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釣魚是一件讓人既高興也鬱悶的事情,值得高興的方面很多,第一是可以靜心,不知道別的釣友怎樣,每次我調好漂之後,盯著浮漂在水面上的時候,不知不覺眼裡只有漂目,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想不起來了,如果浮漂突然一頓或者一送,那瞬間的激動比馬上談好一個大單還要期盼,如果魚能被溜到近岸,還沒有出水的之前,那種忐忑和期盼就和媳婦在產房裡非常類似。但是鬱悶的事也有,比如經常光頭,又比如同一個釣點,友人一次漁獲200~300條鯽魚,既然是友人,餌料自然不吝共享,問題是自個只釣了30多條,雖然也有漁獲,但是鬱悶之情無法言表。等到釣齡久了,自己經驗也慢慢的豐富了起來之後,大致總結了一下,主要是這些原因綜合導致的。

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點,對釣竿選擇上有認知的錯誤;剛開始接觸釣魚的時候和現在相比基本上都是軟竿,能選擇是是足尺和非足尺,最早05~08年那會,所謂的足尺是指說63.米那就是6.3米,有些非足尺的杆子,說6.3實際上也就6.1已經很有良心了,標6.3實際5.8米的都很多。等過了08年以後也開始隨著大流,習慣的用硬竿,為啥呢,飛魚非常利索,漂一頓,手腕一翻一提,鯽魚瞬間飛到近岸,飛抄一撈,手一提線往擋針一推,魚直接入護;但是隨著野釣時間增多之後,就發現硬竿釣鯽,第一無樂趣,漂頓或漂送提竿,完全體會不到釣的樂趣,感覺就是一提一拽魚就飛上岸了,而且在飛魚的過程中,因為竿硬,跑魚是比較明顯的,尤其是如果手腕稍微多抖動一下,竿稍一彈,魚就在半空被顛到水裡脫鉤了;而使用軟竿後跑魚脫鉤現象明顯大大減少。所以總結了一下,即使是打比賽時,釣鯽魚的竿子調性也不適宜太硬,最多28調就足夠硬了。

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第二點,魚鉤鉤型鉤號上選擇瞻前顧後;適合釣鯽魚的鉤有袖、伊豆、伊勢尼,各有優缺點,比如袖鉤鉤柄長,鯽魚吞鉤後不易吐鉤;伊豆鉤柄較短,但是很容易吞食魚鉤,而伊勢尼則鯽鯉同時可釣;但是實際上在野釣中,鯽鯉同時上鉤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如果貪心的既想釣鯉又想釣鯽,導致的結果就是會準備大鉤號的魚鉤,這樣一來,雖然目標魚是鯽魚,但是因為鉤號選大了,導致吞鉤不易,跑魚現象自然比其他人多。所以選擇釣鯽,選擇自己習慣的鉤型之後,一定要根據目標鯽魚的體型大小選擇合適的鉤號,比如伊豆和袖,4號左右基本上可以適應大多數鯽魚,伊勢尼3號鉤已經算是偏大號了。

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第三點,調漂精準與否,好多釣友留言說野釣不需要精準,但是事實上如果經常釣鯽魚的釣友就會知道,作為底層魚的典型代表,我們不一定非要每一次都釣底,但是通過精準找底後根據實戰靈活調整漂的靈鈍後,抓口越準,跑魚現象越少,這裡靈鈍都不適合單純的去說一個詞去定義,而是必須要根據實戰去靈活調整,那麼調整的前提就是必須要精準找底的前提下,調靈或鈍都要根據實戰來操作。

一樣的釣點,一樣的餌料,釣20條鯽魚和釣200條鯽魚的區別在哪裡

第四點,鯽魚的餌料味型即講究也不講究,鯽魚口髒是公認的,這裡口髒不是說鯽魚什麼都吃,而是說只要餌料味型差不太多,鯽魚基本上都開口,這裡麵包括了腥、甜、香,但是脫離了這三種味道之外,比如酸甜、腥臭等比較奇葩的味型鯽魚基本上就是吞食了也會很快吐出來,表現在票向上就是時不時給頓口,但是提竿總是空竿,而適口性就是鯽魚餌料的最大要求。

那麼通過以上四點,減少跑魚的概率,那麼距離一次釣上200多條鯽魚的時間也不會多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