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这是为什么?

乌陵与土明


因为事实如此,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维系需要海军,海军需要成本,这个成本还是可预期的“白瞎”的。

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全世界可分食的殖民地已经很少,而且分散,为了夺取和维护这些地盘,德国必须建立一支“远洋海军”,这对于身处中欧,出海口被限制在北海、波罗的海两个喇叭口里的德意志帝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反传统的负担”。

德意志帝国从来没有强悍的海军传统,在俾斯麦执政的时代,为了防止英国对于德国崛起的干预,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海军的发展,力求不触动“日不落帝国”的神经,而他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让英国坐视了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诞生和崛起。

而要在海外夺取和维系殖民地体系,德国就需要建立能够与对手抗衡的海外舰队,而在这个方面,最大的潜在对手就是英国,而德国的工业实力虽然增长迅速,只要与英国对抗上,就是一个“造舰竞赛”的无底洞,而且这个无底洞十有八九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综合国力(造舰能力、进出口、财政、金融等等),远胜德国。

所以,哪怕花费巨大的成本,仍会在开战中被英国海军摧毁或者封锁的德国海军,本身就是一个“无用的累赘“。

所以,在俾斯麦失势之后,热衷于争霸扩张的威廉二世委任德国海军元帅、公海舰队缔造者提尔皮茨在1907年建立"公海舰队"的立足点,自始至终无法平衡这种全球争霸的任务,只能给德国海军定位为以“北海决战”为目的,即决战胜利后,欧洲之外失去的殖民地,自然而然会失而复得。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公海舰队”在造舰竞赛中落败,根本无力在“北海决战”中突破英国大舰队的封锁,只能沦落为存在舰队,那些殖民地,也只能一一陷落。

第二, 德国的殖民地经营并不赚钱,甚至还在赔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法国居第二,德国排第三,意大利为第四,但是,与英法相比,德国所占的殖民地面积小,而且分散,因为德国毕竟属于后起列强,在它完成德意志诸国统一的战争同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帝国,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殖民地早已抢到手了。

一战前,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却只有2.1万德国公民移居,而其本土人口则高达6506万,也就意味着平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1个德国本土人,而殖民地的德国移民与本土人口的比例是1/3098。

而殖民地当地人口也非常稀少,以德国1890年占领全境的纳米比亚(今名)为例,总面积824269平方公里,人口到2003年统计,仅200万……计算一下,也就是每平方公里有2.42个纳米比亚人居住。

德国本土人口移民的稀少,就意味着除去德国殖民当局的官员、军人,只有极少量的“经济人”居留在这些土地上,他们的经营方式,只能是巨大的庄园和残酷地压榨土著居民,而这种管理方式,又会驱使着社会组织松散的土著居民逃离德国的控制区域。

所以,这广袤的殖民地根本没有发挥出经济价值,只吸引了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3.8%,占德国对外贸易额的0.5%,德国近19%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出口贸易,但其中只有20%来自同欧洲以外地区的贸易,国家财政收入仅有2%来自海外投资。

德国从殖民地得不到多少原材料,却得提供不相称的财政补贴,1914年的补贴金额即达1亿英镑上下。

更严重的是,残酷的压榨和绝少的德国驻军,激发了土著居民的反抗,以1904年—1907年的纳米比亚起义为例,德国在3年间损失了2000多人和6亿马克的军费,才镇压下去。

所以,俾斯麦的判断非常准确,德国的殖民地战略,本质上就是没用的累赘,而归其根本,就在于德国的产业结构和殖民地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需求循环,所谓的“资源来源地”的价值,根本不足以偿付巨额的开发成本,而英国则完全不同,它的殖民地都接入了英国的全球贸易体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和消费能力,所以,当英国控制之后,能够给日不落帝国不断输血。

说到底,“唯生产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学理解,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的扩张,只能是愚蠢的赔钱货。


刘三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日本也有过这种想法,一度想把占领的台湾再高价卖给中国。

为什么?

