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弟弟弘晝,生前為何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用戶67572469


弘晝是乾隆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弘晝一生都無心政治,更無心帝位,然而生在帝王之家,又其能隨心所欲,所以弘晝更像是一個自導自演的王爺,導出了人世間的“黑白喜事”。


△弘晝劇照

弘晝說“不想做演員的王爺不是一個好導演。”

且看弘晝是如何給自己導的一出好戲?

01

康熙在位時期,受到兒子雍正的邀請,前去菊花臺賞菊花,期間二人談的甚歡,雍正無意間提到了乾隆,康熙心想:“這孫子都十幾歲了,我還沒見過。”


於是叫雍正把乾隆和弘晝帶出來,一出門的乾隆,走路威風凜凜、抬頭挺胸、完美展現了帝王姿態,回答康熙的問題時從容鎮定,還不忘將自己小學水平的詩賣弄一番。

反觀弘晝,他一出門就東倒西歪,沒有一點規矩,面對康熙更是全身發抖,回答時也是結結巴巴,更像是故意裝出來的,可能因為演技好,康熙並沒有發現。

也正是這一次,乾隆被康熙帶去自己的辦公室,作為皇帝人選培養了起來。

如果說小時候的弘晝演技不夠真實,我們不妨看看真人演繹的弘晝,《雍正王朝》裡弘晝被下旨去抄了三哥弘時的家,弘晝素來無心參與這些,於是這次直接給自己“導死”了,可是第一次導這麼真實的事情,心裡還是有些慌張,結果被識破,好在有人指點他一週內不要出門,否則有血光之災,這才躲過一劫。


02

經過這次之後,弘晝嚐到了甜頭,不僅可以避免政治鬥爭,還可以掙錢,“死了”大臣要給銀子,“復活”之後大臣又得給錢,真的是一舉兩得。

就這樣,弘晝一輩子來來回回自導自演死人的角色好幾次,弘晝這才算的上是個好導演,更是好演員,將爾虞我詐的帝王之家演繹出了喜劇的效果。

弘晝會搞事,而且還搞得荒唐,越荒唐越好,這樣更能證明他無心帝位,而雍正也隨他自己,畢竟自己經歷過兄弟殘殺的滋味。乾隆更是默許,並不是乾隆不知道弘晝的把戲,作為整場劇情的總導演,乾隆深知,這個弟弟既然無心政治,我又何必去為難他,倒不如成全他,我也可以安心寫詩、去江南的大明湖畔。



有人說,弘晝給自己辦葬禮就是為了掙錢,我們不妨看看他留下來的一首詩

《金樽吟》

世事無常耽金樽 ,

杯杯臺郎醉紅塵 ;

人生難得一知己 ,

推杯換盞話古今 。

四句話足以表明自己無意皇權、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而弘晝也有很多作品,但唯獨這首在當時流傳甚廣。

比起乾隆的“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不要好太多。

弘晝只想做一個逍遙快活的王爺,可是身在帝王之家,又不得不做一些傻事來避免麻煩事,過得還算累,但正是如此,他的做法保全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算是大智若愚,但同時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亦或者是他不想兄弟相殘。


羽評郡主


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晝,在雍正六年16歲時就給自己辦了一場活出殯的荒唐喪儀,這是瘋了傻了嗎?當然不是。

弘晝第一次上演活出殯,就發生在三阿哥弘時因與四阿哥弘曆爭儲疑被雍正賜死的第二年,這是偶然嗎?當然更不是。為了自保,把這孩子給逼的,看似荒唐實則心酸。

弘晝畫像

目睹了康熙朝皇子奪嫡的殘酷以及弘時事件的悲劇,弘晝的心變的拔涼拔涼,為表明自己無意大位的想法,他給自己主動製造了荒唐、驕橫、貪財的三黑人設,時不時搞個葬禮啥的,再順便撈點王公大臣們的禮金。

雍正看到小五的鬧劇非但沒怪罪沒制止,還於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冊封弘晝為和碩和親王,同時冊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聰明的弘晝從弘曆寶親王的“寶”字上更加確信,弘曆就是作為儲君培養的,日後克承大寶的也一定是這個比自己僅僅大了幾個月的哥哥。

