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人楊爵 文

富平人楊爵 文/楊筱寧

從我記事起,每年陰曆十月十四日這天,村子裡就會熱鬧起來。為什麼?因為御史爺這一天過生日。村子裡會請來樂隊、戲班到祠堂唱大戲,而且還要放電影呢。當時,作為孩子的我,並不瞭解御史爺是幹啥的,更不知道人們為啥對他的生日念念不忘,如此熱鬧,而且是代代相傳,年年過。

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聽懂了,村裡人說起御史爺,都是誇獎、稱讚的話;我還發現,每每說起御史爺,人們的語氣便充滿了崇敬和自豪。我心中不由得暗想,這御史爺一定是個非同尋常的大人物,我決定去探訪村中的御史爺祠堂。御史爺祠堂即楊爵祠,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民國二十五年修繕。坐北朝南,由前廳、後殿組成,面闊8.2米,進深11.1米,是一處較為重要的關中民間建築,它對研究明代關中北部民間建築、祭祀習俗及楊氏家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2004年8月30日被公佈為富平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走近御史爺祠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樸典雅的青磚瓦房,典型的關中建築風格的門廳,兩邊大大的“忠”字鑲嵌在青磚牆中。硃紅色的大門上額雕刻著“楊爵祠”三個大字,莊嚴肅穆,似乎是在展示楊爵的威望與莊嚴。

人們口中的御史爺即楊爵,生於1493年,卒於1549年,字伯修,號斛山,陝西省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人,官至監察御史。

我和看祠堂的叔叔一邊聊天,一邊參觀祠堂。只見院子兩邊的牆上寫著家風家訓,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穿過院子,我來到前廳,前廳的門頭上雕刻著“忠介公祠”四字。神宗萬曆年間,朝廷賜予楊爵“忠介”的諡號。廳的兩邊各有一個金色的圓形石雕,上邊分別雕刻著青竹和蓮花,寓意著楊爵一生清正廉潔。

前廳的中間懸掛著楊爵和親人的畫像,兩邊的牆上懸掛著楊爵的生平簡歷和他的作品。因為家裡貧窮,楊爵20歲才開始讀書,他用燒柴代替蠟燭,到田間耕作時,也總是帶上書來誦讀。他刻苦勤奮,立志做一名有節操的人。他跟隨朝邑的韓邦奇遊學,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

一次,楊爵跟著父親到蒲城縣賈曲鎮賣菜。恰好那天逢古會,地方官請了許多文人給關帝廟寫對聯。也不知是出於何種心理,文人們都互相推讓,久久沒人動筆,大概是怕寫不好了被人恥笑吧。這時,只見楊爵走上前,他拿起筆,蘸飽墨,竹毫飛動如飛龍走蛇,一氣呵成:“兄玄德,弟翼德,別孟德,拿龐德,威風凜凜震三國,生海州,養豫州,辭徐州,坐荊州,殺氣騰騰射牛鬥。”三十八個字便把一個橫刀勒馬、奔馳疆場的關雲長形象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再看其字跡,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若歐陽之蒼勁,柔有羲之之雋逸,人們看罷,個個稱絕叫好。有人便問:“你是哪裡人氏,姓甚名誰?”他卻不肯說出姓名,只是說,謝謝大家,丟醜了。

嘉靖八年,楊爵考中進士,被授予行人的職務,出使甘肅、河南等地,沿途看到餓死的百姓遍地都是。皇帝當時正崇尚禮儀,楊爵便向皇上進言:“臣奉命出使,看到百姓滿臉飢色,提著筐子,拿著刀,割取路邊餓死人的屍體吃。即使周公製作的禮儀今天全都恢復了,對這些衰老、飢餓、瘦弱、寒冷的百姓又有什麼補益?”奏請朝廷拿出救助百姓的具體措施。奏書呈上後,得到皇上同意,此舉挽救了無數老百姓的生命。因而,楊爵深受百姓的喜愛。不久,楊爵便升職為御史。

看祠堂的叔叔告訴我,在民間,流傳著楊爵拜水的傳說。嘉靖年間,楊爵任蒲城縣令。滷陽湖一帶荷香魚肥,百姓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一日,朝廷聖旨到,說皇帝要去黃陵祭祖,各縣令必須接駕。楊爵怕皇帝看見這裡並非是旱塬薄收之地,而增加百姓糧差,苦了百姓,於是心生一計,他提袍跪地,對著湖面說:“龍王在上,楊爵願救滷陽一方百姓,寧願棄官受罰。在皇帝到來之際,息水三日,讓百姓躲過此難。”果然,在楊爵拜水第二天,湖水息退十里,三日內湖水退盡。湖底經暴曬,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鹽鹼地,也就是今日的滷陽泊灘。百姓因此躲過劫難,所以不忘楊縣令德行,代代相傳其功德。

楊爵任職御史期間,因為母親去世而辭官回家,他為母親守孝整整三年。這三年裡,他就在村裡教書育人。回到家,則和普通百姓一樣,拉車推糞,辛勤耕種。因此,他的“守孝三載,授書育人”的故事在民間至今流傳。

守孝滿三年,楊爵重回朝廷。嘉靖帝朱厚熜在位期間,縱容宦官,橫徵暴斂,淫樂無度,經年不視朝,卻無人敢直言進諫。惟楊爵憤而上書,痛陳朝廷“任用非人,興作未己,朝講不親,信用方術,阻抑言路”等五事,希望挽救“失人心、致危亂”的危局。不料此舉觸怒皇帝,朱厚熜下令逮捕楊爵入獄,對其酷刑拷打,楊爵昏死一夜才甦醒過來。獄卒因為摸不清皇帝的意圖,不準楊爵家人給他送飯。雖多次瀕於死亡,但楊爵仍處之泰然……楊爵的後人稱他:當了八年官,坐了六年監(獄)。

楊爵身陷囹圄,在獄中,他仍然不忘治國安民,作《獄中諫書》,著成《周易辯說》《中庸解》等書。他一生為人剛直,不畏權勢;奉親孝母,德傳後世。他與海瑞為同期錚臣,因而,史有“北楊南海(海瑞)”之稱。清康熙皇帝為楊爵題贈:“楊忠介公明代事,關西夫子清世稱。”

毛澤東同志在點評《明史·楊爵列傳》時寫道:“靡不有初。”引用《詩經·大雅·蕩》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指出了中國絕大部分的封建帝王很少能夠始終如一勵精圖治的通病,道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讚賞了楊爵的諫言政見。

從前廳兩邊側門出去,中間是花園,建有亭子,可供遊人休憩。左邊是關於楊爵的石碑展、題刻等;右邊則是廉政教育展廳,通過楊爵的著作、故事以及傳說,對黨員幹部及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歷史文化的傳統教育,樹立清正為民、廉潔自律的工作作風,教育參觀者樹立良好的家風家訓,永遠牢記和遵守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看著楊爵的簡歷生平,心中不由得肅然起敬。今天,我終於明白了,人們口口聲聲的“御史爺”,其實就是對楊爵的尊重和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