其实殖民地就像开店一样,未必都是赚钱的,很多甚至会坑死你。

对于殖民地的评估,有很多要点。

第一,资源

殖民地资源是不是丰富,又没有珍贵的资源,比如古代向往的黄金白银珠宝,现代的石油、矿产等等。

另外还有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人力,也就是劳动力。

不是所有殖民地都拥有这些东西。

比如发现石油之前的中东,在殖民者严重简直就是废物,连水都没有的地方。

再比如西伯利亚,俄国明明已经进入,当地抵抗力量又微不足道,但前后100年才将西伯利亚控制。

说白了,俄国人认为西伯利亚也没有什么意义,是寒冷的苦寒之地,只有树木和皮毛资源,不值得一提。

第二,军事政治意义

有的殖民地很挫,但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比如巴拿马,比如苏伊士,比如新加坡。

这些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砸钱也要控制住。

第三,当地民众反抗程度

殖民地的建设,同当地民众的反抗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反抗强烈,你就必须长期在殖民地维持大量军警。

这些军警都是很大的开销,如果再爆发战争又是可怕的军费,宗主国未必受得了。

英国人进入印度以后,因为印度的民族性相对温和,到上世纪40年代印度才独立。

相反,比如阿富汗这种地方,山民从英国试图殖民开始就和你拼命。

英国试图殖民几十年,损兵折将,还是控制不住大局,只能放弃殖民。

第四,建立殖民地的代价

除了民众反抗以外,殖民地还有很多代价。

比如,在这里建立一个殖民地政府究竟要花多少钱,性价比高不高?

很多殖民地只是有资源,却没有开发,其他方面都很落后。

建立殖民地政府,虽然可以掠夺资源,但还必须提供给殖民地人民衣食住行,不然被殖民者很快就会反抗。

如果是非洲这种人口多,但农业还在刀耕火种的地方,光是解决黑人吃饭就是大问题。

第五,保护殖民地的代价

建立殖民地以后就要保护,防止被其他列强抢走。

这又是一大笔钱。以英国为例,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军队,海军分舰队常年在殖民地巡逻。

这都是极大的开销,英国就是被这些开销逐步拖垮的。



综上,建立殖民地有时候比买了烂尾楼还坑爹。

英国不谈,以法国为例在世界建立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是亏本的。尤其是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直到今天还是一笔烂账,出了事还让法国来帮忙解决。

还有卢旺达大屠杀,本来卢旺达都独立多年了,出现大屠杀还让法国和比利时介入阻止。

不过,俾斯麦说殖民地没用,也不是真心话。

比较好的殖民地是有用的,但前提看你有没有本事控制。

在一战之前,还没有全球贸易一说,基本都是列强在各自的殖民地掠夺资源自用。

所以列强如果没有殖民地,等于工业受制于人,根本没有办法变强。

但德国是列强的后起之秀,统一的时候已经很迟了,当时世界被英美法西荷比葡分光了。

德国在欧洲崛起,尚且不会造成很可怕的冲突。毕竟德国目前占领的是自己的地盘,没有抢掠英法等列强的领土。

然而,德国如果试图强占海外殖民地,就等于公然和英美法等国作对为敌,因为这些殖民地都是他们的,战争不可避免。

以德国目前的国力,对西线英法是没有把握的,更别说东线还有个沙俄。

同时,就占领殖民地来说,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而德国海军历史上从没有超过英国海军,更别说英国还有盟友法国海军。

这样一来,德国就算占领了殖民地,也无法有效控制。

所以,德国不如把眼光放在欧洲,尽全力发展自己的工业,提供综合国力,对于殖民地则能占就占,不能占就放弃。

等到德国实力远远强于列强,这才抢夺殖民地也不迟。

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德国公然从列强口中抢夺殖民地,等于花样作死。

遗憾的是,俾斯麦的主张最终没有被执行。

结果呢,德国为了太平洋上几个岛屿和非洲破地方,和列强打了一战,不但亡国差点灭种。

不得不说,俾斯麦这老家伙是个伟人。


萨沙


这个观点不是俾斯麦一个人这么想,当时的英国也是这么想的。

殖民地第一个时期,利润非常的高,比如挖黄金、白银,贩卖奴隶,种植糖类作物和橡胶等,所以这个时期各国都争先恐后的拓展殖民地。但那个时候德国还没有统一,没有赶上好时候。

殖民地第二个时期,是赔本的时期,因为法国大革命后人权观念的兴起,贩卖奴隶被禁止,黄金、白银也挖的差不多了,殖民地人也开始有人的观念,不像动物那么好管了,这个时候的管理成本大大超过从殖民地获取的收益。这个时期,德国完成统一,所以俾斯麦觉得殖民地没用是个累赘,当时的英国首相也说殖民地时套在英国脖子上的磨盘,要把殖民地甩掉。

