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当中曹操最有称帝的实力,曹操不称帝是不敢还是根本就不想称帝?

北斗星NO1


 

 

  晚年的曹操显然想称帝,但是,再三权衡利弊之后,他最终放弃了称帝。

  从哪里可以看出曹操想称帝?很简单,曹操先是处心积虑当魏公。晋封魏公之后,又想尽办法封魏王,成了魏王之后依然不知满足,想尽办法打压汉献帝,将一切朝廷大权掌握在手中。

  当初跟随他多年的荀彧,不过是上书反对他当魏公,就被曹操赐下空食盒。曹操言下之意,你已经领盒饭,该走人了。

  对于反对曹操夺权的人,曹操一贯是冷血无情,该出手时就出手。

  既然如此,曹操就绝不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者蝇头小利而放弃称帝。  

  有不少心腹大臣劝说曹操称帝,不过曹操最后选择了做“周公”,即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应该说,在曹操晚年,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曹操称帝了。那么,曹操为何还选择不称帝呢?

  因为曹操已经活出了一个人生境界,他已经不需要皇帝的虚名,他更看中的,是千秋万载之后的青史留名。

  曹操乃是汉家大臣,做了多年的汉朝丞相,对汉献帝称了多年的陛下,在万民心中,曹操这个汉臣的身份已经铁定。若曹操公开废黜汉献帝称帝,就会坐实了篡汉之名。

  这是曹操奋斗一生不愿看到的。

  同时,他儿子曹丕从最开始担任的就是司空府中郎将,后来又担任五官中郎将。曹丕是司空府、魏国公的属臣,并非是朝廷臣子。换言之,曹丕是曹操的臣子,却并非是汉献帝的臣子。

  因此,由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法理上可以算是个擦边球,勉强说得过去。  


叶之秋


我的确认为,曹操从内心深处就没想篡汉称帝。

当曹操还是个纨绔子弟,屌丝青年时,突然心血来潮,要去算算自己的将来。托门子,找熟人,终于找到当时最有名的“名嘴大师”许劭,结果“大师”随口给了个“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箴言。曹操琢磨半天,居然认真了,不再架鹰溜狗,一改浮华之气,去朝庭谋个小官职,开始兢兢业业的为汉家天子努力工作起来。可见他对这个评价笃信不疑,奉为毕生追求之目标。请注意,这个曹操的座右铭中,可是个“臣”字!

之后,黄巾乱世,董卓专权,天下大乱。曹操组民团平黄巾,招天下英雄共讨董卓,不能说曹操的初心不是匡复汉室,因为这时他离皇位太远,不可能去瞎想遥不可及的大位。再后来,专门去奉迎天子,定都许昌,态度积极,供养献帝十分殷勤。前有董卓专权的前车之鉴,曹操实力尚且不足,外部强侯环视,曹操不傻,不会自找寻死之路。加上袁术狼子野心,冒然称帝,成众矢之地,很快被围剿而亡。故接受荀彧之建议,“挟天子以令不臣”成为定策,抗着汉皇帝的名义南征北讨,站尽了道德民意的制高点,收获最大的利益。这时候,放弃优势而去谋求皇位,岂不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曹操可是著名政治家,不会蠢到这个地步。

到曹操赤壁之战败北后,早己在汉室朝堂上权倾朝野,就是这样,外面还没剿灭的孙权、刘备,都还在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有篡汉之心,以便打赢“舆论战”。朝庭里也还有一大批忠于汉室,誓为汉臣的人质疑他,连合作多年的荀彧,都因为反对他称魏王而自杀,可见是多么得不偿失。

曹操暮年,虽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六个女儿先后嫁与汉献帝,有人说是为了控制汉献帝,换个角度,何尝不是向汉献帝表忠心。到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无数政治家都得考虑在史书上留下什么名声,让后人如何评述。曹操奋斗一生,决不会想晚节不保,前功尽弃。(在这方面,曹操决不是唯一如此选择的政治家。如同后世的曾国藩,取天下只是翻手间,也选择万世留名而不去遗臭万年。)

在三国演义没成书以前,历朝历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当政者,对曹操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从史书所记和曹操留下的文字作品看,他也是个胸怀豁达,格局极大的人。不会为那个看似极位,却无比苦累的位置太上心的。





净月暖阳


哎呀,这个问题害真是应该好好回答一下。学术界普遍认为曹操审时度势、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把称帝留给下一代。我倒是脚着晚年的曹操其实内心也犹豫,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吉利。曹操年轻时候曾经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晚年时可能害有这种思想困扰记几。

二、逮报恩。怎么说曹操也是汉臣出身,世受汉恩,报恩之心害是有的。

三、不好张嘴。为啥阵么说腻,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的说,绝无篡汉之意,总不能记几打记几嘴巴子吧。

四、不咋合适。刘备和孙权一方面骂曹操是汉賊,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你早点称帝。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称臣,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要说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腻,就伟大到这里,只要自己称帝,刘备、孙权马上跟着就称帝了,然后篡汉的罪名害逮记几来背,反过来说,我如果不称帝,我这是中央拧门俩那就是地方,我特木一称帝,拧门从特木地方变成对方了。所以曹操说孙权这是把自己当火炉上烤呀!然后就有了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母门都知道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商自立了。