乾隆畫像

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後,弘晝盡得呵護寵愛。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晝就策劃一次出殯的醜陋演出,於是滿京城都是對這個荒唐王爺暗地的嘲諷,失去戒心的乾隆也會選擇再次與弟弟重修於好。

就這樣,累積了大量財富過聲色犬馬生活的弘晝,堅守和親王的“和”,不對乾隆產生任何一點威脅,在乾隆三十五年善終。

雍正畫像

你說,該為弘晝的荒唐點贊呢,還是悲哀呢?生於帝王家,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算一大奇觀了吧?

PS,單看畫像,你認為雍正,乾隆,弘晝,哪個更帥?哈哈。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司馬砸光


弘晝是個聰明人,以各種方式“自汙”,來逃避哥哥弘曆的猜忌。

先看看雍正帝有幾個兒子:

長子:弘暉1697-1704,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后

未齒序:弘昐1697-1699,生母齊妃

次子:弘昀1700-1710,生母齊妃

三子:弘時1704-1727,生母齊妃

四子:弘曆1711-1799,生母孝聖憲皇后

五子:弘晝1712-1770,和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耿氏

未齒序: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未齒序:福沛1723-1723,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六子:弘曕1733-1765年,果郡王,生母謙妃。

雍正元年是1723年,這時候已出生且未夭折的孩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這年八月,雍正書寫傳位詔書,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當時這還是個秘密。

作為實際皇長子的弘時,在雍正五年被親爹給“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當年就死了。其死因雖然沒有明確寫是被處死的,但也差不多。其原因無非是弘時不甘寂寞,努力爭儲,胤禛權衡之後替弘曆掃除了繼位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只比弘曆小几個月的弘晝看的很明白,於是才有了各種荒誕不及的行為。為什麼此類情況都需要選擇“自汙”,或縱情聲色犬馬、或修道求神,無非是給人以不堪大用的理由和證據。閉門讀書、嚴格自律的這種“遠離朝堂”,更讓當權者擔憂。

乾隆的兄弟,最終活下來只有弘晝和弘曕(過繼給十七叔),所以相對親情還多一些。兄弟們不觸碰紅線,哥哥也就能夠各種擔當,無非是批評幾句,給個小處分。比背後給你下刀子好多了。


弘晝的後代中最有名的一位:

→ 次子和勤親王永璧→ 四子和恪郡王綿循→ 三子貝勒奕亨→ 五子輔國將軍載崇→ 次子奉國將軍溥良(自請革去封號參加科舉,官至左都御史)→ 長子毓隆(官至四川學政)→ 獨長子恆同→ 獨長子啟功


幾葦渡


弘晝是雍正帝第五子,雍正育有十子四女,養大卻只要四子一女,四子分別是弘

時、弘曆、弘晝、弘瞻。此中,弘時與雍正干係最差,過繼給了八阿哥,弘瞻則過繼

給果親王胤禮,後襲果親王爵。


以是說,到了乾隆朝,雍正的正派兒子就剩下乾隆和弘晝倆人了。

他有個怪癖“好言凶事”,說其餘都沒興致,一提到凶事,弘晝便能夠口若懸河,他人沒興致聽,他卻講得愉快,奉告人家: “沒有人能夠活到百年不死,這事兒沒啥好隱諱的。”

他可不是光說說,而且有實際行動,動不動就給本身辦葬禮。他坐在放棺材的處所,讓家人敬拜他,哭的聲響越大,他便越愉快,還吃著給本身籌備的祭品,以此為樂。弘晝之所以這麼做,乃是出於自保的緣故原由,實為閉門不出,省得被牽扯進皇位之爭,情願得一“荒謬”名,也不想做了刀下鬼。

是真是假,還真是不好說。不外,弘晝有首詩.倒真有點閉門不出的意思: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語極直白,藉以註解本身與世無爭,希望逐日裡喝著小酒,閒聊古今,絕無半點爭取皇位之意,因而有人稱他這詩叫“救命詩”。