殖民地第三个时期是各国疯抢时期。这个时期,不断有地理学家、帝国主义理论家说殖民地的重要性。比如当时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就说空间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大国会越来越大,小国会越来越无足轻重。英国学者写指出,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而殖民地既能够提供石油、橡胶等原材料,也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还是本国产品倾销的重要市场。

于是各国开始疯狂抢夺殖民地,统一后的德国也加入了进来,当时的俾斯麦已经改变了观点,支持对外殖民扩张。

那德国是如何进入那些殖民地区还不和列强冲突的?因为当时世界并没有被瓜分完,根据“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德国也参与瓜分了非洲,并在太平洋占据了很多小岛,还占据了青岛。

但毕竟没有什么好地方了,所以德国殖民地非常小,也比较贫瘠,比如非洲的纳米比亚殖民地,就是个沙漠。下图蓝色是德国的殖民地。

于是后来就爆发了抢夺殖民地的一战,二战也可以说是抢夺殖民地,因为希特勒的口号就是德国需要生存空间。



解忧时间


这和德国人的性格有关,像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他们占领了殖民地之后都从这些殖民地手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如他们发现美洲之后就从这些地方运回了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他们剥削当地的人民,倾销他们国家多余的商品。日本在占领中国的台湾以后也是如此,在没有给日本占领前,台湾每年能够给清政府贡献几十万两的银子赋税。日本占领之后,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经营,每年能够从台湾得到二千多万日元的收入。一方面是日本人大量开垦台湾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对于台湾人民的残酷剥削。但德国人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占领了殖民地,就会把殖民地像他们的国家一样去建设经营,于是他们几乎无法从殖民地中得到收益,反而还要亏钱进去。当初中国的青岛就是德国人的殖民地,青岛的城市设计,环境卫生在当时的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德国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下取得了统一,当时已经是一八七零年了,世界上的殖民地都已经给列强瓜分殆尽。德国就是为了想要重新瓜分世界而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这也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而已。他们对于殖民地并不是非常感兴趣。


纯斋


德国人说:我也想要几块海外殖民地。

英国人说:别想了,早就被瓜分完了!



现在的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但是俾斯麦当年接手普鲁士宰相的时候,德意志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俾斯麦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通过普法战争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后,不再向外扩张,而是在政治层面进一步稳固德意志帝国。杜绝愚蠢和盲目的向外扩张,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闷声发大财。

所以俾斯麦的政策,主要是两点。一是暂缓军事扩张,搞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与奥地利结成了最重要的联盟;二是发展经济,把着眼点放在欧洲大陆上,试图先解决欧洲大陆上的问题,再到非洲进行殖民扩张。

不得不说,俾斯麦的思路是正确的!



毕竟德国是一个地缘政治很差的国家,东面是俄罗斯,西面是法国,北面出海就是英国,四周皆是强敌。如果德国自身的基础不牢靠,在这种四战之地是无法生存的。

尤其是法国,一直有复仇之心。俾斯麦害怕法国报复,便把法国当成头号竞争对手,把防守的重点都放在法国身上。大国对抗,这是需要花银子的。德国人把钱都花在自身建设和对抗法国了,哪还有精力搞海外殖民地?

另一方面,为了制衡法国,俾斯麦力主和英国搞好关系。毕竟英、德是传统盟友,当年打拿破仑,之后打拿破仑三世,英国都站在了德国这一边。英国的底线是海军和殖民地,只要不碰这两点,英、德的盟友关系不会散伙。俾斯麦不愿意刺激英国人,自然也不会搞什么海外扩张。


只不过时代进步太快了,随着国际局势和德法关系的缓和。德国在欧洲大陆建立了自己的联盟体系,这让德国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老子的经济欧洲第一!老子的陆军世界第一!法国算个球?英国算个蛋?英国佬不服想咋滴?不服单挑。这个时期的德国,发展速度太快,因此对海外殖民的态度出现了松动。

俾斯麦也很迷茫,他不能预测未来,也想看看未来的局势如何,便同意了军队的人去海外扩张。这个期间德国先后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几块殖民地,在中国的青岛也搞了一块租界,海外殖民地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俾斯麦很快就发现,殖民地不能再搞了,再搞要出事。