五、有反对。为什么有反对声呢?难道整个汉室王朝害不是曹操的四梁八柱再把持着朝政吗?这要先说一个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曹操封魏公、加九锡、建社稷。这里我先做几个名词解释,为啥封魏公非常重要呢,我们知道公爵之前是侯爵,侯爵不过得到了一片土地而已,而封公是可以建立社稷和宗庙了。什么是社稷?社是社神,稷是稷神。也就是土神和谷神即土地和粮食。拥有了土地和粮食也就拥有了统治权。所以母门在很多古装朝代局剧里面听说过一个词语,“江山社稷”。所以国家的统治者一定要立社而祭土神,立稷以祭谷神,合起来就叫社稷。宗庙说白了就是祭祀祖宗得地方,古代的统治者历代都是世袭的,建立宗庙就是说统治者得位而正,千秋万代。九锡呢,就是皇帝的具体待遇,比如穿什么衣服呀、坐什么马车呀、举个例子,现在国家出国访问如果是国家一把手,出国迎接的礼炮一定是21响的,类似于这样的意思吧!具体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好信的可以去百度查查。好了,介绍完这些大家都知道了吧!封公的重要性,就是你可以建立国家了,特别后来自己害加封了魏王。这样就遭到了荀彧和崔琰的强烈反对,虽然后来曹操逼死了荀彧杀了崔琰,但是由于荀彧和崔琰在效力曹操的这些年当中给曹操推荐了无数得人才,虽然他俩死了,但是大部分受二人知遇之恩的人才,依然在重要的岗位任职,在外有孙、刘虎视眈眈,内部妹有选才用人合理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曹操总不能把反对的声音全都杀掉,选两个有代表性的敬敬猴得了,比如孔融、祢衡等。至于为什么荀彧和崔琰反对,要写篇幅就太长了,再说我再上一个问题“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帝”里面回答过。但是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曹操不得已放弃了。

六、没时间。公元220年曹操驾崩,享年65岁,而从213年封魏公开始,曹操一直在跟反对派做斗争,对内不断杀掉反对自己的人,对外发动战争,虽然都是徒劳而返,但是回来之后必须晋升待遇一直到216年封魏王,这时的曹操已经61了,而距离帝位实质上只不过一个名字而已,可就是这一个名字的差距终其一生都妹有跨过,一者,反对之声妹有肃清,这跟用人体制的改革有绝大的关系,我讲过乱世的曹操一生大部分都在外征战,用人的风格也是简洁明了“唯才是举”,而晚年天下三分已定,妹有个良好的提拔选才得机制这是困扰曹操政府的一个严重问题。再者夺嫡之争已经耗尽了曹操的精力,本就顺利成章曹丕的太子之位,为什么有曹植跟他争的如此血腥?为什么曹操确立曹丕太子之后,要杀掉杨修?这都跟曹操为什么不成帝有关系,害是那句话,如果头条有一天问为什么曹丕能取得夺嫡的胜利和称帝,那我更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地中海的蔚蓝29395427


曹操之所以未称帝,曹操这是高明之处,其中未称帝原因我认为有三条,曹操为汗丞相,一旦称帝,必留下篡位的骂名,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刘备,孙权,还处在三足分争结段,称帝显然不成熟,第三条,也就是最高明之处,曹操争霸四方,并不是想称帝,给后人留下可想的空间,就好象某领导虽身居高位,确从来不当一把手,这才是高明之处。


卢教练6


笔者认为曹操不改也不想称帝,其主要原因有:1.受封建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曹操不敢轻易弑君篡位夺权。2.曹操身为东汉丞相,已经是一人之下位高权重了,没必要夺权称帝。3.篡夺正统皇权,会收到朝野世人抨击,四面树敌,不利于曹操巩固在朝廷中的地位。4.曹操的想法是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想给刘备和孙权攻击的口实,已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基于以上原因,曹操不敢也不想称帝。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曹操作为一个实际掌权者,他也不需要这样的虚名,并且有个傀儡皇帝也可以当做他的挡箭牌或者说是保护伞。况且,在各方实力相当,群雄并起的特殊时期,谁称帝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得不偿失,袁术就是教训。


许昌肖楠


不是不敢称帝,是曹操之前面对诸侯指责他篡汉时说他挟持汉帝只是为了号令不臣之人!他是为了维护汉朝,如果他称帝了,等于失信于天下,会在人和上失去主动,而且我已经位及权臣,皇帝对他来说没有一点威胁,称帝只是有了一个名称,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好处,只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


爱乐集团创始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当出头的椽子。还能够借机消灭那些地方诸侯吗?

当时,实力强大如四世三公的袁绍,独霸江东的孙策。还有西凉马腾,还有上不了台面的袁术和张鲁等人。贸然称帝,就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你当曹操傻啊!


海晏河清


他没必要称帝,也不好意思称帝。他的发家史,就是一直标榜自己是丞相,也是忠于汉室的。手底下的许多谋士战将也是在他的这个前提下才辅助他的。曹操很重视他的名声,自然不会图个皇帝虚名而废了他的牌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