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怎么回事?

北雁忘北飞


其实脚后跟疼也就是足跟疼痛,这是一种多见的病症,即便表面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不会有红肿的症状表现,不过在人体站起来或走路时会出现疼痛感,造成行动上的不便。那么,脚后跟疼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办好呢?关于这些问题,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脚后跟疼的可能原因

对于造成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有骨骼问题、足跟附近各种组织的炎症等原因,想要确诊病因,最好去医院做详尽的检查。

1、跟骨骨刺

这一种原因大多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因为足底有隆起的骨刺,极易让部分组织受到摩擦、劳损,造成出现无菌性炎症,炎症越严重,足跟越痛。如果去医院拍片检查,通常可以看到跟骨结节的地方有许多的骨刺产生。

2、腰椎间盘突出症

倘若患上了这种病症,通常会刺激神经出现多种症状,足跟疼痛就是其中一种症状表现,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刺激到了担任足跟位置的神经,才发生了足跟疼痛的情况。这种情况,最好就是锻炼腰部缓解疼痛。

3、足底部筋膜炎

这一种病症造成的足跟疼痛情况很多见,大概有90%的可能都是它造成的,主要是由于足底筋膜连接后脚跟的位置重复受损造成的轻微撕裂,最终导致出现无菌性炎症。

除了上面的一些原因,其实其他的一些疾病也会引起足跟疼痛,比如骨质疏松长时间站立、痛风病人等,所以想要治疗好足跟疼痛的情况,最好确定病情后再合理治疗,这样才有助于缓解疼痛。

二、脚后跟疼怎么办

1、手术治疗:如果是病情比较严重者,去医院治疗的时候一般都提倡手术治疗,不过病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2、避免不要受凉:足跟疼痛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受凉、受冻的发生,最好穿多一些衣服,注意保暖好,而且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才会好的更快。

3、穿厚底鞋:走路的时间不要太长,这个时候患者要避免多走路或运动,有利于缓解疼痛。而且鞋子的质量、舒适度要好,需要鞋底厚一点,但也别太软,因为这样的鞋有利于减少疼痛和病情恢复。

可能有些人并不重视足跟疼痛的情况,但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与健康,当出现足跟疼痛的时候,还是建议大家及时进行治疗矫正,因为越晚医治,所需的治疗时间越长,效果也可能会差很多。

备孕、湿气重、肾虚、减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皮肤病等等,怎么调理最有效?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趣味的健康知识,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康爱多网上药店


  脚后跟疼也就是常说的足跟疼痛,足跟痛是常见疾病,虽然表面上看既不红也不肿,但站立或行走时会感到疼痛明显,给行走带来极大不便。而疼痛大部分是腱膜受伤后,局部创伤性炎症所致,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属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最为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中。少数因跟骨骨刺引起,另外脊椎病也会影响到足跟部疼痛,一般情况下做X光拍片检查可明确病因。

  针对足跟痛,一般可应用消炎止痛药物、中药、理疗、按摩等治疗或配合外用药物等治疗。跟痛症治疗原则是,减少局部压迫,可采用海绵跟垫、矫形鞋、石膏外固定;局部理疗或热敷; 痛点封闭,例如用醋酸氢化考的松或强的松龙、普鲁卡因局部注射;还可外敷活血通络的中草药;消炎止痛类药应用,例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钠、双氯芬酸钠。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骨刺切除、蹠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胫后神经跟下支切断术。平时应该选择软底有吸震效果的鞋子;也可多做些蹲下起立的运动。

  针灸方法治疗足跟痛效果也不错,可选择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针丘墟、太溪、复溜、昆仑、以及小腿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另外根据全息理论,手腕部的大陵穴也可选用。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记得在骨科、针灸科学习时常见到脚后跟痛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拍片子后会有骨刺的存在,但是也不乏很多片子正常的病人,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医学上我们称脚后跟疼为足跟痛,以往足跟痛通常归为两种原因,即骨刺和跖腱膜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足跟痛应考虑骨内原因与骨外原因,由此将足跟痛分为两种类型: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与跟骨外周围炎症引起的足跟痛。跟骨外周围炎症又分为骨刺伴炎症型与无骨刺型。足跟部炎症主要以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腱围炎为主。那么他们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哪些?又如何区分呢?