俾斯麦这个时候紧急叫停,因为他是一个标准的政客。虽然他和军队关系很密切,但他一直对军队非常忌惮,一直对军队进行限制。因为军队本来就是为了打仗而生的,普鲁士军人尤其崇尚武力。威廉一世在位时,还能帮他弹压军队。威廉二世继位后,局面失控了。威廉二世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人。他一辈子只穿军装,热衷于向外扩张,崇尚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威二身为皇帝,本来就是军队领袖。现在他跟军队又穿一条裤子,后果太可怕了。



俾斯麦害怕德国过于膨胀、过度扩张会引发危机,更害怕军队主导德国政治。因此,海外扩张殖民地的政策刚刚松动没两年,俾斯麦又把这个大门给关上了。铁血宰相仍然对海外扩张持谨慎态度。

事实证明,俾斯麦的担心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俾斯麦下台后,德国还是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且为了争夺殖民地和英、法发生了火拼,首先是非洲的布尔战争。俾斯麦时代跟布尔人的关系搞的还不错,结果英国人略施小计就拆散了布尔人和德国的盟友关系。

英国人给威廉二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要德国人不干涉布尔战争,就答应和德国平分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答应了。然后果不出其然,英国人爽约了。打完了布尔人,先前跟威二谈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作废!



威二气炸了,准备撩膀子跟英国干。声称要组建世界第一的海军,与英国对抗。问题是德国已经有一支开销庞大的世界第一陆军了,现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军,财力能否负担?德国经济好,但也没有好到能同时负担世界第一海军和世界第一陆军的开支。

在军备扩张十年后,德国跟英国的矛盾还是激化了,双方大打一场,这场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令人喷饭的是,威二花大力气建造的海军舰队,仅仅跟英国人在日德兰海域打了一次就熄火了,不敢再出海挑战。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俾斯麦显然是非常理智的。他并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他也主张铁血主义。但是俾斯麦看问题比威二这个二货更合理,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开拓海外殖民地这种事,要量力而行,切忌蛮干。尤其是对武力盲目的迷信,觉得武力就能解决一切的人,往往会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带到沟里去。


Mer86


德国是一个起步最晚的欧洲列强,当德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世界体系已经基本成型,殖民地也基本上被英法等国抢的差不多了,德国人不甘心,硬着头皮从英法的手里抢了不少边边角角的鸡肋一般的殖民地,并一度以拥有259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成为仅次于英法的殖民帝国。但威廉皇帝还是不服气,看着英法又多又好的殖民地不爽,当时英法各拥有3300万和1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年轻气盛的皇帝觉得德国如今实力欧洲第一,凭啥你们还能占这么多地儿,还想要更多更好的,终于英法等国受不了了,最终联合一群协约国把德国揍个半死。

一战后,德国这些才占了二三十年的殖民地全部被协约国没收,分配给了英法美日澳南非等国委任统治,以至于德国作为一个西方大国,在目前很多西方国家还拥有海外领地的情况下,它一丁点海外领地都没有。

当然,这纯粹就是德国人“作”出来的。

当英法荷比西等等欧洲列强在全世界追逐殖民地的时候,德国还是一片乱糟糟的诸侯割据,一点大的地方汇聚了几百个邦国、领地、自由市、王国、公国等等政权,加之德意志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带,还是欧洲中心,使得德意志地区经常成为欧洲的主要战场,平时自家人之间还要斗个你死我活,周围还有英法俄等列强环伺,直到普鲁士崛起,统一了大部分德意志地区,德意志民族才算在欧洲大路上崛起了。

德国统一之后,尤其是在几次王朝战争中先后把丹麦人、奥地利人、法国人都狠揍了一顿,德意志的民族自信心爆棚,民族主义空前泛滥,加上普鲁士几百年的军国主义情绪加持,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带动之下,整个德国展现着一种对其他欧洲列强不是太友好的略加冲动的激情昂扬。

德国人从上到下都在积极寻求“阳光下的地盘”,而德国人动作也够快,先后占据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喀麦隆、多哥、坦噶尼喀以及太平洋上的几个岛国,一跃而为占有殖民地第三多的国家,但说实在的,这些都是英法等国在上百年的殖民扩张中或许遗漏了或许没看上,总之看到德国人去抢了,英法就让了一步,给你好了。

