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鱗”問世,研究院再立一大功!核能領域空白終於被填補

2018年12月6日,“龍鱗系統”(NASPIC)正式發佈,這是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軍民融合核安全級DCS平臺。該平臺擁有完全獨立的知識產權,通過了最高級別的功能安全認證,一些關鍵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龍鱗系統”具備“走出去”的條件,這代表著中國的核電站“神經中樞”再也不用受到西方的限制,同時,這也將有助於中國核技術實現整體出口。

中國“龍鱗”問世,研究院再立一大功!核能領域空白終於被填補

龍鱗系統

“龍鱗系統”30年的研發歷程

1988年,根據多年的工程經驗,核動力院開始了從軍事到民用、國防和民用技術一體化的轉變徵程,參與秦山核電二期工程反應堆和一回路系統的設計。

當時,核動力院只負責設計,而設備則依靠從國外購買。在一次產品驗收期間,設計師發現技術指標不符合設計要求,希望供應商可以進行調整修改,但供應商的態度不僅傲慢無禮,而且堅持拒絕修改請求。從那開始,設計所所長助理兼儀器控制首席專家劉豔陽立誓要實現儀器和儀表的全面國產化和自主化。

中國“龍鱗”問世,研究院再立一大功!核能領域空白終於被填補

在2013年底,核動力院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自籌啟動了為期五年的核電廠安全級DCS——“龍鱗系統”研製項目。

五年後的6月21日,“龍鱗系統”成功通過了獲取國家核安全局頒發許可證前的最後一項地震試驗,在同年的12月6日正式發佈,中國核能領域的空白終於被填補,西方十分疑惑“中國是咋做到的”

滿足軍民兩用,創新的背後是艱辛

“龍鱗系統”是首套滿足軍民兩用的安全級DCS平臺,因此在研製過程中,經驗不足就是其中最大的困難。

核動力院的副院長吳琳說:“我們是與全世界最多DCS廠家打交道的設計院,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瞭解和熟識國外儀控系統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也為核動力院推進儀控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我國的核動力院從核電工程設計中的參與者和旁觀者正在轉變成為主導者。

中國“龍鱗”問世,研究院再立一大功!核能領域空白終於被填補

然而,除了經驗不足之外,資金和人力的缺乏也是研發團隊要面臨的重大問題,“龍鱗系統”的研發團隊只有數十位人員,DCS是一個集計算機、控制、通信等學科於一體的複雜系統。當類似的儀器和控制企業征服這些項目時,團隊規模需要有八百多人,製作時間也要八年之久。

而“龍鱗系統”的製作團隊人員原本就很稀少,加之,之前核動力院所研究的項目都與“龍鱗系統”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顯露出來,團隊又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核動力院的研究人員通過自籌的方式,籌得2億元作為經費,積極從社會中招聘優秀的技術人員,每天加班到11個小時,一週只休息一天,就這樣,原本需要800人的團隊,他們用300人就完成了,原本需要8年的時間,他們不到4年就完成了!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們知道。

中國“龍鱗”問世,研究院再立一大功!核能領域空白終於被填補

中國核電研究設計院儀器與控制中心主任吳志強表示,與國外DCS平臺相比,“龍鱗系統”結合了龍華一號先進堆芯測量系統和軍用安全級平臺等核心技術,後期優勢使其更加成熟和可靠。設計、驗證、測試和評估等所有方面都符合最新、最完整和最嚴格的國際和國內標準。

使用先進可靠的信息安全技術,通信錯誤率低至10 - 11,比國際標準高出一個數量級。該機械結構具有較高的抗震性能,能夠保證在極端自然條件下正常運行,並滿足三代核電的要求。

這對於核動力院來說只是一個美好的開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群不畏艱難、敢於創新的英雄們會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讓世界為中國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