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悲?

丘心客Q


什么是慈悲呢?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是给予别人快乐;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并且帮助他人拔除痛苦。慈悲合在一起,是帮助痛苦的众生从根源上拔除痛苦、最终得到真正快乐的心愿与力量。

我个人认同当代大德净空法师的说法,慈悲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以下四种:

  1. “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里面都有,比如看哪个人是不是顺眼,顺眼我就喜欢,不顺眼我就讨厌。

  2. “众生缘慈悲”,透过自己的境遇,会想到让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自己的朋友和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要得到快乐。这是“爱缘慈悲”的升华。

  3. “法缘慈悲”,那是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他觉悟了,知道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就是在自度,自他不二,毫无分别。慈悲心是从这些道理里面生出来的。

  4. “无缘慈悲”。无缘,即是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情与无情同一体”。对一切众生生出慈悲心的初衷,没有任何情感在里面,这完全是自性的真实流露。正如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慈悲里面无“我”,是发自真心,出自真性。这便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与我一体,没有分别。


佛音处处慈悲心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的核心内容。但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佛教徒自己有没有弄懂什么是慈悲,还真不一定。是不是别人说什么就答应什么就是慈悲,是不是无底线的忍让就是慈悲,是不是不拒绝任何事就是慈悲,是不是不辨是非就是慈悲,是不是……

什么是慈悲呢?大慈是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是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心如同母亲般的爱念呵护,而悲心则如同父亲般的严厉呵责。不管是呵护还是呵责,慈悲心的初衷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外相来判断行为是否慈悲。所以是不是慈悲,在我们的内心而不仅仅是行为。



现在很多佛教徒被慈悲绑架了,也有很多人用慈悲来绑架佛教徒。比如说,师父您那么慈悲,您就答应什么什么吧?答应什么呢,看内容。如果不符合佛法,胡乱的答应就不是真正的慈悲了。如果是有益于众生的事,那就是不来戴高帽,师父也是会答应的。所以慈悲不是无原则,慈悲是需要智慧来辨别的。没有智慧的慈悲也不是真正的慈悲。 佛弟子应该慈悲与智慧齐步走,以智慧引导慈悲,以慈悲摄持智慧,缺一不可。

超出自己心境与能力的要求,可以拒绝。帮助别人,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能力范畴,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他人的长远影响,并非只看一时一事。把握好利他的发心,然后以智慧来抉择怎么做。佛菩萨的行谊是果,凡夫很难直接模仿,而应效学其因,也就是好好在因地发愿,从自己的缘起点上迈出当下的一步。。做善事一定要有智慧,这样才能长久。 很多人做慈善、公益事业,都是想要改善外境、帮助别人,这种心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与对治自心相结合,做久了也会做不下去,种种烦恼都会冒出来。要把利益他人与修行自我结合到一起,用慈悲对待他人,以智慧调伏自己,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长远。



所以善良必须要有智慧的引导和辅助,否则很容易陷入情绪,被烦恼所染污。犹如美食杂毒,吃了不但不能滋养身体,反而会有损伤。离开了智慧,就没有真正的慈悲。 要能真正的理解慈悲,行持慈悲,那首先我们要自己有智慧,要有正见。智慧和正见就来自我们对于佛法的熏习,来自于我们的精进修行。慈悲不等于一味接受、是非不辨,而是希望帮助人离苦得乐的心愿。慈悲是长远的,不在于一时一事。要真正实现慈悲,需要方法、步骤、规则,不是假慈悲、滥慈悲。我们只有不断地修行,用慈悲和智慧为铠甲,才能在所有境界中安然而行,身心不动。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惠世度人的两大宗旨,是一体的两用。没有慈悲的智慧易流于冷漠,没有智慧的慈悲易变成纵容。慈悲的下手处是推己及人和换位思考,智慧的落脚点是清醒洞察和责任担当。下手处和落脚点,是万丈高楼的基础。连基础都不具备的豪言壮语豪情壮志,是万万靠不住的!