歷史有妖氣


說到“活出喪”的弘晝,就不得不說,弘曆與弘時的儲位之爭了。都說弘曆是康熙隔代指認的皇儲,又是幼時便接入宮由康熙扶養。

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謬誤的。其實只有太子長子弘皙被康熙養育宮中,弘曆其實和其他皇子一樣,也是十二歲那年在暢春園被康熙遇見,後來表示喜歡特批進宮的,而且只有半年時間。而且康熙這人死要面子,一直裝著父慈子孝的表象。所以眾皇子皇孫幾乎都有被他”喜歡”的記錄。


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其實在儲位繼承上面,是有深了認識的。他意識到,在皇帝沒死之前,最大的擔憂就是“二把手”儲君爭自己的權,而儲君又最容易成為“靶子”被其他爭儲的人攻擊。所以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把選好的太子人選寫好放在盒子裡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後面。

這樣一來,眾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駕崩後,取遺詔,等待“范進中舉”!這個想法甚好!

但其實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麼簡單。因為儒家清流們,還是呼籲“立長立嫡”,否則取亂之道。深受漢化的滿清宮廷,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並不統一。

三阿哥弘時,因為前面的哥哥們死得早。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實際的“皇長子”,而且由於雍正繼位後,他是一直是住在宮裡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宮裡。所以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說不立太子了,甚至趕他出宮。換到你是弘時,你也會在想,老爺子肯定是想選別人做太子了。你會是什麼反應?


而四阿哥弘曆這個幸運兒。他當時情況因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確受到雍正的額外寵幸。(其實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種”虧欠感”,因為奪嫡,疏於教育,弘曆入學也比較晚。)比如增加老師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認為弘曆就是“隔代指認”了。其實不然,對於雍正而言,弘曆的種種代表自己,其實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曆來替自己正名。因為的確因為奪嫡,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篡位”傳聞。這令雍正這個急性子很煩惱。

那麼雍正其實也在考察弘曆和弘時,當然還有一個那就是弘晝。弘時沒經歷過磨難,也沒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優勢。所以他更願意接近“八王黨”那派,因為八王黨的文人告訴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儲君,因為你是長子麼!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麼。所以弘時一下子就走錯路了。爭儲的路是險惡的,一旦錯了無法回頭。所以弘時的結局那是相當慘!

而弘曆就相當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無與倫比的優勢堅定了雍正的選擇。他總是那麼得體,那麼”深慰朕心”。越是獎勵,越是收斂;越是恩寵,越是不群。弘曆實際上就是在學爭儲時的雍正。自己永遠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轉;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轉。

這其實已經進入了一種“馬太效應”。少的被剝奪,多的就更多!


那麼大體情況到此處,不得不說另一個”聰明人”了,此人弘晝。也是本問答主角,他緩緩出場,原來是因為他藏得深。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曆,特旨進宮的事。卻不知道當時去見康熙的有兩人。一個弘曆,另一個就是弘晝了。而且弘晝僅僅比弘曆小了幾個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貴,這就意味著之前不吱聲。之後弘時敗了,剩下的儲位機會就是他和弘曆爭了。

不管弘晝有無爭儲之意,弘曆必然將之作為假想敵。甚至在弘曆的眼裡這個假想敵比弘時更難對付。因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況現在大家都還小,以後的路還很長,弘時雖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晝隨時可能成為自己的替代品。

而弘時一死,弘晝頓時感覺大難臨頭!對於弘晝而言,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奪儲之爭中來。當然結局就是要麼成功當皇帝,要麼弘時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種,就是立刻表明自己無意儲位。但不是說自己無意儲位,別人就認為你真無意儲位的。所以,只能讓自己主動”失去”爭儲位的資格,來表面明自己無心儲位。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來了出“活出喪”,還吃祭品。還給王工大臣發帖子要禮金。這樣一個荒唐、驕橫、貪財的弘晝就算是從所周知了。

那麼弘曆對弘晝的表現如何看待呢?弘曆甚是喜歡偏袒這個弘晝。而雍正呢,看這個兒子這麼不成器,(自己也是爭儲之人,其實明白兒子的可憐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養弘曆做接班人。

後來弘曆繼位,弘晝更是演戲要演全套。更是”恃寵而驕”,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這首《金樽吟》寫盡了弘晝荒唐而無奈的一生!


