稻草。争霸中原不是袁绍这样玩得。仅此而已。

简单的说,这问题有点不是太懂历史,有点不明白宋代的运作规律。有宋一代,丞相权重,皇帝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丞相,特别南宋多权相和奸相。

中国传统看似皇帝一人专制权利无限,但实际皇帝是一个人,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或者说必须一群自己人才能有安全感,所以,皇权只能是依赖某种势力。在具体运作中,无论如何防范相信重赏某种势力,但最后这种势力都会在宫廷斗争中压制皇权。这就中国家天下的悖论。

这个势力在宋朝就是丞相领导下的一班士大夫,唐朝就是高力士后的宦官,汉朝一朝包括东汉西汉都是在外戚太后和宦官争斗中。有明一朝谁都不依靠,但弄得谁都不相信,最后众叛亲离,煤山上就只有一个老太监陪着崇祯罢了。清朝依靠八旗子弟,八旗子弟什么样?什么东西?清不亡都不可能!


沙中土大溪水


在中国,大一统永远是主流,或者至少从三代至今,大一统都是占据主流地位。

分裂的想法,分裂的认知从来都只是少之又少的一部分。

哪怕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且越是这种分裂时期,越是这种到处称王到处称帝的时候,越是大家最希望大一统的时期。

百姓希望尽快统一,天下息兵罢战,自己过一点安稳日子。

割据政权希望尽快统一,自己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做合理合法的皇帝!

所以三国归于晋。

东晋后,天下刀兵四起,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这时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统,都认为别人是异端,都想消灭对方,一统河山。所以一起以来,战争不断。

这种连续不绝的战争,恰恰是天下希望统一的象征。战争越多越大,说明大一统的愿望就越强烈。

只是可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大家势力都差不多,谁也一口吃不下谁,于是只好僵持着,等待一个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出现


山东花和尚



师范小王子


两回事,都想统一,但都想以自己征服敌人的方式来统一,所以一直打呗。


白露为霜65799235


那时北方是白皮的胡人统治,实力强大,南方汉人政权无力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