1. 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多表现为夜间疼痛明显,多为静息痛或晨间下地负重时疼痛明显,同时疼痛常为跟骨酸胀感,相比于跟骨外炎性疼痛压痛更为广泛,往往没有固定的压痛点。

2. 跟骨外周围炎症引起的足跟痛:通常变现为压痛固定,针对跟骨外炎性治疗有效,无明显的夜间静息痛,可有骨刺的存在,抬高下肢未见明显缓解。具体有以下几种:

①足跟脂肪纤维垫炎:以足跟疼痛为主,多伴有局部的肿胀。该炎症多由于外力作用下损伤跟垫而引起,在跟垫处存在明显压痛。

②跟部滑囊炎:该炎症为跟骨周围滑囊处发生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局部皮温高和局部压痛的症状。

③跖腱膜炎:跖腱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因此当其损伤时多表现为足跟下或足心疼痛,压痛多在跟骨结节前缘。

④跟腱腱围炎:多表现为跟腱部的疼痛、肿胀,尤其在踝关节活动时更加疼痛。

⑤足跟骨刺:跟骨退行性改变时有局部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骨刺长期存在时可引发局部的炎性反应,产生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因此足跟外炎症时可伴有骨刺的存在。

除此之外,某些其他疾病也可表现为足跟疼痛,例如骨质疏松时长期站立会出现足跟酸痛的症状,痛风患者也会有足跟疼痛的表现。因此当有足跟痛时应当明确病因,予以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杏花岛


脚后跟痛的元凶真的是骨刺吗?哪里长骨刺哪里疼,似乎骨刺就是疼痛的根源。一说到脚后跟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自然是骨刺,殊不知,骨刺一直在背这个黑锅。

「骨刺」是大众的通俗叫法,它的医学名称叫骨赘,与人体关节的衰老、磨损和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等因素有关。以上这些情况所产生的炎症都会刺激骨的代偿性生长,来帮助人体起支撑作用,形成骨刺。

所以,骨刺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发现了就要马上去除,实际上骨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关节部位的稳定性。

究其根本,炎症才是元凶。

大多数脚后跟痛的幕后黑手就是炎症,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跟骨骨内压增高症、跟腱断裂、跟骨骨刺、骨肿瘤、滑囊炎、跟骨骨折、应力性骨折……你会发现这些脚后跟疼痛的原因里很多都有“炎”。

有人会觉得炎症与开放伤口有直接关系,脚后跟又没有伤口,哪来的炎症呢?其实这里的炎症指的是无菌性炎症,和我们以前认识的细菌感染不一样,无菌性炎症多见于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等。

在经过医生的诊断后,如果排除骨折、肿瘤、跟腱断裂等疾病的可能,基本是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1、休息

脚后跟过度劳损,身体自然会发起反抗,疼了就让脚歇一歇吧。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运动不超过1个小时,及时缓解产生的疲劳。

2、减少负重

提重物走路,搬沉重的物品……这些给脚后跟增加负担的事情尽量少做吧。

3、穿合适的鞋

细高跟、平底鞋和帆布鞋已经不适合脚后跟疼痛的人群,最好穿运动鞋或坡跟鞋(1.5到2厘米),鞋底软一点有一些缓冲力。如果平底鞋很多无法舍弃,那就买双足跟垫,垫高脚后跟,让肌肉和韧带放松,缓解疼痛。

4、巧用冷敷和热敷

剧烈运动或者运动损伤后及时冷敷,能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无菌性炎症发生就会减少,避免疼痛。在恢复期也就是受伤后的48小时,可以热敷,缓解疲劳的同时促进炎症吸收,也能缓解疼痛。

建议冷、热敷的时间在15到20分钟之间,一天2到3次为佳。

5、拉伸训练

推荐:毛巾牵拉训练、踩台阶牵拉训练、按摩牵拉训练。建议每天练习 3 组,每组做 10 下。

毛巾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腿伸直,用一条毛巾环绕患侧足底,双手握住毛巾进行脚踝的牵拉训练。

踩台阶牵拉训练

前脚掌踩在台阶边缘,患侧脚后跟缓缓向下落,直至感到脚底和跟腱牵拉感。

按摩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患脚放到对侧的膝关节上方。先进行小腿肌肉的放松按摩,然后用手握住脚趾掌侧,往背侧牵拉。

6、消炎镇痛药

这里的无菌性炎症区别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因此治疗用的消炎镇痛药一般指非甾体类药物,如塞来昔布、芬必得等,但这类药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建议咨询医生后再服用。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脚后跟的疼痛还没有缓解,就尽快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比如物理治疗,局部封闭或者手术等方法。


康复汇


其实,导致足跟疼痛,原因是比较多的。

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足跟本身的问题;二是足跟以外的地方出现问题。

足跟本身的问题

足跟本身的问题通常与足跟处的软组织或骨骼受到破坏有关,如:足底筋膜炎、跟腱断裂、跟骨骨刺、跟骨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