炒米視角


糊塗王爺不糊塗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雍親王胤禛最終取得了“九子奪嫡”的勝利,於暢春園即位,是為雍正皇帝。以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康熙圈禁,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幽禁,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除宗籍,改名塞思黑、阿其那為結局,結束了這場長達十數年的奪嫡之爭。

但是新君即位,伴隨而來的則是雍正的繼位人鬥爭。雍正皇帝在子息上遠遠比不過康熙帝,雍正帝共有十幾位子女,但是大多早夭。

最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六阿哥弘曕。不可避免的是,四位阿哥又要重複父輩的奪嫡之爭了

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三阿哥弘時和四阿哥弘曆,六阿哥弘曕因為年齡小而得以避免奪嫡的鬥爭,而五阿哥弘晝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奪嫡的各方力量對比。在親眼所見自己的叔伯被成功登基的父親清洗後,弘晝做出了他這一生最正確的一個選擇,那就是不參與奪嫡

但是貴為皇子,想不被捲進權力的漩渦是很難的,因為弘晝本就在漩渦中心。他不參與奪嫡,並不代表其他的皇子不會來拉他入夥,不代表自己不會被其他阿哥記恨,只有自己成為一個廢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人”,自己才能躲開。

所以弘晝選擇把自己變成一個糊塗王爺,優遊一生,更是耽於享樂,每日紙醉金迷。弘晝做盡了糊塗事,尤其是喜歡給自己辦葬禮。弄得滿朝文武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天潢貴胄的奇特癖好,就連雍正帝都有耳聞,卻對自己兒子的“韜光計”默然

終獨善其身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暴卒,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而之前與弘曆奪嫡的弘時則被雍正帝以放縱不謹為由削宗籍,後被雍正帝賜自盡。而年幼的六阿哥弘曕則被乾隆皇帝過繼給了果郡王一脈,只有五阿哥弘晝得享權勢與富貴

乾隆帝即位之初,便將雍正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又令他參與政事,管理武英殿,後又加議政大臣。弘晝仗著乾隆的寵愛,更加驕縱不法。

一次朝會之上,弘晝與軍機大臣、一等公衲親因一點小事起了口角,弘晝竟當著乾隆帝的面當朝毆打衲親。乾隆帝目睹了全過程卻不發一言,對弘晝蔑視朝堂的行為既不阻止也不怪罪。經此一役,滿朝再無人敢惹弘晝。弘晝寵遇日隆,更加驕縱不法。

逍遙一生

即使弘晝一生如此放蕩不羈,可是還是受到了乾隆一直以來的寵愛,他對這位弟弟的感情至深。乾隆曾經多次飽含深情的懷念這位糊塗的弟弟,因為乾隆從沒有把這個弟弟看作是競爭對手,所以弘晝在他眼中永遠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的調皮自然不足以讓乾隆大發雷霆,並治罪了。乾隆一篇關於弘晝的文章中寫道:

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

這說明,乾隆實在是在這位可愛的弟弟身上感受到了快樂,也就是乾隆帝所說的“天倫之樂”。但是弘晝絕非真的是一個糊塗蟲,他雖然狂傲,但卻對乾隆始終尊敬有加。他也絕非一無是處,相反他的詩寫的極佳。雖然沒有流傳下幾首,但足以讓我們一窺這位王爺的才情了。

而弘晝僅存的一首也流傳千古,被史學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樽吟》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這還說明,最起碼在寫詩這點上,弘晝要比乾隆強,畢竟乾隆寫的四萬首詩沒有一句流傳開來。

以上。


逆流時代


雍正帝不像康熙那麼多兒子,有序齒的兒子只有六個,長子弘暉和次子弘昀都死得早,其實算下來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瞻,而六子弘瞻比弘晝小了二十一歲,是在雍正十三才生的,所以完全不用考慮他。