佛法的慈悲,让我们对于别人的痛苦不做一个旁观者;佛法的智慧,让我们不偏执于一点,而是用缘起和业果来引导自己的行动,把改善世界的愿望落实在当下的一言一行上。慈悲引导智慧,智慧辅助慈悲。比如说,有些人受到帮助会激起感恩和惭愧,有些人受到帮助可能会助长懒惰,别人会怎么反应,我们并不能主宰。因此,一方面要尽量以智慧来抉择自己的善行,另一方面要更多注重每一个行为对自己的意义: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去布施的?有没有增长慈悲、策励发愿?有没有发心与对方结善缘?再比如说恒顺众生,就是顺着众生的根机、喜好来教授佛法,传播佛法。很多人把恒顺众生理解成为无条件的听话,这是大糊涂、大误解。

所以用智慧去分辨事,用慈悲去包容人。有了智慧就不会迷茫,有了慈悲就不会痛苦。不能做没有智慧的滥好人。佛法的两个核心是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翅,悲智具足才能飞度诸佛功德大海,缺少哪一样都如折翅鸟。智慧和慈悲,原本是一体的,即智慧的慈悲与慈悲的智慧!


法音讲堂


常言道,《慈悲为怀》。马上人们联想到《大慈大悲的覌音菩萨》。

从上面的联想,可解《慈悲》之意。

慈悲有二层意义。(一)意指《慈爱》,因为有慈爱,必出自慈善之心,又引出慈善之意,慈善之举。爱存于心,有心才有意,有意才会产生行动之举。这是一连串的因果关係。(二)悲指一种表象,代表世间万物(主要指人)处于危难,艰难,坎坷而引发的悲感,悲情,悲伤之事。

慈悲即是以慈爱之心,去怜闵,关心,帮助人们从危难,痛苦中解脱出来。

而覌音菩萨成为《慈悲》的典范。



汇燕1


“慈悲”这个词经常听说,但确实要说真正明白意思的话,还真的或许不太多。我今天试着给解释下,可能会说的与别人认为的,有些许不同。

慈悲,慈字是慈爱关怀,悲,是为别人担心难过。慈悲结合起来,就是慈爱关怀别人并为别人担心难过。

这个词,本是自于佛经佛语。佛悲悯众生,就是慈悲众生。是佛对众生的慈爱关怀,是佛看到众生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无有了期。因此,为众生感到担心难过。希望众生可以多学习佛法明白道理,并修行有成,早日脱离六道轮回。希望众生可以获得大自在,这是佛的大慈悲。

后来,慈悲这个词,就在社会中,流传开来,为大家所熟悉所用。通常说谁慈悲了,就是指这个人有爱心会为别人着想了。


命理师陈一宏


看空一切,慈悲为怀。

不是说看空了,窥得大道就可以远离世俗,跳出红尘了。

因缘和合,有众生的供养之恩,有祖师的开示之恩,不慈悲无以为报。

2011年11月25日,太原火车站站内等待乘车的僧人正在超度去世的老人。


谈者无语


我们都喜欢谈慈悲,其实这个词是从佛教传入的,而且两个字各有含义,是需要分开来理解的,慈的意思是与乐,就是给你快乐;悲的意思是拔苦,就是驱除痛苦,合在一起就是与乐拔苦。

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四大菩萨之一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她(or他?其实菩萨本无性别,塑像只是个法相方便信徒参拜罢了,而且唐代之前观音的像也都是男性的,后面才慢慢变成现在的女性),一向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闻名,甚至还超过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她最出名的法相就是那尊千手千眼相。

由此就可见咱们百姓对于慈悲的看重,不要说佛教徒或者学佛的人了,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提到观音菩萨也都马上会联想到一位亲切的大姐,不管你有什么烦恼和痛苦都会耐心的倾听你诉说并给予帮助,试问又有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人物呢?