阿基里斯肌腱炎、

下面以足底筋膜炎为例

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的一层纤维束,主要作用是支撑足弓。

当足底筋膜过载或过度伸展时容易导致筋膜纤维出现撕裂炎症,特别是足底筋膜碰到足跟骨时。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常会有足跟部的疼痛。

对于这一类足跟疼痛,通常会建议:

  1. 休息。尽量不要在硬地上久站或行走。

  2. 每天冰敷足跟,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3. 通过一些运动拉伸小腿,改善足踝柔韧性,稳定脚后跟,减少足底筋膜张力,以此来消除足底筋膜炎。

足跟以外的地方出现问题

不同的神经负责着身体不同地方的感知与肌力。当负责脚后跟处的神经出现损伤时,也会影响到脚后跟的感知,如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理解是位于两节腰椎之间的椎间盘内容物超出正常的范围,刺激神经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当腰椎间盘的内容物刺激到负责足跟区域的神经时,也会相应表现出足跟的疼痛。

对于这一类足跟疼痛,因为它并非由于足跟本身的问题引起的,仅是进行足跟处的运动或者力量,作用不会太大。因而,通常建议:从腰部出发,锻炼腰部深层肌肉,减轻椎间盘的压力,自然就会减少对神经的刺激,缓解足跟部的疼痛。


总得来说,同一个位置的疼痛,并不意味着同一种疾病,如果出现足跟部的疼痛,并伴有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建议。

  • 足跟剧烈疼痛与肿胀

  • 无法屈曲脚趾,抬起脚趾或正常行走

  • 足跟疼痛伴随发热、麻木的情况

  • 立即出现严重脚跟疼痛


罗炜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出现过脚后跟疼的情况,引起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

一、有可能是痛风,但是大部分情况不是痛风,因为痛风引起的疼痛一般在关节疼,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

二、由于劳损、运动损伤造成的无菌炎症,如跟腱炎、足跟脂肪垫炎、滑膜炎等。这是大多数脚后跟疼的原因。为了缓解疼痛可以多休息,泡泡脚,做做拉伸锻炼。

三、骨肿瘤也会出现脚后跟疼。骨肿瘤引起的脚后跟疼休息后不能缓解,而且夜间较重,有的疼痛很剧烈,疼的睡不着觉。可能有肿块,身体也会有其他表现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贫血等。不要脚后跟疼了就过分担心是不是得了癌症,这种情况还是少的,但是也不能太大意,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四、腰有问题也会出现骨痛,年龄越来越大,腰骶部的马尾神经受到腰椎退行性病变变形后引起了压迫“窜痛”,开始就是整个脚后跟底板痛,现在一些年轻人,长时间坐着,不运动,不锻炼,腰椎也会提前退化,如果是腰部问题引起的脚后跟疼,轻度情况可以通过锻炼缓解,比如站着时前脚掌着地等。严重了要到正规医院治疗。

五、骨折也会引起脚后跟疼。

六、中医认为肝肾阴虚造成的,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七、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脚后跟疼痛,溜达一天脚后跟疼,建议穿运动鞋或坡跟鞋,体重超重要减肥,减少体重对脚后跟的冲击,不要长时间运动或站着。

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脚后跟疼可以口服一些非甾体镇痛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等。


药事健康


可能导致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骨骼问题、足跟附近各种组织的炎症,再或者风湿痛风等,就不详细列举了,可以通过去医院做详尽的检查,一一排除。

一个是肝肾亏虚,容易导致足跟痛

由于强力劳损筋骨或者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就会导致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肤红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眼昏花。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肾还主腰脚,足跟痛多与肝肾阴虚、局部血脉不通有关。

肾阴虚有好多种类型,比如说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和气虚等。治疗的时候呢也需要辩证。比如

肾阴虚可以吃一些六味地黄丸,阳虚的话可以用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阴阳两虚的患者可以用五子衍宗丸,肾气虚的患者用金匮肾气丸比较好。

再说说另一个更直观地导致足跟痛的原因,那就是肥胖

我有一个同事当时是180斤左右,每次一起出去都懒得走路,说脚后跟疼。身体也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后来下定决心减肥,一度减到了120斤左右,说是很神奇的脚后跟不疼了。

这是因为肥胖,体重过大,是脚后跟的脂肪垫和跖腱膜长期超负荷工作所致。我们的足底皮肤比较厚,内部还有特殊的一个脂肪垫。它类似于弹簧,能够起到缓冲压力和减轻振荡的作用。但是,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脂肪垫难以维持其正常形态和功能,最后出现病变而会引发足跟痛。就像汽车长期超载是一样的道理,会导致我们的承重钢梁和避震系统都受到很大的损害。

