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魚脫鉤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理由,簡單的說就這兩點原因

跑魚脫鉤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理由,簡單的說就這兩點原因

魚鉤,這是釣魚這項運動從古代開始一直到現在為止,都是在釣魚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即使史上第一釣魚牛人姜子牙也是直鉤釣魚,也沒敢說不用魚鉤釣魚,那就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魚鉤,那就釣魚這事就不能釣釣魚了。那麼跑魚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魚鉤脫鉤了,所以甭管跑魚理由千千萬萬,魚鉤從魚唇掉下來了,這就是跑魚的直接原因,所以我們今天不說上魚的技法、動作、姿勢上來分析,就從魚鉤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跑魚的原因。

跑魚脫鉤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理由,簡單的說就這兩點原因

魚鉤這玩意,在臺釣傳入大陸之前,在大陸時沒有做魚鉤的,可能如朝天鉤這種傳統釣法專用魚鉤,即使是現在也沒有專門的廠家生產這個,多為一些加工作坊利用現在的鉤性二次加工後生產出來的。反而是臺釣操作簡單、理論清晰,加之釣具規格統一等各種因素吧,產品鏈條是非常完整的,從鉤條上分為粗條鉤、細條鉤,從鉤型上分為新關東、伊勢尼、袖、伊豆、丸世、海溪、千又等等,從應用魚種上目前又有競技鯉、競技鯽、青鱘鉤、鯽鯉鉤等等,從材質上有碳鋼、高碳鋼、合金鋼,可以百度一下,關於魚鉤的分類、幾乎可以闢出一個專門的課題出來,所以咱們也就是大致一說。

說了這麼多和跑魚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濃縮一下,基本上就歸結為兩點:

跑魚脫鉤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理由,簡單的說就這兩點原因

第一,鉤型鉤號選用不對,導致刺魚不精準

現在的魚鉤之所以種類分的這麼精細,除了和社會精細化分工有關之外,專門的工作做專門的事就是目前社會的主流;相應的就是釣魚其實也是這樣的,我們經常會在實戰中出現,4號袖鉤釣上一條2斤的鯉魚,4號的伊勢尼釣上8斤的草魚,那麼這些其實都是偶然,不是必然,但是是實戰中我們多少總會抱有僥倖的心裡,是不是上一次可以,這一次也可以呢?所以鉤型鉤號和目標魚的不匹配,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準備工作不到位,存有極大的僥倖心理,其實這是跑魚的第一大關鍵因素。

跑魚脫鉤了,其實沒有那麼多理由,簡單的說就這兩點原因

第二、細節不對,保養不當

去年有廠家給我寄了10盒4款去年新出的改良袖、改良關東、競技鯽鯉,說實話魚鉤本來就小,所以變化也不是特別的大,當然對比著用放大鏡仔細看看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從鉤條、鉤,門、鉤柄等細節來看確實有區別,後來也去實戰了一下,坦白說我覺得概念大於實戰意義;但是比較細節的就是鉤柄加槽這個改良,為什麼這樣說,目前跑魚脫鉤,50%以上都是綁栓鉤不細緻,其實目前魚線的工藝已經遠超10年以前,目前大多數魚線廠家,不管是幾線的,魚線的拉力值其實都是很好的;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綁鉤時的細節,按理說一副子線一般要多久換一次呢?應該是每當釣重累計到線號x85左右時,就需要更換子線了,這個數值可能並不精確,但是大致上符合了子線的疲勞度。這是其一,其二,魚鉤的製作工藝都是金屬外鍍鎳合金,來保證防鏽防腐,但是釣過一定時間之後,鎳層脫落,鉤尖磨鈍這些都是常事,所以但凡我們日常精心保養一下,這種保養包括新鉤稍微看一眼,脫鉤跑魚的現象都會少很多,所以說細節不對,保養不當其實也是跑魚脫鉤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