至于说如何要做到慈悲,如果你学佛信佛尤其是信大乘佛教的话,其核心思想就是行菩萨道,什么是菩萨呢?其实这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

合在一起就是自己觉悟(自觉),还愿意来帮助众生解除烦恼(觉他)的意思。而学大乘佛教必须要对众生心怀感恩和善意,慈悲助人。

如果你不学佛和信佛也没关系,同样可以做一个慈悲的人,只要记住慈悲的核心就是两点——第一是心要柔软,第二就是设身处地

什么是柔软心呢?就是遇事不要着急,更不要发怒,先要平静下来听对方说,其实很多争执的起点往往就是双方都不肯让步,然后因为一点小事最后越争越火大,最后导致动手甚至酿成大祸,之前的重庆的那次翻车事件就是这样导致的,那个乘客和司机但凡有一方稍微忍耐和退让一步也都不会发生悲剧。

那什么是设身处地呢?就是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量,观音菩萨有三十二法相,就是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会化作一个和他身份相近的人去度他,比如度一个病人他就化作医生,度一个学生就化作老师,种种不一而足,这样才能有最好的效果,毕竟谁都不喜欢陌生人说教啊,而佛祖更是有报身佛卢舍那佛的存在,更是可以化作万亿化身去助人了。

所以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你就算不信佛也照样能做一个慈悲之人,而如果你一旦这样做了的话,其实本身就已经是在行菩萨道,为自己积累莫大的福缘和功德了,^_^。



菩萨足下一瓣莲


慈是仁慈、慈爱、慈祥,悲是悲悯、悲伤、悲痛,合在一起是看到别人难过自己也不好受的意思吗?

经常看到佛教中人说出以慈悲为怀这句话,是心里都是悲伤的情绪吗?用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吗?

我听见嫣儿妹妹出了车祸的消息,心似刀剜,无比痛苦,听见嫣儿妹妹的负心郎,恨的我咬牙切齿,听嫣儿妹妹歌里的悲伤、无奈,我的心也跟着此起彼伏,这就是感同身受吗?

想到嫣儿妹妹孤独、寂寞、无助的时候,我的心好疼好疼。

我听的出来她歌里的痛苦,我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她满是泪痕的脸,我听的懂她的每一首歌,她是谁?我又是谁?

我想起了跟她合唱的《水中新娘》,合作完美,迫不及待的想让她立刻穿上嫁衣,做一个幸福的新娘。

前几天嫣儿妹妹跟我说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我又开始为她担心了,这个孩子时刻的牵扯着我的心,我这是慈悲吗?

安静下来的我,不停的在思考,不停的在感悟,我这是修行吗?

修行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也许我就是一只即将破茧欲出的蝴蝶,穿着美丽的衣服,飞向五彩缤纷的世界。


玉泉溪


慈悲」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两个字。这两个字来自于佛教,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模模糊糊的感觉到大概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基本上都不是很清楚。普通人经常把自己的同情心、怜悯心、爱心,当成了「慈悲心」。

其实,「慈悲」二字,包含有非常高的含义,TA并不是普通人的怜悯心、同情心、爱心。一般人不可能达到「慈悲」的境界,即使是儒、释、道的初级学习者,也无法拥有「慈悲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慈悲」呢?

中国汉字是非常伟大的!「慈悲」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包含在「慈悲」这两个字中间。

一、「慈」字的内涵

」字的造字结构非常简单,上面是一个「兹」字,下面是一个「心」字。

我们先来说这个「心」字:

这个「心」字可不是普通的心,而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大学》中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后的「心」,这个「心」已经不是普通人的心了,而是「真心」。

经常来心智玩家头条号号看文章的网友一定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这个「真心」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无意识:「潜意识」,人类所有的洞察力、创造力都来自于这个「潜意识」。这个「潜意识」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潜意识还不是同一回事,我们平时所说的潜意识,其实是泛指的无意识。

所以,一个人真的想要有「慈悲心」,首先,这个人得学会心智系统转换。让自己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这个人才有可能拥有「慈悲心」。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一个人只会有怜悯心、同情心、爱心,而这些都不是「慈悲心」。