如果是这个原因导致的足跟痛那就好治了,减肥就可以。但是减肥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少做跑步类的增加足跟负荷的运动,可以多尝试一些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


大医惠众


这是足底筋膜炎,吃消炎药到达不了疼痛处,我是熬中药泡脚治好的。

前段时间有同样的症状,在医生的治疗下痊愈了,所以看到就立马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同样困扰的人。

刚开始发现的时候也是,早上起床脚落地,脚跟剧烈的疼痛感袭来,因为是平时天天穿高跟鞋,就以为是走路累的,于是换了平跟鞋去上班,到下午的时候缓解了好多,走路基本不受影响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挨地还是剧烈的疼,一到下午就缓解。这样反反复复一周,才决定去看医院。去了骨科,外科,疼痛科,有说是肌底损伤的,有说是跟腱炎的,还有说是痛风的,看完之后更加困惑了,但是各个科室开的药里有一个共同的就是消炎药。

回来后,跟爸爸说,他建议我去中医馆看看,说有人在那里治好腿疼的。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就去了,挂了号,医生给把了脉,说是筋膜炎,一是可能是鞋子造成的肌肉组织损伤,二是可能是受风着凉引起的疼痛发炎。回想了一下,那段时间好像确实是天气转冷,我还穿了单鞋,有时候能感到风吹进鞋里。跟医生说医院给开了消炎药,他说消炎药的药性到达不了脚跟处,建议自己熬中药,用中药泡脚。给开了方子,8副药,泡到第二天的时候,疼痛感就消失了。又泡了6天巩固。从这之后,非常注意脚后跟的保暖,也没有复发过。

后来查了方子里各药材的功效,大都是行气止痛,活血逐瘀,祛风除湿,温肾散寒,通筋活络,消肿抗炎的功效。

所以,我给的建议是,一、保护脚跟,避免超负荷压力,二、注意脚跟保暖

附上药方:


兰生幽谷


刘医生谈骨论筋🍀脚后跟疼🍀

在门诊病人中有非常多的脚后跟疼病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早晨起床一下地时脚后跟疼得很厉害,活动一下就减轻,但当活动量增加后疼痛又加重。绝大部分人都以为这是跟骨刺引起的。其实它由好多原因引起。它广义的病名叫足跟痛。

足跟痛

指足跟底部或一侧、两侧的疼痛,无红肿,走路疼痛。是由足跟的骨、关节、滑囊、筋膜等病变引起的疾病。

引起的原因

1.跖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由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所引起的疼痛。如长期站立或者行走、跑步的人。引起筋膜撕裂、炎症所导致疼痛。

2.跟骨刺。足底长韧带跟骨起点处,受到长期刺激。加上跟骨退行性变导致骨质增生及骨刺。骨刺容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很多人以为在台阶上硌一硌就会好,这只会增加疼痛。

3.跟垫痛。人跟骨下面有一个弹性的垫子。老年时变性,弹力下降,没有缓冲,力量直接运用于骨头所以引起疼痛。很多人自述脚后跟直接挨着地。

4.跟骨骨突炎。青少年发育时出现的疼痛。

5.足弓异常。高足弓或扁平足导致足跟受力部位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疼痛。

1.穿厚软鞋垫的鞋子,扁平足可穿矫形脚垫。

2.不能长久站立或长时间行走,跑步。

3.局部理疗,如热敷、烤灯、艾灸等。

4.外用扶他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等)。局部封闭。

脚后跟疼严重影响正常的行走,给大家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要及早正确的治疗。

关注🍀刘医生谈骨论筋🍀享健康人生

刘医生谈骨论筋


看到这个问题回答的人比较多,作为骨科大夫,我从医学角度为大家做一下科普。脚后跟疼,按照题主所描述的情况应该诊断为跟痛症,有人也称之为足跟痛。


“脚后跟疼”是怎么形成的呢?医学理论解释比较复杂,这里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解释一下:脚底板儿(足底)有一处厚垫儿(跖筋膜)支撑的我们脚底的结构,这个厚垫儿跟脚跟(跟骨)相连,能引起厚垫儿压力增高,就可以引起脚后跟疼。疼痛特点一般是足跟内侧疼痛,开始行走疼痛厉害,活动开了疼痛减轻,走了远路又会疼痛加重。最常见的原因有:1.厚垫儿长期慢性劳损引起水肿。2.脚后跟骨刺增生。过度负重行走和着凉诱发原因。

“脚后跟疼”——跟痛症怎么治疗呢?我的方案是:1.减少负重行走;2.每次泡脚30分钟,每天2次;3.口服止痛药;4.如果上述三种方法没有疗效,可以局部封闭治疗,一般就会治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