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帝,生於康熙五十年,從小就很聰明,康熙六十年,康熙帝第一次見到了十歲的弘曆,就十分喜歡弘曆,還把弘曆放在宮中養,由康熙自己親自教他讀書,弘曆還跟著康熙一起去避暑山莊。

甚至有一種說法,雍正之所以被康熙選中做為繼承者,弘曆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所以雍正元年的八月,雍正就秘密立弘曆為儲君,然後放在“正大光明”的匾之後,雖然這個事情是不公開的,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一點,尤其每次去祭祀康熙的時候,雍正都是派弘曆去的。

而弘時相當於長子,本來在繼承上面是有的優勢的,但是卻在雍正四年被勒令去做八阿哥允禩的兒子,不久之後允禩與弘時都被從宗人府削去宗籍,雍正五年弘時去世,民間傳言弘時是被雍正殺死的。

那為什麼雍正甚至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要,給了自己最恨的八阿哥做兒子呢?雖然給的理由是弘時處事不謹,行為放縱,但從弘時的經歷可以看,應該是跟八阿哥走得太近所致,雍正自然很生氣。

弘時看到雍正不立自己為儲君,而意向弘曆,自然會有嫉妒之心的。弘晝很清楚弘時的遭遇是因為什麼,那麼他應該怎麼做呢,自然是做一些比較荒誕的事情,那麼雍正會視他為好兒子,而乾隆視他為好弟弟。

辦喪事確實是弘晝的一個愛好,他說過,人很難活過一百歲的,這個沒有什麼好忌諱的,甚至喪事上面所用到的一些物品,還是自己親自去製作的,整個喪事還是由他自己來主持的,他在旁邊看得哈哈大笑。

這個或許就是他的處事哲學了,他還做過其它很沒譜的事情,比如在上朝的時候,當著乾隆帝與滿朝大臣的面,打了軍機大臣、一等公訥親,乾隆帝就那樣看著,沒有阻止,也沒有斥責弘晝,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敢惹弘晝,自然也不會跟弘晝走得太近,乾隆需要的就是這種結果,他才放心,弘晝自己也才放心,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十五年。


歷史簡單說


我是澹奕歡迎各位一起交流。

愛新覺羅氏·弘晝,雍正帝胤禛的第五個兒子,他的母親就是《甄嬛傳》中端妃的原型——純愨皇貴妃耿佳氏。雍正十一年被冊封為和碩和親王,身份貴重。然而弘晝也是出了名的荒唐王爺,喜歡給自己辦喪事,吃祭品。


弘晝與弘曆是同一年出生的,然而就是弘晝比弘曆小那麼一點點,就決定了兩個人的君臣之別。有人說,弘晝裝瘋賣傻是為了避免猜忌,真的麼?

《舊聞隨筆》中記載:世宗既繼位,別定立嗣法,將書名藏金匱中。顧鍾愛第五子和親王弘晝,而第四子高宗夙為聖祖所奇,嘗有“此人異日福過於朕”之諭,因猶疑不決。

由此可見,雍正帝也考慮過讓弘晝為儲君,但是弘曆是康熙皇帝看中的皇孫,而且也比弘晝年長他業無可奈何。


對於弘曆來說,當時能夠跟他競爭的兄弟並不多,弘晝算一個,而且弘晝年齡在諸弟中最長,其母親在世就是妃位,雖然比不上自己的母親懿貴妃,但也不低。

弘晝給自己辦喪事,舉止荒唐,而且經常無理放肆甚至以下犯上,但是乾隆皇帝並沒有過多去責怪他,反而讓他執掌正白旗、打理武英殿,後來又管理著鑲黃旗、宗室玉碟與奉宸苑,最終成為議政大臣,可謂步步高昇。