我们再来解释这个「兹」字: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两团缠绕着的蚕丝的象形。在以往的解读中,这个「」字被解读为柔软的意思,蚕丝是非常柔软的,这个很容易理解。

但是,这个「兹」字所表示的并不是柔软的含义,因为,如果要表示柔软的含义,那么,直接用「丝」字就可以了,甲骨文中就有「丝」字。

所以,问题就来了,在已经有了「丝」字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用「兹」字,来造「慈」字呢?显然,这个「兹」字并不表示柔软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这个「兹」字在甲骨文造字的时候,并不借助蚕丝表示柔软的意思。造字者借用两团缠绕的蚕丝,在表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系」。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与各位分享过,世界万物包括人都存在于一个巨大的系统中,这就是「万物一体」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是其中某一级的子系统。那么,在子系统的内外又有什么呢?

系统」内外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系统」,我们人通过感官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同样,我们人通过感官也是看不到、摸不着「

关系」。「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并不是一种刚性,而是一种至柔的柔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种「关系」。

但是,「关系」又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类的各种各样行为,任何被人破坏的「关系」,都会重新恢复原来的样子。

这种特性很像我们今天的记忆金属,不管你把它弄成什么样,最后它都会恢复原样。那么,在甲骨文造字的时代,造字者能用什么材料来表现「关系」这种特性呢?蚕丝,是最合适的材料!

所以,「」字就是「关系」的象形,至柔却又充满了力量,「」字的这种含义,在甲骨文的其他造字中。也被多次被用到。这个,我们会在以后的解字中,与大家分享。

把「」字与「」字的意思都搞明白以后,那么「」字的意思就很清晰了。

「慈」字的含义,:在真心中,明了人世间这个系统中的各种「关系」。

二、「悲」字的内涵

我们还是先来解释这个「心」字。

这个「心」字与「慈」的「心」字并不是同一个意思。「慈」的「心」字是指「真心」。

而「悲」字的「心」字,指的就是普通人的心,也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无意识:前意识。

我们再来看这个「非」字。

在甲骨文中,这个「非」字是由两个「

」字组成的,这两个「」字分别表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两个人体。

」字的甲骨文本义,表示一种「完整人体」的象形,因为这两个人体并不存在于同一个宇宙时空中,所以,也就引申出了后来的「非」的含义。

所以,「悲」字简单的说,就是「不是常人心」的意思。

三、「慈悲」的真正内涵

我们把「」与「」这两个字的含义搞清楚了以后,「慈悲」所包含的意思就很清晰了。

慈悲」的含义就是,洞悉人世间这个系统中所有一切「关系」,并按照「关系」的特性,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接触佛学不深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而且观世音菩萨法力无边,那为什么不直接把人救到天上去?

现在理解了「慈悲」二字以后,相信一定会明白,在人世间这个系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人,才会傻乎乎地自以为是去改变,所有的神佛都不会去打破,只会遵循这种「关系」。

所以,观世音菩萨也是在遵循「关系」的过程中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不可能去打破、改变这种「关系」来救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能救人的,其实,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任何神佛,而是人自己,任何神佛只是在人自救过程中给予指引、陪伴。指引人能够认识「关系」、顺应「

关系」,并一路陪伴人的自救,这就是神佛们的大慈大悲。

四、认识「慈悲」对人的意义

要达到真正的「慈悲」境界,拥有「慈悲心」,必须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慈悲」是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产物。

但是,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马上就能学会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怜悯心、同情心、爱心,去模仿佛、菩萨们的那种「

慈悲心」呢?

答案就是,学会用「关系思考」的方法,用自己的理性去发现、认识人世间的各种「关系」,并按这种「关系」去行善。

我们就拿现在很热门的「放生」来说。

在古代,「放生」确实是一种具有慈悲性质的行善。

为什么呢?