这种情况其实让时任帝国首相的俾斯麦非常忧虑,他作为帝国的功勋之臣,相对其他人的躁动,他拥有良好的自控力,他身居帝国首相等要职近20年,在1888年之前,有威廉一世老皇帝支持,俾斯麦还能努力控制住如脱缰之马一般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他试图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这新生的帝国,不去过分引起英法等国的注意,不要去刺激他们,对俾斯麦来说,那些海外殖民地,英法占了就占了,不急着去抢,德国人最需要的是联合奥地利,结盟俄国,拉拢英国,最后把法国人搞趴下。

俾斯麦更在意的是搞平衡战略,德国毕竟东西都面临强敌,处于四战之地,唯有不骄不躁,稳步推进,埋头发展,才能不断闷声发大财,先强大自己再说。

至于殖民地,它又飞不了,时机成熟了自然就属于德国人了,反倒现在如果过早刺激英法等国,则不利于德国的未来发展。

不过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皇帝不这么看,他的父亲腓特烈三世登基99天就去世了,这导致29岁的威廉二世过早地继承了皇位,而且还是在德意志帝国最关键的发展时期,继承了帝位。

此时,这个新生的帝国诞生不过17年而已。

威廉二世当然有一定的才干,也有能力,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傲慢和炫耀,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当欧洲的老大了。

相对之前的皇帝,他更能接受那些情绪高涨的帝国军人和帝国议员们的意见,甚至一些吹捧和怂恿。

俾斯麦很快被年轻的皇帝解职,回家养老去了,威廉皇帝获得了普鲁士军官团和帝国议员们的广泛支持,随后的20多年时间,德国几乎不受约束的飞速发展,一路狂奔,经济和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还有更快速发展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军国主义。

这些,最终给帝国带来了毁灭。

一战,德国人最终被四面赶来的协约国围猎,灰头土脸,20年后又恢复了国力,再一次扩张,这一次,直接被盟军和苏军从东西两线推平到老家,国土被割走一小半。

从此,德国人总算安省了,老老实实搞发展,一心一意图欧盟吧。


云中史记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俾斯麦不是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是一个普鲁士民族主义者。


这两者在德意志地区是有本质区别的,简单来说,俾斯麦效忠的对象是普鲁士,而非德意志帝国。


稍微给大家展开讲一下:


拿破仑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后奥匈帝国再不是德意志各邦国天然的领袖,那么必然要有新的领袖来把德意志地区整合起来。


经过N多次争斗,最终普鲁士王国成为最有希望整合德意志地区的邦国。


此时的普鲁士有两条路:


第一、武力消灭德意志各邦,成立一个普鲁士帝国。然而做不到,因为英、法、俄的存在。


第二、以武力为基础,整合德意志各邦国,在把奥匈帝国踢出去的同时,建立一个由普鲁士主导的联邦形式的德意志帝国。


为什么要把奥匈帝国踢出去?


这里就涉及到宗教原因,德意志地区可是打过血腥无比的“三十年战争”的,新教和天主教有非常大的隔膜,奥匈帝国和南德意志四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斯塔特)是当时除了新教国家普鲁士以外最大的德意志邦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天主教邦国。


如果把奥匈帝国也拉进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那么这个帝国以内天主教徒的人数就超过新教徒,这对于新教国家普鲁士上下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俾斯麦果断的把奥匈帝国踢出了德意志帝国框架。


那么,怎么在这样一个联邦性质的帝国内为普鲁士谋取最大的好处呢?


当然是想办法扩大普鲁士王国在这个帝国中的权力喽。


那么怎么扩大呢?


那就是给予德意志帝国之内各邦国同样的政治权力,因为普鲁士是最大的邦国,所以无论给予各邦国多大的政治权力,普鲁士都是最大受益者。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德意志帝国,帝国各邦国的陆军在和平时期,帝国陆军部是没有管辖权的,各邦陆军归属于各邦管辖;只是在战时由普鲁士统一指挥。而各邦国都在柏林派驻了外交大使,而且向欧洲各国派驻外交使节。以至于后来威廉二世想去巴伐利亚王国参观巴伐利亚军队演习,结果被王国大使拒绝,拒绝的理由是“我们的王储殿下恐怕不愿意见到陛下您。”


对,在俾斯麦的设计里,帝国只是一层皮,内里还是普鲁士王国。


但是,由于拿破仑战争的激化,德意志地区觉醒了一批以“建立统一德意志国家”为己任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这些人不再忠于某一个邦国,而是忠于德意志帝国。这些人无论宗教信仰,都有一个“德意志统一”的信仰,即使普鲁士王国的容克贵族里也遍布这样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那怎么办呢?