弘晝喜歡貪財胡鬧,舉止荒唐,但是弘曆的母親孝聖憲太后鈕鈷祿氏與弘晝的母親裕妃關係很好,而且弘晝的“裝瘋賣傻”也沒有涉足皇權,所以對弘曆來說,無傷大雅。


澹奕


愛新覺羅·弘晝可以說是雍正所有兒子中最肆意妄為的,等到乾隆登基後就更是無法無天、荒誕不經了。比如弘晝會為了小事當朝毆打軍機大臣、為活著的自己大辦葬禮等等,但就是這位荒唐王爺終乾隆一朝一直受到重用、優待,總讓人覺得很奇怪。其實不過是兄弟間的默契,弘晝自損名聲表示無心於皇位,乾隆優待兄弟給與補償罷了。

說道弘晝就要聊聊雍正朝的奪嫡之爭。一般給人的感覺是雍正的繼承人就是四子弘曆,別人搶不走,實際上並不是的。雍正有感於康熙末年九龍奪嫡的慘烈,因此密旨立儲,只要皇帝不死太子的名分就不會確定,這樣一來明面上看誰都有希望繼位;而且別看雍正當時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三個兒子有資格爭奪皇位,但是因為不甘心失去權勢的雍正一幫兄弟們參與、挑撥,兇險程度不次於康熙末年九龍奪嫡。

皇位爭奪一旦參與就是非生即死,想不被波及就要一開始表明不參與的態度,而弘晝行事荒誕、不尊禮法等等自損名聲的行為就是自保之道。畢竟沒有任何皇帝會選擇一位聲名狼藉、行為不正常的人當繼承人。

相比於24歲就死的不明不白的皇三子弘時,五子弘晝那就是榮華富貴了。乾隆登基後為了補償這位識趣的兄弟,先是讓弘晝掌管滿是油水的內務府、御書處;然後將雍正留下的雍親王府和財物都給了弘晝,讓弘晝比所有皇族都富裕。乾隆四年,弘晝奉命管理雍和宮的事務,這裡是情報機構“粘杆處”的駐地;乾隆五年,弘晝又開始管理勘定八旗佐領世職應襲則例的事務,弘晝一生也算是位高權重。

最重要的是乾隆非常放縱弘晝。有一次朝會的時候,弘晝因為小事和乾隆親信、軍機大臣、一等公訥親有了爭執,弘晝竟然當著文武百官和乾隆皇帝的面暴打訥親,乾隆皇帝目睹整個過程既不阻止,也不斥責,從此沒有人在敢惹弘晝。乾隆三十五年,弘晝去世,諡號恭,這個諡號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的總結和肯定。


當狗容易做人難


對於弘晝給自己辦葬禮的這出戏,在《雍正王朝》其父雍正的一句戲言準確的道出了弘晝的心思,雍正道:小小年紀,就知明哲保身。用北京這邊的土話形容弘晝就是“這小子特別的鬼”,所謂鬼,就是機靈鬼,特別聰明的意思。

咱盤點下弘晝的身份,他是雍正帝的第五個兒子(後來的乾隆皇帝是雍正的四兒子),由於雍正實行秘密建儲的方式傳位,從年齡和履歷看弘晝按理講也是一位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但是他也是有自知之明,如果兄長弘曆沒有突發意外的話,且輪不到他呢,所以他心裡也明鏡兒似的知道繼位的可能性渺茫,不如樂享世間繁華,做一個享樂王爺。

弘晝心裡這麼想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他為了讓皇兄和皇父知道他沒有任何的野心,平時就扮演成一付玩世不恭的樣子,而且屢屢導演出荒唐之事,例如經常在家給自己做個法式,請一些和尚,道士來給自己做“後事”,並且自己還像模像樣的躺在棺材裡,可以說是相當入戲了,這樣的舉動自然很快的傳到了其他人的耳朵裡,其父雍正聽聞此事後笑著說:這小子,跟和尚道士混在一起,總比跟官員混在一起強嘛。皇兄弘曆聽聞後,也心裡卸下了對老弟的防備,爾後弘曆登基為乾隆皇帝後,第一件事兒就是把父皇的雍親王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並且把管理內務府、御書處的事務都讓弘晝管理。後來還屢屢照顧這位“任性”小老弟,不得不說這樣的大清親王做的不要太舒服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