因为在古代,捕获的都是野生动物。抓捕野生动物进行贩卖,本身是一种对「关系」的破坏,而「放生」就是对这种被破坏的「关系」的修复,所以,古代「放生」行为就是一种善行,就是具有慈悲性质的。

反过来,看一下今天的放生。

今天的放生活动。很多人所放生的动物,并不是野生的,而是养殖场饲养的,把养殖的动物放到野外去,这本身就是对「

关系」的破坏。

而且,因为没有长途贩运能力,古代「放生」的动物,都是在被捕捉地附近放的生,所以,被放生以后,这些野生动物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环境中,所以,这种「放生」是对原有「关系」的恢复。

但是,今天的放生就不同了,因为现代人具有了长途贩运能力以后,现在放生活动,所放生一些野生动物,并不是放回它们原有的生存环境,而是进入到了新的生存环境,结果是破坏了新的生存环境,现在的说法叫做生物入侵。

所以,现代的很多放生,本质上是对「关系」的严重破坏,这种放生,根本就谈不上慈悲性质,也不可能积福德,更不要谈功德了。

儒、释、道说到根子上,都不是玄学、也不是什么宗教,而是一种需要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才能认识到的科学,相对于现代科学是一种更为先进、超前的科学,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现代科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才有可能真正接近儒、释、道的世界。

更多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的头条号文章。

收藏、转发、点赞的头友们顺手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这几年好多了,在前几年不少人以为道教的问候语是无量天尊,无量天尊这种说法是评书相声里的,在道教人们的问候语是慈悲慈悲,慈悲之中有诸多道家思想,兴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点。

一 阴阳

在道家经典中有很多对立的语句,如阴阳、捭阖、长短、有用和无用等等,这些词语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慈和悲也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悲看似是阴面,实则是慈这个阳面的前提条件,如同你看到一个人或一条狗一只猫很可伶,这时你心中生气悲伤痛苦,在这种悲伤的感情下你就会想帮他,也就是你出现了慈,近似于现代人所说的没有感受过痛苦的人无法理解他人。

二 三宝

《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君爷在这里对慈作出了进一步推理,人帮助人是需要勇气的,如闯入火海救人的消防员,敢于救助落水者的人,水火无情他们都面临危险但他们都有勇气去救人,这些都是慈在推动人,也可以说慈者必勇敢,勇敢者不一定慈。

三 慈悲慈悲

为什么是“慈悲慈悲”不是一声“慈悲”呢?只有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辨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当对我们不慈悲的时候,我们慈悲,获得善意回应便好,不善则退。


全真道士梁兴扬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丽霞(头条号 王丽霞):


王丽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懋德工作服务中心项目及行政管理组组长。

慈悲,来自于佛教术语,是“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因为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所以,外在就没有所谓的敌对,内在也没有所谓的怨恨。这里还有一则美丽的故事。

传说释迦成道之时,天魔来扰乱,带来了魔兵魔将,刀枪利剑。魔以嗔心来,佛陀就用慈悲心来化解,就如同“以柔克刚”也。结果所有恶魔射来的毒箭,在佛陀慈悲心的感染下,化为美丽的花朵纷纷落下。

所以,“慈悲”二字的境界需是达到佛陀那样的境界才可成的吧!想要做到它,是要先成佛才可以达到的吧!

若要给予众生快乐,是不是自己得首先快乐起来?如果自己尚在痛苦之中,你如何才能给予他人快乐? 若要慈爱众生,是不是自己可以首先视周围的所有人是平等的?如果自己尚且在划分三六九等,如何才能做到慈爱? 若要同感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可以独立担当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尚且不能感受自己的痛苦,又如何才能承担他人的痛苦? 若要拔除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出离了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的事情尚且有种种不顺遂,又如何才能帮助他人离开痛苦?

所以,如果您已具有佛的成就,慈悲就是自然的结果,慈悲不是学来的,慈悲是一种因大成就而呈现的结果;如果您尚未具有佛的成就,最大的慈悲就是不要去帮助他人,专注于自己的修行,给予他人自救的机会,否则很有可能是害人害己。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妇专委组织专人成立了,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详询请发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