前面说了,俾斯麦为了保持普鲁士王国特权把德意志帝国搞得类似今天欧盟一样松散,那么他该怎么满足德意志帝国境内,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需求呢?


那就是帝国议会和海军。


普鲁士王国的议会是三级议会,但是帝国议会则是普选,这个要展开太麻烦,我就不展开了。反正大家记住,由于德意志帝国早期是松散的邦联,所以早期帝国议会和花瓶差不多就ok了。


至于海军,前面说了俾斯麦设计之下,帝国陆军其实还是属于各邦国;所以俾斯麦为了平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不满,把德意志各邦国海军统一归帝国指挥,因为普鲁士没有海军!


所以德意志帝国海军指挥权是在帝国海军部的。


了解了这一点,大家就应该理解为什么俾斯麦认为殖民地是累赘了吧。


因为要霸占殖民地不可能让陆军游过去,必须要有强大海军,而对于一个普鲁士主义者来说,任何加强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俾斯麦担任帝国首相期间,他几乎没有向海军投入过一枚硬币,但是他又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那么最好的借口当然是:殖民地是累赘。


另外,请大家不要忘记俾斯麦上台的时候正是1871年,那时的普鲁士以及德意志地区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他本人和普鲁士王国的忠实拥趸都是普鲁士容克地主,在1871年,容克们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和农产品。


而当时军舰都是烧煤的,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缺媒,当时殖民地能输入母国最多的除了各种原材料就是农产品了。


殖民地输入农产品?这就是要容克地主们的命啊,别说1871年,即使俾斯麦1890年下台后,新任首相为了拉拢俄国提出取消针对俄国农产品的高额关税,容克们差点没暴动,而容克里闹得最厉害的正是已经赋闲在家的俾斯麦。


所以无论政治还是经济,这两方面俾斯麦都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开拓殖民地”,至于怕英法警惕,这些都是浮云,容克贵族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国家利益;真要是为了国家利益,那么德国就应该拉拢俄国,而拉拢俄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德国取消针对俄国农产品的高额关税。因为对德国输入农产品,是沙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大家猜一猜,德国什么时候取消俄国农产品高额关税的?


对,德国从来没有取消针对俄国农产品的高额关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兰台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大背景。我们先说第一个大背景,那就是

德国的统一战争

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地图,这是德国统一前的形势。上面的彩色的地图与下面的奥地利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意志。黄色的就是普鲁士,北面的汉诺威等邦国受丹麦影响,南面的巴伐利亚符腾堡中黄色地区受法国影响。

如何统一德国呢?有两种方案,第一是 与德意志最为强大的邦国奥地利联合,组建一个大德意志联盟,第二种是撇开奥地利,整合北边的一些小邦国和南面的巴伐利亚几个邦国组建一个小德意志联盟。

1861年,丹麦国王想要吞并丹普接壤的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在地图的汉诺威上面丹麦半岛上的两个小邦国)俾斯麦立即行动起来,他忽悠奥地利跟他一起打丹麦,并承诺事成之后,普鲁士要荷尔斯泰因,把石勒苏益格给奥地利,结果两国连兵把丹麦打败了,普鲁士抢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抢到了荷尔斯泰因。

把丹麦清理出北德之后,俾斯麦开始打奥地利的主义,因为奥地利是德意志的老大,如果统一德国,奥地利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脾斯麦准备把奥地利从德意志联邦中赶出去。但是他要确保在他打奥地利的时候周围的列强不插手。他先去会晤俄国,说准备帮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稳住俄国,然后跑去会晤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说非常赞成把卢森堡和莱茵让给法国,前提是在普奥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然后又跑去找意大利,说要帮意大利要回被奥地利占据的威尼斯。而英国这个时候的态度是不反对德意志的统一,因为他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

奥地利回头一想不对,觉得被俾斯麦涮了,他打下的土地使被普鲁士包围着的,他要求普鲁士用最富庶的西西里换石勒苏益格,德国借口奥地利撕毁合约,对奥地利宣战,结果把奥地利打的打败。击败奥地利主力之后,俾斯麦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给了奥地利很优厚的条件与奥地利讲和。因为他的终极对手是法国。

这个时候德国的南部诸邦都在法国控制之下。脾斯麦很快的完成了对法国的战争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有一次拿破仑三世给威廉一世写信商讨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威廉一世很得体的给拿破仑回了信,并把信给了俾斯麦,让俾斯麦转交,俾斯麦把皇帝的信给扣作废,写了一封措辞极其傲慢与挑衅的回信,拿破仑三世一看信,立即对德宣战,结果年轻的拿破仑掉进了老谋深算的俾斯麦的圈套,普鲁士先是打退了法国的入侵,继而在色当打败法军俘虏拿破仑。

德国统一。

我们看一下德国统一后的形势,首先德国得罪了丹麦,其次德国得罪了奥地利,再次与法国成为死仇。而且这个时候的英国的态度对德国从纵容已经开始变得防备了,你说那还不错,不是有一个俄罗斯吗?德国虽然与这些国家关系都不好,人家毕竟是同宗同主,跟俄罗斯是两个种族,统一后的德国偏袒他的同宗,奥地利,奥地利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矛盾日益尖锐,德国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德国从成立以后,就四面受敌。俾斯麦整天的应付这些事情就焦头烂额,他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别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殖民地的形成


殖民地的始作俑者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当欧洲国家还没有开始动手时,西班牙与葡萄牙就把世界给分了,由教皇裁定,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

你要想要殖民地,必须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手中去抢,西班牙葡萄牙,借助早期抢的金银,打造了强大的无敌舰队,没有人敢去挑战他们的权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挑战他们的是荷兰,继而是崛起的英国,凭借几次大海战几次英西战争,几次英荷战争,英国基本上占据了,世界上最好的殖民地。但是他也受到了法国的挑战。后来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的霸权,又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全面落败,英国获得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我想说的是什么?

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么我们讨论殖民地到底赚不赚钱?

肯定赚钱

这是德国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英法不要的地方

就这点殖民地就使德国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有所缓和,德国经济比没有殖民地之前提升了0.5个百分点。德国的资产阶级纷纷跑来去感谢俾斯麦。

可是俾斯麦为什么突然中止了德国海外争夺殖民地的活动,并且声称殖民地不挣钱呢?

这是整个世界的殖民地分布图

这是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我没有找到英国欧洲的殖民地分布图,我用文字表达一下

看一下英国的殖民地什么感觉?

他们都是相连的,欧洲从英国向下,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地中海有一个岛叫马耳他岛,再向东是北非,埃及,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巴基斯坦印度,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马来群岛,这中间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据点,新加坡与香港。

我们再来看法国的殖民地(深蓝色的)

为什么法国的殖民地别的地方没有,整个成一团呢?

在殖民地拓展的时候,这些在殖民地运营的公司很多都是私人公司,他们把工业品送到殖民地,从殖民地运回原料,虽然这里面的利润很高,但是成本也非常大,风险也非常高。

在你的商船行进过程中,如果有就近殖民地的列强,以海盗的名义直接去掠夺你的商船,你就血本无归了,如果要保证殖民地贸易正常进行,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护航,有强大的海军,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军事海港与军事基地做支撑。否则的话,别的国家不出面,就光殖民地贸易公司的海盗就能让你血本无归。

在最开始的时候,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带领下,纷纷的抢占世界上的殖民地。后来慢慢的这些国家都纷纷的退出了。为什么呀?没有海军护航,没有那么多的军港与基地为海军提供支撑。所有的这一切,最大的海盗就是英国。也就是主要是英国抢的他们活不下去。

那么为什么法国可以在非洲立足,我们从殖民地上可以看出,英国的殖民地是海港贸易型的,而法国的殖民地是内陆型的,法国的陆军是非常强大的。英国的海盗是不敢到法国殖民地上去的。所以法国的殖民地可以存在。

经过一些列的博弈与战争,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都纳入了英法的殖民体系,谁也不敢跟英法抢,英法为了缓解矛盾,也让别人去喝口水。大家就这么的和谐的相处了。

德国为什么不去冲英法手中去抢?

德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德国的对外战争必须是速战速决,如果德国陷入像英法那样的百年战争,甚至是超过5年的战争,德国周边的国家就会群起而攻之,肢解德国,各自的分一块领土。俾斯麦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非常深刻,所以他老老实实的龟缩在欧洲,养精蓄锐,不去招惹英法,反而不断的去支持法国跟英国去抢殖民地,他心中理想的英法战争不是打100年,而是打1万年。


德国为什么军事强悍,西边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东边是新兴的军事超级大国俄国,历史上德国被肢解过无数次,他根本就没有选择,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陆军,然后四面的讨好。

可惜威廉二世不懂俾斯麦,如果俾斯麦再活50年,欧洲的地缘政治,就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也不会处于现在的这种尴尬境地。


百悦轩


俾斯麦的想法很先进,实际上现代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由他提出了构想。俾斯麦认为,金钱远比大炮更有杀伤力。使用大炮去攻占一个地方,然后再派人去开采那里的原材料,这么一来所花费的成本远比直接雇佣当地人来开采矿石原材料贵得多。

其次,投资与产出不成比例。一旦占领了殖民地,那么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过分压榨殖民地,把殖民地人变成奴隶,那么必然会造成当地反抗不断,这势必需要派遣大量的军事力量去维持地方安全;如果不压榨殖民地人民那么就得对殖民地进行投资建设,这么一来同样得花一些没必要的花费。

再者,会被惦记。殖民地是一种领地,属于随时可能被抢走的。自己投资建设好了才突然被抢走,那么意味着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而金钱就不一样了,有钱到哪都是金主,这家不卖我就买另外一家。就算被抢劫也只是一次,损失不会那么大。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便开始执行类似的发展策略,他支持所有殖民国家独立,这使得英国法国几乎损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然后美国就跟这些殖民地国家结盟,再用美元去掠夺他们当地的资源跟财富,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优己


因为俾斯麦是一个普鲁士本位主义者,和德皇威廉二世那样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持很多相反的政见。因此,俾斯麦至死不买威廉二世的账,在其墓碑上刻着——“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实的德国仆人”。


俾斯麦主导下建造出的德意志帝国和他之前的设想有些偏离。但他也同时知道,德意志是一个革命性地改变了概念的国度,一场国家意识上的革命正迅速在德国民众心中爆发。俾斯麦的观念和威廉一世皇帝比较接近,而俾斯麦更是曾经对皇帝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德意志国意思意思就好了,请你设法只让普鲁士保持强大,不必在乎其他人会变得怎么样。”

简单来说,俾斯麦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大普鲁士。而不是一个被无休止的民族主义和激进情绪操纵的德意志。

按照俾斯麦的普鲁士本位主义者的身份,德意志此时已经饱和了,暂时不需要用剑来征服了,他需要的是和平与宁静。这充分地在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奉行的欧洲和平外交政策中体现出来。简单点说,俾斯麦巴不得欧洲其他国家从德意志统一的震惊中平缓过来,别再紧张地盯着德意志国内的发展,尽快转移到英法海外殖民地海外争端和巴尔干地区矛盾才好。而威廉二世则是迫不及待地要将德国变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心。



正是俾斯麦身上这种务实和精准的理念,他清晰地知道德国已经不能再贪婪地索求更多。

所以那些狂热民族主义者叫嚣的东西,他一概不感兴趣——比如重新分配海外殖民地,吞并同为日耳曼人的奥地利之类的。

当时的德国,作为普鲁士而言,已经完全吃饱了,可作为一个民族帝国和野心勃勃的霸主,他还觉得远远不够。

而德国的现状自然却是和俾斯麦希望的背道而驰。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的俾斯麦海外殖民政策也同样不符合他的普鲁士作风,而是迫于德国海外企业的压力,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宣传(把殖民地看成是摆脱严重经济衰退的出路)。

有趣的是,这种将殖民地看成是摆脱经济衰退出路的看法被后来一个人高度认可,那就是希特勒。而同样,在《慕尼黑协定》后,古德里安原本认为德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但结果希特勒进攻波兰的命令打破了他的幻想。

也正是这种原因,俾斯麦在遭到免职前不久,曾经认真地打算解散德意志国,将他重新建立成一个诸侯同盟,并废除帝国议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